形容憤怒化為勇氣的成語
1. 形容人的勇氣很大可以用什麼成語
肝膽過人 [gān dǎn guò rén]
[釋義] 膽量超過一般人。 比喻有勇氣,有血性。
2. 形容人有勇氣的成語
銳不可當:銳:銳氣;當:抵擋.形容勇往直前的氣勢,不可抵擋.
○ 勇冠三軍:冠:位居第一;三軍:軍隊的統稱.指勇敢或勇猛是全軍第一.
○ 一馬當先:原指作戰時策馬沖鋒在前.形容領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眾前面,積極帶頭.
○ 一往直前:形容勇猛無畏地前進.同「一往無前」.
○ 一往無前:一往:一直向前;無前:前面什麼也擋不住.一直往前,無所阻擋.形容勇猛無畏地前進
○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進.
○ 一身是膽:形容膽量大,無所畏懼.
○ 渾身是膽:形容膽量大,無所畏懼.
○ 身先士卒:作戰時將領親自帶頭,沖在士兵前面.現在也用來比喻領導帶頭,走在群眾前面.
○ 奮不顧身: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
○ 開路先鋒:原指古代軍隊中先行開路和打頭陣的將領.現比喻進行某項工作的先遣人員.
○ 沖鋒陷陣:陷:攻破,深入.不顧一切,攻入敵人陣地.形容作戰勇猛.
○ 赴湯蹈火:赴:走往;湯:熱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 履險如夷:履:踩踏;夷:平坦.走在危險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樣.比喻平安地渡過困境.
○ 前赴後繼:前面的沖上去了,後面的緊跟上來.形容不斷投入戰斗,奮勇沖殺向前.
○ 前仆後繼:仆:倒下;繼:接著,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後面的緊跟上去.形容斗爭的英勇壯烈.
○ 揭竿而起:揭:高舉;竿:竹竿,代旗幟.砍了樹干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3. 形容勇氣的成語有哪些
彼竭我盈
彼:他,對方;竭:盡;盈:充滿。他們的勇氣已喪失,我們的士氣正旺盛。
奮勇當先
鼓起勇氣,趕在最前面。
肝膽過人
膽量超過一般人。比喻有勇氣,有血性。
4. 形容勇氣的成語
形容勇氣的成語有很多,比如勇往直前、一馬當先、一往直前、一往無前、一身是膽、渾身是膽、身先士卒、奮不顧身、開路先鋒、沖鋒陷陣、赴湯蹈火、履險如夷、前赴後繼、前仆後繼、揭竿而起等。
一、勇往直前
【解釋】:勇敢地一直向前進。
【出自】:宋·朱熹《朱子全書·道統一·周子書》:「不顧旁人是非,不計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說出人不敢說的道理。」
【示例】:人人俱摩拳擦掌,個個勇往直前。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十三回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近義詞】馬不停蹄、再接再厲、英勇頑強
【反義詞】裹足不進、畏首畏尾、趑趄不前
二、一馬當先
【解釋】:原指作戰時策馬沖鋒在前。形容領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眾前面,積極帶頭。
【出自】: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陣,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
白話文:「就領兵列陣,一個馬當先,騎馬下山來,就像天崩塌地塌之勢。」
【示例】:李自成看見敵人增加了援軍,士氣復振,就趕快把人馬整頓一下,由他一馬當先,繼續猛沖猛攻。 ——姚雪垠《李自成》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近義詞】身先士卒、爭先恐後、匹馬當先
【反義詞】知難而退、後來居上、後起之秀
三、一往直前
【解釋】:形容勇猛無畏地前進。同「一往無前」。
【出自】:陶成章《浙案紀略》第四章第二節:「其行事也,常鼓一往直前之氣,而不慮其他。」
【示例】:他們把互相的愛悅和義無返顧、一往直前的心情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 ——歐陽山《三家巷》十三
【近義詞】奮不顧身、百折不回、不屈不撓
【反義詞】思前想後、瞻前顧後
四、一往無前
【解釋】:一直往前,無所阻擋。形容勇猛無畏地前進。
【出自】:毛澤東《論聯合政府》:「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大勢所趨、所向披靡、急流勇進
【反義詞】畏首畏尾、瞻前顧後、寸步難行
五、一身是膽
【解釋】:形容膽量大,無所畏懼。
【出自】:《三國志·蜀書·趙雲傳》注引《雲別傳》:「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白話文:「先主第二天早晨自己來,至於說營圍看昨天的戰場。說:「子龍一身都是膽啊!』」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膽大如斗、渾身是膽、膽大包天、潑天大膽
【反義詞】膽小如鼠、畏首畏尾
5. 關於「勇氣」的成語有哪些
1、勇往直前[ yǒng wǎng zhí qián ]:勇敢地一直向前進。
出 處:宋·朱熹《朱子全書·道統一·周子書》:「不顧旁人是非,不計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說出人不敢說的道理。」
2、赴湯蹈火[ fù tāng dǎo huǒ ]:赴:走往;湯:熱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出 處:晉·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3、百折不撓[ bǎi zhé bù náo ]:折:挫折;撓:彎曲。 比喻意志堅強,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
出 處:漢·蔡邕《太尉橋玄碑》:「其性庄;疾華尚朴;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4、奮不顧身[ fèn bù gù shēn ]: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
出 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文選·奏彈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顧義勇;奮不顧命。」
5、無所畏懼[ wú suǒ wèi jù ]:畏懼:害怕。 什麼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
出 處:《魏書·董紹傳》:「此是紹之壯辭;雲巴人勁勇;見敵無所畏懼;非實瞎也。」
6. 描寫人有勇氣的成語
拔山蓋世 蓋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一。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當代無比。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彼竭我盈 彼:他,對方;竭:盡;盈:充滿。他們的勇氣已喪失,我們的士氣正旺盛。
出處:《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不避斧鉞 斧鉞: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鉞之類的兵器。形容將士英勇無畏,或烈士忠義不屈。
出處:《漢書·趙充國傳》:「愚臣伏計孰甚,不敢避斧鉞之誅,昧死陳愚,唯陛下省察。」
大智大勇 指非凡的才智和勇氣。
膽大於身 猶言膽大如斗。指無所忌憚。
出處:語出《舊唐書·李昭德傳》載丘愔劾奏李昭德語:「臣觀其膽,乃大於身,鼻息所沖,上拂雲漢。」
奮武揚威 振奮勇氣,施展威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一○回:「[姜維]奮武揚威,殺入魏軍之中,左沖右突,魏兵大亂。」
奮勇當先 鼓起勇氣,趕在最前面。
出處:《隋書·史祥傳》:「公竭誠奮勇,一舉克定。」元·關漢卿《哭存者》第二折:「更有俺五百義兵家將,都要的奮勇當先,相持對壘。」
肝膽過人 膽量超過一般人。比喻有勇氣,有血性。
鼓舞人心 鼓舞:振作,奮發。振奮人們的信心。增強人們的勇氣。
出處:漢·揚雄《法言·先知》:「鼓舞萬物者,雷風乎?鼓舞萬從者,號令乎?」
兼人之勇 兼人:一人抵多人;勇:勇敢。抵得上幾個人的勇氣。形容十分勇敢。
出處:《漢書·韓信傳》:「受辱於胯下,無兼人之勇,不足畏也。」
氣逾霄漢 正氣昂揚,直沖雲天。形容魄力、勇氣非常大。霄漢,雲霄和銀河。
萬夫莫當 形容非常勇敢。同「萬夫不當之勇」。
出處:《東周列國志》第七三回:「吾聞公子慶忌,筋骨如鐵,萬夫莫當。」
聞風喪膽 喪膽:嚇破了膽。聽到風聲,就嚇得喪失的勇氣。形容對某種力量非常恐懼。
無拳無勇 拳:力氣,力量。沒有武力,也沒有勇氣。
出處:《詩經·小雅·巧言》:「彼何人斯,居河之麋;無拳無勇,職為亂階。」
無所畏懼 畏懼:害怕。什麼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
出處: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為了達到建設新中國的目的,對於什麼困難我們共產黨人也是無所畏懼。」
熊心豹膽 比喻非常膽大。
出處: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三折:「老元帥!我有熊心豹膽,怎敢掩藏著趙氏孤兒。」
血氣之勇 指憑一時感情沖動產生的勇氣。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夫子過孟賁遠矣。」宋·朱熹集註:「孟賁血氣之勇。」
血性男兒 指剛強正直,勇敢熱情的男子漢。
出處:明·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六回:「你小姐乃是閨閣中的須眉男子,我鐵挺生也是個血性男兒。」
一鼓作氣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出處:《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一往直前 形容勇猛無畏地前進。同「一往無前」。
出處:陶成章《浙案紀略》第四章第二節:「其行事也,常鼓一往直前之氣,而不慮其他。」
一以當百 一人抵過百人。極言勇猛。
出處:清·李漁《比目魚》第十四回:「楚玉也自領全軍殺將前去。及至兩不相對,真個人強馬壯,一以當百。殺得那些山賊,抱頭而竄。」
勇冠三軍 冠:位居第一;三軍:軍隊的統稱。指勇敢或勇猛是全軍第一。
出處:漢·李陵《答蘇武書》:「陵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
勇猛果敢 形容處事勇敢決斷。
出處:《漢書·翟方進傳》:「勇猛果敢,處事不疑。」
勇往直前 勇敢地一直向前進。
出處:宋·朱熹《朱子全書·道統一·周子書》:「不顧旁人是非,不計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說出人不敢說的道理。」
有勇無謀 只有勇氣,沒有計謀。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沖,缺乏計劃,不講策略。
出處:唐·陸贄《論兩河及淮西利害狀》:「(王)武俊蕃種,有勇無謀。」
有勇有謀 勇:勇氣;謀:計謀。既有膽量又有計謀。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董卓傳》裴松之注引《獻帝起居注》:「呂布受恩而反圖之,斯須之間,頭懸竿端,此有勇而無謀也。」
有勇知方 有勇氣且知道義。
出處:語出《論語·先進》:「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何晏集解:「方,義方。」
智勇兼全 既有智謀,又有勇氣,二者兼備。
出處:明·張鳳翼《紅拂記·姦宄覬覦》:「我一向頗有窺西京之意,叵耐楊素那老兒威名甚重,智勇兼全,故此掩甲收兵,未遂所願。」
一身都是膽 極言膽大勇敢。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裴松之注引《雲別傳》:「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萬夫不當之勇 當:抵擋。一萬個人也抵擋不住。形容非常勇敢。
出處:元·施君美《幽閨記·罔害璠良》:「此子六韜三略皆能,有萬夫不當之勇。
7. 關於勇氣的成語
奮勇當先
【拼音】:fèn yǒng dāng xiān
【解釋】:鼓起勇氣,趕在最前面。
【出處】:《隋書·史祥傳》:「公竭誠奮勇,一舉克定。」 元·關漢卿《哭存者》第二折:「更有俺五百義兵家將,都要的奮勇當先,相持對壘。」
【示例】:更有俺五百義兵家將,都要的~,相恃對壘。★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
【近義詞】:一馬當先、奮勇爭先
【反義詞】:畏縮不前
【語法】:作謂語、狀語;指作表率
急流勇進
【拼音】:jí liú yǒng jìn
【解釋】:在急流中勇敢前進,形容果斷、勇猛,一往無前。
【出處】:宋·邵伯溫《邵氏見聞錄》:「以火箸畫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急流勇退人也』。」
【示例】:人們站在這幅照片前,感到一種~的撼人力量。★何為《美的留影》
【近義詞】:奮勇前進、一往無前、乘風破浪
【反義詞】:急流勇退、知難而退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一往無前
見義勇為
【拼音】:jiàn yì yǒng wéi
【解釋】: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處】:《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示例】:~真漢子,莫將成敗論英雄。★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四回
【近義詞】:急公好義、挺身而出
【反義詞】:袖手旁觀、見利忘義、見義不為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勇於做好事
勇者不懼
【拼音】:yǒng zhě bù jù
【解釋】:懼:害怕。有膽量的人無所畏懼。
【出處】:《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有膽識
8. 關於勇氣的成語
勇往直前
一往無前
義無反顧
氣沖雲天
浩然正氣
死而後已
9. 形容勇氣的成語
勇往復直前、
臨危不懼、制
無所畏懼、
奮不顧身、
見義勇為、
百折不撓、
身先士卒、
赴湯蹈火、
勇冠三軍、
智勇雙全、
沖鋒陷陣、
群威群膽、
勇猛精進、
挺身而出、
扯鼓奪旗、
大智大勇、
殺敵致果、
勇猛果敢、
大勇若怯、
兼人之勇、
怯防勇戰、
蹈鋒飲血、
匹馬一麾、
斬關奪隘、
血性男兒、
浴血奮戰
10. 形容人的勇氣很大可以用什麼成語
肝膽過人
[gān
dǎn
guò
rén]
[釋義]
膽量超過一般人。
比喻有勇氣,有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