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成語故事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您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您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1)鼎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一、引證
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譯:毛先生一到楚國,而使趙國重於九鼎大呂鍾名。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士兵軍士。我不敢再小看相士。
二、一言九鼎近義詞
1、一諾千金[ yī nuò qiān jīn ]
【解釋】:諾:許諾。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
【出自】:西漢 司馬遷《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譯文】: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到季布一句承諾。
2、一言為定[ yī yán wéi dìng ]
【解釋】:一句話說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說話算數,決不翻悔。
【出自】: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程嬰,我一言已定,你再不必多疑了。」
㈡ 含鼎字的成語故事
三足鼎立
拼音:來 sān zú dǐng lì 簡拼自: szdl
近義詞: 鼎足之勢、鼎足三分 反義詞: 不打自敗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三方對立
解釋: 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
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竇融傳》:「欲三分鼎,連衡合從,也宜以時定。」
例子:
謁後語:
謎語: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劉表的兒子投降曹操。劉備被迫南撤,孫權派魯肅去聯絡劉備,諸葛亮認為可以聯吳抗曹。孫權多謀善斷,分析曹操犯了用兵之忌,於是與蜀軍在赤壁大破曹操號稱80萬大軍,從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㈢ 含鼎的成語故事
一言九鼎:比喻量大,能說話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說話信譽極高,一言半語就起決定作用。
㈣ 一言九鼎的成語故事
一言九鼎的成copy語故事:
公元前290年,秦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國求援,楚王猶豫不決,平原君的食客毛遂執劍上殿,為楚王分析時局,楚王這才派兵救趙。事後平原君稱贊毛遂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成語】: 一言九鼎
【拼音】: yī yán jiǔ dǐng
【解釋】: 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出處】: 《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舉例造句】: 你若是專家或者要人,一言九鼎,那自當別論。朱自清《很好》
【拼音代碼】: yyjd
【近義詞】: 一字千鈞、一言為定、金口玉言
【反義詞】: 人微言輕
【歇後語】: 皇帝爺開金口
【燈謎】: 最重的話語
【用法】: 作主語、謂語、定語;指重信用
【英文】: solemn promise
㈤ 含鼎字的成語故事
三足鼎立
拼音:
sān
zú
dǐng
lì
簡拼:
szdl
近義詞:
鼎足之勢、鼎足三分
反義詞:
不打自敗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三方對立
解釋:
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
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竇融傳》:「欲三分鼎,連衡合從,也宜以時定。」
例子:
謁後語:
謎語: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劉表的兒子投降曹操。劉備被迫南撤,孫權派魯肅去聯絡劉備,諸葛亮認為可以聯吳抗曹。孫權多謀善斷,分析曹操犯了用兵之忌,於是與蜀軍在赤壁大破曹操號稱80萬大軍,從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㈥ 含有"鼎"字的成語故事
問鼎中原。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
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
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希望能幫到你!
㈦ 關於'鼎"的成語故事
問鼎中原:夏朝經歷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無道亡國,九鼎為成湯所得,成湯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經歷550多年,到前1046年,紂王暴虐亡國,九鼎為姬發所得,姬發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莊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義,到周王室去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結果在周大臣王孫滿那裡碰了一個軟釘子。王孫滿說:「統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氣地說:「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國有的是銅,我們只要折斷戈戟的刃尖,就足夠做九鼎了。」王孫滿說:「大王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啟才能鑄成九鼎以象萬物。後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庄王無話可說。從此以後,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為「問鼎」。
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您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您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薦」出自同一個典故。平原君誇獎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變到現在就成了信守諾言了!
㈧ 含有鼎的成語故事
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
㈨ 含有鼎字的成語故事。寫三個。
人聲鼎沸來、
一言九鼎、
鍾鳴鼎自食、
問鼎中原、
革故鼎新、
大名鼎鼎、
力能扛鼎、
三足鼎立、
春秋鼎盛、
嘗鼎一臠、
鼎足而立、
鼎足之勢、
鼎鐺玉石、
調和鼎鼐、
牛鼎烹雞、
鼎鼎有名、
鼎成龍升、
九鼎大呂、
拔山扛鼎、
舉鼎絕臏、
鍾鼎之家、
群情鼎沸、
鼎足三分、
鍾鼎山林、
魚游沸鼎、
拔山舉鼎、
鼎折覆餗、
四海鼎沸、
商彝周鼎、
鼎足而三
㈩ 革故鼎新的成語故事
革故鼎新 [gé gù dǐng xīn]
生詞本
基本釋義
革:改變,革除;故:舊的;鼎:樹立。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
褒義
出 處
唐·張銳《唐中書令梁國公姚崇神道碑銘》:「夫以革故鼎新;大來小往;得喪而不形於色;進退而不失其正者;鮮矣!」
例 句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頒布《天朝田畝制》,提出了平分土地,男女平等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