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精圖治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什麼
㈠ 類似勵精圖治的成語
類似勵精圖治的成語有很多,比如發奮圖強、滴水穿石、磨杵作針、聞雞起舞、晨鍾暮鼓、力爭上游、破釜沉舟、投筆從戎、前車之鑒、勤能補拙、厲精為治、奮發圖強、卧薪嘗膽、勵精求治、自強不息、雄才大略等。
(1)勵精圖治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什麼擴展閱讀:
成語解析:
一、發奮圖強
【解釋】:下定決心,努力追求進步。
【出自】:《人民日報》1959.9.3:「發奮圖強、自力更生,對於落後隊貧困落後的面貌的改變,當然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二、滴水穿石
【解釋】:水不斷下滴,可以鬧穿石頭。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出自】: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白話文:「繩鋸木斷,水不住往下滴,時間長了能把石頭滴穿。」
【示例】:同學們在日常學習中,應該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語法】:兼語式;作謂語、狀語;比喻堅持就是勝利
三、磨杵作針
【解釋】:形容只要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能成。
【出自】:宋·祝穆《方輿勝覽·磨針溪》:「彭山象耳山下,相傳李白讀書山中。學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白問:『何為?』媼曰:『欲作針耳。』白感其言,還,卒業。」
白話文:「彭山象耳山下,傳說李白讀書山中。學不成,放棄。經過這條溪水,蘇老太太正在磨鐵杵。白問:『為什麼?」老太太說:『想做針呀。』感謝他的話,返回,畢業。」
【示例】:只要工夫下得深,總有磨杵作針的一天。
四、自強不息
【解釋】: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鬆懈。
【出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白話文:「天行健,君子應剛毅堅卓,發憤圖強。」
【示例】:一個國家要想強盛,必須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五、雄才大略
【解釋】:非常傑出的才智和謀略。
【出自】:《漢書·武帝紀贊》:「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白話文:「像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不改文、景時恭儉以拯救百姓,雖然《詩》、《書》中所說,有什麼好處呢?」
【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㈡ 勵精圖治成語故事
勵精圖治
【成語故事】公元前68年,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建議漢宣帝劉詢採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霍氏假借太後命令欲殺魏相,漢宣帝先發制人將霍氏滿門抄斬,從此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
【注音】lì jīng tú zhì
【出處】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為治。《漢書·魏相傳》厲精圖治,將大有為。《宋史·神宗紀贊》
【解釋】圖:謀求,設法。厲:奮勉。治:治理。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亦作「勵精圖治」、「厲精求治」、「厲精為治」。
【相近詞】雄才大略
【相反詞】喪權辱國、禍國殃民
㈢ 勵精圖治的四字成語
勵精圖治
勵精圖治是一個漢語成語,
拼音是:lì jīng tú zhì,意思是形容一個國家的皇帝或者領導者振奮精神,竭盡全力想治理好國家。同時還可以用來形容領導者的精神品質和實際行動。
㈣ 勵精圖治 成語
始親萬機,勵精為治
厲精圖治,將大有為
出 處 東漢·班固《漢書·魏相傳》:「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為治。」《宋史·神宗紀贊》:「厲精圖治,將大有為。」
勵精圖治 銳進不懈
勵精圖治 再攀新高
勵精圖治,共謀振興
勵精圖治 發奮圖強
勵精圖治,團結進取,奮力開創
大刀闊斧,勵精圖治
文帝當政勵精圖治,注重教化,廢除肉刑,對內對外主張修好
勵精圖治破冰而出——《MKZ》越級而立,
勵精圖治厚積薄發打造高水平大學
《明史·楊士奇傳》:「當是時,帝勵精圖治, 士奇等同心輔佐,海內號為治平。」
勵精圖治再鑄輝煌--訪沈陽先達條碼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少飛
歷屆領導和廣大職工始終勵精圖治、艱苦奮斗、開拓進取,
並祝願學院能夠勵精圖治,成就大業,為國家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㈤ 成語理解。勵精圖治是什麼意思
勵:奮勉;圖:設法;治:治理好國家。振奮精神,想辦法治理好國家。
㈥ 勵精圖治的典故
勵精圖治的意思是形容一個國家的皇帝或者領導者振奮精神,竭盡全力想治理好國家。可以用來形容領導者的精神品質也可以用來形容他或她的實際行動。這個成語故事出自《漢書·魏相傳》:「宣帝始親萬機,勵精圖治,練群臣,核名實,而相總領眾職,甚稱上意。」這句話,你看懂了嗎,下面是這個故事的詳細內容。
話說在公元前68年,漢朝名將霍光因病死亡。御史大夫魏相覺得霍氏家族獨攬朝政大權,不好管束,建議宣帝採取措施來抑制霍氏家族權力的增大。霍氏一家對魏相這個人感到既痛恨又畏懼,於是准備假傳太後的命令將魏相殺死,然後將宣帝廢黜。宣帝得知霍氏一家的陰謀後,先發制人,搶先實施行動,殺掉了霍光一家,並株連九族。
在懲治了霍家之後,皇帝開始親自處理朝政大事,振奮精神,力求把國家治理好(這就是成語勵精圖治的意思,原文即為此成語,請參考第一段原文)。他直接聽取諸位大臣的意見,嚴格考查各級官員的政績;還把鹽價降低了,提倡節儉清廉,鼓勵發展農業生產。而魏相則率領百官恪盡職守,讓宣帝十分滿意。在魏相的輔佐下,宣帝採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的措施,終於使國家逐步興旺繁榮起來,出現了漢室中興的局面。
這個成語故事講述了漢宣帝勵精圖治治理國家的事情,不過這個詞貌似用在今天的領導身上是不合適的,因為現在的國家一般都是自由國家,國家的舉措都不是某個人自己決定的。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把這個詞用在歷史書或者描述歷史的文章裡面。
㈦ 厲興圖治,這個成語對嗎
有"勵精圖治"的成語:
勵精圖治
[解釋]:勵:奮勉;圖:設法;治:治理好國家。振奮精神,想辦法治理好國家。
[發音]:lì jīng tú zhì
[出處]:《宋史·神宗紀贊》:「厲(勵)精圖治;將大有為。」
[近義]:
勵精求治卧薪嘗膽厲精為治奮發圖強自強不息雄才大略
[反義]:
喪權辱國禍國殃民縱逸酣嬉
㈧ 用勵精圖治這個成語造句
1、幾十年的勵精圖治,幾十年的上下求索,我們的祖國已經屹立於世界東方,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2、唐太宗克己納諫、勵精圖治,開創貞觀盛世;曾國藩克己戒色、修身治國,立下不朽功業。
3、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勵精圖治,終成春秋五霸。
4、唐太宗勵精圖治,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貞觀盛世。
5、請相信吧!我們年輕的一代正在勵精圖治,致力於祖國的騰飛。
㈨ 成語gu勵精圖治
勵精圖治lìjīngtúzhì
[釋義] 勵:原作厲;振作;振奮;精:精神;圖:設法;謀求;治:治理國家。振奮精神;想辦法治理好國家。
[語出] 《宋史·神宗紀贊》:「厲(勵)精圖治;將大有為。」
[正音] 圖;不能讀作「tǔ」。
[辨形] 勵;不能寫作「厲」。
[近義] 雄才大略
[反義] 喪權辱國 禍國殃民
[用法] 含褒義。多用來形容人設法治理好國家。也可以形容人設法把事業搞好。一般作主語、謂語、賓語。
[結構] 聯合式。
㈩ 成語.()精圖治什麼意思
成語是:勵精圖治。意思是:振奮精神,想辦法治理好國家。
勵精圖治
【出自】東漢·班固《內漢書·魏容相傳》:「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為治。」
宣帝開始親自處理國家大事,想辦法治理好國家。
【示例】勾踐勵精圖治,最終打敗了吳國。
【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
【近義詞】厲精為治、奮發圖強、卧薪嘗膽、勵精求治、自強不息、雄才大略
【反義詞】喪權辱國、縱逸酣嬉、禍國殃民
(10)勵精圖治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什麼擴展閱讀
1、勵精圖治的近義詞
奮發圖強
【解釋】圖:謀求。振作精神,以求強盛。
【出自】郭沫若《科學的春天》:「我祝願中年一代的科學工作者奮發圖強,革命加拚命,勇攀世界科學高峰。」
【示例】掌聲使人勇往直前,使人奮發圖強,使人戰勝自己。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狀語、定語;含褒義
2、勵精圖治的反義詞
禍國殃民
【解釋】禍、殃:損害。使國家受害,百姓遭殃。
【出自】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傳播出去,禍國殃民。」
【示例】這種禍國殃民的行徑,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