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略微生氣的成語
『壹』 形容生氣的成語有哪些
憤怒、負氣、慪氣、發火、動怒
一、憤怒 [ fèn nù ]
解釋:因極度不滿而情緒激動:~的人群。~聲討侵略者的罪行。
引證:魯迅 《華蓋集·雜感》:「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二、負氣 [ fù qì ]
解釋:賭氣:~出走。
引證:茅盾 《曇》四:「即使是不可耐地無聊與寂寞, 張女士也負氣地不肯再讓這兩位闖進來伴她的孤獨。」
三、慪氣 [ òu qì ]
解釋:鬧別扭,生悶氣:不要~。慪了一肚子氣。
引證:魏巍 《東方》第三部第十三章:「沒想到把我分到後方,我就慪氣,覺得上級瞧不起我。」
四、發火 [ fā huǒ ]
解釋:發脾氣:有話好好說,不要~。
引證: 沙汀 《過渡》:「這個人一向脾氣很好,最後一次可發火了!」
五、動怒 [ dòng nù ]
解釋:發怒。
引證: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你先不要為我動怒,你就說吧!別叫我著急了。」
『貳』 形容生氣的成語,有哪些。
暴跳如雷、大發雷霆、無名孽火、怒發沖冠、怒不可遏
一、暴跳如雷
白話釋義:跳著腳喊叫,像打雷一樣,形容大怒的樣子。
朝代:清
作者:吳敬梓
出處:《儒林外史》第六回:「嚴貢生越發惱得暴跳如雷。」
翻譯:嚴貢生越想越生氣的跳著腳喊叫,像打雷一樣
二、大發雷霆
白話釋義:比喻大發脾氣,高聲斥責別人
朝代:明
作者:凌濛初
出處:·《初刻拍案驚奇》第十五卷:「陳秀才大發雷霆。」
三、無名孽火
白話釋義:名:稱呼;孽:邪。說不出的邪火。指極大的怒氣。
朝代:清
作者:文康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那裡我一把無名孽火,從腳跟下直透頂門,只得礙著眾親友不好動粗。」
四、怒發沖冠
白話釋義:憤怒得頭發直豎,把帽子都頂起來了。形容憤怒到了極點。
朝代:春秋
作者:司馬遷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翻譯:藺相如於是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豎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
五、怒不可遏
白話釋義: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憤怒到了極點。
朝代:清
作者:·李寶嘉
出處:《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七回:「卻說賈大少爺正在自己動手掀王師爺的鋪蓋;被王師爺回來從門縫里瞧見了;頓時氣憤填膺;怒不可遏。」
『叄』 形容非常生氣的成語
令人發指、憤憤不平、大發雷霆、惱羞成怒、氣急敗壞。
1、令人發指
【解釋】:發指:頭發豎起來,形容極為憤怒。使人頭發都豎起來了。形容使人極度憤怒。
【出自】:莊子·戰國《莊子·盜跖》:「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
【譯文】:稟報的人入內通報,盜跖聽說後大怒,眼睛像明星,頭發上指著帽子。
2、憤憤不平
【解釋】:憤憤:很生氣的樣子。心中不服,感到氣憤。
【出自】:劉向·西漢《漢書·劉據傳》:太子進則不得見,退則困於亂臣,獨冤結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殺充,恐懼逋逃。
【譯文】:太子進則不見,退則被困在混亂我,獨自蒙冤而死告訴,忍不住忿恨的心,起而殺死充,恐懼逃跑。
3、大發雷霆
【解釋】:霆:極響的雷,比喻震怒。比喻大發脾氣,大聲斥責。
【出自】:陳壽·西晉《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今不忍小忿而發雷霆之怒。」
【譯文】:現在不能容忍小忿而發雷霆的憤怒。
4、惱羞成怒
【解釋】:由於羞愧到了極點,下不了台而發怒。
【出自】: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烏額拉布見田小辮子說出這樣的話來,便也惱羞成怒。」
【譯文】:烏前額拉我見到田小辮子你說出這樣的話來,就羞愧到了極點。
5、氣急敗壞
【解釋】:上氣不接下氣,狼狽不堪。形容十分荒張或惱怒。
【出自】: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七回:「水軍頭領棹船接濟軍馬,陸續過渡,只見一個人氣急敗壞跑將來。」
【譯文】:水軍頭領駕船接濟軍馬,陸續過河,只見一個人氣急敗壞跑將來。
『肆』 形容很著急而又生氣的成語
暴跳如雷——暴:暴烈,急躁。急怒叫跳,象打雷一樣猛烈。形容又急又怒,大發脾氣的樣子
氣急敗壞——氣急敗壞,成語,出自《水滸傳》。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非常生氣的樣子。
勃然大怒——勃然:突然。突然變臉大發脾氣。
怒發沖冠——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怒不可遏——遏:止。憤怒地難以抑制。形容十分憤怒。
火冒三丈——冒:往上升。形容憤怒到極點。
『伍』 形容一個人非常生氣的成語
形容一個人非常生氣的成語有怒火中燒、怒不可遏、怒發沖冠、火冒三丈、雷霆之怒、大發雷霆、憤憤不平、怒氣沖沖、暴跳如雷、咬牙切齒、艴然不悅、惱羞成怒、令人發指、拂袖而去、沖冠眥裂、敢怒敢言、義憤填膺、赫然而怒、萬目睚眥、勃然變色。
1、怒火中燒,讀音是nù huǒ zhōng shāo,是一個漢語成語,釋義是怒火在心中燃燒。形容心中懷著極大的憤怒。
古龍《長干行》:「這時見四個師弟非欲置自己和師父於死地,不由怒火中燒。」
2、怒不可遏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nù bù kě è,意思是憤怒得難以抑制,形容十分憤怒。
梁衡《壺口瀑布》:「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壓迫竟會這樣怒不可遏。」
3、怒發沖冠是一個成語,讀音是nù fà chōng guān,意思是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譯文:藺相如於是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豎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
4、火冒三丈,讀音huǒ mào sān zhàng,漢語詞語,指火勢大,也形容憤怒到極點,怒氣特別大。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話把他說得跳起來,火冒三丈。
5、暴跳如雷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bào tiào rú léi,釋義:形容人盛怒時的樣子。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三回:他哥哥知道了,氣得暴跳如雷。叫了他去罵。
『陸』 形容非常生氣的成語……
惱羞成怒 惱羞成怒 火冒三丈 七竅生煙 怒發沖冠 暴跳如雷 咬牙切齒 氣急敗壞 怒目相視 橫眉怒目 勃然大悟 大發雷霆 惱羞成怒 怒發沖冠、大發雷霆 怒發沖冠 自古就這個最經典了 怒發沖冠、大發雷霆、火冒三丈 怒發沖冠、大發雷霆、火冒三丈 、怒氣沖沖 怒發沖冠 大發雷霆 火冒三丈 怒氣沖沖 怒不可遏 滿腔怒火 怒火中燒
『柒』 形容生氣的成語有哪些
七情六慾、
叱吒風雲、
睚眥必報、
義憤填膺、
同仇敵愾、
金剛怒目、
怒不可遏、
怒發沖冠、
令人發指、
鮮衣怒馬、
惱羞成怒、
喜怒哀樂、
氣沖鬥牛、
喜怒不形於色、
狂風怒號、
千夫所指、
目光如炬、
怒火中燒、
氣急敗壞、
勃然大怒、
嬉笑怒罵、
雷霆之怒、
瞋目切齒、
疾言厲色、
暴跳如雷、
咬牙切齒、
喜怒無常、
憤憤不平、
大發雷霆、
火冒三丈
『捌』 形容生氣的成語
形容生氣的成語有很多,比如:怒火中燒、勃然大怒、橫眉怒目、怒發沖冠、氣急敗壞。
一:怒火中燒[ nù huǒ zhōng shāo ]
1. 【解釋】: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燒。形容心中懷著極大的憤怒。
2. 【出自】:古龍《長干行》:"這時見四個師弟非欲置自己和師父於死地,不由怒火中燒。"
3.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用於激憤
二:勃然大怒[ bó rán dà nù ]
1. 【解釋】:勃然:突然。突然變臉大發脾氣。
2.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周瑜聽罷,勃然大怒。」
3.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用於人突然生氣變臉色
三:橫眉怒目[ héng méi nù mù ]
1. 【解釋】:聳起眉毛,瞪大眼睛。形容怒視的樣子。
2. 【出自】: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1回:"不一時,只聽得院子里許多腳步響,早進來了橫眉怒目,挺胸凸肚的一群人。"
3. 【語法】:聯合式;作定語、謂語、狀語;指怒目而視
四:怒發沖冠[ nù fà chōng guān ]
1. 【解釋】: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2. 【出自】:《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譯文:稟報的人入內通報,盜跖聽說孔子求見勃然大怒,雙目圓睜亮如明星,頭發怒起直沖帽頂。)
3.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補語;形容極端憤怒
五:氣急敗壞[ qì jí bài huài ]
1. 【解釋】:上氣不接下氣,狼狽不堪。形容十分荒張或惱怒。
2. 【出自】: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七回:「水軍頭領棹船接濟軍馬,陸續過渡,只見一個人氣急敗壞跑將來。」
3. 【語法】:補充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玖』 形容生氣的成語有哪些
你好,形容生氣的成語有很多比較常用的有怒發沖冠,火冒三丈,氣沖牛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