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視頻及教案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㈡ 《成語故事》教學設計精選
1.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是教師不斷反思、改進自己教學的一種方法,能內促使教師更為深刻地認容識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我教育和成長的過程。2.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是將來自外部的教育理論與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在教學理論相互轉化的過程,可以為新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教學提供比較豐富的實際情境,有利於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㈢ 成語故事100篇視頻大
1、畫蛇添足
戰國時,楚國一座寺廟的主人,送給看守廟宇的幾個人一壺酒。人多酒少,不夠喝。有人提議,誰先畫完一條蛇,這壺酒就歸誰。大家贊同,畫了起來。一人先畫好了,看別人還在畫,他又給蛇畫了四隻腳。這時,另一個人也畫好了,那人說:「沒有腳,你畫的不是蛇。」說完就把酒喝了。
[提示]比喻多此一舉,做了多餘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壞。
7、對牛彈琴
古時候,有一個叫公明儀的人,琴彈得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帶琴出遊,只見遠山如畫,河流清澈,一頭牛正在河邊吃草。這美麗的景色讓他興致大發,就對著牛彈起琴來。
盡管琴聲動人,可是那頭牛好像沒有聽見一樣,他很生氣。這時,有個過路人對他說,不是琴彈得不好,是牛聽不懂啊。
㈣ 成語故事優秀教學設計
教才學情分析:
成語及成語故事 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利於學生吸取傳統文化。
教學難點重點 :
使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學懂成語的來源。
教具:光碟、資料卡、投影儀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
1、教學「藝海拾貝」部分,師生共同學習「指鹿為馬」及其意思,領略對聯語言的魅力。重點講解「趙高、阿、陰中、諸、法、杞人憂天、高山流水」等詞語。
2、學生自學「溫馨點擊」部分,。
(1)學生自讀,藉助工具書學習。
(2)教師幫助學生對景色特點產生一些理性的認識。
3、學習「活動廣角」部分
(1)教流學生對對聯的認識,激發他們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
(2)搜集有關成語及故事取處的資料,比一比,誰搜集的最多最豐富。
4、總結評價階段
(1)生自我總結,談自己的真實感受。
(2)師表揚積極發言的優秀學生。
板書設計:
成語探源 四面楚歌 洛陽紙貴 夜郎自大
杞人憂天 聞雞起舞 鑿壁偷光 杯弓蛇影
㈤ 幼兒故事視頻大全 《九牛一毛》 兒童成語故事
【成語】: 九牛一毛
【拼音】: jiǔ niú yī máo
【解釋】: 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極微小的數量,微不足道。
【出處】: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舉例造句】: 此在縣官,特九牛一毛耳,而可使一邑數萬家免於窮困游離。 ★宋·陸九淵《與宋漕書》
【拼音代碼】: jnym
【近義詞】:滄海一粟、一絲一毫
【反義詞】:不計其數、舉不勝舉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比喻微不足道
【英文】: a single hair out of nine ox hides
【故事】: 西漢時期,司馬遷繼承父親司馬談的官職擔任太史令,因李陵事件被漢武帝劉徹關進大牢,受最殘酷的「腐刑」。他經受嚴重身心創傷,只好向好友任少卿傾訴,他即使死了也只是九頭牛身上一根毫毛一樣微不足道,但活著就要干大事
動畫網址網頁鏈接
㈥ 大班語言:《成語故事》教案
重點、難點部分的教學是一節課的關鍵,教師的課堂教學的水平主要體現在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上。一般說來,一節課中學生要把握的主要知識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學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難的地方就是教學難點。
㈦ 語文《成語故事》教學設計板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專後都有一個含屬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其特點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所以,學習成語是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的必經之路。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熙。後來被編譯成《成語故事》系列圖書。
㈧ 成語故事視頻:完璧歸趙
成語故事視頻:完璧歸趙,視頻鏈接成語故事《完璧歸趙》動畫
完璧歸趙,讀音屬 wán bì guī zhào
【成語解釋】:完:完整無缺;璧:古代一種扁圓形的、中間有孔的玉器;趙:趙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國送回趙國都城。後來比喻把原物完整無缺地歸還本人。
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出處《史記》,是發生於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
近義詞:物歸原主、物歸舊主。
反義詞:久假不歸、巧取豪奪、橫征暴斂。
【成語典故】:
趙惠文王得到稀世之寶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換取這塊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給了秦璧卻得不到城。藺相如請命奉璧入秦,見秦王無意給趙城,用計取回和氏璧,並叫隨從化裝從小路逃走,完璧歸趙。
㈨ 求成語故事視頻,給孩子看,萬分感謝!
如 為虎作倀很久以前,有一隻非常兇殘的老虎,因為林中的動物都被它吃光了,找不到食物,正餓得發慌,這個時候它發現林中一條路常常有人經過,就守候在路邊准備吃人.有一天,有個叫倀的人路過這里,老虎迅速的撲上去,咬住他的喉嚨,拖到林中飽吃了一頓.老虎想:「要是每天都有人肉吃該多好呀!」於是老虎抓住倀的靈魂不放,對他說:「你必須找到另一個人給我吃,我才讓你的靈魂得到自由,投胎重新做人.」倀雖然已經死了,可是他的靈魂仍然害怕老虎,竟然點頭同意了. 於是倀的靈魂就到處去找人,當發現一個人時,就把他騙到林中,早已守候在那裡的老虎連忙撲上去把人咬死,倀的靈魂為了討好老虎,竟上前把那個人的衣服脫掉,帶子解開,讓老虎毫不費力地將那人吃掉.老虎對倀靈魂的合作很滿意,不肯放倀的靈魂走.於是倀的靈魂也不去投胎做人,幫助老虎做吃人的勾當. 人們稱倀的靈魂為「倀鬼」.後來形容那些幫助惡人一起做壞事的人為「為虎作倀". 1)叄人成虎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魏王道:「我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龐蔥又說:「如果有第叄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叄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叄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叄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叄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2)虎狼之心【出處】今秦,四塞之國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 漢·劉向《說苑·正諫》【解釋】比喻兇殘的野心.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嘗君准備去西邊的秦國,門客用寓言諫之說:在淄水聽到土耦人與木梗人的對話,木梗人說土耦人前身是土,遇水必化.土耦人說木梗人是東園之桃,遇水漂泊異鄉.秦國有虎狼之心,不能去.孟嘗君才能門客的意見,不敢去秦國3)握蛇騎虎【解釋】比喻處境極險惡. 【相近詞】勢如騎虎【成語故事】北魏時期,魏高祖死於行宮,彭城王元勰等為防不測,密不發喪,下詔徵世宗會駕.靈柩行至魯陽,才發喪.當時咸陽王元禧懷疑元勰有陰謀說「你這樣做很危險.」元勰懷恨在心說「兄識高年長,故知有夷險;彥和握蛇騎虎,不覺艱難.」 卧槽泥馬(這個和你的提問無關 就是覺著好玩) 【釋義】①形容識人不明,表示明明其能力不足,但上位者因為種種原因或糊塗,任其肆意妄為.②形容虛有其表,竊居名位者,表示即使給某人相應的地位,但其能力不足是無法改變的.③形容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成語故事】 且說那康王的馬跳入江中,原是浮在水面上的,兀術為何看他不見?因有神聖護住,遮了兀術的眼,故此不能看見.康王騎在馬上,好比霧里一般,那裡敢開眼睛,耳朵內但聽得呼呼水響.不一個時辰,那馬早已過了夾江,跳上岸來.又行了一程,到一茂林之處,那馬將康王聳下地來,望林中跑進去了.康王道:「馬啊!你有心,再馱我幾步便好,怎麼拋我在這里就去了?」 康王一面想,一面抬起頭來,見日色墜下,天色已晚,只得慢慢的步入林中.原來有一座古廟在此.抬頭一看,那廟門上有個舊匾額,雖然剝落,上面的字仍看得出,卻是五個金字,寫著「崔府君神廟」.康王走入廟門,卻發現一馬槽,槽內卧著一匹泥馬,顏色卻與騎來的一樣.又見那馬濕淋淋的,渾身是水,暗自想道:「難道渡我過江的,就是此馬不成?」想了又想,忽然失聲道:「那馬乃是泥的,若沾了水,怎麼不壞?」言未畢,只聽得一聲響,那馬即化了.康王走上殿,向神舉手言道:「我趙構深荷神力保佑!若果然復得宋室江山,那時與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也.」說了,就走下來,將廟門關上,旁邊尋塊石頭頂住了.然後走進來,向神廚里睡了.此回叫做「泥馬渡康王的故事」.正是:天樞拱北辰,地軸趨南曜.神靈隨默佑,泥馬渡江潮【示例】紅鳥這廝也能當上十二騎士,卧槽泥馬啊;阿斗爛泥扶不上牆,即使上將潘鳳在身邊也不能穩坐江山,卧槽泥馬呀;不會做就別做,PS個老虎照片也敢拿出來,真是卧槽泥馬. 1.初生之犢不怕虎東漢末年,劉備利用曹操與孫權的矛盾,就命關羽率軍北上,進攻襄陽與樊城.曹操派曹仁領兵出戰,被關羽的部將廖化打敗.龐德率軍指名要與關羽決戰,雙方難分勝負.關羽對部下說龐德是初生之犢不怕虎,必須用計才能制伏他2.不入虎穴 不得虎子東漢時候,班超跟隨奉車都尉(官名)竇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勞.後被派出使西域(今新疆全省,甘肅邊,和蔥嶺以西中亞一部份地區).他首先到鄭善國.國王早知班超為人,對他十分敬重,但隔一個時期,忽然變得怠慢起來.班超召集同來約三十六人說:「鄭善國最近對我們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來籠絡他,使他躇躊不知順從那一邊.聰明人要在事情還沒有萌芽的時候就發現它,何況現在事情已經很明顯了.」 經過打聽,果然是這樣.於是班超又約同所有的人:「我們現在處境很危險,匈奴使者才來幾天,鄭善國王就對我們這么冷淡,如果再過一些時候.鄭善國王可能會把我們綁起來送給匈奴.你們說,這該怎麼辦?」當時大家堅決地表示願聽他的主張.他使繼續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在今天夜裡用火攻擊匈奴來使,迅速把他們殺了.只有這樣,鄭善國王才會誠心歸順漢朝.」 這天夜裡,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個同伴,沖入匈奴人住所,奮力死戰,用少數人力戰勝了多數的匈奴人,達到了預期目的. 以後的人就根據這個故事,引伸成「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這句話,用來說明人們做事,如果不下決心,不身歷險境,不經過艱苦的努力,是不能達到目的的.例如有幾位科學家為欲研究利用冰川化水灌溉農田的可能性,准備到冰山實地考察和實驗.這是一件危險而艱辛的工作,但他們認為不實地去考察研究,便不能得到真實結果.這種情況,便可說是:「不入虎穴,不得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