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刎頸之文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3.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裡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如果感覺長了就刪一點 守株待兔 拔苗助長 打草驚蛇 囫圇吞棗 狐假虎威 螳螂捕蟬 對牛彈琴 鄭人買履
刻舟求劍 雪中送炭 亡羊補牢 黔驢技窮 井底之蛙 邯鄲學步 班門弄斧 東施笑顰
毛遂自薦 博而不精 必恭必敬 百感交集 兵貴神速 杯弓蛇影 不寒而慄 不合時宜
不自量力 不拘一格 不可多得 不堪回首 不可救葯 別開生面 不倫不類 伯樂相馬
班門弄斧 白面書生 八面威風 不名一錢 拔苗助長 不屈不撓 不求甚解 髀肉復生
病入膏肓 不入虎穴 不得虎子 拔山舉鼎 博士買驢 冰山難靠 背水一戰 半途而廢
不貪為寶 白頭如新 別有天地 不遺餘力 百折不撓 百丈竿頭 不自量力 不知所雲
賓至如歸 拔幟易幟 殘杯冷炙 寸草春暉 草船借箭 乘風破浪 才高八斗 城狐社鼠
滄海桑田 草菅人命 草木皆兵 程門立雪 長驅直入 車水馬龍 乘興而來 沉魚落雁
多多益善 大腹便便 大公無私 當局者迷 大逆不道 大器晚成 當務之急 開誠布公
不得要領 拋磚引玉 爾虞我詐 罰不當罪 發奸擿伏 返老還童 發蒙振落 孟母三遷
後生可畏 赴湯蹈火 防微杜漸 負隅頑抗 負重致遠 管鮑之交 各得其所 感恩圖報
過河拆橋 刮目相看 瓜田李下 高枕無憂 各自為政 華而不實 好好先生 狐假虎威
間不容發 井底之蛙 雞口牛後 江郎才盡 見獵心喜 雞鳴狗盜 九牛一毛 膠漆相投
舉一反三 開誠布公 空洞無物 克己奉公 開卷有益 侃侃而談 口蜜腹劍 火樹銀花
開門揖盜 空前絕後 克勤克儉 曠日持久 困獸猶斗 開天闢地 口若懸河 空中樓閣
刻舟求劍 膾炙人口 狼狽不堪 力不從心 兩敗俱傷 樂不思蜀 老當益壯 勞而無功
論功行賞 老馬識途 老牛舐犢 老嫗能解 老生常談 樑上君子 藍田生玉 濫竽充數
狼子野心 芒刺在背 買櫝還珠 後生可畏 門可羅雀 名落孫山 汗流浹背 合浦珠還
毛遂自薦 門庭若市 木人石心 牛鼎烹雞 怒發沖冠 鳥盡弓藏 南柯一夢 弄巧成拙
窮兵黷武 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 難兄難弟 南轅北轍 天真料漫 千變萬化 七步之才
慶父不死 曲高和寡 曲盡其妙 千金市骨 千鈞一發 千里鵝毛 黔驢技窮 千慮一得
巧取豪奪 七擒七縱 杞人憂天 曲突徙薪 千萬買鄰 犬牙交錯 千人所指 千載難逢
氣壯山河 日不暇給 孰能無過 人給家足 如火如荼 人傑地靈 日暮途窮 入木三分
人棄我取 忍辱負重 任人為賢 人人自危 如釋重負 入吾彀中 人心如面 如魚得水
人言可畏 孺子可教 手不釋卷 士別三日 死不旋踵 師出無名 三寸之舌 水滴石穿
死而不朽 傷風敗俗 三顧茅廬 雙管齊下 死灰復燃 十行俱下 屍居余氣 司空見慣
水落石出 三令五申 四面楚歌 三遷之教 三人成虎 殺身成仁 水深火熱 三生有幸
屍位素餐 塞翁失馬 上下其手 上行下效 隨月讀書 守株待兔 三折其肱 土崩瓦解
同仇敵愾 同仇敵愾 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 同甘共苦 同工異曲 天經地義 堅壁清野
天下無雙 天涯海角 天衣無縫 一夔已足 窮兵黷武 莊周夢蝶 曾參殺人 以強凌弱
完壁歸趙 韋編三絕 無出其右 為虎作倀 刎頸之交 無可奈何 望梅止渴 五日京兆
危如累卵 萬死不辭 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 五色無主 亡羊補牢 未雨綢繆 妄自尊大
下筆成章 下車泣罪 先發制人 興高采烈 心曠神怡 朽木不雕 休戚相關 先聲奪人
小心翼翼 一敗塗地 有備無患 一傅眾咻 一傅眾咻 以強凌弱 飲醇自醉 一代楷模
一發千鈞 約法三章 以古非今 葉公好龍 以管窺天 言過其實 一國三公 以規為滇
、
愚公移山 一鼓作氣 一揮而就 與虎謀皮 異軍突起 有腳陽春 自慚形穢 專橫跋扈
以卵擊石 以鄰為壑 夜郎自大 一毛不拔 一鳴驚人 一木難支 以貌取人 羽毛未豐
有名無實 一諾千金 一暴十寒 一竅不通 一錢不值 予取予求 一丘之貉 一日千里
一日三秋 一絲不拘 一身是膽 以身試法 一事無成 一網打盡 義無反顧 有恃無恐
一誤再誤 月下老人 憂心如焚 一衣帶水 一意孤行 一葉障目 有志竟成 一字千金
『貳』 有關兩人誤會。後又和好的友誼的成語故事100字
刎頸之交[ wěn jǐng zhī jiāo ]
釋義
[ wěn jǐng zhī jiāo ]
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出 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例 句
他有個閨中談禪的密友,卻是個~的嬌妻。
藺相如立功升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因此懷恨在心,想要報復,藺相如就處處避著他。 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的望見廉頗的馬車開過來,連忙叫人把車轉到小巷子里避開,讓廉頗的車先經過。隨從們很不滿意 相如的行為,相如解釋說:「現在強橫的秦國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個人,如果我和他鬧起來,秦國就可以趁機侵犯趙國了。我所以對廉將軍處處避讓,並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安全。」這番話傳到廉頗的耳中,廉頗十分慚愧,就脫去了上衣,背上綁著一根荊杖,步行到藺相如的家跪著請罪,藺相如見了,親自為他拿掉荊杖,請他穿上衣服,兩人談得十分暢快,從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這個故事也教育我們,必須要先顧到國家的利益,忘卻私人的怨恨。像藺相如這種顧全大局,和廉頗勇於改過的行為,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叄』 詩經中的成語故事
完璧歸趙: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專,臣請完璧歸趙.」
含義屬: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典故:負荊請罪: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含義: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請求對方的寬恕
典故:怒發沖冠: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含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氣憤到極點
典故:刎頸之交: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含義: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孔雀東南飛》
典故:命如南山石.出處:《詩經·小雅·天保》
含義:比喻活的像南山的石頭一樣的長.
『肆』 刎頸之交、莫逆之交、金蘭之交都有什麼區別
【成語】: 刎頸之交
【拼音】: wěn jǐng zhī jiāo
【解釋】: 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成語故事】:
藺相如因為立了大功,被升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因此懷恨在心,想要報復,藺相如知道以後,就處處避著他。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的望見廉頗的馬車開過來,連忙叫人把車轉到小巷子里避開,讓廉頗的車先經過。隨從們很不滿意藺相如這種處處忍讓的行為,藺相如解釋說:「現在強橫的秦國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個人,如果我和他鬧起來,秦國就可以趁機侵犯趙國了。我所以對廉將軍處處避讓,並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安全。」這番話傳到廉頗的耳中,廉頗十分慚愧,就脫去了上衣,背上綁著一根荊杖,步行到藺相如的家跪著請罪,藺相如見了,親自為他拿掉荊杖,請他穿上衣服,兩人談得十分暢快,從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這是一則出自「史記」一書的故事,司馬遷在描寫廉頗請罪時的情況,曾經用到「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這兩句話,後人就引用「刎頸之交」,來說明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
【成語】:莫逆之交
【拼音】: mònìzhījiāo
【解釋】: 莫逆:沒有抵觸,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誼。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講到子祀、子興、子犁、子來四人交談說:「誰能以無為頭腦,以有為脊背,以死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為一體就可以成為朋友。」四人相視而笑,覺得莫逆於心,就相互結為好朋友。
這個成語的出處來自宋代邵伯溫《邵氏聞見錄》中的一段故事:文彥博聽說國子監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便對人說:「李稷的父親曾是我的門人,按輩分他應該是我的晚輩,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訓他不可。」文彥博在任北京守備時,有一次,李稷上門來拜謁。他故意讓李稷在客廳坐等,過了好長時間才出來接見他。見了李稷之後,文彥博說:「你的父親是我的朋友,你就對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輩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彥博拜了八拜。文彥博以長輩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氣。
【成語】:金蘭之交
【拼音】: jīn lán zhī jiāo
【解釋】:像金石般堅固的交情。
【成語故事】:
金蘭說法來自《 世說新語·賢媛》「山公與嵇、阮一面,契若金蘭」,這個說法大概來自於:《易·系辭上》,「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嗅如蘭。」就是說朋友交情深厚,後來,根據這些個典故,朋友間 情投意合,進而結為異生兄弟或姐妹,稱結金蘭(契若金蘭)。以前的規矩,義結金蘭後,要交換譜貼,叫金蘭譜或叫蘭譜,因此還有一個說法叫做「換貼」,也是兩個人拜把子結金蘭的意思。
刎頸之交情義最為深重,莫逆之交次之,金蘭之交相較於前兩個要弱一些。
『伍』 忘年之交的故事概括30字
故事概括:禰衡和孔融結交為好友時時候,禰衡未滿二十歲,孔融已五十歲了。正是因為孔融看重禰衡的人才,所以願意為忘年之交。後來「忘年之交」成為一個成語,用來指不拘年歲行輩而結交為友。
拓展資料:「忘年之交」是指兩人交往,忘記年紀的差距而成為好朋友。
忘年之交,指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屬於八拜之交之一。
出處《 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 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雲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陳泰嘆服曰:「公料敵如神,蜀兵何足慮哉!於是陳泰與鄧艾結為忘年之交。」
『陸』 有關交友的詩詞文章,名言警句,成語典故。
古詩三首:
1、高適,《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杜甫,《貧交行》,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3、李白,《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名言五句:
1、一生交一個朋友謂之足,交兩個朋友謂之多,交三個朋友謂之難得。--亨.亞當斯
友誼是一種溫靜與沉著的愛,為理智所引導,習慣所結成,從長久的認識與共同的契合而產生,沒有嫉妒,也沒有恐懼。 ——荷 麥
2、友誼永遠是一個甜柔的責任,從來不是一種機會。 ——紀伯倫
3、真友誼象磷火——在你周圍最黑暗的時刻顯得最亮。 ——D.M.
4、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長緩慢的植物。 ——華盛頓
5、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 ——愛因斯坦
成語典故五個:
1、八拜之交:「八拜」本指古代世交子弟見長輩時的禮節,後指好友相約結拜的兄弟姐妹的關系。
點頭之交:指交情不深,僅見面點點頭的朋友,亦稱「一面之交」。
2、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里有:「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3、刎頸之交:那怕砍頭也不變心的朋友。《廉頗藺相如列傳》里有:「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句。「刎頸之交」亦可謂「生死之交」。
4、莫逆之交:意謂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5、 忘年之交:年歲差別大,行輩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雲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
『柒』 古人美好品質的成語故事
拾金不昧[ shí jīn bù mèi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shí jīn bù mèi ]
金:原指錢財,現泛指各種貴重物品;昧:隱藏。拾到東西並不隱瞞下來據為己有。指良好的僕人道德和社會風尚。
出 處
清·李綠園《歧路燈》:「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例 句
小剛把拾到的一百元錢交給了民警叔叔,他的這種~的行為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揚。
『捌』 刎頸之交的成語故事
【成語】: 刎頸之交
【拼音】: wěn jǐng zhī jiāo
【解釋】: 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成語故事】:
藺相如因為立了大功,被升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因此懷恨在心,想要報復,藺相如知道以後,就處處避著他。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的望見廉頗的馬車開過來,連忙叫人把車轉到小巷子里避開,讓廉頗的車先經過。隨從們很不滿意藺相如這種處處忍讓的行為,藺相如解釋說:「現在強橫的秦國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個人,如果我和他鬧起來,秦國就可以趁機侵犯趙國了。我所以對廉將軍處處避讓,並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安全。」這番話傳到廉頗的耳中,廉頗十分慚愧,就脫去了上衣,背上綁著一根荊杖,步行到藺相如的家跪著請罪,藺相如見了,親自為他拿掉荊杖,請他穿上衣服,兩人談得十分暢快,從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這是一則出自「史記」一書的故事,司馬遷在描寫廉頗請罪時的情況,曾經用到「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這兩句話,後人就引用「刎頸之交」,來說明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
這個故事也教育我們,必須要先顧到國家的利益,忘卻私人的怨恨。像藺相如這種顧全大局,和廉頗勇於改過的行為,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