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搖頭晃腦正樣子成語

搖頭晃腦正樣子成語

發布時間: 2020-11-20 18:29:35

A. 搖頭晃腦式的詞語

披荊斬棘、哭天喊地、東倒西歪、狂風暴雨、翻雲覆雨等。

一、披荊斬棘 [ pī jīng zhǎn jí ]

比喻在前進道路上清除障礙,克服重重困難。披:撥開。荊、棘:泛指山野叢生的多刺小灌木。

出處:《後漢書·馮異傳》:「為吾披荊棘,定關中。」

譯文:為我在創業的道路上劈開了叢生的荊棘,掃除了重重障礙,平定了關中廣大地區。

二、哭天喊地 [ kū tiān hǎn dì ]

提高嗓門又哭又叫。

出處:凌力《少年天子》第六章:「公堂上三十棍打下來,大人都要哭天喊地,他小小年紀卻一聲不哼。」

三、東倒西歪 [ dōng dǎo xī wāi ]

1、形容行走、坐立時身體歪斜或搖晃不穩的樣子。

2、形容物體雜亂地歪斜或倒下的樣子。

出處:元·蕭德祥《楊氏女殺狗勸夫》:「他兩個把盞兒吞,直喝得醉醺醺的,吃得東倒西歪。」

四、狂風暴雨 [ kuáng fēng bào yǔ ]

指大風大雨。亦比喻猛烈的聲勢或處境險惡。

出處:宋·梅堯臣《惜春三月》之二:「前日看花心未足,狂風暴雨忽無憑。」

譯文:前日決定去看花,不料天公無情,狂風暴雨,再去看時,花亦凋零。

五、翻雲覆雨 [ fān yún fù yǔ ]

比喻反復無常或玩弄手段。

出處:杜甫《貧交行》詩:「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譯文: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間,一會兒像雲的趨合,一會兒像雨的紛散,變化多端,這種賄賂之交、勢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麼地讓人輕蔑憤慨、不屑一顧!

B. 搖頭晃腦類似的成語

面紅耳赤 臉筆耳朵都紅了。形容因激動或羞漸而臉色發紅。

面命耳提 不僅是當面告訴他,而且是提著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

面紅耳熱 形容因緊張、急躁、害羞等而臉上發紅的樣子。


傲頭傲腦 形容倔強、桀驁不馴的樣子。

巴頭探腦 形容伸著頭偷看。

呆頭呆腦 呆:呆板,不靈活。形容思想、行動遲鈍笨拙。

鬼頭鬼腦 形容行為舉止詭秘,不光明正大。

虎頭虎腦 形容壯健憨厚的樣子(多指兒童)。

昏頭昏腦 形容頭腦發昏,暈頭轉向。

磕頭碰腦 形容人多而相擠磕碰,或東西多而處處碰人。

愣頭愣腦 形容言行魯莽冒失。

沒頭沒腦 頭、腦:比喻線索或根由。毫無線索或沒有根由。

舒頭探腦 伸頭去探看。形容行為鬼鬼祟祟。

縮頭縮腦 形容害怕不敢向前,或膽小不敢出頭負責。

探頭探腦 探:頭或上體向前伸出。伸著頭向左右張望。形容鬼鬼祟祟的探望。

搖頭晃腦 晃:搖動。腦袋搖來搖去。形容自己感覺很有樂趣或自己認為很不差的樣子。

油頭滑腦 形容人又輕浮,又狡滑。

賊頭賊腦 形容舉動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撞頭磕腦 比喻碰壁,行不通。

藏頭亢腦 遮遮掩掩,不明不白。

低頭耷腦 形容惶恐或無精打採的樣子。

低頭搭腦 形容惶恐或無精打採的樣子。同「低頭耷腦」。

浮頭滑腦 猶言油頭滑腦。形容人輕浮狡猾。

狗頭鼠腦 比喻奴才相。

鬼頭滑腦 形容行為舉止詭秘,不光明正大。同「鬼頭鬼腦」。

猴頭猴腦 像猴子那樣好動,形容行動浮躁。

滑頭滑腦 形容人狡詐、不誠實。也指圓滑,不肯負責任。

昏頭搭腦 形容頭腦昏沉,糊里糊塗。

昏頭打腦 形容頭腦昏沉,糊里糊塗。同「昏頭搭腦」。

昏頭暈腦 形容頭腦發昏,暈頭轉向。同「昏頭昏腦」。

倔頭強腦 形容言語動作生硬執拗的樣子。

楞頭呆腦 形容發楞發呆的樣子。同「楞頭楞腦」。

楞頭磕腦 形容魯莽冒失或傻呵呵的樣子。也形容發楞發呆的樣子。同「楞頭楞腦」。

楞頭楞腦 ①形容魯莽冒失或傻呵呵的樣子。②形容發楞發呆的樣子。

木頭木腦 形容呆板、遲鈍。

披頭蓋腦 蓋:壓。正對著頭和臉蓋下來。形容(打擊、沖擊、批評等)來勢很猛。

傻頭傻腦 形容思想糊塗,愚笨痴呆。

伸頭探腦 不斷伸著腦袋張望。形容遲疑觀望,或心中有鬼。

探頭縮腦 小心膽怯張望的樣子。

兔頭麞腦 形容人面貌猥瑣。多形容壞人。

賊頭狗腦 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樣子。同「賊頭鼠腦」。

賊頭鬼腦 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樣子。同「賊頭鼠腦」。

賊頭鼠腦 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樣子。

斜頭歪腦 比喻相貌不周正。

搖頭擺腦 腦袋搖來搖去。形容驕傲自得或自得其樂的樣子。亦以形容讀書吟誦的姿態。

搖頭稾腦 腦袋搖來搖去。多形容自得其樂、自以為是的樣子。

搖頭幌腦 腦袋搖來搖去。多形容自得其樂、自以為是的樣子。同「搖頭稾腦」。

鷹頭雀腦 形容相貌醜陋而神情狡猾。

有頭沒腦 形容心神不定,言行丟三落四。

有頭無腦 形容蠢人。

有頭有腦 比喻有頭緒,有條理。

針頭線腦 縫紉用的針線等物。比喻細微的事物。

撞頭搕腦 猶言到處碰壁。搕通「磕」。

C. 搖頭晃腦是描寫人的神態的成語嗎

「搖頭晃腦」是描寫人神態的成語。

搖頭晃腦:漢語成語,拼音:yáo tóu huàng nǎo

釋義:晃:搖動。腦袋搖來搖去;形容舊時讀書人吟誦的姿態或自得其樂、自以為是的樣子。也作「搖頭擺腦」。有時也形容輕狂之態。

出處: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至乾禪師》第四十八卷:「教渠拽耙牽犁,直是搖頭擺腦。」

白話釋義:教他拽拉犁耙,只是搖著頭擺腦。

搖頭晃腦的近義詞

忘乎所以

拼音:wàng hū suǒ yǐ

釋義:形容由於激動而忘了應有的態度;作出不適宜的舉動。乎:古漢語虛詞;無詞彙意義;所以:指原來應有的態度或行為。

出處:明 馮夢龍《醒世恆言》:「夫人傾身陪奉,忘其所以。」

白話釋義:她傾身陪奉,忘記所用。

(3)搖頭晃腦正樣子成語擴展閱讀:

搖頭晃腦的反義詞

1、道貌岸然

拼音:dào mào àn rán

釋義:道貌:正經;嚴肅的外貌;岸然:高傲;嚴肅的樣子。形容神態莊重;外貌嚴肅正經。現多用於諷刺故作正經表裡不一的偽君子。

出處: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成仙》:「道貌岸然。」

白話釋義:外貌嚴肅正經。

2、一本正經

拼音:yī běn zhèng jīng

釋義:正經:莊重;正派。形容態度規矩而莊重。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鬧別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經地對先生說:『我這個破題做的很恰切,沒有做錯。』」

示例:弟弟一本正經地坐在那,好像一名老師。

D. 搖頭晃腦成語圖

抓耳撓腮
擠眉弄眼
暗送秋波
拳打腳踢
輾轉反側
東倒西歪
瞠目結舌
眉飛色舞
一瘸一拐
拔腿就跑
連蹦帶跳
一步登天
步伐輕盈
飛檐走壁

E. 搖頭晃腦結構的成語還有什麼

搖頭晃腦
[yáo tóu huàng nǎo]

晃:搖動。腦袋搖來搖去。形容自己感覺很有樂趣或自己認為很不差的樣子。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近義詞
:搖頭擺尾、得意忘形、沾沾自喜
反義詞
:正襟危坐、一本正經、道貌岸然
成語用法:
語法: 聯合式;作謂語、狀語、補語;含貶義。
結構類似的成語有:
擠眉弄眼,真心實意,披頭散發,和顏悅色、聚精會神、指手畫腳,評頭論足……

F. 類似搖頭晃腦的成語

搖頭擺尾、得意忘形、沾沾自喜
仰首伸眉、自鳴得意. 趾高氣揚

G. 像搖頭晃腦 一類的成語

低聲細語、沉默寡言、金戈鐵馬、紛至沓來、開天闢地
一、低聲細語
【解釋】:形容小聲說話。
【出自】: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湯阿英在枕邊低聲細語說了最近的往來,時斷時續,還是有些羞答答的,怕難為情。」
二、沉默寡言
【解釋】:沉默:不出聲;寡:少。不聲不響,很少說話。
【出自】:後晉 劉《舊唐書·梁崇義傳》:「梁崇義,長安人,以升斗給於市,有臀力,能卷金舒鉤。後為羽林射生,從來瑱於襄陽,沉默寡言,眾悅之,累遷為偏裨。」
【譯文】:梁崇義,長安人,以升斗給在市場,有臀部力量,能卷金舒展鐵鉤。後來任羽林射生,從來填在襄陽,沉默少言,大家高興的,屢經升遷任偏將
三、金戈鐵馬
【解釋】:指戰事。也用以形容戰士的雄姿。 金戈:金屬製作的戈。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
【出自】: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譯文】:回想當年戰士的雄姿,氣勢吞萬里像猛虎一樣。
四、紛至沓來
【解釋】:紛:眾多,雜亂;沓:多,重復。形容接連不斷的到來。
【出自】:宋·朱熹《答何叔京》六:「夫其心儼然肅然,常若有所事,則雖事物紛至而沓來,豈足以亂吾之知思。」
【譯文】:他們的心莊重嚴肅,通常如果有什麼事,那麼即使事物紛紛到而沓來,這足以擾亂我的智慧思考
五、開天闢地
【解釋】:古代神話傳說:盤古氏開辟天地,開始有人類歷史。後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來沒有過的。
【出自】:三國·吳·徐整《三五歷紀》:「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
【譯文】:「天地一片混沌如雞蛋,盤古生在其中,一萬八千年,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

H. 寫出和搖頭晃腦類似的詞語

一、察言觀色
察:詳審。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
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譯文:所謂達,就是品質正直,遇事講禮,善於揣摩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謙恭地對待他人。
二、調兵遣將
調動兵力,派遣將領。泛指調動安排人力。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寫書教太師知道;早早調兵遣將;剿除賊寇報仇。」
三、粉身碎骨
身體粉碎而死。比喻為了某種目的或遭到什麼危險而喪失生命。
出處:唐·蔣防《霍小玉傳》:「平生志願;今日獲從;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譯文:生平的願望,今天得以實現,即使粉身碎骨,我發誓絕不丟開你。
四、旁敲側擊
比喻說話、寫文章不從正面直接點明,而是從側面曲折地加以諷刺或抨擊。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回:「只不過不應該這樣旁敲側擊。」
五、道聽途說
道、途:路。 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譯文: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