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不足成語
1. 形容經驗不足的成語
【初出茅廬】
茅廬:草房。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力不能及】力量達不到。
2. 形容「不足」的成語有哪些
【不經世故】 經:經歷;世故:人情世事的變故.形容缺乏為人處世的經驗。
【初出茅廬】 茅廬:草房.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少不經事】 少:年輕;更:經歷.年紀輕,沒有經歷過什麼事情,指經驗不多。
【新學小生】 指治學時間不長,見聞淺陋、經驗不足的後生晚輩。
【不勝其任】 勝:沒有能力擔當那項重任。
【才短思澀】 見識短淺,思路遲鈍。指寫作能力差。
【褚小杯大】 用小口袋裝大東西,比喻能力不能勝任。
【趕鴨子上架】 比喻強迫去做能力達不到的事情。
【綆短汲深】 綆:汲水用的繩子;汲:從井裡打水吊桶的繩子短,打不了深井裡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難以擔任艱巨的任務。
【力不勝任】 能力擔當不了。
【蚍蜉戴盆】 比喻能力低而承擔的任務極重.也比喻不自量力。
【無能為力】 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勁或沒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決某個問題。
【知小謀大】 指能力太差,不能勝任重大的任務。
3. 形容不足的詞語
【不經世抄故】
經:經歷;世故:人襲情世事的變故。形容缺乏為人處世的經驗。
【初出茅廬】
茅廬:草房。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少不經事】
少:年輕;更:經歷。年紀輕,沒有經歷過什麼事情。指經驗不多。
【少不更事】
少:年輕;更:經歷。年紀輕,沒有經歷過什麼事情。指經驗不多。
【新學小生】
指治學時間不長,見聞淺陋、經驗不足的後生晚輩。
【不勝其任】
勝:能擔當。沒有能力擔當那項重任。
4. 形容經歷坎坷的成語
飽經風霜 歷經坎坷
歷盡苦難 千難萬險
含辛茹苦 艱苦卓絕
櫛風沐雨 悲歡離合
榮辱浮沉 大起大落
5. 比喻剛踏入社會工作,經驗不足是什麼成語
初出茅廬
初出茅廬
[拼音]
chū chū máo lú
[釋義]
茅廬:草房。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例句]
他們雙雙落座,相互對視。一位是見多識廣的老者,另一位是初出茅廬的新手。
6. 有哪些是形容經驗不足的成語或能力不夠的成語
【不經世故】
經:經歷;世故:人情世事的變故.形容缺乏為人處世的經驗.
【初出茅廬】
茅廬:草房.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少不經事】
少:年輕;更:經歷.年紀輕,沒有經歷過什麼事情.指經驗不多.
【少不更事】
少:年輕;更:經歷.年紀輕,沒有經歷過什麼事情.指經驗不多.
【新學小生】
指治學時間不長,見聞淺陋、經驗不足的後生晚輩.
【不勝其任】
勝:能擔當.沒有能力擔當那項重任.
【才短思澀】
才:才識.短:短淺.澀:遲鈍.見識短淺,思路遲鈍.指寫作能力差.
【褚小杯大】
用小口袋裝大東西.比喻能力不能勝任.
【趕鴨子上架】
比喻強迫去做能力達不到的事情.
【綆短汲深】
綆:汲水用的繩子;汲:從井裡打水.吊桶的繩子短,打不了深井裡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難以擔任艱巨的任務.
舉鼎絕臏
絕:折斷;臏:脛骨.雙手舉鼎,折斷脛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負擔重任.
【力不勝任】
能力擔當不了.
【蚍蜉戴盆】
比喻能力低而承擔的任務極重.也比喻不自量力.
【無能為力】
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勁或沒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決某個問題.
【知小謀大】
指能力太差,不能勝任重大的任務.
【力小任重】
能力小,負擔重.猶言力不勝任.
【力有未逮】
能力做不到
【褚小懷大】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至樂》:「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解釋】褚:口袋.用小口袋裝大東西.比喻能力不能勝任.
【綆短絕泉】
〖解釋〗猶綆短汲深.比喻能力薄弱,難以擔任艱巨的任務.
7. 形容經歷過很多艱難困苦的成語
飽經滄桑、抄飽經風霜、飽經憂患、飽經風雨、艱苦卓絕
一、飽經滄桑
白話釋義:形容經歷過很多世事變遷。
朝代:近代
作者:王蒙
出處:《輪下》:「而你是一個四十六歲的男人;飽經滄桑;眼角皺紋細密如網。」
二、飽經風霜
白話釋義:比喻經歷了很多艱難困苦的磨練。風霜:比喻生活中的痛苦、挫折。
朝代:近代
作者:曹靖華
出處:《三五年是多久》:「他那恬淡的面孔上;滿刻著飽經風霜的皺紋。」
三、飽經憂患
白話釋義:指經歷了許多困苦患難。
朝代:近代
作者:郭沫若
出處:《司徒·司馬·司空》:「飽經憂患的中國人上了好些次大當;並沒有再給予地雷手以立即抽身的機會。」
四、飽經風雨
白話釋義:指經歷過許多艱難困苦。同「飽經風霜」。
朝代:近代
作者:孫犁
出處:《秀露集·文學和生活的路》:「我們的道路總算走得很長了吧,是坎坷不平的,也是飽經風雨的,終於走到現在。」
五、艱苦卓絕
白話釋義:形容十分艱難困苦,超乎尋常。
朝代:元
作者:丞相脫脫和阿魯圖
出處:《宋史·邵雍傳》:「始為學;即堅苦刻厲。」
翻譯:開始學的時候,便已經十分艱難困苦,超乎尋常。
8. 形容「經歷坎坷」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經歷坎坷」的成語有:
跋山涉水、艱苦卓絕、千辛萬苦、飽經風霜、含辛茹苦、不勝其苦、悲歡離合。
9. 不足的成語有哪些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拼音】:bǐ shàng bù zú,bǐ xià yǒu yú
【解釋】:趕不上前面的,卻超過了後面的。這是滿足現狀,不努力進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話。有時也用來勸人要知足。
【出處】:漢·趙岐《三輔決錄》:「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餘。」晉·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
【示例】:在些地方我不如人,但有些地方人不如我,~。」 ★楊獻珍《加強黨性鍛煉》
【近義詞】:甘居中游、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反義詞】:力爭上游、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歇後語】:貓兒賽老虎;騎驢望著坐轎子的
【語法】:作主語、分句;用於甘居中游的思想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拼音】:chéng shì bù zú,bài shì yǒu yú
【解釋】:不能把事情辦好,反而把事情弄壞。多用來指斥辦事拙劣或故意不讓事情辦成的人。
【出處】: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三:「梅廠長這個人的能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示例】:茶上安順雖說和自己平輩,但此人一肚子壞水兒,吃人不吐骨頭,~,只能拉攏,不能得罪。 ★端木蕻良《曹雪芹》第二七章
【近義詞】:成事不足,壞事有餘
【歇後語】:蔣干過江
【語法】:作賓語、分句;指事情越來越糟
九鼎不足為重
【拼音】:jiǔ dǐng bù zú wéi zhòng
【解釋】:形容說話有分量,比較起來九鼎也不算重。
【出處】:宋·傅博《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五:「昔之所以議進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權位,故其一言之出,則九鼎不足為重。」
【近義詞】:一言九鼎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美中不足
【拼音】:měi zhōng bù zú
【解釋】:大體很好,但還有不足。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七:「破鏡重圓,離而復合,固是好事;但王夫人所遭不幸,失身為妾,又不曾根究奸人,報仇雪恨,尚為美中不足。」
【示例】:嘆人間,~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
【近義詞】:白璧微瑕
【反義詞】:十全十美
【歇後語】:嫦娥臉上長痣;西施臉上出天花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大體很好
人心不足蛇吞象
【拼音】: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解釋】:比喻人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樣。
【出處】:《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戰國楚·屈原《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示例】:羅洪憲詩:「~,世事到頭螳捕蟬。」 ★清·翟灝《通俗編·禽魚》
【近義詞】:貪心不足
【反義詞】:知足常樂
【語法】:作賓語、定語、分句;指人貪心
日計不足,歲計有餘
【拼音】:rì jì bù zú,suì jì yǒu yú
【解釋】:每天算下來沒有多少,一年算下來就很多了。比喻積少成多。也比喻凡事只要持之以恆,就能有很大收獲。
【出處】:《莊子·庚桑楚》:「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庶幾其聖人乎?」《淮南子·俶真訓》:「其道可以大美興,而難以算計舉也。是故日計之不足,而歲計之有餘。」
【示例】:陳晉之一日只讀一百二十字,後遂無書不讀,所謂~者。 ★宋·陳善《捫虱新話》上集卷四
【語法】:作賓語、分句;指平日積累
上方不足,下比有餘
【拼音】:shàng fāng bù zú,xià bǐ yǒu yú
【解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出處】:《晉書·王湛傳》:「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餘。」
【近義詞】: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語法】:作賓語、分句;指處於中間位置
死不足惜
【拼音】:sǐ bù zú xī
【解釋】: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沒有價值。
【出處】:《宋史·蘇洵傳》:「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
【示例】:妾一身~,但自蒙愛幸,身懷六甲,已兩月矣。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回
【近義詞】:視死如歸
【反義詞】:貪生怕死、苟且偷生
【語法】:作謂語;形容不怕死
貪心不足
【拼音】:tān xīn bù zú
【解釋】:貪得無厭,永不滿足。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五回:「汝貪心不足!既得吳郡,而又強並吾界!」
【示例】:一個人活到九十歲了,要還有這些忌諱,那就叫~,不知好歹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九回
【近義詞】:貪得無厭、貪心無厭
【反義詞】:心滿意足
【歇後語】:吃著雞,抓著鴨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的需求
微不足道
【拼音】:wēi bù zú dào
【解釋】:微:細,小;足:值得;道:談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義、價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出處】:《穀梁傳·隱公七年》:「其不言逆,何也?逆之道微,無足道焉爾。」
【示例】:在草花中我們雖然是~。但我們的花色卻算是紫色代表。
★郭沫若《百花齊放·單色蓳》詩
【近義詞】:微乎其微、不足掛齒
【反義詞】:舉足輕重、碩大無朋
【歇後語】:大象上的跳蚤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人
惟日不足
【拼音】:wéi rì bù zú
【解釋】:惟:只;足:夠。只覺時日不夠。
【出處】:《尚書·泰誓中》:「我聞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凶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
【示例】:《梁書·安成王秀傳》:「庾郭之形骸枯槁,或橡板菁羹,~。」
【近義詞】:日落西山
【語法】:作謂語;指只覺時日不夠
先天不足
【拼音】:xiān tiān bù zú
【解釋】:先天:人或動物的胚胎時期。原指人或動物生下來體質就不好。後也指事物的根基差。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六回:「小弟聞得仙人與虛合體,日中無影;又老人之子,先天不足,亦或日中無影。壽麻之人無影,不知何故?」
【示例】:但是,劇本中若只出現幾個店員,總顯得有些~。 ★老舍《我怎麼寫〈春華秋實〉劇本》
【近義詞】:後天不良
【反義詞】:得天獨厚
【語法】:作謂語、定語、分句;用於人或事物
心有餘而力不足
【拼音】:xīn yǒu yú ér lì bù zú
【解釋】:心裡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夠。
【出處】:《論語·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示例】:我手裡但凡從容些,也時常來上供,只是『~』。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五回
【近義詞】:愛莫能助
【反義詞】:餘勇可賈、行有餘力
【歇後語】:大力士綉花;八十老漢挑擔子
【語法】:作主語、分句;表婉約拒絕的意思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之困
【拼音】: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 ,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
【解釋】: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以後,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出處】:《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敗事有餘,成事不足
【拼音】:bài shì yǒu yú,chéng shì bù zú
【解釋】:指非但辦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壞。
【出處】:茅盾《子夜》九:「此等聚眾騷擾的行徑,分明是沒有教育的人民一時間的沖動罷了!敗事有餘,成事不足。」
【近義詞】: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語法】:作賓語、分句;指事情越來越糟
卑卑不足道
【拼音】:bēi bēi bù zú dào
【解釋】: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談。
【出處】:太平天國·洪仁玕《英傑歸真》:「而世人不知。懵懵然以為崇德報功,向龜蛇而叩首,對木石而鞠躬,此多是猾聃詭譎,妖佛妄為,卑卑不足道也。」
【示例】:但這所謂酒館,是和肥腸湯鍋比較說的,它只販賣燒酒,豬頭、豬尾等等不成材料的貨色的鹵味。因此倘若同鎮子上的酒巴館一比,那便~了。
★沙汀《淘金記》二
【近義詞】:微不足道、卑不足道
【反義詞】:舉足輕重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自謙
卑不足道
【拼音】:bēi bù zú dào
【解釋】: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談。
【出處】:見「卑卑不足道」。
【示例】:我是一個~的人。 ★巴金《家》二七
【近義詞】:微不足道
【反義詞】:舉足輕重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自謙
貂不足,狗尾續
【拼音】:diāo bù zú,gǒu wěi xù
【解釋】:①指授官太濫。②指美中不足或以次充好。
【出處】:《文選·任昉》「華貂深不足之嘆」唐·李善註:「趙王倫篡位,時侍中、常侍九十七人,每朝,小人滿庭,貂蟬半坐,時人謠曰:『貂不足,狗尾續。』」
【示例】:散文,在文苑中算是成功的,但試看今年的選本,便是前三名,也即令人有『~』之感。 ★魯迅《准風月談·由聾而啞》
【近義詞】:狗尾續貂、貂狗相屬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官場等
渺不足道
【拼音】:miǎo bù zú dào
【解釋】:非常微小,不值得一談。
【出處】:秦牧《序》:「但是這些自然界的事物和人比較起來,特別是和社會主義革命時代的先進人物比較起來,卻又完全顯得渺不足道了。」
【示例】:在這大時代里,生與死的意義固然都很重大,然而,對於一個生活在空隙當中的人,卻又是多麼的~呵! ★沙汀《老煙的故事》
【近義詞】:微不足道
【反義詞】:舉足輕重
【語法】:作謂語、賓語;指非常微小
損有餘補不足
【拼音】:sǔn yǒu yú bǔ bù zú
【解釋】:損:減少。減少多餘的,添補不足的。原指古代道家的一種平均思想。後也泛指一般的填平補齊。
【出處】:《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示例】:借這些世間余財,聊救貧人,正所謂~,天道當然。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神偷寄興一枝梅》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拼音】:xué rán hòu zhī bùzú,jiāo rán hòu zhīkùn
【解釋】: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以後,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出處】:《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近義詞】:學而後知不足
【語法】:作賓語、分句;用於勸誡人
不足齒數
【拼音】:bù zú chǐ shǔ
【解釋】:足:值得。表示數不上,不值得一提。
【出處】:《漢書·孫叔通傳》:「此特群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
【示例】:從先前的阿Q看來,小D本來是~。 ★魯迅《吶喊·阿Q正傳》
【近義詞】:不足掛齒
【反義詞】:相提並論
【語法】:作謂語;表示不能相提並論
不足掛齒
【拼音】:bù zú guà chǐ
【解釋】:不足:不值得;掛齒:放在嘴上講。表示不值得一提。
【出處】:《史記·劉敬叔孫叔通傳》:「此特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間?」
【示例】:宋江答道:「無能小將,~。」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七回
【近義詞】:不在話下、微不足道、不屑一顧
【反義詞】:舉足輕重、有口皆碑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事情很小,微不足道
不足迴旋
【拼音】:bù zú huí xuán
【解釋】:迴旋:轉動。形容處境局促,不便轉身。
【示例】:這兒地方太窄,~。
【反義詞】:留有餘地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行動不便
不足介意
【拼音】:bù zú jiè yì
【解釋】:不值得放在心上。
【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柘骨,何足介意。」
【示例】:如此敵人,~,所以我仍要從事譯作,再做一年。
★《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
【近義詞】:不必介意
【反義詞】:耿耿於懷
【語法】:作謂語;指不必放在心上
不足輕重
【拼音】:bù zú qīng zhòng
【解釋】:猶言無關緊要。
【出處】: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五:「筆帖式為滿洲進身之一途,今各衙門皆有,額設候補者又盈千累萬,視為不足輕重矣。」
【示例】:上自獨當一面之官府,上至~之官吏,而亦共聞是言。 ★清·鄒容《革命軍》第五章
【近義詞】:無足輕重、無關緊要
【反義詞】:舉足輕重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人、事、物
不足為道
【拼音】:bù zú wéi dào
【解釋】:足:值得;道:說。不值得一說。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二卷:「此女棋本下劣,枉得其名,不足為道。」
【示例】:區區小事,~。
【近義詞】:不值一提、何足掛齒
【歇後語】:雕蟲小技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口語
不足為法
【拼音】:bù zú wéi fǎ
【解釋】:不值得學習、效法。
【出處】:清·趙翼《甌北詩話·李青蓮詩》:「開口便說:《大雅》不作,騷人斯起,然詞多哀怨,已非正聲;至楊、馬益流宕。建安以後更綺麗,不足為法。」
【示例】:那些工作作風實~。 ★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寫在前邊》
【近義詞】:不足為訓
【反義詞】:不刊之論、天經地義
【語法】:作謂語;指不值得學習
不足為怪
【拼音】:bù zú wéi guài
【解釋】:不足:不值得。不值得認為奇怪。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眾哄然一笑曰:『是固有之,不足為怪。』」
【示例】:至於屋子材料的窳陋,那是貧民窟房屋的本色,~。 ★鄒韜奮《經歷》
【近義詞】:不足為奇
【反義詞】:稀奇古怪
【語法】:作謂語、定語;形容事情等很普遍
不足為據
【拼音】:bù zú wéi jù
【解釋】:足:夠得上;據:證據。不能作為依據。
【出處】:宋·劉安世《論蔡確作詩譏訕事第六》:「詩板是明白已驗之跡,便可為據;開具乃委曲苟免之詞,不足為憑。」
【示例】: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近義詞】:不足為憑
【語法】:作謂語;指事情或言論不能成為憑據
不足為慮
【拼音】:bù zú wéi lǜ
【解釋】:不值得憂慮擔心。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衛臻傳》:「且合肥城固,不足為慮。」
【示例】:承教方知西事,然倭奴水寇,~,蓋此輩舍舟無能為也。
★明·李贄《焚書·答陸思山》
【反義詞】:提心吊膽
【語法】:作謂語;指不必擔心
不足為憑
【拼音】:bù zú wéi píng
【解釋】:不能當作憑證或根據。
【出處】:宋·劉安世《論蔡確作詩譏訕事第六》:「詩板是明白已驗之跡,便可為據;開具乃委曲苟免之詞,不足為憑。」
【示例】:縱說這話~,前番我在德州作那個夢,夢見那匹馬,及至夢中遇著了他,那匹馬就不見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六回
【近義詞】:道聽途說、無案可稽、捕風捉影
【反義詞】:有案可稽、言之鑿鑿、鐵證如山
【語法】:作謂語;指事情或言論不能成為憑據
不足為奇
【拼音】:bù zú wéi qí
【解釋】: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種事物或現象很平常,沒有什麼奇怪的。
【出處】:宋·畢仲游《祭范德孺文》:「人樂其大而忘其私,不然則公不足為奇。」
【示例】:這些都是小事情,~,不過偶然想到,舉例而已。
★《魯迅書信集·致李霽野》
【近義詞】:家常便飯、司空見慣、比比皆是
【反義詞】:大驚小怪、千奇百怪、異乎尋常
【歇後語】:貓脊上坐人;此地上跳到炕上
【語法】:作謂語、定語;形容事情等很普遍
不足為外人道
【拼音】:bù zú wéi wài rén dào
【解釋】:不必跟外面的人說。現多用於要求別人不要把有關的事告訴其他的人。
【出處】:晉·陶潛《桃花源記》:「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近義詞】:不足掛齒
【語法】:作謂語、分句;形容不值得對外說
不足為訓
【拼音】:bù zú wéi xùn
【解釋】:足:夠得上;訓:法則,典範。不值得作為效法的准則或榜樣。
【出處】:明·胡應麟《詩藪續編》卷一:「君詩如風螭巨鯨,步驟雖奇,不足為訓。」
【示例】:孝琪的行為雖然~,然而他的議論思想也有獨到處,這還是定庵的遺傳性。 ★清·曾樸《孽海花》第四回
【近義詞】:不足為法、似是而非
【反義詞】:不易之論、不刊之論、天經地義
【語法】:作謂語;指對事情不以為然,不值得仿效
不足為意
【拼音】:bù zú wéi yì
【解釋】:不值得介意。
【出處】:明·張居正《答鄭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紛紛之言,不足為意。」
【示例】:肺病的進行,似已被阻止;但偶仍發熱,則由於肋膜,~也。 ★魯迅《書信集·致沈雁冰》
【近義詞】:不足介意
【反義詞】:耿耿於懷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不值得介意
不足與謀
【拼音】:bù zú yǔ móu
【解釋】:與:和。不值得和他商量。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示例】:眾諸侯皆言不可輕動。操大怒曰:「豎子不足與謀。」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回
【歇後語】:道不同
【語法】:作謂語、補語;指不能信任
不足之處
【拼音】:bù zú zhī chù
【解釋】:不完善的地方。
【出處】: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總的來說是好的,但是也有不足之處。」
【語法】:作主語、賓語;用於口語
10. 形容不足的成語
【白璧微瑕】:潔白的玉上有些小斑點。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點,美中不足。
【白玉微瑕】:潔白的玉上有些小斑點。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點,美中不足。
【報效萬一】:報效:為報答恩情而為之效力。指恩德極大,只給以微不足道的報答。
【彼哉彼哉】:他呀,他呀!鄙視之辭,表示此人不足掛齒。
【筆補造化】:筆墨可以彌補自然界的不足。形容筆墨的作用大,筆力高超。
【不以人廢言】:廢:廢棄。不因為這個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採納他的正確意見。
【材疏志大】:指志向雖大而才能不足。有時用為謙詞。
【財匱力絀】:指錢財缺乏,力量不足。
【裁長補短】:指吸收別人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車量斗數】:用車載,用斗量。形容數量很多,不足為奇。
【車載斗量】:載:裝載。用車載,用斗量。形容數量很多,不足為奇。
【吃著碗里,瞧著鍋里】:比喻貪心不足。
【吃著碗里瞧著鍋里】:比喻貪心不足。
【抽多補少,抽肥補瘦】:抽:提取;補:補助。指提取多餘的補益不足的。
【春夢秋屁】:比喻虛假,不足為憑的東西。
【單文孤證】:僅有的證據。意指不足憑信。
【得薄能鮮】:德行淺薄,才能不足(表示自謙的話)。
【得寸進尺】: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德薄才鮮】:自謙道德修養不足,才能薄弱。
【德薄能鮮】:鮮:少。德行淺薄,才能不足(表示自謙的話)。
【德薄位尊】:德行不足,而地位尊貴。
【貂不足,狗尾續】:①指授官太濫。②指美中不足或以次充好。
【雕蟲小技】:雕:雕刻;蟲:指鳥蟲書,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斗量車載】:載:裝載。用車載,用斗量。形容數量很多,不足為奇。
【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指男女之間戀情綿綿不斷,而慷慨奮發的氣概消沉不足。
【耳聽是虛,眼見是實】:虛:虛假。聽到的不足信,親眼看到的才真實可靠。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虛:虛假。聽到的不足信,親眼看到的才真實可靠。
【耳聞是虛,眼觀為實】:親自聽到的還不足為信,只有親眼看到的才是真實可靠的。
【二把刀】:稱對某項工作知識不足、技術不高的人。
【豐肌膩理】:膩理:細膩的肌理。豐潤細膩的肌理。多指詩文書畫等筆法細膩,而剛健不足。
【佛是金妝,人是衣妝】:指佛靠金子裝點,人靠衣飾打扮。比喻人內里不足,要靠外表。
【佛是金裝,人是衣裝】:意為佛像的光彩要靠塗金,人樣的俊俏要靠衣飾。比喻人內里不足,要靠外表。
【浮名薄利】:浮名:虛浮的名聲;薄利:微薄的利益。形容名利微不足道。
【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長:長處;短:不足。各自以自己的長處,輕視別人的不足之處。
【各有所短】:短:不足。各有各的不足。
【攻瑕索垢】:批評不足,尋找缺點。
【毫發無憾】:毫發:細毛和頭發,指極微小的數量;憾:心感不足,不滿意。一點令人感到遺憾的地方也沒有。形容非常完美。
【毫末之利】:毫:細毛;末:不重要的,輕微不足道的事物。極微小的利益。
【雞鳴狗盜】: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積微成著】:微:細微;著:顯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經過長期積累,就會變得顯著。
【積微致著】:微:細微;著:顯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經過長期積累,就會變得顯著。
【計絀方匱】:計謀不足,方略匱竭。
【季孟之間】:這里指春秋時魯國三家大貴族中勢力最大的季氏和勢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兩者之間,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家無斗儲】:家裡的糧食儲備不足一斗。形容生活窘迫。
【見慣司空】:指經常看到,不足為奇。
【金華殿語】:金華殿:宮殿名,漢成帝聽鄭寬中、張禹講《尚書》、《論語》的地方。指金華殿中的講說,不足以比擬真正的要言妙道。
【九牛一毫】: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極微小的數量,微不足道。
【九牛一毛】: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極微小的數量,微不足道。
【救過補闕】:闕:同「缺」,不足,缺點。挽救過錯,彌補不足。
【口說無憑】:單憑口說,不足為據。
【塊兒八毛】:一元錢或不足一元錢。指小錢。
【鄶下無譏】:指微不足道。
【崑山之下,以玉抵鳥】:崑山:昆侖山;抵:抵擋,投擊。昆侖山下的人,用玉石投擊鳥。形容盡管是的東西,但多了就不足為奇了。
【理過其辭】:說理多而文采不足。
【毛羽未豐】:比喻力量不足,條件還不成熟。
【美芹之獻】:用以自謙所獻菲薄,不足當意。
【美中不足】:大體很好,但還有不足。
【眇眇之身】:眇眇:微小。指一個人的身軀和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藐茲一身】:藐:微小。指一個人的身軀和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謀無遺諝】:遺諝:才智不足之處。所設計謀沒有不足之處。形容計謀周密,十分穩妥。
【牛之一毛】:牛身上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亦作「九牛一毛」。
【弄兵潢池】:比喻起兵。有不足道之意。潢池,積水池。
【匹馬只輪】:一匹戰馬,一隻車輪。微不足道的一點兵馬裝備。
【裒多益寡】:裒:減少;:增補。拿多餘的一方,增加給缺少的一方。比喻多接受別人的意見,彌補自己的不足。
【裒多增寡】:裒:減少;增:補充。削減有餘以補不足。
【杞宋無征】:指資料不足,不能證明。
【勤能補拙】:勤奮能夠彌補不足。
【勤則不匱】:匱:不足。只要勤勞就不會缺少物資。
【窮坑難滿】:本指貪心不足。轉用以比喻食量極大。
【區區此心】:區區:微小,微薄。常作用謙詞。用來形容微不足道的一點心意或想法。亦作「區區之心」。
【區區之數】:區區:很少。小小的數目。多用於自謙,比喻數目極少,微不足道。
【區區之心】:區區;微小。微不足道的一點看法或觀點。
【取長補短】: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泛指在同類事物中吸取這個的長處來彌補那個的短處。
【缺衣少食】:衣食不足。指貧窮。亦作「缺食無衣」。
【人微望輕】:指身份低下,資望不足。多用作自謙之詞。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樣。
【三瓜兩棗】:北方口語,比喻微不足道的一點東西,或指有限的一點錢。
【上方不足,下比有餘】: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身微力薄】:指地位低下,財力不足。
【使羊將狼】:將:統率,指揮。派羊去指揮狼。比喻不足以統率指揮。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駕馭強橫而有野心的人,這要壞事。
【勢單力薄】:指力量不足。
【勢孤力薄】:勢力孤單,力量薄弱。指人少馬微,不足以抗拒困境。
【豎子不足與謀】:豎子:小子,對人的蔑稱;不足:不值得;與:相與;謀:商量。這小子不足以同謀大事。表示對人極大的輕蔑。
【司空見慣】: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司空眼慣】: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死輕鴻毛】:鴻毛:鴻雁的毛,比喻輕微不足道。人的死比大雁的毛還輕。比喻毫無價值。
【土壤細流】: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蛙蟆勝負】:青蛙與蛤蟆斗爭的勝負。比喻不足介意的榮哀得失。
【蚊虻過耳】:蚊虻:吸血的昆蟲。比喻倏然已過,不足掛懷。
【蝸角蠅頭】:蝸角:蝸牛的觸角;蠅頭:蒼蠅頭。比喻獲利甚微,不足掛齒。
【膝行肘步】:用膝蓋和肘部匍匐前進。形容地位低下,不足以與人平起平坐。
【下比有餘】:下:下等,不足。同不足的相比還綽綽有餘。
【相形見絀】:形:對照;絀:不夠,不足。和同類的事物相比較,顯出不足。
【相形見拙】:和同類的事物相比較,顯出不足。同「相形見絀」。
【心長才短】:形容人用心深遠而才力不足。即力不從心。
【新學小生】:指治學時間不長,見聞淺陋、經驗不足的後生晚輩。
【學而後知不足】:只有經過學習,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
【羊毛塵量】:羊毛尖上塵土的重量。比喻微不足道的東西。
【幺么小丑】:指微不足道的壞人。
【幺幺小丑】:指微不足道的壞人。
【一毫不取】:一毫:一根毫毛,比喻極其微小的東西。連一根毫毛那樣微不足道的小東西也不拿人家的。形容為人廉潔,不佔他人或公家的便宜。
【一毫莫取】:一毫:一根毫毛,比喻極其微小的東西。連一根毫毛那樣微不足道的小東西也不拿人家的。形容為人廉潔,不佔他人或公家的便宜。
【一蛇吞象】:一條蛇想吞吃一條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貪得無厭。
【一衣帶水】: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衣帶一江】: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衣帶之水】: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移東補西】:用之方面的錢、物彌補那方面的虧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暫時應付,不作長久打算。
【移東掩西】:用這方面的錢、物彌補那方面的虧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暫時應付,不作長久打算。
【移有足無】:指用多餘的部分彌補不足的部分。
【疑事無功】:工作信心不足,就不會有效果。
【蟻鼻之缺】:像螞蟻鼻子那樣小的缺陷。比喻微不足道的缺點。
【挹彼注茲】:挹:舀,汲取;彼:那個;註:灌;茲:這個。把液體從一個容器中舀出,倒入另一個容器。引伸為以有餘來彌補不足。
【挹盈注虛】:指取有餘以補不足。
【挹茲注彼】:挹:舀,汲取;茲:這個;註:灌;彼:那個。把液體從一個容器中舀出,倒入另一個容器。引申為以有餘來彌補不足。
【蚓竅蠅鳴】:從蚯蚓孔發出像蒼蠅一樣的嗡嗡叫聲。比喻聲響微不足道。也比喻沒有多大的才能。
【盈縮卷舒】:有餘、不足、彎曲、伸展。泛指余虧、伸屈、進退、長壽、夭折等意。
【蠅利蝸名】:蒼蠅頭般的小利,蝸牛角樣的細名。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
【蠅名蝸利】:蒼蠅頭般微名,蝸牛角樣的小利。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
【蠅聲蚓竅】:從蚯蚓孔發出像蒼蠅一樣的嗡嗡叫聲。比喻聲響微不足道。也比喻沒有多大的才能。
【賙窮恤匱】:賙:周濟,救濟;恤:撫恤;匱:缺乏,不足。接濟救助鰥寡孤獨及其他貧困的人。
【壯夫不為】:壯夫:成年人;為:做。成年人不做的事。比喻微不足道的小事。
【酌盈劑虛】:拿多餘的彌補不足的或虧損的。
【酌盈注虛】:指以有餘調劑不足。
【嘴大喉嚨小】:吃得進吞不下,比喻心有餘而力不足。
【罪不勝誅】:指罪大惡極,處死猶不足抵償。
【左支右絀】:支:支持;絀:屈曲,引伸為不足。原指彎弓射箭的姿勢,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應付了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