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三上成語故事教案

三上成語故事教案

發布時間: 2020-11-21 00:38:45

㈠ 三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主要人物和道理

拔苗助長
bá miáo zhù zhǎng
[釋義]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語出] 郭沫若《雄雞集·關於發展學術與文藝的問題》:「命令主義就合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叫做『拔苗助長』。結果被拔起的苗不僅不能成長,反而枯槁了。」
[近義] 揠苗助長、急功近利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比喻不切實際地辦事,欲速不達
[例句] 那種不顧學生能否接受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無異於~。

㈡ 湘教版三年級下:成語故事二則南轅北轍教案

南轅北轍
[讀音][nán yuán běi zhé]
[解釋]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
[近義]背道而馳南山有鳥天南地北各走各路相背而行救經引足以火去蛾北轍南轅戴盆望天分道揚鑣抱薪救火舉措失當捨本逐末掘地尋天
[反義]瞻予馬首馬首是瞻異途同歸殊途同歸

㈢ 中班成語故事教案:《三人成虎》

可以把虎字分成三部分,
沒人拿一個組成虎,
謎底成語就是三人成虎

㈣ 成語三心二意教案

三心二意

【讀音】:sān xīn èr yì
【解釋】:又想這樣又想那樣,猶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專一。
【出處】: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爭奈是匪,都三心二意

㈤ 三年級上冊學過哪些成語故事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

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吧。」

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可是卻沒有兔子再撞到樹上。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狐假虎威】

有一天,一隻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轉悠,突然發現了一隻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頓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後,前景一定不妙,於是就編出一個謊言,對老虎說:「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來當百獸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會饒恕你的。」

老虎對狐狸的話將信將疑,便問:「你當百獸之王,有何證據,」狐狸趕緊說:「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可以隨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讓你親眼看看百獸對我望而生畏的樣子。」

老虎想這倒也是個辦法,於是就讓狐狸在前面帶路,自己尾隨其後,一道向山林的深處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種獸類遠遠地看見老虎來了,一個個都嚇得魂飛魄散,紛紛奪路逃命。

轉了一圈之後,狐狸洋洋得意地對老虎說道:「現在你該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獸,有誰敢不怕我,」

老虎並不知道百獸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謊言。狐狸不僅躲過了被吃的厄運,而且還在百獸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風。對於那些像狐狸一樣仗勢欺人的人,我們應當學會識破他們的伎倆。

【畫蛇添足】

有個楚國貴族,在祭祀過祖宗後,把一壺祭酒賞給門客們喝。門客們拿著這壺酒,不知如何處理。他們覺得,這么多人喝一壺酒,肯定不夠,還不如乾脆給一個人喝,喝得痛痛快快還好些。可是到底給誰好呢,於是,門客們商量了一個好主意,就是每個人各自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好了這壺酒就歸誰喝。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

門客們一人拿一根小棍,開始在地上畫蛇。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不一會兒,他就把蛇畫好了,於是他把酒壺拿了過來。正待他要喝酒時,他一眼瞅見其他人還沒把蛇畫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邊自言自語地說:「看我再來給蛇添上幾只腳,他們也未必畫完。」邊說邊給畫好的蛇畫腳。

不料,這個人給蛇畫腳還沒完,手上的酒壺便被旁邊一個人一把搶了過去,原來,那個人的蛇畫完了。這個給蛇畫腳的人不依,說:「我最先畫完蛇,酒應歸我喝~」那個人笑著說:「你到現在還在畫,而我已完工,酒當然是我的~」畫蛇腳的人爭辯說:「我早就畫完了,現在是趁時間還早,不過是給蛇添幾只腳而已。」那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要給它添幾只腳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氣地喝起酒來,那個給蛇畫腳的人卻眼巴巴看著本屬自己而現在已被別人拿走的酒,後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為是,喜歡節外生枝,賣弄自己,結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這個畫蛇添足的人嗎。

㈥ 講一個三年級上冊的成語故事

亡羊補牢

從前,有個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上他准備出去放羊,發現少了一隻回。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答窿。夜間狼從窟窿里鑽進來,把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麼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准備出去放羊,到羊圈裡一看,發現又少了一隻羊。原來狼又從窟窿里鑽進來,把羊叼走了。
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鄰居的勸告,就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被狼叼走的了。
說明:羊丟了,把羊圈修補起來,剩下的羊就不會再丟。:犯了錯誤,立即改正,就能減少錯誤。遭到失誤,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則可以避免繼續出現的損失。

㈦ 舉一反三的成語故事

此成語出自詩文作品,沒有故事。

舉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釋義] 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處]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㈧ 幼兒園大班成語故事舉一反三教案

思前想後sīqiánxiǎnghòu
[釋義] 前:原因。思思前頭;想想後頭。反復考慮事情的原因和結果內。
[語出] 明·許仲琳容《封神演義》:「第五十二回:「且聞太師見後無襲兵;領人馬徐徐而行;又見折了余見;辛環帶傷;太師十分不樂;一路上思前想後。」
[正音] 思;不能讀作「shī」。
[辨形] 後;不能寫作「候」。
[近義] 左思右想
[反義] 一往直前
[用法] 用於形容反復考慮一件事。一般作謂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左思右想」;都有「反復考慮」的意思。但~偏重指反復考慮事情發生的原因和結果。「左思右想」反復考慮某一事情;范圍較大。

㈨ 小學三年級3分鍾講一個成語故事有教育意義的

【鑿壁借光】 故事: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想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資助匡衡讀書。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㈩ 三緘其口成語故事 m

三緘其口
【拼音】:
[sān jiān qí kǒu]
【解釋】:
緘:封。三,泛指多次。在他嘴上多次貼了封條。形容說話謹慎。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
【出處】:
《太公金匱》:「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雲: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
【舉例造句】:
但他們又會時常安慰自己,說自己的那些兒難以啟齒的事兒別人不會知曉,就是知情的人也會三緘其口替他保守秘密。
【成語典故】:
孔子崇尚周禮,曾專程到周王朝考察文物禮儀 制度。據《說苑.敬慎》載,孔子在參觀周王祭先祖的太廟時,看到台階右側立著一個銅鑄的 人,但嘴被扎了三道封條,在這個銅人的背面。刻著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意思是:這是古代一位說話極其慎重的人。大概這給孔子以極大的震動和啟發,所以孔子在諄諄教誨弟子時,總是十分強調「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後來人們便以「三緘其口」比喻「慎言」了。人們常用的「緘默不語」也是由此演化而來的。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