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膚之痛成語解釋
㈠ 浪子、應驗、紅塵、切膚之痛、繪子手這些詞語的意思
浪子:游盪不務正業的青年人:二流子
應驗:原來的預言或估計與事後的結果相合或得到證實
紅塵:指繁華的社會。泛指人世間
切膚之痛:切膚:切身,親身。親身經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
劊guì(繪)子手:①舊時執行死刑的人。②比喻屠殺人民的人
㈡ 切膚之痛的成語解釋
詞 目:切膚之痛
發 音:qiè fū zhī tòng
釋 義:切膚:切身,親身,與自身關系極密切。親身經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
㈢ 切膚什麼什麼成語
切膚之痛 [qiè fū zhī tòng]
基本釋義
切膚:切身,親身。親身經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
出 處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冤獄》:「受萬罪於公門;竟屬切膚之痛。」
㈣ 切膚之痛成語故事
切膚之痛
qièfūzhītòng
[釋義] 切膚:切身。指與自身關系密切。比喻親自感覺的痛苦。
[語出]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冤獄》:「受萬罪於公門;竟屬切膚之痛。」
[正音] 之;不能讀作「zī」;切;不能讀作「qiē」。
[辨形] 痛;不能寫作「疼」。
[近義] 同感身受 痛定思痛
[反義] 不關痛癢
[用法] 多用於對國對家對自身受到損害。一般作主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
㈤ 成語喬裝打扮,切夫之痛的意思
中華成語大詞典
喬裝打扮
【拼音】:qiáo zhuāng dǎ bàn
【解釋】:喬裝:改變服裝、面貌;打扮:指化裝。指進行偽裝,隱藏身份。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三回:「自己卻喬裝打扮的,雇了一隻小船,帶了兩個家丁,沿路私訪而來。」
【示例】:我並不出家修道,不過是~,掩人耳目,借著賣葯為名,到處訪求英雄,以圖恢復中國。 ★清·吳趼人《痛史》第二十三回
【近義詞】:改頭換面、塗脂抹粉
【反義詞】:本來面目、原形畢露
【歇後語】:醜八怪相媳婦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偽裝
【英文】:dress up
【德文】::sich verkleiden
切膚之痛
【拼音】:qiè fū zhī tòng
【解釋】:切膚:切身,親身。親身經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冤獄》:「帶一名於紙尾,遂成附骨之疽,受萬罪於公門,競屬切膚之痛。」
【示例】: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他有著~。
【近義詞】:同感身受、痛定思痛
【反義詞】:不關痛癢
【歇後語】:一頭跌到菜刀上
【語法】:作主語、賓語;比喻感受深切
【英文】:keenly felt pain
㈥ 切膚之痛的成語典故
出處:明·王守仁《傳習錄》中卷:「獨其切膚之痛,乃有未能然者,輒復雲雲爾。」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冤獄》:「帶一名於紙尾,遂成附骨之疽,受萬罪於公門,競屬切膚之痛。」
㈦ 如切膚之痛之類的成語
切膚之痛
【近義】同感身受、痛定思痛
【反義】不關痛癢
【釋義】切膚回:切身,親身。親身經受答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冤獄》:「帶一名於紙尾,遂成附骨之疽,受萬罪於公門,競屬切膚之痛。」
【用例】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他有著~。
㈧ 切膚之痛是成語嗎
切膚之痛
【近義】同感身受、痛定思痛
【反義】不關痛癢
【釋義】切膚:切身,親身。親身經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冤獄》:「帶一名於紙尾,遂成附骨之疽,受萬罪於公門,競屬切膚之痛。」
㈨ 切什麼之痛的成語
成語是:切膚之痛
切膚之痛
【解釋】切膚:切身,親身。親身經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
【出自】明·王守仁《傳習錄》中卷:「獨其切膚之痛。」
唯獨他有著親身經受的痛苦。
【示例】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他有著切膚之痛。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比喻感受深切
【近義詞】痛定思痛、感同身受、剝膚之痛、切身痛苦
【反義詞】漠不相關、不關痛癢、無關痛癢
(9)切膚之痛成語解釋擴展閱讀
1、切膚之痛的近義詞
感同身受
【解釋】感:感激;身:親身。心裡很感激,就象自己親身領受到一樣。現在多比喻雖未親身經歷,卻如同親身經歷過一般。
【出自】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六編:「此時,被壓迫婦女的悲慘遭遇,使趙盼兒感同身受。」
【示例】對於災區人民我們應該感同身受,不能置之度外。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
2、切膚之痛的反義詞
無關痛癢
【解釋】痛癢:比喻疾苦或緊要的事。指與自身利害沒有關系或無足輕重。
【出自】魯迅《吶喊·端午節》:「政府當初雖只不理那些招人頭痛的教員,後來竟不理到無關痛癢的官吏。」
【示例】十句無關痛癢的話,不如一句真知灼見。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用於人或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