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白頭翁學藝的成語是

白頭翁學藝的成語是

發布時間: 2020-11-21 02:41:07

A. 關於學藝方面的成語

暗中摸索
博覽群書
不恥下問
穿壁引光
刺股懸梁
程門立雪
格物致知
皓首窮經
舉例發凡
勤能補拙
如飢似渴
十年寒窗
腳踏實地
韋編三絕
水到渠成
班門弄斧
閉門造車

B. 形容學藝的成語

一字師 指訂正一字之誤讀,即可為師。亦指更換詩文中一、二字的老師。
出處: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切磋》載李相讀《春秋》,叔孫婼之「婼」應讀「敕略切」,李誤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慚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禮,號曰『一字師』」。
白首北面 北面:古以南面為尊,北面為卑,此指學生敬師之禮。謂年老猶拜師受業。
出處:《文中子·立命》:「夫子十五為人師焉,陳留王孝逸先達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豈以年乎?」
白雪陽春 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出處: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而已。」
百年樹人 樹:種植,栽培。比喻培養人才是長期而艱巨的事。
出處:《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百世之師 世世代代的老師,指才德高尚而永遠可為人師表的人。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下》:「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別有滋味 原意是另有一種別人無法體會的離愁別恨的滋味,指亡國之痛。後泛指文學藝術的情調、意蘊另有種動人的美感和趣味。
出處:南唐·李煜《烏夜啼》詞:「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盡頭。」
不堪造就 指沒有培養前途。
出處:茅盾《蝕·追求》八:「第三是學生們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應當淘汰出去──這是清校。」
才華橫溢 才華:表現於外的才能。多指文學藝術方面而言,很有才華。
出神入化 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極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學藝術達到極高的成就。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我不曾出聲,他連忙答應。金聖嘆:『真正出神入化之筆』。」
傳道受業 受:通「授」。傳授道理,教授學業。
出處:唐·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傳神阿堵 傳神:指好的文學藝術作品描繪的人物生動、逼真;阿堵:六朝人口語,即這、這個。形容用圖畫或文字描寫人物,能得其精神。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精(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善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教無常師 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師。
出處:《尚書·咸有一德》:「德無常師,主善為師。」
口傳心授 指師徒間口頭傳授,內心領會。
出處:明·解縉《春雨雜述·評書》:「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
老師宿儒 宿儒:原指長期鑽研儒家經典的人,泛指長期從事某種學問研究,並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輩最尊的老師和知識淵博的學者。亦作「老手宿儒」。
能者為師 會的人就當老師。即誰會就向誰學習。
出處:《禮記·學記》:「能博喻,然後能為師。」
青出於藍 青:靛青;藍:蓼藍之類可作染料的草。青是從藍草里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更深。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出處:《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青過於藍 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比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同「青出於藍」。
出處:宋·朱熹《答呂季克書》:「其所著書乃如此,若《原說》者,則可謂青過於藍矣。」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山谷下》:「東坡蓋學徐浩書,山谷蓋學沈傳師書,皆青過於藍者。」
孺子可教 指年輕人可培養。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授業解惑 授:教,傳授。惑:疑難。傳授學業,解除疑難。
桃李之教 指老師的教誨。
下里巴人 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
出處: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學如穿井 穿:鑿通。求學如同鑿井。比喻在學習當中,學到的知識越深也就越難,因此為了獲得更深的學問,必須要有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
學無常師 求學沒有固定的老師。指凡有點學問、長處的人都是老師。
出處:《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言傳身教 言傳:用言語講解、傳授;身教:以行動示範。既用言語來教導,又用行動來示範。指行動起模範作用。
出處:《莊子·天道》:「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陽春白雪 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出處: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而已。」
一字之師 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出處: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
衣缽相傳 中國禪宗師徒間道法傳授,常常舉行授與衣缽的儀式。比喻技術、學術的師徒相傳。
出處:《舊唐書·神秀傳》:「昔後魏末,有僧達摩者,本天竺王子,以護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雲自釋迦相傳,有衣缽為記,世相付授。」
名師出高徒 高明的師傅一定能教出技藝高的徒弟。比喻學識豐富的人對於培養人才的重要。
桃李遍天下 比喻學生很多,各地都有。同「桃李滿天下」。
桃李滿天下 桃李:指培養的後輩或所教的學生。比喻學生很多,各地都有。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武後久視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樹:培植,培養。比喻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表示培養人才很不容易。
出處:《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C. 古代學藝的成語故事

1、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

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2、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3、屠龍之技

有一個叫朱泙(píng)漫的青年,想學會一門一般人都不會的特殊本領,便賣光了所有的家產,湊足了一千兩銀子,到很遠的地方去拜師學藝。後來,他拜支離益做老師,學習殺龍的技術。朱泙漫學習肯下苦功夫,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才把殺龍的技術學到手。

學成後,他高興地回到家鄉,人們關心地問他究竟學了什麼,他興致勃勃地講開了自己殺龍的本事:殺龍應該用什麼刀,怎樣按住龍頭,踩住龍尾,如何開膛剖肚……

可是,當人們問他龍是什麼樣子,在什麼地方時,他卻回答不上來。於是,人們忍不住笑了起來,告訴他說:「學本領是為了有用處,如果學的東西毫無用處,學得再精通,也是一文不值。」

朱泙漫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世界上根本沒有龍這種東西,他花費那麼多時間精力學的本領都是白學了,根本沒有地方使用。

4、程門立雪

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5、韋編三絕

孔子的一生都在學習,到了子晚年後,更是喜歡上了易經。但由於易經非常難懂,因此學起來特別吃力,但孔子卻並不怕吃苦,一直反反復復的誦讀,直到完全弄懂為止。而因為當時,還沒有發明出紙張,所以書都是使用竹簡或者木簡寫成的,不僅笨而且非常重。

將許多竹簡使用皮條一同穿起後,便做成了一冊書。而因為孔子過於勤奮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多了,竟弄斷了三次皮條。於是,後入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以此來贊頌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D. 兩個關於古代人謙虛學藝的成語故事急,像響遏行雲一樣

1、程門立雪

宋朝的楊時非常喜愛學習。一個下雪天的中午,他和同學一起去找理學家程頤老師求教。程老師正在睡午覺,他倆就站在門外等候。

雪越下越大,為不打擾老師,仍耐心地等候在門外。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楊時沒有走,在雪中站立著,過了一會已經有了一尺厚了。老師醒了。發現楊時倆人站在雪地里,忙叫他們進屋來,楊時趕忙向老師行禮、請教。

後來楊時也成為了在天下都有名的大學者,這件事因為作為尊重老師的典範成為學界的佳話。

2、徐悲鴻改鴨子

據說有一次徐悲鴻正在畫展上評議作品,一位鄉下老農上前對他說:"先生您這幅畫里的鴨子畫錯了。您畫的是麻鴨,雌麻鴨尾巴哪有那麼長的?"原來徐悲鴻展出的《寫東坡春江水暖詩意》,畫中麻鴨的尾羽長且捲曲如環。

老農告訴徐悲鴻,雄麻鴨羽毛鮮艷,有的尾巴捲曲;雌麻鴨毛為麻褐色,尾巴是很短的。徐悲鴻接受了批評,並向老農表示深深的謝意。

3、梅蘭芳拜師

京劇大師梅蘭芳,他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虛心求教,總是執弟子之禮,經常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為自己是外名演員而自傲。

梅蘭芳不僅拜畫家為師,他也拜普通人為師。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劇《殺惜》時,在眾多喝彩叫好聲中,他聽到有個老年觀眾說「不好」。梅蘭芳來不及卸裝更衣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

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人指出:「閻惜姣上樓和下樓的台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

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以後梅蘭芳經常請這位老先生觀看他演戲,請他指正,稱他「老師」。

4、唐伯虎拜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5、魯班學藝

魯班, 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對待學習從不驕傲,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

E. 形容一個人的江湖經歷的成語,如初出茅廬,拜師學藝

初露鋒芒
比喻剛開始顯示出力量或才能。
[拼音]
chū lù fēng máng
[出處]
《人民日報》1984.2.25:「舒同的墨海生涯從他十四歲在鄉間初露鋒芒時算起,已有六十五個年頭了。」
[例句]
他才華出眾,剛參加工作就初露鋒芒。
[近義]
初出茅廬 初露頭角 初試鋒芒 牛刀小試 ...
[反義]
江郎才盡 大器晚成

F. 形容一個人的江湖經歷的成語,如初出茅廬、拜師學藝、牛刀小試之類的四字成語或片語

防丟股飛 idgh地方 房地規劃i

G. 與學藝有關的成語

暗中摸索
博覽群書
不恥下問
穿壁引光
刺股懸梁
程門立雪
格物致知
皓首窮經
舉例發凡
勤能補拙
如飢似渴
十年寒窗
腳踏實地
韋編三絕
水到渠成
班門弄斧
閉門造車

H. 誰能告訴我「百鳥歸巢」「寒號鳥學藝」的歇後語

只知道一個,另一個不想胡亂猜。

白頭翁學藝,學一樣,丟一樣。

I. 簡述一個關於學藝的成語故事

程門立雪的故事:

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9)白頭翁學藝的成語是擴展閱讀:

成語解析:

【解釋】:舊指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出自】: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雲。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白話文:「見程頤在洛陽,當時大概四十歲了。一天看到下巴,我偶然閉坐,當時與游酢侍立不說。頤醒來,那門外面雪深一尺了。」

【語法】:偏正式;則謂語;比喻尊師重教

【近義詞解析】

尊師重道

1、解釋:道:指教師指引的應該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師傳授的知識。尊敬師長,重視老師的教導。

2、出自:郭沫若《洪波曲》第11章:「中國社會是尊師重道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親師』的香位牌。」

【反義詞解析】

班門弄斧

1、解釋: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2、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

白話文:「拿著斧子到班、郢之門,這個厚臉皮了。」

J. 白頭翁學本領總是不專心,鳳凰老師告訴他用什麼成語或諺語怎麼用

鍥而不舍
qiè ér bù shě
【解釋】鍥:鏤刻;舍:停止。不斷地鏤刻。比喻有恆心,專有毅力。
【出處】屬《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結構】偏正式。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鍥;不能讀作「qì」;而;不能讀作「ěr」。
【辨形】鍥;不能寫作「契」。
【近義詞】堅持不懈、堅韌不拔
【反義詞】半途而廢、知難而退
【辨析】~和「持之以恆」都可形容有「恆心」。但是~是帶有比喻性;更加形象;而「持之以恆」是直陳性的。
【例句】能否做成學問;除必要的天賦外;很大程度取決於有無~的精神。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