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設計的成語
Ⅰ 關於三國時期的成語
苦口之葯、無地自容、偏安一隅、手不釋卷、民殷國富
一、苦口之葯 [ kǔ kǒu zhī yào ]
【解釋】:苦口:口味苦。有療效的葯往往味苦難吃。比喻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錯誤很有好處。
【出自】: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奮傳》:「夫良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
【譯文】:良葯苦口,只有病人能喝的;忠言逆耳,只有通達的人能接受的
二、無地自容 [ wú dì zì róng ]
【解釋】:沒有地方可以讓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出自】:西晉 陳壽《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夙宵戰怖,無地自厝。」
【譯文】:日夜作戰太恐怖,沒有地方可以讓自己容身。
三、偏安一隅 [ piān ān yì yú ]
【解釋】:偏安:偷安;隅:角落。在殘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
【出自】: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
【譯文】:先帝擔心漢賊勢不兩立,帝王之業不能偏安,所以拜託我討伐敵人呢。
四、手不釋卷 [ shǒu bù shì juàn ]
【解釋】: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出自】:西晉 陳壽《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譯文】:光武帝在軍隊的事務,書本不離手。
五、民殷國富 [ mín yīn guó fù ]
【解釋】:殷:殷實,富足;阜:豐富。國家人民殷實富裕。
【出自】:西晉 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譯文】:百姓富足國家富足,不知道珍惜
Ⅱ 關於三國的成語有哪些
三國成語典故很多,就隨便舉10個吧...
1)脅天子以令諸候--董卓和曹操都作過。是一種政治手段, 不過曹操將其美化成了奉天子以令不臣,感覺就不一樣了。(袁紹的謀士也建議過,不過官渡大戰敗了)
2)初出茅廬--本指諸葛亮剛出山時,後來被引申為涉世未深。
3)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赤壁之戰時,孫吳和曹操在赤壁對峙,曹營在孫吳的東北方向, 而孫吳制定的策略是火攻, 必須藉助相應的風向。所以後人引申為等待時機成熟。
4)英雄所見略同--周瑜問諸葛亮破曹之計,相約各自寫在手心,在對比一下。一對,大家都寫了個火字。這成語表明有真知灼見的人都回又共同的想法。
5)劉備借荊州--赤壁曹操敗退後,孫武傾力攻打荊州,損了大半人馬,還給諸葛亮耍小聰明檢了個便宜。因此孫吳方面認為荊州應該屬於孫氏,要劉備歸還。而諸葛亮卻抓住孫吳還想聯合劉營抗曹的心理,再三推託。 故有一借不還的歇後語。
6)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皮匠其實是指裨將(副將)。 意識是說再有本事的人也抵不過群眾力量。
7)人中呂布,馬中赤兔--說某人氣宇軒昂。
8)閉花羞月--王允府中有歌姬貂蟬,王允曾見貂蟬賞月時,烏雲閉月,就說:「我女兒的相貌連月亮都比下去了。」(不過現代人都知道月球表面是坑坑洞洞的, 比月亮還丑那就不得了了)。
9)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這句,表明對蜀國的忠誠。
10)三顧茅廬--劉備三次尋訪諸葛亮,終於把他請出山。 比喻求賢若渴。(這里的三可能是指多次,比如三思)
Ⅲ 三國成語有那些
草船借箭
夙夜興嘆
說曹操,曹操就到
樂不思蜀
敗走麥城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專
群雄逐鹿
生子當屬如孫仲謀
同惡相濟
去梯之言
煮豆燃萁
釜中之魚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掩目捕雀
探囊取物——張飛
萬死不辭——貂禪
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過五關斬六將
初出茅廬
緩兵之計
如入無人之境——形容趙雲
烏合之眾
呼風喚雨
步步為營
Ⅳ 與三國有關的成語。(8個)
妄自菲薄 智取陳倉 七擒七縱 六齣祁山 舌戰群儒 單刀赴會 得隴望蜀 負重致遠 出言不遜 兵貴神速 吳下阿蒙 斷頭將軍 車載斗量 勢如破竹 老牛舐犢 如嚼雞肋 堅壁清野 巢毀卵破 顧曲周郎 一身是膽 超群絕倫 七步之才 才佔八斗 空城計 如魚得水 髀肉復生 如飲醇醪 步步為營 偃旗息鼓 七步成詩 鞠躬盡瘁,死而後 已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身在曹營心在漢 欲擒故縱 樂不思蜀 刮骨療毒 計收姜維計 苦肉計 江東赴會 呂布戲貂禪 擊鼓罵曹 蔣干盜書 桃園結義 水淹七軍 轅門射戢 橫槊賦詩 三英戰呂布 曹操獻刀 單騎救主 馬躍檀溪 初出茅廬 過五關斬六將 大意失荊州 三國歸晉 火燒連營 赤壁大戰 草船借箭 三顧茅廬 畫餅充飢 望梅止渴
建議:望梅止渴 初出茅廬 刮骨療毒 七擒七縱 赤壁大戰 草船借箭 赤壁大戰 桃園結義
Ⅳ 關於「三國」的成語
三國成語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姦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註:「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註:「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註:「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盪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盪氣回腸。」
《三國演義》不僅展現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卓絕的軍事和政治謀略,搖曳多姿的人物風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廣為流傳的成語典故。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為了敦請他輔佐自己打江山,求賢心切,三次拜訪隱居在隆中草屋裡的卧龍諸葛孔明。後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誠心誠意的邀請或訪問。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當時人們以詩贊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國演義》里,還有「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等成語,就不多說了~~~~
桃 園 三 結 義
捉 放 曹 操
溫 酒 斬 華 雄
小 霸 王 孫 策
青 梅 煮 酒 論 英 雄
三 顧 茅 廬
草 船 借 箭
赤 壁 大 戰
大 意 失 荊 州
火 燒 連 營
三 國 歸 晉
桃 園 三 結 義
捉 放 曹
溫 酒 斬 華 雄
割須斷袍
青 梅 煮 酒 論 英 雄
三 顧 茅 廬
草 船 借 箭
大 意 失 荊 州
火 燒 連 營
三 國 歸 晉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Ⅵ 有關三國演義的成語
1:百步穿楊(黃忠)2:百戰百勝(曹操)3:負薪救火(諸葛亮)4:七擒七縱(孟獲)5:樂不思蜀(劉禪)6:大獲全勝(劉備)7:鼎足之勢(劉備,孫權,曹操)8:不計其數(曹操)9:不識時務(魯肅)10:肺腑之言(貂禪)11:橫行無忌(李催,郭汜)12:三顧茅廬(劉備)13:頓開茅塞(孫權)14:捶胸頓足(劉備)15:膏粱子弟(夏侯茂)16:措手不及(孟達)17:寡不敵眾(周瑜)
Ⅶ 關於三國的成語
案兵束甲 安堵樂業 哀感頑艷 懊悔無及 傲慢少禮
傲慢無禮 傲睨得志 傲睨自若 愛人好士 愛日惜力
昂然直入 安身為樂 安身之地 安危與共 傲賢慢士
背本就末 不避艱險 敗不旋踵 包藏奸心 弊車羸馬
半籌莫展 不成體統 不測之禍 悲從中來 博採眾議
不得不爾 寶刀不老 倍道而進 白骨露野 閉門思愆
兵貴神速 步罡踏斗 別鶴孤鸞 不遑寧息 變化如神
不護細行 百舉百捷 百舉百全 兵精糧足 比肩齊聲
不急之務 髀里肉生 表裡受敵 避李嫌瓜 百里之才
不謀而合 不謀而同 閉門思過 半面之交 半面之舊
不求聞達 並驅爭先 髀肉復生 背若芒刺 拔十得五
班師回朝 拔十失五 冰散瓦解 變生肘腋 波濤洶涌
兵無常形 並威偶勢 半信不信 半信半疑 抱薪救焚
不習水土 把薪助火 飽學之士 撥雲霧見青天 抱玉握珠
不置褒貶 秉燭待旦 不足介意 別作良圖 不知所措
不知所雲 不知所言 不足為慮 炳燭夜遊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伯仲之間 殘暴不仁 成敗得失 成敗利鈍
赤膊上陣 崇本抑末 才薄智淺 躊躇不決 長才廣度
尺寸可取 初出茅廬 出處殊途 唇齒相依 唇齒之邦
車殆馬煩 乘肥衣輕 重規迭矩 操翰成章 滄海橫流
太多了
祝你好運!
Ⅷ 三國時候的成語有哪些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姦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註:「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註:「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註:「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盪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盪氣回腸。」 《三國演義》不僅展現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卓絕的軍事和政治謀略,搖曳多姿的人物風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廣為流傳的成語典故。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為了敦請他輔佐自己打江山,求賢心切,三次拜訪隱居在隆中草屋裡的卧龍諸葛孔明。後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誠心誠意的邀請或訪問。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當時人們以詩贊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國演義》里,還有「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等成語,就不多說了~~~~ 桃園三結義 捉放曹操 溫酒斬華雄 小霸王孫策 青梅煮酒論英雄 三顧茅廬 草船借箭 赤壁大戰 大意失荊州 火燒連營 三國歸晉 桃園三結義 捉放曹 溫酒斬華雄 割須斷袍 青梅煮酒論英雄 三顧茅廬 草船借箭 大意失荊州 火燒連營 三國歸晉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