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定勝天成語解釋
① 人定勝天是不是成語
人定勝天是成語。
人定勝天
【拼音】:rén dìng shèng tiān
【解釋】:人定:指人謀。指人力能夠戰勝自然。
【出處】:《逸周書·文傳》:「人強勝天。」宋·劉過《襄陽歌》:「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
【示例】:彼雖不來,寧禁我不往,登門就之,或~不可知?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蕭七》
【近義詞】:人眾勝天
【反義詞】:靠天吃飯
【歇後語】:龍王靠邊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力能夠戰勝自然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楚平王佔有太子建的媳婦,聽信費無忌的讒言要殺太子建及伍奢全家。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打敗楚國,將楚平王的屍體挖出鞭打300下。伍子胥的朋友申包胥給伍子胥寫信指責他:「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
② 人定勝天成語是怎麼來的
要知人定勝天的真意,得先知此言的出處。宋樓鑰《攻愧集》卷九十五《溢節愍王公神道碑》:「人定能勝天,天定亦能勝人,唯公裁之。」《蘇東坡集》後集七《用前韻再和孫志舉》詩中也有類似的話:「人定者勝天,天定亦勝人。」這就說明,「人定」是和「天定」相對而言,是對立的統一。
宿命論者認為,人的命運,人的凶吉、禍福、得失、貧富……,都是由老天爺來安排決定的,是改變不了的。即所謂的「天有定數」,簡稱「天定」。
「人定」與此恰恰相反,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一定的條件下所起的決定作用,從而認識自然、社會規律,創造一定的條件,贏得自己的命運。這就是「人定」。「人定」即人們對自己命運的安排,這就是說通過「人謀」,人的智慧和意志所表現出來的改變命運的抗爭力。
「人定勝天」講的是人的意識,首先肯定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又說明了,人的意識是物質世界高度發展的產物,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和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是辯證的統一。
「人定勝天」是說意識的能動性。意識能動地反映世界,認識到自己的命運,又能動地認識改變命運的辦法和條件,主動的去改變自己的命運。恩格斯把意識叫做地球上的花朵。自從這最美麗的花朵開放以來,地球上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人定勝天」告訴人們,不要以「天數已定」為借口。在改變自己命運的征途中,要認真的克服縮手縮腳,墨守成規,不求上進的思想,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來改變自己目前不好的命運。
「人定勝天」還強調另一方面,不要片面的強調主觀能動性,置客觀規律而不顧,心血來潮,忘乎所以,說大話,放空炮,瞎撞亂碰,不但改變不了命運,反而使自己十分被動。
「人定勝天」是讓人們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發揮主觀能動性中認識客觀規律和利用客觀規律去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③ 人一定能勝天嗎你如何理解「人定勝天」這個成語
生活中有世界,世界就是土地,人站在中間。人字中間十字大,強調天地人主導。漢字水平覆蓋天空,意味著人不能住在天空之外。它還強調,天有不可逾越的地位。
天是道,自然是法,人是自然的主導者。但主要意思不是絕對的,只是說明人在自然界處於主導地位,對你來說沒有必要。人在自然的生存中可以充分發揮你的優勢,但前提是人必須遵守自然規律,即服從道,服從天。
新東方創始人俞洪敏在一次演講中說,新東方一百年後肯定會存在,但阿里巴巴不一定存在。馬雲後來說,百年教育必有,新東方未必有。作為一個在自然中具有某些優勢的人,如果人類在反復的變化和發展中依賴於存在的優勢而不遵守自然規律,那麼引用馬雲的觀點,一百年後自然一定存在,人不一定存在。在社會上有一句話,沒有規則不能造就方圓,人在社會上需要一定的規則和規律來約束人的行為。同理,自然有自己的規律和規范,制約著人類的行為。
人類只有在這個規律之內,才能貫徹和發揮自己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人的這種主導地位是大自然的恩賜。讓人在自然中得意生存,而不是讓你利用手中的優勢去恣意妄為,更不是讓你與天試比高。
古往今來,日出日落來了又去,歲月完美地改變了。大自然盡最大努力為世間萬物提供舒適的環境,包括人類的創造者。其他生物遵守天道,但令人不安的是,他們占據主導地位,人類。我們總想創造、改變、探索、理解大自然的奧秘,而浩瀚深邃的宇宙只是滄海一粟。
人的主觀能動性越強,對自然的破壞就越大。大自然既有給予的能力,也有索取的能力。所以,人不能戰勝天。自古無此記載。所謂勝利,說到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和迎合自然規律。天是道,法是准則,人活在這個道中,所謂勝天,就是人在悟性之後最終實行的行為,與天相匹配,相匹配。大禹治水,李冰都江堰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真正意義上,人超越天的規律破解自然的密碼是可不能的,起碼現在沒有這個能力。
讓我們來看看是什麼讓一個人征服自然。定:指人謀。指人的力量能夠戰勝自然。出自: 《逸周書文傳》 :人強勝天。,這是網路的解釋。不知道為什麼我們會把“定”的意思解讀為男人的策略。但網路畢竟有說服力,但我個人不這么理解。
當然,我不否認人是有策略的。如上所述,這是人的優勢。靠人的策略能戰勝天嗎?人家有這樣的策略?可能也是存在的,但是關鍵要怎麼尋求呢?
鬼穀子有雲:它不和君子爭名,不和小人爭利,不和天地爭利。
大自然的傑作和創造往往被人類稱為鬼斧神工,是人類力所不及的。天道的變化和規律,不是人能做到的,而是求字就能達到的,也就是所謂的天道無常。
人活在自然中,生存就會有變化,天道無常也說明天道不完美。人類在其繁衍發展中,會受到自然缺陷的阻礙,會試圖利用人類的優勢進行改變。而改變的過程是人的策略。
但是,僅靠人的策略就能戰勝天空嗎?所謂人定勝天就這么絕對嗎?人沒有戰略是贏不了天的,但如何尋求才是重點。把“丁”解讀為一個追求男人的人,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無論人們怎麼尋求,天道自然的規律都是無法改變的。所以我對“丁”的理解不僅僅是人的策略,更是思考和理解。
在人類快速的進步和發展中,行為應該是平靜的,也就是停下來,停一會兒,想一想,體會一下。有時候我們需要傾聽自己的內心和聲音,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把握未來。人類也要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傾聽它的風霜雨雪。
你意識到了什麼?意識到自然法則和天意。明白什麼樣的行為符合自然規律,什麼樣的行為違反自然規律,從而與人與天對話,進而與自然和諧地實施判斷。只有這樣,人才有機會戰勝所謂的“天”。
而“套”是前有思考和理解,後有策略。所以我對人勝天的理解是:只有思考認識,制定符合天本性的策略,人勝天才有可能。
④ 人定勝天這個成語所表達的意思對不對
人定勝天,主要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可以憑借智慧,去改變一些不利於自己的東西。但是其前提必須是遵守事物的客觀規律,才能達到勝天。如果一味的以自己的想法,不管事物的規律,那麼只能是適得其反,不能達到勝天。
⑤ 人定勝天的來源請問人定勝天這個成語的來源
1,如何理解「人定勝天」?人定勝天,就是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人們體現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夠超越自然界。「人定勝天」這個成語常被解釋為「人類一定能夠戰勝自然」。其中,「人」指人類,「定」為一定能夠,「勝」為戰勝,「天」指自然,整個片語斷讀為「人/定/勝/天」。 其實,「人定勝天」的正確斷讀應該是「人定/勝/天」。很多人誤解如今常用的「人定勝天」為破壞自然的一種狂妄,為此頗有深惡痛絕。實際上,破壞自然的人類群體一般是只談消費、索取,不談「人定勝天」精神的。「人定勝天」的現代本意,首先是掌握自然規律,掌握自然規律本身就是一種「人定勝天」,使人類脫離了動物低層次生存,使人類和自然的互動不再是一種低層次的被動,變為掌握了規律(「道」),得到了「道」的一種生存狀態;其次,掌握自然規律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讓自然與人類都向有益的方向發展,這是更高層次的「人定勝天」,人類歷史整個就是順應規律、改造自然的歷史。2,如何處理兩者的關系? 與自然和諧,才能得到自然的眷顧, 與自然和諧,才有持續健康長久的發展。若以惡意的去想人定勝天,這是不理智也是不對的. 要以善觀的去看待「人定勝天」,才能得到自然的接受。 順應自然規律善意的去利用並保護自然才是正確的。
⑥ 人定勝天是成語嗎
是成語
人定勝天 [rén dìng shèng tiān]
基本釋義
人定:指人謀。指人力能夠戰勝自然。
褒義
出 處
宋·劉過《龍川集·襄陽歌》:「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
⑦ 成語 人定勝天 是什麼意思
解釋】:人定:指人謀。指人力能夠戰勝自然。
【出自】:《逸周書·文傳》:「人強勝天。」宋·劉過《襄陽歌》:「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
⑧ 如何理解「人定勝天」這個成語人一多能勝天嗎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在5000年形成和發展始終有很多古語稱魚,包括我們俗話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樣的老輩們流傳下來的至理名言。我們既會把歇後語或者一些農時農諺當做日常聊天的談資,也會把一些勵志名言格言警句箴言當做人生的座右銘和目標。比如我們經常聽,鐵杵磨成針的故事是告誡小孩子們一定要堅持做事不能半途而廢,我們也經常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歇後語是告訴人們還有希望不要絕望。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是勸誡人們,沒有什麼事情是達不到的,所以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人定勝天,這個成語其實大家也並不陌生,在聽過這么多歇後語以後,不禁會令人有這樣一個想法,人真的能勝天嗎?還是人生一切的變數都是命運決定的?
所以人定勝天,其實是告訴我們,只要你肯努力,沒有什麼是你做不到的事情,天賦可能決定了一個人的上限,但是努力可以讓你離上限更近。
⑨ 人定勝天是成語
是成語
人定勝天 [rén dìng shèng tiān]
[釋義] 人定:指人謀。指人力能夠戰勝自然。
[出處] 宋·劉過《龍川集·襄陽歌》:「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
原文:召虎私謂伯陽父曰:「前童謠之語,吾曾說過恐有弓矢之變。今王親見厲鬼操朱弓赤矢射之,以致病篤。其兆已應,王必不起。」伯陽父曰:「吾夜觀乾象,妖星隱伏於紫微之垣,國家更有他變,王身未足以當之。」尹吉甫曰:「『天定勝人,人定亦勝天。』諸君但言天道而廢人事,置三公六卿於何地乎?」言罷各散。
⑩ "人定勝天"的"定"字是什麼意思
日前,針對社會廣泛探討的「人類是否應該敬畏大自然」的話題,何祚庥院士提出「人類無須敬畏大自然」的觀點。他著文寫到:「從歷史來講,在人類發展的早期,人類對自然的抵禦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進步思想家強調人定勝天,鼓舞人類與自然界作斗爭。」
「人定勝天」這個成語常被解釋為「人類一定能夠戰勝自然」。其中,「人」指人類,「定」為一定能夠,「勝」為戰勝,「天」指自然,整個片語斷讀為「人/定/勝/天」。
其實,「人定勝天」的正確斷讀應該是「人定/勝/天」。宋·劉過《龍洲集·襄央歌》中寫到:「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其中的「兮」字為語氣詞,而「人定」是一個詞,那麼「定」就不是「一定能夠」的意思了。
與「人定勝天」相仿但出現得較早的成語是「人眾勝天」。《史記·伍子胥傳》有「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一句。如此看來,「人眾勝天」就不可能被斷讀成「人/眾/勝/天」,而只能是「人眾/勝/天」。
從語法上說,「人眾者勝天」中的「者」字和「人定兮勝天」中的「兮」字一樣,都是語氣詞,它告訴人們,「人眾」兩字和「人定」兩字都不能斷讀。弄清楚了《史記·伍子胥傳》中「天定亦能勝人」的「天定」是一個詞,那麼「天定亦能勝人」
中的「定」字,不可能是助動詞,也不能作「一定能夠」的意思解釋。否則,這個「一定能夠」和後面的「亦能」二字重復,有畫蛇添足之舉。
那麼「人定」是什麼意思?「天定」又是什麼意思呢?古人認為,在軍事較量中有三個重要因素———天、地、人,並有古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可理解為機遇或氣候條件,「地利」為有利的地理條件,「人和」則是最重要的,意為眾人團結和氣。三者皆為軍事較量中取勝的重要因素,三國時期的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典範。
俗話又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實,「人定勝天」所說的「人定」是指上述三個重要因素之一的人,同時,「天定勝人」中「天定」是指三個重要因素之一的天。《成語詞典》將「人定勝天」中的「人定」解釋為人謀,並引用馮夢龍《喻世明言》和梁啟超《新羅馬》為例。《喻世明言》卷九:「卻又犯著惡相的,卻因心地端正,肯積陰功,反禍為福。此是人定勝天,非相法之不靈也」。從這段文章可看出,「人定勝天」並無「人類一定能夠戰勝自然」之意,而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人的因素(心地端正,肯積陰功等)比天命更為重要。梁啟超《新羅馬》六齣:「小生每念物極必反,人定勝天,怯大敵者非丈夫,造時勢者為俊傑,當仁不讓,舍我其誰?」文中的「人定勝天」的「勝」字,准確的理解應為「比……更為重要」,而不是「戰勝」之意。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不是兩者的排斥對立。即便是皇帝也只敢稱自己為「天子」,而沒有一定要戰勝老天爺的膽量。
趙大年先生在《環境意識和環境文學》一文(金台隨感)中,對人和自然有過精闢論述,現摘錄如下:
「其實,華夏先哲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近來深受中外學者重視。『天人合一』說的是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我理解,它的核心,是把人類看做自然界的一個和諧的組成部分。雖說人乃萬物之靈,但人類與萬種生物一樣,都是由大地母親哺育,靠陽光雨露滋潤,才獲得生命和生存條件的。因此,妄談『征服自然』、『人定勝天』,為所欲為,就有破壞環境和遭受大自然懲罰的危險。六年前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召開會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大家終於認識到,只有切實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經濟建設和人類文明才有可能持續發展。這個認識,是在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以來,經歷了無數慘痛教訓之後才獲得的。保護環境,已經成為本世紀末和新世紀全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環境意識,是當代最先進和最科學的思想之一。」
人定勝天,其本意是人定兮勝天,不是人兮定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