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活七夕打一成語
① 牽牛話七夕(猜一成語)
花言巧語
② 天空夜色涼如水牽牛織女星驟見七夕東方起萬點生光升 打一動物
我猜是: 牛
牽牛星[ qiān niú xīng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qiān niú xīng ]
天鷹座中最亮的一顆星,是一等星,隔銀河與織女星相對。通稱牛郎星。
③ 此日六君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六軍已經約定,全都駐馬不前,遙想當年七夕,我們還嗤笑織女耕牛。
出自:(唐)李商隱《馬嵬》
原文: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譯文:傳說,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們的今生緣分已盡,而來世尚且未知。相守與分離,有與誰知。回想明皇當年暫駐馬嵬,空聞金沱聲,不見宮室繁華,短短幾夕間物是人非,斗轉星移。豈料玉顏已成空。胞兄不正,三軍怒斬其妹。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長生殿嗤笑牛郎織女的天。誰料,竟然連牛郎織女也不如。想來天子也不過如此,連自己心愛的人都無法保護。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3)牽牛活七夕打一成語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李商隱,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進士及第。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鬱郁不得志。詩歌成就很高,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其詩或抒發政治失意之痛,或反映晚唐政治生活,或為托古諷今的詠史之作,其描寫愛情生活的無題詩,最為讀者所喜愛。構思新巧,辭藻華美,想像豐富,格律嚴整,風格婉轉纏綿,文學價值較高。有《李義山詩集》。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④ 關於七夕節的謎語
1、謎面:千古一絕反復看(節日紀念日)
謎底:七夕
2、謎面:六一晚會(打一節日)
謎底:七夕
解析:「六」加「一」是「七」,「夕」泛指晚上。
3、謎面:八一節之夜(打一節日)
謎底:七夕
解析:「八」節省掉「一」剩下「七」,「夜」別解為「夕」。
4、謎面:七夕未遇下筆難(打五字成語)
謎底:無巧不成書
解析:「七夕」又名乞巧節,「下筆難」提示「不成書」之意。
5、謎面:牽牛話七夕(打一成語)
謎底:花言巧語
解析:「牽牛」是一種「花」,「七夕」又稱「乞巧」。
6、謎面:牛郎織女會七夕(打一詞牌名)
謎底:鵲橋仙
7、謎面:七夕銀河鵲橋斷(打一稱謂)
謎底:封面女郎
8、謎面:七夕過後鵲紛飛(打一成語)
謎底:過河拆橋
解析:傳說七夕時,會有飛鵲在銀河上架起橋梁,讓牛郎和織女得以相見,稱作鵲橋。
9、謎面:七夕雙星偕鳳侶(外國電影)
謎底:巧配姻緣
10、謎面:婦女曝水於日下,綉針投之看工拙。(打一七夕習俗)
謎底:投針驗巧
解析:該習俗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通常是用面盆准備鴛鴦水,然後在七夕節的那天中午將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11、謎面:金簪劃銀河,隔岸對相望。不忍兩分離,喜鵲把忙幫。(打一節日)
謎底:七夕節
解析: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喜鵲不忍兩分離,搭起鵲橋來相助。
⑤ 今夕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詩中的七夕是指每年農歷7月7日的乞巧節碧霄
乞巧節,也叫七夕節。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
因為內此日活動的主容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什麼
七夕的晚上,望著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本句出自唐代林傑《乞巧》,全詩如下: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譯文:七夕的晚上,望著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家家戶戶都在一邊觀賞秋月,一邊對月穿針,穿過的紅線有幾萬條。
⑦ 此日六君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六軍已經約定,全都駐馬不前,遙想當年七夕,我們還嗤笑織女耕牛。
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馬嵬》。
原文如下: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譯文如下:
徒然聽到傳說,海外還有九州,來生未可預知,今生就此罷休。
空聽到禁衛軍,夜間擊打刀斗,不再有宮中雞人,報曉敲擊更籌。
六軍已經約定,全都駐馬不前,遙想當年七夕,我們還嗤笑織女耕牛。
如何歷經四紀,身份貴為天子,卻不及盧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7)牽牛活七夕打一成語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詩詠嘆馬嵬事變。馬嵬事變發生於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李商隱生活在晚唐那種國勢頹危的氛圍下,這不能不使他對歷史抱有更多的批判意識,對政治懷有更多的拯救情緒,對荒淫誤國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因此寫下這組詩以達諷喻之意。
作品賞析
此詩開首即說「海外」,指楊玉環死後,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尋其魂魄,在海外仙山會見了她,楊授以鈿合金釵,並堅訂他生之約的傳說故事而言。
詩人以玄宗心情設想,直說九州更變,四海翻騰,海外徒然悲嘆,而「他生」之約,難以實現。三四句承上鋪寫。「空聞」、「宵柝」,即未聞「宵柝」;「無復」、「報曉」,即不用「報曉」。此皆承上兩句「徒聞」、「未卜」之意,暗指楊玉環被縊於馬嵬事。五六句轉入實事。
「此日」指貴妃賜死之日,「當時」指七夕相約之時。「六軍同駐馬」指禁軍嘩變,李、楊兩人的愛情也一同「駐馬」了,幻滅成空。「七夕笑牽牛」,意為七夕之夜,長生殿上兩人曾歡笑密約,並笑牽牛織女一年一度相見之短暫;「 當時」曾「笑」他人,而今卻不如牽牛織女之長久相戀;相比之下,令人可憫而又可笑。
詩人把六軍憤慨之情與長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議論深刻,筆鋒犀利。七八句以反詰語氣反襯作結。言貴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愛情甜蜜,生活幸福。詩人借「莫愁」以寄託感慨。以「如何」來反問,暗含指責。
⑧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神光意難候,此事終蒙朧。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妝立,龍駕具曾空。世人亦為爾,祈請走兒童。
稱家隨豐儉,白屋達公宮。膳夫翊堂殿,鳴玉凄房櫳。
曝衣遍天下,曳月揚微風。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終。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動如律,竭力機杼中。雖無姑舅事,敢昧織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義無棄禮法,恩始夫婦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圓苟齟齬,丈夫多英雄。
⑨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是什麼節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是七夕節,也就是中國情人節。
《牛郎織女》的各種地方化版本在南方少數民族中流傳廣泛,湘西苗族有《天女與農夫》,貴州清水江苗族有《牛郎織女的故事》,雲南傈僳族有《花牛牛和天鵝姑娘》,廣西瑤族有《五綵帶》,貴州侗族有《郎都與七妹》等等。
雖然各個版本的故事情節甚至人物名稱都有差別,對牛郎織女最終是否在一起的結局也有不同,但基本的「男主人公與老牛相依為命」「天女下凡洗澡後與男主人公結合」「婚後男耕女織」「仙女被帶回天界」「男主人公為愛情與天界斗爭」這些情節框架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