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忘年之交
『壹』 誰能告訴我10個關於交友方面的成語故事,要帶有故事。
1、杵臼之交
解釋: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份
成語故事
東漢時,山東膠東書生公沙穆隱居在東萊山求學,為籌集求學經費,穿上粗布衣服到陳留郡長官吳祐吳大人家做舂米僱工,吳大人見其談吐非凡,就與他結交為好友,並資助他繼續求學。後來公沙穆學成成為一個有作為的正義官員。
2、刎頸之交
解釋: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成語故事
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從邯鄲出發出使秦國。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
後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並設巧計,廉頗以勇猛善戰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並安全回到邯鄲。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
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為趙國拼殺於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迴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在回車巷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後藺相如只好命令回藺相如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
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為什麼,他們說:「我們為您做事,是因為敬仰您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麼怕廉頗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於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3、莫逆之交
解釋:情投意合的朋友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講到子祀、子興、子犁、子來四人交談說:「誰能以無為頭腦,以有為脊背,以死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為一體就可以成為朋友。」四人相視而笑,覺得莫逆於心,就相互結為好朋友
4、知音之交
釋義:知音也謂知己,指非常了解、能賞識自己的知心朋友。知音難得,「人生得一知己足亦」。
成語故事
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奏。剛彈琴時表現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鍾子期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樣高大。」過了一會兒,琴聲表現出了隨流水常進不懈的志向,鍾子期再一次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長江黃河一樣激盪。」
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破琴,拉斷弦,終身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為之彈琴的人了。不是只有彈琴像這樣,賢德的人也這樣。即使是有賢德的人,如果不以禮相待,賢德的人如何盡忠呢?這就如同駕馭不好,良馬也不能跟隨他跑千里遠一樣。
5、管寧割席
解釋: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或中止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朋友。
成語故事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依舊揮動著鋤頭,像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寧的神色後又扔了它。
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穿著禮服的人坐著有圍棚的車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貳』 忘年之交成語故事
忘年之交
[拼音]wàng nián zhī jiāo
[釋義] 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
[例句] 陳泰嘆服曰:「公料敵如神,蜀兵何足慮哉!」於是陳泰與鄧艾結為~。(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
[出處]《 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雲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
『叄』 忘年之交的故事概括30字
故事概括:禰衡和孔融結交為好友時時候,禰衡未滿二十歲,孔融已五十歲了。正是因為孔融看重禰衡的人才,所以願意為忘年之交。後來「忘年之交」成為一個成語,用來指不拘年歲行輩而結交為友。
拓展資料:「忘年之交」是指兩人交往,忘記年紀的差距而成為好朋友。
忘年之交,指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屬於八拜之交之一。
出處《 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 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雲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陳泰嘆服曰:「公料敵如神,蜀兵何足慮哉!於是陳泰與鄧艾結為忘年之交。」
『肆』 古代交友的成語故事文言文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遇或樂曲高妙。《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典故出處
《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人物簡介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荀子》、《琴操》、《列子》等書中均為「伯牙」。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個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時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時擅長相馬的伯樂等。
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俞伯牙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盪盪乎若流水。」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
文言文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說:「你彈得太好了!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巍峨的高山!」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說:「好啊!我好像看見了奔騰的江河!」伯牙所思的,鍾子期都能准確地道出他的心意。鍾子期死後,伯牙覺得再也找不到知音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伍』 忘年之交的成語典故
忘年之交
發音 wàng nián zhī jiāo
釋義 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
出處 《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雲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
示例 陳泰嘆服曰:「公料敵如神,蜀兵何足慮哉!」於是陳泰與鄧艾結為忘年之交。(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
『陸』 忘年之交成語典故
忘年之交--孔融和禰衡
建安時期孔融和禰衡的故事.
當時禰衡15歲年少有才,拜孔融為師.孔時已近40,和他相處融洽,結交為友.建安元年(196),曹操挾漢獻帝東遷於許,許都逐漸成為中原地區的中心,曹操發布了《求賢令》,招納人才,很多的才志之士紛紛趕來,希望獲得建功立業、施展才華的機會.在這些紛至而來的才士中,有一個名禰衡的青年,懷揣策文,自荊州而來,希圖一展懷抱,成就人生的輝煌.
那時的禰衡才二十四歲,二十四歲的他逸才飄舉,孔融稱其「淑質貞亮,英才卓犖.初涉藝文,升堂睹奧,目所一見,輒誦於口,耳所暫聞,不忘於心.性與道合,思若有神.弘羊心計,安世默識,以衡准之,誠不足怪.」還是在多年以前,「時衡未滿二十,融已五十,敬衡才秀,共結殷勤,不能相違」 (《平原禰衡傳》),孔融便與之有了爾汝之交.
年輕的禰衡穎悟過人,所見過目不忘.《禰衡別傳》載其一事,雲其曾與黃射過蔡邕墓,見蔡伯喈所作碑,禰衡一過視之,嘆之言好,記之於心.後日歸章陵,黃射惋惜沒有讓人把碑文寫下來.禰衡卻說:「吾雖一過,皆識,其中央第四行中石書磨滅兩字,不分明,當是某字,崆不諦耳.」因援筆書之,初無遺失,唯兩字不著.黃射雖知其才,猶嫌有所脫失,故遣往寫之,還以校其所書,尺寸皆得,初無脫誤,所疑兩字,故如禰衡所遺字也.
年輕的禰衡才思敏捷,下筆即成佳構.有胡政者死,禰衡為作板書吊之,「時當行在馬上,駐馬援筆,倚柱而作之」,頃刻而成.又曾於黃射大會賓客時,人有獻鸚鵡,黃射舉卮酒,邀禰衡為賦,「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年輕的禰衡意氣風發,恃才傲逸,狂放不羈.「見不如己者不與語」(《平原禰衡傳》),「是時許都雖新建,尚饒人士」,而禰衡竟看不上任何人.有人對他說:「何不從陳長文、司馬伯達游?」禰衡卻說:「卿欲使我從屠沽兒輩嗎!」竟然視陳群與司馬朗為屠沽之流.又有人問:「當今許中,誰最可者?」衡曰:「大兒有孔文舉,小兒有楊祖德.」只是對孔融和楊修略有稱許.如此禰衡,放眼許都,竟無人可以依違,無處可以投刺,懷中策文上的字「遂至漫滅,竟無所詣」(《文士傳·禰衡》).
年輕的禰衡個性張揚,鋒芒畢露,不知韜晦隱忍,逢迎附和,與世浮沉.對人往往「臧否過差」,「人皆以是憎之」(《平原禰衡傳》),至於切齒.只有孔融高貴其才,不計較他的無禮與輕慢,多次上書向曹操推薦,而他卻不齒曹操之為人,「疾惡之」,不但不願與曹操相見,還「著布單衣練巾,手持三尺杖,坐大營門」(《平原禰衡傳》),數罵曹操,既讓推薦他的朋友孔融無顏,又讓欲起用他的曹操難堪.曹操對孔融說:「禰衡小人無狀乃爾,孤今殺之,無異鼠雀耳,顧此子有異才,遠近聞之,孤今殺之,將謂孤不能容.」(《禰衡別傳》)只是因為自己說過「求賢勿拘品行」,只是因擔心天下人指責,曹操才放過了他.
高自期許的禰衡,四顧茫然,發出深長的嘆息:誰可與游?在許都茫茫人海,他竟無所適從.他感到孤獨和寂寞,無人可以相儔;他覺得污穢滿眼,無處可以棲止;他覺得那裡沒有英雄,無人可堪相論天下;卓絕才華,滿腹文章,無處可以施展與顯揚.
狂傲不羈的禰衡,在許都不但沒有交到朋友,獲得機會,反而招來無數的怨恨,受其辱者,皆欲尋找機會報復他.而他,總能機智地化解刁難,讓那些施辱者再次受辱.有一次,將南還荊州,裝束臨發,眾人為祖道,設供帳於城南,他又珊珊遲到,於是眾人自共相誡曰:「衡數不遜,今因其後到,以不起報之.」及禰衡來到,見眾人皆坐不起,乃號啕大哭.眾人問其故,乃曰:「行屍柩之間,能不悲乎?」眾人的舉動沒有能夠羞辱禰衡,卻又再一次遭到禰衡的羞辱.曹操亦圖欲辱之,乃令錄為鼓吏.後至八月朝會,大閱試鼓節,鼓吏皆當脫其故衣,著新衣.次傳衡,衡擊鼓為《漁陽椮檛》,踏地來前,躡馺卻足,容態不常,鼓聲甚悲,音節殊妙.坐客莫不忼慨,知必為禰衡.禰衡演奏完鼓曲,不肯易衣,吏呵之曰:「鼓吏何獨不易服?」衡便止,當武帝前,先脫褌,此脫余衣,裸身而立.徐徐乃著岑牟、次著單絞,後乃著褌,畢,復擊鼓椮檛而去,顏色無怍.武帝笑謂四坐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曹操沒能羞辱禰衡,也反被禰衡羞辱.
「京師貴游者」們容不下禰衡,「唯才是舉」的曹操容不下禰衡,「尚饒士人」的許都容不下的禰衡,帶著失望,禰衡回到了荊州,有人說是他自己回去的:「衡知眾不悅,將南還荊州」(《平原禰衡傳》),也有人說是曹操把他送回去的:「乃令騎以衡置馬上,兩騎扶送至南陽」(《文士傳·禰衡》).乘興而來的禰衡,黯然而歸.
來到荊州的禰衡,劉表「甚禮之」(《平原禰衡傳》),又因與黃祖之子黃射善而至夏口,黃祖亦「嘉其才,每在坐,席有異賓,介使與衡談」.但禰衡「恃才傲逸」的品性依然,「臧否過差」的言談依然,「見不如己者不與語」的輕慢依然.因其「英才卓犖」,「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孫盛《雜記》的曹操放過了他,「天性險急」(《禰衡別傳》)的劉表放過了他,但暴怒的黃祖沒有放過他,當禰衡回答黃祖俳優饒言時,黃祖以為罵己,「大怒,令伍伯將出,欲杖之而罵不止,遂令絞殺」.黃射來救遲,凄愴流涕,無限悲痛與惋惜:「此有異才,曹操及劉荊州不殺,大人奈何殺之?」 (《平原禰衡傳》)
天才的禰衡被殺了,一個狂傲的身軀倒下了,一腔孤潔的鮮血染紅天地,智慧的星空中,他如流星滑過,歷史的長河,只留下一點晶瑩的淚痕,猶如一聲隱約的嘆息:有誰還能如禰衡,敢於鄙睨世間的權威與庸碌?有誰還能如禰衡,生命的風帆高掛孤傲任性的旗語?
千年來,鸚鵡洲上,禰衡的墳頭,總是芳草萋萋,迷濛煙雨中,彷彿又見那孤清的身影,江風吹拂,宛然又聞那不屈的吟哦.
『柒』 金蘭之交,勿頸之交,竹馬之交,忘年之交各指什麼
1、金蘭之交:金蘭之交是兩個或以上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結為一種擬親屬的關系,通常友上加親,關系比一般的遠親和一般的朋友更密切。
2、勿頸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3、忘年之交:指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
4、竹馬之交:指童年時代就要好的朋友,多指異性好朋友。
(7)成語故事忘年之交擴展閱讀:
金蘭之交,勿頸之交,竹馬之交,忘年之交的出處:
1、金蘭之交:出自西周姬昌的《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嗅如蘭」。
翻譯:「二人同心,其力量可以斷金;同心的言語,他嗅了嗅如蘭」。
2、勿頸之交:出自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翻譯:最後一起歡樂,結為生死之交。」
3、竹馬之交: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翻譯:郎君總是跨著竹竿當馬騎來,繞著井欄互相追逐,以投擲青梅為游戲,那時,我與丈夫的家都在長江下游的長干里,常共同玩耍,咱倆天真無邪相互從不猜疑。
4、忘年之交:出自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
翻譯:「襦衡剛二十歲,而我已經四十歲,於是與他交朋友。」
『捌』 古代文言文交友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1、管鮑之交
【拼音】: guǎn bào zhī jiāo
【解釋】: 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回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出處答】: 《列子·力命》:「生我者也,知我者鮑叔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
2、刎頸之交
【拼音】: wěn jǐng zhī jiāo
【解釋】: 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出處】: 《史記·廉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3、高山流水
【拼音】: 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釋】: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出處】: 《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膠漆之交
【拼音】: gāo zhù zhī jiāo
【解釋】:志趣相投、親密無間的朋友
【出處】: 元無名氏《鯁直張千替殺妻》楔子:「咱便似陳雷膠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離。」
5、忘年之交
【拼音】: wàng nián zhī jiāo
【解釋】: 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
【出處】: 《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
『玖』 關於交友的典故或成語故事(至少2個)
1.【交友典故】之杵臼之交
杵臼之交出自《後漢書.吳佑傳》。原文:「時公沙穆來游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佣,為佑賃舂。佑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意思是交友不嫌貧賤。
東漢時期,有一個窮苦好學的讀書人,名叫公沙穆。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讀書,總認為自己所學有限,想進入京城太學繼續深造。公沙穆家中窮困,沒有那麼多錢作為他入太學學習的費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吳佑的富戶家做舂米工人。吳佑曾任齊相、長史等官職。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吳佑來到他的身邊,吳佑見公沙穆舉止斯文有禮,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談起來。言談中,吳佑發現公沙穆學識淵博,很有見解。吳佑不顧彼此貧富懸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為朋友。在封建社會,貧富縣殊,等級森嚴。一個富豪能夠屈尊降貴與一個窮苦讀書人交朋友,是件難得之事,因此被傳為一段佳話。
2.【交友典故】之刎頸之交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從邯鄲出發出使秦國。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後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並設巧計,廉頗以勇猛善戰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並安全回到邯鄲。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為趙國拼殺於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迴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在回車巷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後藺相如只好命令回藺相如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為什麼,他們說:「我們為您做事,是因為敬仰您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麼怕廉頗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於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3.【交友典故】之莫逆之交
出自《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原文記述:「子祀、子興、子梨、子來四人相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kāo,屁股),孰知生死存亡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為友。
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講到子祀、子興、子犁、子來四人交談說:「誰能以無為頭腦,以有為脊背,以死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為一體就可以成為朋友。」四人相視而笑,覺得莫逆於心,就相互結為好朋友
4.【交友典故】之知音之交
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奏。剛彈琴時表現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鍾子期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樣高大。」過了一會兒,琴聲表現出了隨流水常進不懈的志向,鍾子期再一次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長江黃河一樣激盪。」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破琴,拉斷弦,終身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為之彈琴的人了。不是只有彈琴像這樣,賢德的人也這樣。即使是有賢德的人,如果不以禮相待,賢德的人如何盡忠呢?這就如同駕馭不好,良馬也不能跟隨他跑千里遠一樣。
5.【交友典故】之管寧割席
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或中止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朋友。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著有圍棚的車穿著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6.【交友典故】之膠漆之交
出自《後漢書.獨行列傳》膠和漆,是兩種最具黏性的東西,感於心,合於行,親於膠漆,昆弟不能離。故把志趣相投、親密無間的朋友稱為膠漆之交,形容朋友之間深厚不移的友情,古時就有「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之說。
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輕時與同郡雷義結為知交。兩人一起研讀《魯詩》、《顏氏春秋》等經書,都是飽學之士。太守張雲聞陳重之名,嘉許他的德才品行,舉薦他為孝廉,陳重要把功名讓給雷義,先後十餘次向太守申請,張雲不批准。第二年,雷義也被選拔為孝廉,兩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職。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變故,舉債負息錢數十萬,債主天天上門索討,小吏跪求暫緩,仍無法通融,欲訴諸官府,陳重得知後,便私下替他還債。小吏感恩戴德,登門拜謝,陳重若無其事地說:「這不是我做的,也許是與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償還的吧!」始終不談自己的恩德。有一次,一個同事告假回鄉,忙中穿錯了別人的一條褲子回去。失主懷疑是陳重拿走,陳重也不置申辯,而去買了一條新褲賠償他。直到回鄉奔喪的同事歸來,才真相大白。陳重與雷義兩人同時官拜尚書郎,雷義因為代人受罪,被免職。陳重也以身體有病為理由,辭職一同還鄉。後來陳重復出,任細陽縣令,頗有政績,舉措標新立異;又升任會稽郡太守,因為姐姐去世守喪,辭官離職;後又被司徒徵召,官拜侍御史,卒於任上。
7.【交友典故】之雞黍之交
出自《後漢書.獨行列傳》,意思是守信用之交。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人。少年時在太學讀書,與汝南人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讀書後,同歸鄉里。範式對張劭說:「我兩年後回來,那時我將要去府上拜見尊親,再看看令郎令嬡。」與此同時兩人還約定了拜見的日期。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覺間約定的日期將至。張劭把這件事稟告了母親,請母親准備飯食以迎接摯友的到來。母親說:「分別了兩年這么長的時間,你與他又相隔千里,你怎麼能那麼相信那約定的時間呀?」張劭說:「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會違背。」母親說:「要是果真如此,我要為你們釀酒。」到了約定的這一天,範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飲,盡歡才散。
8.【交友典故】之捨命之交
「捨命之交」,八拜之交之一,又名「角哀伯桃」,來自於「羊左」的典故。出自《文選.劉峻.廣絕交論》:「莫不締恩狎,結綢繆,想惠庄之清塵,庶羊左之徽烈。」唐代李善註:「《烈士傳》曰:『羊角哀、左伯桃為死友,聞楚王賢,往尋之,道遇雨雪,計不俱全,乃倂衣糧與角哀,入樹中死。』」
說的是戰國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左伯桃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空樹中自殺。後世於是將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9.【交友典故】之管鮑之交
出自《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管鮑」,是指公元前7世紀中國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他們倆是好朋友。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鮑叔牙早年合夥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鮑叔牙毫不計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負擔大,還問管仲:「這些錢夠不夠?」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參軍作戰,臨陣卻逃跑了,鮑叔牙也沒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為牽掛家裡年老的母親。後來,管仲和鮑叔牙都從政了。當時齊國朝政很亂,公子們為了避禍,紛紛逃到別的國家等待機會。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公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奉另一個齊國公子小白。不久,齊國發生暴亂,國君被殺死,國家沒有了君主。公子糾和小白聽到消息,急忙動身往齊國趕,想搶奪君位。兩支隊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為了讓糾當上國君,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誰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帶上的掛鉤,沒有傷到小白。後來,小白當上了齊侯,歷史上稱為「齊桓公」。齊桓公一當上國君,就讓魯國把公子糾殺死,把管仲囚禁起來。齊桓公想讓鮑叔牙當上卿,幫助他治理國家。鮑叔牙卻認為自己沒有當上卿的能力。他大力舉薦被囚禁在魯國的管仲。鮑叔牙說:「治理國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寬厚仁慈,忠實誠信,能制定規范的國家制度,還善於指揮軍隊。這都是我不具備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只能請管仲當上卿。」齊桓公不同意,他說:「管仲當初射我一箭,差點把我害死,我不殺他就算好了,怎麼還能讓他當上卿?」鮑叔牙馬上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是不記仇的。更何況當時管仲是為公子糾效命。一個人能忠心為主人辦事,也一定能忠心地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稱霸天下,沒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齊桓公終於被鮑叔牙說服了,把管仲接回齊國。管仲回到齊國,當了上卿,而鮑叔牙卻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鮑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齊桓公成為諸侯王中的霸主。
10.【交友典故】之忘年之交
出自《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雲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指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陳泰嘆服曰:「公料敵如神,蜀兵何足慮哉!於是陳泰與鄧艾結為忘年之交。」
『拾』 忘年之交的成語故事
忘年之交 [wàng nián zhī jiāo]
[釋義] 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
[出處] 《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