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舉目張上一句成語
Ⅰ 成語"綱舉目張"是什麼意思
綱舉目張
[拼音]gāng jǔ mù zhāng
[釋義]綱:魚網上的總繩;舉:提起。把大繩子一提起來,一個個網眼就都張開。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帶動其他環節。也比喻文章條理分明。
[出處]漢·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漢·鄭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Ⅱ 帶張的成語有那些
張冠李戴、張口結舌、飯來張口、大張旗鼓、綱舉目張
一、張冠李戴 [ zhāng guān lǐ dài ]
【解釋】: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出自】:沈從文《邊城》十四:但老船夫卻作錯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張冠李戴」了。
二、張口結舌 [ zhāng kǒu jié shé ]
【解釋】:結舌:舌頭不能轉動。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或因緊張害怕而發愣。
【出自】:曲波《林海雪原》二八:「兇手感到這聲音象是一個鐵棒擊打在他的頭上,他轉頭一看,大驚失措,張口結舌。」
三、飯來張口 [ fàn lái zhāng kǒu ]
【解釋】:指吃現成飯。形容不勞而獲,坐享其成。
【出自】: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十:朱延年一輩子嬌生慣養,做慣了大老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吃的好,穿得美,哪裡吃過這樣的苦頭?
四、大張旗鼓 [ dà zhāng qí gǔ ]
【解釋】:張:陳設,展示;旗鼓:旗幟和戰鼓。形容進攻的聲勢和規模很大。也形容群眾活動聲勢和規模很大。
【出自】:魯迅《書信集·致胡適》:至於那一部小說,本來當屬於古董之部,若要大張旗鼓,頌為二十世紀的新作品,則小子不敏,實不敢也。
五、綱舉目張 [ gāng jǔ mù zhāng ]
【解釋】:綱:魚網上的總繩;舉:提起。把大繩子一提起來,一個個網眼就都張開。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帶動其他環節。也比喻文章條理分明。
【出自】:毛澤東《善於農業互助合作的兩次談話》:有句古語,「綱舉目張」。拿起綱,目才能張,綱就是主題。
Ⅲ 關於舉綱的成語
舉綱的成語 :舉綱持領、綱舉目張。
一、【成語】: 舉綱持領
【拼音】: jǔ gāng chí lǐng
【解釋】: 舉:提出;綱:網的總繩;領:衣領。提起網的總繩,網眼就張開了;提起衣領一抖,衣服就順了。比喻辦事要抓住關鍵。
【出處】: 漢·王充《論衡·程材》:「舉綱持領,事無不定。」
【近義詞】:提綱挈領
【反義詞】:不得要領、輕重倒置
【用法】: 作謂語、狀語、補語;用於處事。
【結構】:聯合式
【舉例造句】:登山前,領隊又舉綱持領地將注意事項再提醒大家一次。
二、【成語】: 綱舉目張
【拼音】: gāng jǔ mù zhāng
【解釋】: 綱:魚網上的總繩;舉:提起。把大繩子一提起來,一個個網眼就都張開。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帶動其他環節。也比喻文章條理分明。
【出處】: 漢·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漢·鄭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近義詞】:提綱挈領
【反義詞】:輕重倒置
【用法】: 作主語、補語、分句;比喻條理清楚。
【結構】:連動式
【舉例造句】:做事要能把握重點,才能綱舉目張,事半功倍。
Ⅳ 成語典故及解釋:綱舉目張
綱舉目張
成語拼音:gāng jǔ mù zhāng
成語簡拼:gjmz
成語注音:ㄍㄤ ㄐㄨˇ ㄇㄨˋ ㄓㄤ
成語解釋:綱:魚網上的總繩;比喻事物的主幹部分。目:網眼;比喻事物的從屬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就可以帶動其他環節。也比喻條理分明。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主語、補語、分句;比喻條理清楚
成語結構:連動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提綱挈領
反義詞:輕重倒置
同韻詞:規圜矩方、本地風光、蘭桂騰芳、一人拚命,萬夫難當、跗萼聯芳、雪上加霜、重金襲湯、走鄉隨鄉、野調無腔、深入膏肓......
成語謎語:撒網
歇後語:船頭上撒網
成語出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用民》:「壹引其綱,萬目皆張」。漢·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漢·鄭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成語辨形
綱,不能寫作「鋼」或「剛」。
Ⅳ 綱闊目細,綱舉目張(猜成語一)[]
綱舉目張_金山詞霸自
【拼 音】:gāng jǔ mù zhāng
【解 釋】:綱;魚網上的總繩;比喻事物的主幹部分.目:網眼;比喻事物的從屬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就可以帶動其他環節.也比喻條理分明.
【出 處】:漢·鄭玄《詩譜序》:「此詩之大綱也.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示 例】:盡管工作千頭萬緒;但只要能抓住關鍵;就能~;帶動起方方面面.
Ⅵ 成語綱舉目張什麼意思
綱:魚網上的總繩;比喻事物的主幹部分.目:網眼;比喻事物的從屬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就可以帶動其他環節.也比喻條理分明.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主語、補語、分句;比喻條理清楚
成語結構:連動式成語
近義詞:提綱挈領
反義詞:輕重倒置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一定的幫助。
Ⅶ 跟綱舉目張聯在一起的成語是什麼詞
綱舉目張,執來本末從
1、釋義源
抓住總綱,漁網的網眼就自然張開;抓住根本,,其餘的細節就會自然跟從。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帶動其他環節。
2、出處
出自晉代楊泉《物理論》:秉剛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
漢·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
漢·鄭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Ⅷ 綱舉目張是什麼意思
綱舉目張的意思是:把大繩子一提起來,一個個網眼就都張開。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帶動其他環節。也比喻文章條理分明。
【出自】漢·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
好像大網一樣,把大繩子一提起來,上萬個網眼就都張開。
【示例】不少工廠採用先進技術,促進了產品的綱舉目張。
【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補語、分句;比喻條理清楚
【近義詞】提綱挈領、以一持萬、提要鉤玄
【反義詞】輕重倒置、本末倒置
(8)綱舉目張上一句成語擴展閱讀
1、綱舉目張的近義詞
提綱挈領
【解釋】綱:魚網的總繩;挈:提起。抓住網的總繩,提住衣的領子。比喻抓住要領,簡明扼要。
【出自】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善張網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後得。」
善於撒網的人抓住綱繩,不是一個一個地拉開所有的網眼才能捕到魚,如果要一個一個地拉開所有的網眼才能捕到魚
【示例】為了更好的完成任務,他費勁腦汁,想到一個提綱挈領的法子。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狀語、補語;含褒義
2、綱舉目張的反義詞
輕重倒置
【解釋】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兩者的地位擺顛倒了。
【出自】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寫文章做演說就不同了,這是專為影響人的,我們的同志反而隨隨便便,這就叫做輕重倒置。」
【示例】要善於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這樣就不會在工作中輕重倒置。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Ⅸ 綱舉目張什麼意思
綱舉目張(gāng jǔ mù zhāng)意思是提起大繩子來,一個個網眼就都張開了。比喻做事抓住主要的環節,帶動次要環節。也形容文章條理分明。
出自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用民》:「壹引其綱,萬目皆張」。
譯文:提起大繩子來,一個個網眼就都張開了。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主語、補語、分句;比喻條理清楚。
成語結構:連動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提綱挈領。
反義詞:輕重倒置。
(9)綱舉目張上一句成語擴展閱讀
1、近義詞
提綱挈領,成語,讀作tí gāng qiè lǐng ,比喻善於抓住問題的關鍵與要害。
出自先秦·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善張網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後得。」
譯文:善於撒網的人抓住綱繩,不是一個一個地拉開所有的網眼才能捕到魚。
2、反義詞
輕重倒置是一個成語,讀音為qīng zhòng dào zhì,意思是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兩者的地位擺顛倒了。
出自宋·劉安世《盡言集·論韓玠差除不當第三》:「輕重倒置,有害政體。」
譯文: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搞錯,對國家有害。
Ⅹ 成語 綱舉目張
【拼音】:gāng jǔ mù zhāng
【釋義】:綱:魚網上的總繩;舉:提起。把大繩子一專提起來,一個個網眼就都張開屬。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帶動其他環節。也比喻文章條理分明。
【出處】:漢·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漢·鄭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例句】:有句古語,「~」。拿起綱,目才能張,綱就是主題。 ★毛澤東《善於農業互助合作的兩次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