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厭詐相關成語故事
兵不厭詐
【拼來音】:源 bīng bù yàn zhà
【解釋】: 厭:嫌惡;詐:欺騙。作戰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
【出處】: 《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舉例造句】: 若說兵不厭詐,諸葛亦無如此之陣圖,若說幻不厭深,偃師亦無如此之機械。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金聖嘆批
【拼音代碼】: bbyz
【近義詞】:兵不厭權
【反義詞】:先禮後兵
【燈謎】: 軍事騙子
【用法】: 作主語、賓語;用於採用迷惑敵人的方法作戰
【英文】: In war nothing is too deceitful
【故事】: 東漢安帝時,羌族在漢邊境騷亂,包圍武都郡。安帝派虞詡去做武都郡太守,虞詡帶精兵去赴任,途中他用增灶、弱弓硬弩的辦法,用計打敗了羌族的進攻,讓武都郡恢復了安定。
⑵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10篇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一:兵不厭詐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佔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後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麼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舍。
當時,楚國聯合了陳、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應該怎樣作戰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採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後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晉國取勝後,與齊、魯、宋、鄭、蔡、莒、衛等國會盟,成為諸侯霸主。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二:濫竽充數
爸爸在《成語故事》這本書中給我讀了濫竽充數的故事,它講的是戰國時,齊宣王很喜歡聽吹芋,但他喜歡聽大家一齊吹,那裡面有個南郭先生混在裡面,不會吹但裝成會吹的樣子。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王位,他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和他的父親不一樣,他喜歡聽一個人吹,南郭先生聽說以後,急忙收拾行李逃回了家。
爸爸說,這個成語故事是告訴人們,那些弄虛作假的人雖能矇混一時,但是無法矇混一世,他們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諷刺了混入內行,冒充有本領而無真才實學的人。社會需要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而真才實學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靠刻苦學習鑽研,努力拚搏得來的。「濫竽充數」的人在事業上、學習上混,只是暫時的、短暫的,最後還是要被時代前進的洪流所淘汰。
爸爸問我,你在平時的學習中是甘當「濫竽充數」的南郭,還是做奮力搏擊的雄鷹?二者必擇其一。我想,南郭先是好混,最後還是混不下去。我要努力、刻苦、頑強學好知識,掌握本領,做一個真才實學的人。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三:守株待兔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大山腳下住著一個農夫,他每天一大早就到田裡幹活,特別辛苦。
有一天,農夫正在地里幹活,突然一隻野兔從草叢里跑了出來,野兔因見到有人而受到了驚嚇。它拚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農夫地頭的一顆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農夫便放下手中的農活,走過去撿起死兔子,他非常慶幸自己的好運氣。晚上回到家,農夫把死兔交給妻子,妻子做了香噴噴的野兔肉,兩口子有說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頓。第二天,農夫照舊在地里幹活,可是他再也不像以往那麼專心了。
他幹了一會兒就朝草叢里瞄一瞄。聽一聽,希望再有一隻兔子竄出來撞在樹樁上。就這樣,他心不在焉地幹了一天活,該鋤的地沒鋤完,直到天黑也沒有見到兔子出來。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農夫來到地邊,已完全無心鋤地,自己則坐在樹樁旁邊的田埂上,專門等待野兔子竄出來。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後來,農夫每天就這樣守在樹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然而他始終沒有再得到。但農田裡的苗因為他而枯萎了。農夫因此成了別人議論的笑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有所收獲,否則終將一無所獲,留下終身遺憾。謝謝大家!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四:玉汝於成
張載年輕時喜歡研究兵法。范仲淹很欣賞他的才學,勸他說:「讀書人有自己的事業可做,何必非要談兵呢?」張載便專心致志做學問。後來張載中了進士,先後當過幾任地方官,因為他敢於直言,觸犯了執政大臣,49歲就辭官回家,在家讀書治學。
橫渠是個窮鄉僻壤,張載雖有一些田地,但收入只夠維持生計,還必須省吃儉用,但他怡然自得,根本就不掛在心上。每天起來,他一頭鑽進書房,關起門來,整日苦讀,時常思考問題而忘記吃飯和休息。深夜,妻兒早已酣然入睡,他躺在床上還若有思考。如有所得,便披衣下床,欣然提筆。遠近許多青年紛紛前來從師求學。有些學生家境貧寒,沒有學費,他反而補貼他們茶飯,和他們同甘共苦。
張載在一篇文章中說:「貧窮卑賤和令人憂傷的客觀條件,其實可以磨練人的意志,用來幫助你達到成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
「玉汝於成」是說象玉一樣愛護,來幫助你成功。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五:不恥下問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古代的一個教育家,還被人們稱為「聖人」。他為人學識淵博,但還是虛心地向別人學習請教。
有一次,孔子到太廟祭祖,有不明的地方就向別人發問,旁邊的人看見了,忍不住說:「難道你不是聖人嗎?為什麼還要別人呢?」孔子聽了謙虛地說:「不懂就問嘛,有什麼不好呢?」
還有一次,一個弟子問孔子:「為什麼孔圉死後被人們稱為「孔文」呢?」孔子回說:「因為他不恥下問,還聰明好學呢!」
我讀完這兩個故事,才知道成語中的心不恥下問的意思是:即使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也不會覺的恥辱。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成績好的同學能放下架子虛心請教成績不好的同學,老師也能向學生請教,長輩能向孩子請教的好觀象,我覺得他們一點不會覺得恥辱,因為他們也有不恥下問的精神。毛主席也曾經說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覺的是千真萬確的,我要緊緊記住這個真理。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六:買櫝還珠
春秋時候有個楚國人,為了把自己的珍珠多賣點錢,想盡了辦法。他用名貴的木蘭香木做了個木匣子,里邊裝上珍珠在大街上叫賣。立刻吸引來不少顧客,但沒有一個人來買。
一會兒走過來一個鄭國人,給了賣珠人許多錢,急忙打開匣子取出珍珠還給賣珠人,只托著木匣子走了。有許多看熱鬧的人都驚呆了。原來這個買主不是買珍珠的而是買木匣子啊!
這個故事設定的含義是: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七:一言為重
商鞅,姓公孫,名鞅,衛國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因幫助秦孝公實行變法,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被孝公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東南),號商君,故又稱為商鞅。
公元前365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制定的新法將要公布時,為了讓人們相信新法必定施行,他在京都南門外,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聲言誰能將此木柱搬到北門,就賞給黃金十金。開始,人們不相信這是真的,沒有人響應。商鞅又宣布,誰能將木柱搬到北門,賞給黃金五十金。這時,有一個年輕人壯著膽子把木柱搬到北門,果真得到了五十金。這件事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百姓認為商鞅說話算數,都相信新法,服從新法。
宋朝的王安石極力主張改革政治,宋神宗在位時,他被任命為宰相,大力推行青苗法、均輸法、市易法、免役法、農田水利法等新法,但遇到重重阻力。在此種情形下,他寫了《商鞅》這首詩:「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明了自己推行新法的決心,也說明了自己要像商鞅那樣,說話算數,取信於民,使新法繼續貫徹下去。
根據商鞅變法的故事和王安石的詩,人們便引申出「一言為重」這個成語,比喻說話算數,言行一致。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八:對牛彈琴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公明儀不但在室內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有一天,他來到郊外,春風徐徐地吹著,垂柳輕輕地動著,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興致來了,擺上琴,撥動琴弦,就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的樂曲《清角之操》來。老黃牛在那裡卻無動於衷,仍然一個勁地低頭吃草。
公明儀想,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該換個曲調,彈彈小曲。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閑地吃草。
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彈奏最拿手的曲子。這回呢,老黃牛偶爾甩甩尾巴,趕著牛虻,仍然低頭悶不吱聲地吃草。
最後,老黃牛慢悠悠地走了。換個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儀見老黃牛始終無動於衷,很是失望。人們對他說:「你不要生氣了!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是你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啊!」最後,公明儀也只好嘆口氣,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沒趣。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九:一毛不拔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項放踵,利天下,為之。
釋義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吝嗇自私。
故事墨子,名翟,是站國時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反對戰爭。
差不多與墨子同一時期,有一位叫楊朱的哲學家,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已」,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
有一次,墨子的學生離滑厘問楊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干不幹?」
「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
離滑厘又說:「假使能的話,你願意嗎?」
楊朱默不作答。
當時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孟子就此對楊朱和墨子作了評論:「楊子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幹的,而墨子主張『兼愛』,只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他也是甘心情願的。」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十:完璧歸趙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
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⑶ 成語故事:兵不厭詐 兒童學成語 成語故事大全
阿 堵 物 矮子看戲 安步當車 暗箭傷人 拔苗助長 拔山舉鼎百發百中 百聞不如一見 敗軍之將 班門弄斧 半途而廢 包藏禍心抱 佛 腳 抱瓮灌畦 杯弓蛇影 杯水車薪 比肩接踵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閉門造車 篳路藍縷 別開生面 別無長物 賓至如歸 兵不血刃兵不厭詐 病入膏肓 伯樂識馬 不恥下問 不覺技癢 不求甚解不屈不撓 不入虎穴 不甚了了 不學無術 不自量力 才高八斗滄海桑田 差強人意 巢毀卵破 朝三暮四 車載斗量 沉魚落雁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乘風破浪 痴人說夢 赤膊上陣 出爾反爾 初出茅廬唇亡齒寒 此地無銀三百兩 從善如流 打草驚蛇 大材小用 大公無私呆若木雞 單者易折 倒履相迎 倒行逆施 道聽途說 得過且過得其所哉 登 徒 子 東山再起 東施效顰 東食西宿 洞見症結短兵相接 對牛彈琴 對症下葯 爾虞我詐 二桃殺三士 墦間乞余方寸之地 飛鳥驚蛇 非驢非馬 吠形吠聲 佛頭著糞 斧 正負荊請罪 腹 稿 覆水難收 改過自新 剛愎自用 高山流水高枕無憂 割席分座 各自為政 耕前鋤後 功虧一簣 狗尾續貂詬如不聞 孤注一擲 顧曲周郎 瓜代有期 瓜田李下 刮目相看解鈴還需系鈴人 管中窺豹 歸馬放牛 過河拆橋 過門不入 害群之馬含沙射影 邯鄲學步 汗馬功勞 汗牛充棟 好逸惡勞 合浦還珠涸轍之鮒 鶴立雞群 侯門如海 後顧之憂 後來居上 後生可畏囫圇吞棗 狐假虎威 狐疑不決 虎口餘生 華而不實 畫餅充飢畫荻教子 畫龍點睛 畫蛇添足 機不可失 雞口牛後 雞鳴狗盜積羽沉舟 疾風知勁草 家徒四壁 家喻戶曉 堅壁清野 見卵求雞漸入佳境 江郎才盡 金石為開 蕉鹿自欺 嗟來之食 捷足先得竭澤而漁 掛 羊 頭賣 狗 肉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錦囊妙句 盡善盡美近水樓台 驚弓之鳥 精衛填海 井底之蛙 九牛一毛 居安思危開卷有益 刻舟求劍 空 城 計 口不二價 口蜜腹劍 快刀斬亂麻膾炙人口 困獸猶斗 濫竽充數 狼狽為奸 勞思逸淫 老馬識途樂極生悲 厲兵秣馬 樑上君子 兩袖清風 量體裁衣 臨渴掘井路不拾遺 捋 虎 須 洛陽紙貴 馬革裹屍 馬首是瞻 買櫝還珠滿城風雨 盲人摸象 盲人瞎馬 毛遂自薦 門可羅雀 門庭若市孟母三遷 名韁利鎖 名落孫山 囊螢映雪 模稜兩可 磨穿鐵硯莫 須 有 木人石心 目不識丁 目無全牛 沐猴而冠 南柯一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嘔心瀝血 拋磚引玉 賠了夫人又折兵 蓬萊仙境 鵬程萬里 披荊斬棘南山可移 匹夫之勇 片言折獄 牝牡鸝黃 破釜沉舟 破鏡重圓破甑不顧 剖腹藏珠 撲朔迷離 齊大非偶 奇貨可居 歧路亡羊騎鶴上揚州 騎虎難下 杞人憂天 起死回生 千變萬化 千金買骨千里送鵝毛 千慮一得 錢可通神 黔驢技窮 強弩之末 秦鏡高懸青出於蘭 請君入瓮 曲高和寡 曲突徙薪 讓棗推梨 繞梁三日人浮於事 人面桃花 人人自危 如火如荼 如嚼雞肋 如魚得水如坐針氈 入木三分 塞翁失馬 三寸之舌 三顧茅廬 三令五申三人成虎 三思而行 三紙無驢 殺雞嚇猴 殺雞焉用牛刀 殺彘教子山雞舞鏡 上下其手 少見多怪 身在曹營心在漢 失斧疑鄰 什襲而藏食言而肥 世外桃源 勢如破竹 守株待兔 受寵若驚 熟能生巧樹倒猢猻散 水滴石穿 水深火熱 亡戟得矛 死不瞑目 死灰復燃四面楚歌 南轅北轍 難兄難弟 貪小失大 袒腹東床 螳臂當車頑石點頭 天衣無縫 鐵杵磨針 同流合污 痛飲黃龍 投筆從戎投鞭斷流 屠龍之技 推 敲 推心置腹 外強中干 完璧歸趙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只許州官放火 不許百姓點燈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亡羊補牢網開三面 妄自尊大 望塵莫及 望梅止渴 望洋興嘆 危如累卵
⑷ 成語故事:兵不厭詐
魯。 兵不厭詐,嫌惡。你可以採取欺騙敵軍的辦法,兵力較強。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騙人,不厭詐偽,成為諸侯霸主。晉國取勝後。楚國被激怒了,來和晉國交戰,憎惡,晉文公派兵攻佔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臣聞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楚國攻打宋國:欺騙,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成語故事公元前633年,取得對方信任、欺詐的策略或手段克敵制勝,我能給您什麼呢,撤掉對宋國的包圍。用兵作戰不排斥運用詭變。」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詐,中軍也被迫撤退。",但兵力較弱;晉國聯合了齊。應該怎樣作戰呢、宋等國。楚軍左翼大敗。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不厭忠信、鄭,首先擊潰由陳,要他們與楚國絕交、衛等國會盟。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君其詐之而已矣,與齊,引誘楚軍左翼追趕,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中有提到,重耳說:bīng bú yàn zhà 釋 義厭,宋國向晉國求救。當時?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雙方再交手。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舍,再以伏兵夾擊,然後主力假裝撤退,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出 處《韓非子·難一》。」 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繁禮君子。第二年春天:排斥、宋: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才讓他們復國;戰陣之間。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您都有了:「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受後母迫害、綢緞等、莒。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蔡,逃到楚國,楚國聯合了陳,受到楚成王的款待、蔡等國,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美女
⑸ 張瀚洋成語故事《兵不厭詐》MP3
兵不厭詐
bīng bú yàn zhà
解釋:厭:排斥,嫌惡,憎惡;詐:欺騙。用兵作戰不排斥運用詭變、欺詐的策略或手段克敵制勝。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騙人。
用法:作主語、賓語;用於採用迷惑敵人的方法作戰
近義詞:兵不厭權、不宣而戰
反義詞:先禮後兵、堂堂正正
⑹ 兵不厭詐 兒童成語故事動畫片視頻
【成語】: 兵不厭詐
【拼音】: bīng bù yàn zhà
【解釋】: 厭:嫌惡;詐:欺騙。作戰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
【出處】: 《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舉例造句】: 若說兵不厭詐,諸葛亦無如此之陣圖,若說幻不厭深,偃師亦無如此之機械。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金聖嘆批
【拼音代碼】: bbyz
【近義詞】:兵不厭權
【反義詞】:先禮後兵
【燈謎】: 軍事騙子
【用法】: 作主語、賓語;用於採用迷惑敵人的方法作戰
【英文】: In war nothing is too deceitful
【故事】: 東漢安帝時,羌族在漢邊境騷亂,包圍武都郡。安帝派虞詡去做武都郡太守,虞詡帶精兵去赴任,途中他用增灶、弱弓硬弩的辦法,用計打敗了羌族的進攻,讓武都郡恢復了安定
動畫網址網頁鏈接
⑺ 兵不厭詐的成語故事
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詐。楚軍左翼大敗,受後母迫害,然後主力假裝撤退;晉國聯合了齊、魯,不厭忠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還引申出另一個成語「退避三舍」【成語】。君其詐之而已矣,來和晉國交戰,才讓他們復國。你可以採取欺騙敵軍的辦法,晉文公派兵攻佔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綢緞等等。應該怎樣作戰呢:嫌惡、鄭?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公元前633年、莒,與齊,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 兵不厭詐【拼音】,您都有了。晉國取勝後。在這個故事中,用來比喻退讓或迴避。【成語故事】。用兵作戰可以盡可能多用欺詐的戰術迷惑對方:欺騙。當時:「美女。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舍,以獲取勝利、蔡等國。」 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楚國被激怒了: 「兵不厭詐」這則成語的厭是,楚國聯合了陳.難一》。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作戰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我就撤退三舍(舍為十里): 厭,引誘楚軍左翼追趕,我能給您什麼呢。這個成語來源於《韓非子,逃到楚國,重耳說?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雙方再交手。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成為諸侯霸主,宋國向晉國求救,楚國攻打宋國,不厭詐偽,要他們與楚國絕交: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戰陣之間,詐:滿足:「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撤掉對宋國的包圍、衛等國會盟,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 bīng bù yàn zhà 【解釋】、蔡:欺騙手段,繁禮君子,再以伏兵夾擊,兵力弱。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避免發生沖突。第二年春天,中軍也被迫撤退,首先擊潰由陳,兵力強,受到楚成王的款待,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宋、宋等國
⑻ 成語故事《兵不厭詐》
成語故事《兵不厭詐》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佔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後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麼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我就撤退三舍(舍為十里)。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舍。
當時,楚國聯合了陳、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應該怎樣作戰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採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後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晉國取勝後,與齊、魯、宋、鄭、蔡、莒、衛等國會盟,成為諸侯霸主。
在這個故事中,還引申出另一個成語「退避三舍」,用來比喻退讓或迴避,避免發生沖突。
⑼ 有關智謀的有趣的典故或成語故事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
·平漫屠龍
朱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注釋 屠――――屠宰,宰殺牲畜。 殫――――盡,用完用盡。 家――――家庭的財產。 技――
·魯侯養鳥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 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 注釋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望梅止渴
三國的時候,魏國的國君曹操,他年輕的時候,就非常的聰明。有一次,天氣非常地熱,他帶領幾十萬的大軍經過一片大原野,士兵們從早上走到下午,肚子都沒有吃過一點東西、喝過一口水。其
·亡羊補牢
從前有個人,養了幾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隻。原來羊圈破了窟窿,夜間狼從窟窿里鑽進來把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完壁歸趙
戰國的時候,趙惠文王有一塊叫做「楚和氏璧」的寶玉,被秦國的昭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趙國來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們秦國願意以十五個城池,和趙國換取這塊「楚和氏璧」的
·愛屋及烏
「愛屋及烏」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由於愛某個人而連帶地愛護停留在他屋上的烏鴉。比喻非常喜愛某人,從而連帶愛及和他有關的人或物。 這個成語來源於《尚書大傳》,紂死,武王皇皇,若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師,誠懇求學。 這個成語來源於《宋史.楊時傳》,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顥、程頤
·匹夫之勇
「匹夫之勇」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打仗不能光憑個人的勇敢,要用智謀,要靠集體的力量。 這個成語來源於《國語.越語上》,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
·鳥盡弓藏
「鳥盡弓藏」這則成語的意思是鳥給打光了,打鳥的彈弓就被收藏起來。比喻事成之後,功臣被廢棄或遭害。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越世家》,蜚(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
·南柯一夢
「南柯一夢」這則成語的南柯是南面的大樹枝。 這個成語來源於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唐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寫淳於棼醉後夢入大槐安國,官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享盡榮華富
·成語典故之覆水難收
「覆水難收」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這個成語來源於宋.王桃《野客叢書》,太公取一壺水傾於地,令妻收入。乃語之曰:「若言離更合,
·成語典故之井底之蛙
一口廢井裡住著一隻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邊碰上了一隻從海里來的大龜。青蛙就對海龜誇口說:「你看,我住在這里多快樂!有時高興了,就在井欄邊跳躍一陣;疲倦了,就回到井裡,睡在磚
·成語典故之滄海桑田
「滄海桑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世界上的事變化極大。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葛洪《神仙傳.王遠》,麻姑自說雲:「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從前有兩個仙人,一個叫
·成語典故之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把草木都當成敵兵。形容極度疑懼,驚恐不安。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
·成語典故之八面威風
「八面威風」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聲勢顯赫、威望極盛的樣子。 這個成語來源於元.鄭德輝《三戰呂布》,托賴著真天子百靈威助,大將軍八面威風。 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敗,
·成語典故之打草驚蛇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
·成語典故之沉魚落雁
春秋的時候,有一個叫做西施的美女,她每天都會到溪邊去浣紗,溪中的魚看到西施,覺得自己長得比西施丑,都羞愧的不敢浮上水面,全沉到水底去。 漢朝的時候,也有一個美女叫王昭君
·成語典故之兵不厭詐
「兵不厭詐」這則成語的厭是:滿足,詐:欺騙手段。用兵作戰可以盡可能多用欺詐的戰術迷惑對方,以獲取勝利。 這個成語來源於《韓非子.難一》,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