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勸今的成語有哪些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
唐朝大臣魏光上書唐玄宗要求把魏徵整理修訂的《類禮》列為經書。唐玄宗命元澹校閱,右丞相張說認為已經有鄭玄作注成為經書。元澹寫《釋疑》表明自己觀點:鄭玄的注過時了,魏徵不是下棋人,他是旁觀者所以註解得比較真實。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意思是:當局者:下棋的人;旁觀者:看棋的人。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塗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Ⅱ 古人具有勸誡的故事,四字成語
時來運轉
shí lái yùn zhuǎn
【解釋】舊指時機來了,命運也有了轉機。指境況好轉。
【出處】《白雪遺音·馬頭調·麻衣神相》:「奴怎比韓氏素梅,生在煙花,時來運轉,貴人提拔,才把君恩拜。」
【結構】聯合式。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
【正音】轉;不能讀作「zhuàn」。
【近義詞】苦盡甘來、鴻運高照
【反義詞】禍不單行、生不逢時
【辨析】~和「時通運泰」都可以形容「時運好」之意;但~偏重於「來」和「轉」;強調由壞變好;而「時通運泰」側重於「通」和「泰」;強調時運一直很好。
【例句】~;他准確地掌握了市場信息;使廠里的產品對路;工廠扭虧為盈。
Ⅲ 古代成語故事孫權勸學
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中的一段。講述三國東吳名將呂蒙聽從其主孫權的勸告而讀書學習的歷史故事。被選入語文教材
Ⅳ 孫權勸學中古今異義的詞語,速度~~
古今異義
博士:古,當時古代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今,一種學位
往事:古:指歷史。今:過去的事
及:等到......時候
大:很,非常
豈:難道
就:本意靠進,此為去做
士:人物的通稱
本文第一個見:了解
第二個見:認清事物
過:到,經過
但:【但當涉獵】 古:只
今:表轉折關系的連詞
Ⅳ 古代勸皇帝不戰的成語
城下之盟
chéng xià zhī méng
【解釋】指在敵方兵臨城下時被迫簽訂的屈服的和約。
【出處】《左傳·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結構】偏正式。
【用法】多用於政治軍事方面;有時省作「城下盟」。一般作主語、賓語。
【正音】盟;不能讀作「mínɡ」。
【辨形】盟;不能寫作「蒙」。
【近義詞】身不由己、不由自主
【反義詞】自食其力、自強自力
【例句】以某種較大的讓步為釣餌;誘脅中國訂立~。
Ⅵ 由古文《孫權勸學》引出的成語是什麼急!!!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極易流於枯燥和單調,本文形象清新、膾炙人口,於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學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等五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
從形式上看,《勸學》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的從反面設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同類並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總之,鋪錦列綉,無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著用比的連續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於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鋪陳揚厲,說理透闢;行文簡潔,精練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勸學》教案
通假字
木直中繩, 以為輪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雖有槁暴
通「又」。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異也
通「性」,天賦,資質。
詞類活用
木直中繩, 以為輪。
,使動用法,用煣的工藝。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詞作狀語。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足,名詞作動詞,走得快。水,名詞作動詞,游泳。
古今異義
1.故木受繩則直
古義:墨線;今義:泛指所有繩索。
2.金就礪則利
古義:金屬製品,此代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檢查;今義:探究並領會。
4.假輿馬者
古義:憑借;今義:虛偽的,不真實的。
5.蚓無爪牙之利
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幫凶、走狗。
6.蟹六跪而二鰲
古義:腿,蟹腿;
今義:兩腿彎曲,使一個或兩個膝蓋著地,跪下。
虛詞
於
青,取之於籃,而青於藍。
於,介詞。前者引進動作的處所,作「從」講;後者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
另:苛政猛於虎;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介詞,引進動作對象,作「對」、「向」講。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另:有蔣氏者;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使之然也。
者,助詞,錶停頓,並提示下文要說的原因。
另: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而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連詞,表並列,可不譯。
另:君將哀而生之乎;
吾嘗終日而思矣
連詞,表修飾,可譯作「地」。
另:潭西南而望;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連詞,表轉折,相當於「卻」、「可是」。
另: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連詞,表順承,相當於「就」、「於是」。
另: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表遞進)
軍驚而壞都舍(表比喻)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後代表。曾在齊國下講學,後游歷秦國,晚年任楚蘭陵令。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二十卷,為荀子及其門人所著。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勸學(節選)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製成車輪,它的彎度就符合圓規(畫的圓)。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這是由於)煣的工藝使它變成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就直了,刀劍在磨刀石上磨,就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並且每天對自己多次檢查、省察自己,就能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
我曾整天空想,不如在極短的時間內所學到的東西;我曾踮起腳跟遠望,不如登上高處看見的范圍廣。登上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增長,但是遠處的人能看得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並沒有變洪亮,但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但是能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船和槳的人,並不是會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君子的天資同一般人沒有什麼差別,(只是)他們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積土成為山,風雨從這里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那裡生長;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小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匯聚細流,就不能成為江海。千里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雕刻一下就放棄它,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雕刻不停,金石也能雕刻。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飲地下的泉水,這是因為用心專一的緣故。螃蟹有六隻腳和兩只鉗夾,(可是)沒有蛇和鱔魚洞就沒有地方可以藏身,這是因為心思浮躁不專一的緣故啊。
特殊句式
判斷句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②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使之然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④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固定句式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之,定語後置的標志。
介詞結構後置
①青出於藍而青於藍 ②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勸學篇》開宗明義地告誡人們「學不可以已」,意謂學習應 持之以恆,不可中輟。他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
之而寒於水。」意思是說青色染料是從藍色染料中提取出來的,卻 比藍色的顏色更深;冰是水遇冷後凝結起來的,卻比水冷。通過
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博學深思,加以總結提煉,就能夠超越前 人,後來居上。他又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 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意謂有了知識, 才能夠站得高,看得遠,就像行千里路藉助於車和馬,過江河借 助於船和槳。
荀子認為,學習的成效來源於辛勤的積累。「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駭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按。」只有積土成山,風雨才能從那裡興起;只有積水成淵,蚊龍才能生長;只有積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備聖心。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達目的地;只有一條一條的涓涓細流,才能匯成萬頃波濤。騏驥那樣的好馬一躍也不會十步,駑馬走出十駕,功效就在不舍。用刀刻物停下來,朽木也不會折斷;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屬、玉石,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認為,學習要專心致志,不急不躁。他舉例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膻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蚯蚓雖然無爪無牙,無筋無骨,卻能上食泥土,下飲黃泉,原因是其用心專一;而螃蟹八腳而且有兩個大鉗,卻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於心躁。苟子總結性地指出:「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憎憎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沒有專默精誠,不去埋頭苦幹,就不能明辨是非,就不會有輝煌優異的成績。
荀子還強調學以致用。他說:「不聞,不著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意謂學習本身有它廣泛的內涵,應具備「聞」「見」「知」「行」四要,只有學以致用和付諸實踐,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荀
子還特別強調「學莫便乎近人」及「隆禮」,要親近良師益友,要正身慎行,注意道德修養,做到「權利不能傾,群眾不能移,天下不能盪」。只有全粹精一的德操,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荀子的《勸學篇》是關於學習的名篇,文中反復說明學習的 重要性及學習目的、態度和方法,強調學習是人們思考問題,認
識事物的重要條件,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增長才幹,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書中的「鍥而不舍」、「不積跬步,
無以致千里」以及演化而成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等文句,已成為後代人們的座右銘。
Ⅶ 帶諷字的成語有哪些
諷多要寡、諷一勸百、諷德誦功、借古諷今、冷嘲熱諷
一、諷多要寡
白話釋義:諷諭之言多,切要之言少。
朝代:唐
作者:裴延翰
出處:《〈樊川文集〉序》:「諷多要寡,不見治亂。」
翻譯:諷諭的話語多,重要的話語少,看不到能夠治亂的效果
二、諷一勸百
白話釋義:委婉含蓄地批評、指責一個,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朝代:西漢
作者:司馬遷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風一。」
翻譯:揚雄用華麗的賦文,委婉含蓄地批評、指責一個,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三、諷德誦功
白話釋義:贊美、頌揚功德。
朝代:漢
作者:焦贛
出處:《易林·節之革》:「諷德誦功,周美盛隆。」
翻譯:贊美、頌揚周朝的功德
四、借古諷今
白話釋義:假借評論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影射現實。
拼音: [ jiè gǔ fěng jīn ]
作者:佚名
例句:借古諷今,針砭時弊,是雜文的主要特點。
翻譯:use the past to disparage the present
五、冷嘲熱諷
白話釋義:尖刻、辛辣的嘲笑和諷刺。
朝代:清
作者:袁枚
出處:《隨園三十二種·牘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晉大夫七嘴八舌;冷譏熱諷。」
翻譯:人人都知道,都有抱不平的意思,所以有人七嘴八舌,尖刻、辛辣的嘲笑和諷刺。
Ⅷ 勸別人謙虛的古文和詞語有哪些
1、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陳毅 2、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魯迅 3、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葛洪 4、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魏相 5、放盪功不遂,滿盈身必災。——張詠6、虛已者進德之基。——方孝孺7、滿盈者,不損何為?慎之!慎之!——朱舜水 8、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陽明 9、不驕方能師人之長,而自成其學。——譚嗣同 10、人生至愚是惡聞已過,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申居鄖 11、盛滿易為災,謙沖恆受福。——張廷玉 **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 —— 陳毅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 魯迅 **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 —— 葛洪 **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 —— 魏相 **放盪功不遂,滿盈身必災。 —— 張詠 **虛已者進德之基。 —— 方孝孺 **滿盈者,不損何為?慎之!慎之!—— 朱舜水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王陽明 **不驕方能師人之長,而自成其學。---譚嗣同 **人生至愚是惡聞已過,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 —— 申居鄖 **盛滿易為災,謙沖恆受福。—— 張廷玉 **驕傲自滿是我們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 ——老舍 **昂著頭出征,夾著尾巴回家,是庸駑而又好戰的人的常態。 —— 馮雪峰 **我們不要把眼睛生在頭頂上,致使用了自己的腳踏壞了我們想得之於天上的東西。 —— 馮雪峰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們應當永遠記住這個真理。 —— 毛澤東 **我們不能一有成績,就象皮球一樣,別人拍不得,輕輕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績越大,越要謙虛謹慎。 —— 王進喜 「驕傲」兩個字我有點懷疑。凡是有點干勁的,有點能力的,他總是相信自己,是有點主見的人。越有主見的人,越有自信。這個並不壞。真是有點驕傲,如果放到適當崗位,他自己就會謙虛起來,要不然他就混不下去。 —— 鄧小平 **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 —— 莎士比亞 **凡過於把幸運之事歸功於自己的聰明和智謀的人多半是結局很不幸的。 —— 培根 **謙虛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 孟德斯鳩
Ⅸ 問一下《勸學》中的古今異義的詞語解釋
神明古義是良好的品德.今義是天上的神
博學古義是好學習,今義是有廣闊的學識
用心古義是用心專一.今義是用心思去做某件事情
爪牙古義是爪子和牙齒(這片課文的意思是這個,還有一種翻譯是武士)今義是壞人
Ⅹ 孫權勸學成語古今異義通假字和一詞多義
通假字:邪(通「耶」,語氣詞,表示反問語氣)
古今異義
⒈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博士(今)一種學位名;
(古)專指負責經學的學官。
⒉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往事
(今)過去的事;
(古)指歷史。
一詞多義
卿今當塗掌事:正在
但當涉獵: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