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產生的成語
❶ 下列這段話所含的成語
此人出一頭地。就來是:
出 人 頭 地
成 語:出人源頭地 ( chū rén tóu dì )
易 錯:出人投地
解 釋:指高人一等;超出一般人。
用 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的前途
近義詞:高人一等、嶄露頭角 鶴立雞群
反義詞:相形見絀、庸庸碌碌
歇後語:爬上寶塔尖邁步;穀子地里長高粱
燈 謎:冠軍;斷頭台
成語出處
宋·歐陽修《與梅聖俞書》:「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成語示例
孫俊英見人家看得起,能~,一呼百應,好不威風自在。(馮德英《迎春花》第八章)
成語典故
北宋嘉祐二年的科舉考試,歐陽修擔任主考。在閱卷時,他被其中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認為應列第一名。他便把文章傳給同僚觀看,大家都贊賞不已。不過, 歐陽修覺得這份考卷很象是他的學生曾鞏的,為了避嫌,就把它定為第二名。
放榜後,按禮節考中的學生要去拜謝主考官,不想以第二名身份來的不是曾鞏,而是年青的學子蘇軾,歐陽修才知鬧誤會了。歐陽修很欣賞蘇軾,他給朋友寫信時說: 「讀蘇軾的文章,不禁讓我汗顏。真痛快啊!我應當給蘇軾讓路,使他高出我一頭。」
❷ 出什麼什麼地成語
出人頭地:
發音:[chū來 rén tóu dì]
解釋】:自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眾或成就突出。
【出自】:宋·歐陽修《與梅聖俞書》:「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示例】:孫俊英見人家看得起,能~,一呼百應,好不威風自在。
◎馮德英《迎春花》第八章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的前途
出一頭地:
發音 chū yī tóu dì
釋義 指當避開此人讓其高出眾人一頭之地。後以之比喻高人一著。
出處 宋·歐陽修《與梅聖俞書》:「讀軾(蘇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示例 錢文敏尚書雖師之而為黃子久一派,其氣象雄邁,固自另出一頭地。
❸ 求翻譯文言文
歐陽修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意即 "我要避開他,好讓他出人頭地",
這是歐陽專修誇贊蘇軾語:屬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後以書見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聞者始嘩不厭,久乃信服。丁母憂。五年,調福昌主簿。歐陽修以才識兼茂,薦之秘閣。試六論,舊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軾始具草,文義粲然。復對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軾而已。
❹ 出人頭地的成語典故
成語「出人頭地」的由來
成語典故
宋.歐陽修〈與梅聖俞書〉其三○(據《歐陽修全集.卷一四九》引)
某啟。承惠〈答蘇軾書〉,甚佳,今卻納上。〈農具詩〉不曾見,恐是忘卻將來,今再令去取。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罰金未下,何害?不必居家俟命。因出,頻見過,某居常在家。吾徒為天下所慕,如軾所言是也。奈何動輒逾月不相見?軾所言樂,乃某所得深者爾,不意後生達斯理也。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考官是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歐陽修在審批試卷時為蘇軾華麗的文采所折服,同時歐陽修覺得這篇文章的文筆很像他的門生曾鞏所寫。為防徇私舞弊,那時考卷的姓名都被遮擋。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這篇文章為第二名。蘇軾考取進士後給歐陽修寫了一封感謝信,歐陽修感嘆他的才華,說:「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榜於人頭地啊!」
出人頭地出處
1、明.陸采《懷香記.第三七出》:「書生俊傑真天縱,出人頭地建奇功。」
2、《喻世明言.卷三○.明悟禪師趕五戒》:「勉強送他學堂攻書,資性聰明,過目不忘,吟詩作賦,無不出人頭地。」
3、《醒世恆言.卷一七.張孝基陳留認舅》:「(過善)又因兒子不肖,越把女兒值錢,要擇個出人頭地的,贅入家來,付託家事。」
4、《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韶光短淺,趙聰因為嬌養,直挨到十四歲上,纔讀完得經書,趙六老還道是他出人頭地,歡喜無限。」
5、《鏡花緣.第二八回》:「他恐鄰國再把音韻學去,更難出人頭地,因此禁止國人,毋許私相傳授。」
❺ 出人頭地是什麼意思
【原文】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後以書見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聞者始嘩不厭,久乃信服。
【注釋】
對義:對答經義方面的問題。
殿試中乙科:天子親自主持的考試,且難易度為甲科和乙科。
梅聖俞:北宋詩人。
避:讓。
始嘩不厭:開始時議論不休。
【譯文】
蘇軾,字子瞻,是眉州眉山縣人。十歲的時候,其父蘇洵到外地去游學,母親程氏則親自教他讀書,蘇軾每聽聞古今興衰成敗的歷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讀到《後漢書.范滂傳》時,發出深深的慨嘆,蘇軾對她說:「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樣為名節而不顧生死,母親您答應嗎?」程氏說:「你如果能成為范滂一樣的人,我又怎會不和范滂的母親一樣深明大義呢?」成年後,蘇軾博通經學史學,寫文章每天能寫數千字,喜歡賈誼、陸贄的著作。不久又讀《莊子》,嘆道:「我當初有一些自己的見地,但總說不出來,今日讀到這本書,發現這本書真是深得我心啊。」嘉佑二年,參加禮部主持的科考。當時文風不正、內容怪僻的弊端不斷蔓延,主考官歐陽修希望能(通過主持考試選人的方式來)消除這種弊病,看見蘇軾的《刑賞忠厚論》時,非常驚喜,乃想評為第一,但又懷疑可能是自己的學生曾鞏所作,於是最終只評為第二名,而以「《春秋》對義」一文(這篇反而是曾鞏的文章)為第一。後參加殿試,中乙科。後蘇軾通過寫信的方式見到了歐陽修,歐陽修對梅堯臣說:「我當避開此人,好讓他出人頭地。」聽說這句話的人一開始只當是歐陽修的戲言而不信,後來才終於信服。
❻ 出人頭地 成語出人頭地什麼意思
出人頭地: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眾或成就突出。
❼ 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 (翻譯) 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想到哪個成語
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
(翻譯)
====================
成年後,蘇軾博通經學史學,寫文章每天能寫數千字。
想到成語:出人頭地。
蘇軾勤奮刻苦學習,融會貫通,又遇到好的伯樂歐陽修慧眼識英,最終成為天下英才。
❽ 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是成語_________的出處
7.出人頭地
chū rén tóu dì
〖解釋〗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眾或成就突出。
〖出處〗宋·回歐陽修《與梅聖俞書答》:「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示例〗孫俊英見人家看得起,能~,一呼百應,好不威風自在。 ★馮德英《迎春花》第八章
❾ 《宋史 蘇軾傳》的部分節選翻譯 急!
1
蘇軾,字子瞻,是眉州眉山縣人。十歲的時候,其父蘇洵到外地去游學,母親程氏則親自教他讀書,蘇軾每聽聞古今興衰成敗的歷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讀到《後漢書.范滂傳》時,發出深深的慨嘆,蘇軾對她說:「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樣為名節而不顧生死,母親您答應嗎?」程氏說:「你如果能成為范滂一樣的人,我又怎會不和范滂的母親一樣深明大義呢?」成年後,蘇軾博通經學史學,寫文章每天能寫數千字,喜歡賈誼、陸贄的著作。不久又讀《莊子》,嘆道:「我當初有一些自己的見地,但總說不出來,今日讀到這本書,發現這本書真是深得我心啊。」
到徐州赴任,有洪水決堤要淹沒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濫,就要溢出南清河。水匯集在城下,漲水時不時地會泄入城中,城市就要敗了,富民們爭著要逃出城避水。蘇軾說:富民們如果都出了城,就會動搖民心,那我還和誰來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絕不會沖了城。將富民們趕回城中。蘇軾到武衛營,將卒長呼出說:河水將要沖進城裡,事情很緊迫了,即使是禁軍也要為我盡力。卒長說:太守尚且不逃走,我們這些小人一定效命於您。於是率領眾人拿著畚鍤出城,從東南方向築起長堤,首起戲馬台,一直到城門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卻沒有沉。蘇軾住在那上面,路過家門口也不進去,讓官吏們分別守在各個地方,士兵們全都出了城。
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第二。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後歐陽修後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該讓他出榜於人頭地(成語出人頭地的出處)!」並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6、家庭聚會
蘇軾高中榜眼後,蘇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難秦少游而聞名的蘇小妹一家齊聚在花園里慶祝,蘇軾之父蘇洵命題定以「冷、香」兩個字,每人寫兩句詩,要求都會合當時的情景。為起帶頭,蘇老泉緩步度到花池邊,吟道:「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子由站起來摘了瓣馨香臘梅,彈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彈遍指頭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卻雲:「叫日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說完攤開手掌,一隻蝴蝶已被捏死。女兒特點畢露,大家都齊聲叫好。蘇軾卻用一拂石凳,騎著馬就走,蘇老泉叫道:「我兒,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話音未落,蘇軾已長聲飄來兩句:「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7、打餅祭佛
蘇東坡和黃庭堅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們打面餅吃。二人商量好,這次打餅,不告訴寺中的佛印和尚。過了一會兒,餅熟了,兩人算過數目,先把餅獻到觀音菩薩座前,殷勤下拜,禱告一番。不料佛印預先已藏在神帳中,趁二人下跪禱告時,伸手偷了兩塊餅。蘇軾拜完之後,起身一看,少了兩塊餅,便又跪下禱告說:「觀音菩薩如此神通,吃了兩塊餅,為何不出來見面?」
佛印在帳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與你們合夥做幾塊吃吃,豈敢空來打擾?」
8、吟詩賞月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聖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餘,還常常開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游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遊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游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遊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後兩句要用『哉』字結尾。」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浮雲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說道: 「蓮萍撥開,游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 「船板撥開,佛印出來,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 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東坡拉著著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於是,三人賞月游湖,談笑風生。
9、東坡魚
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廣聞人知的東坡肘子外,蘇學士還擅長燒魚,其烹制的魚堪稱一絕。一次,蘇軾雅興大發,親自下櫥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體蔡蘇米黃宗祖之一,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鬥嘴為樂)。知道又是來蹭飯卡油,於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麼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右禾。」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為何還把魚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蘇軾,這次被黃庭堅整了個十足!
10、水果和葯
蘇軾婚後不久,應邀去黃庭堅家作客,才到那裡,僕人就趕來請他馬上回去,說夫人有急事。黃庭堅有心諷刺,吟道:「幸早里(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為一味中葯)。」這句里含三種果名,一種葯名。蘇軾頭也不回,蹬上馬鞍就走,邊走邊說:「奈這事(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為中葯名)。」東坡居士的才思實在令人拜服。
11、生死一線
蘇軾入獄後,神宗皇帝為了試探他有沒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個小太監裝成犯人入獄和東坡同睡。白天吃飯時,小太監用言語挑逗他,蘇軾牢飯吃得津津有味,答說:「任憑天公雷閃,我心巋然不動!」夜裡,他倒頭睡,小太監又撩撥道:「蘇學士睡這等床,豈不可嘆?」蘇軾不理不會,用鼾聲回答。小太監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說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險至極啊。只要蘇軾有一點牢騷和吃不香睡不穩的異樣舉動,危在旦夕。其實神宗皇帝也是糊塗人,派個太監去憑蘇軾的才智又怎麼可能瞧不出來呢?
12、涵養
朝廷保守派復辟後,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學家司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盤被廢。此時,同為保守派的蘇軾卻主張對新法不能全盤否定,應存良箅渣區別對待,因此與司馬光發生激烈沖突,再度被貶瓜州。蘇軾雖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聞得瓜州金山寺內有一法號為佛印的和尚名氣極大,蘇軾聽說後不服氣,就決定到山上會一會老和尚!在廟里,蘇軾從皇帝講到文武百官,從治理國家講到為人之道。和尚靜靜聽著,蘇軾見佛印一直一言不發就從心裡有點瞧不起他。心裡想:大家都說他有本事,原來草包一個,來這里是騙幾個香火錢的吧!話題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這時候佛印問道:「在先生眼裡老納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蘇軾正滿肚子鄙視,隨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裡看來是有本事,但那是因為他們淺薄,實際上你每天故弄玄虛,沒有真才實學,是個騙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應聲。蘇軾看到他這個樣子不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來,便乘興問道:「在你眼裡我蘇大學士又是一個什麼人呢?」「你是一個很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老納自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後,蘇軾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給小妹講了一遍,蘇小妹聽後笑得飯都噴出來了。蘇軾懵了忙問道:「小妹為何發笑?」「你貶低和尚他不僅沒生氣反而把你贊揚了一番,你說誰有修養?沒有學問哪來的修養?你還自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蘇軾聽後恍然大悟,從此與佛印大師成了莫逆之交。
13、「屍骨」未寒
一天,蘇軾和佛印乘船游覽瘦西湖,佛印大師突然拿出一把提有東坡居士詩詞的扇子,扔到河裡,並大聲道:「水流東坡詩(屍)!」當時蘇軾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著河岸上正有在啃骨頭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14、東坡吃草
閑來無事,蘇軾去金山寺拜訪佛印大師,沒料到大師不在,一個小沙彌來開門。蘇軾傲聲道:「禿驢何在?!」。小沙彌淡定的一指遠方,答道:「東坡吃草!」
15、對聯退敵
北宋時期,宋人率招遼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卻引來一遼邦使者,出上聯要宋人答對:三光日月星 。如對出下聯則撤兵議和。此聯看似簡單,實不易對。出句的數字恰與後面的事物相符,而對句所選數字對應事物都會多於三或少於三。恰逢回京述職的蘇軾,大筆一揮,巧妙對上下聯:四詩風雅頌。該對聯妙在「四詩」只有「風雅頌」三個名稱,因為《詩經》中有「大雅」、「小雅」,合稱為「雅」。加之「國風」、「頌詩」共四部分,故《詩經》亦稱「四詩」。對句妙語天成,遼使佩服至極。
16、三人對必有我師
蘇軾與小妹、黃庭堅一日賞畫,見上面題聯有趣:輕風 細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聯,中間卻各空一字,小妹建議為中間加字成為五言聯句。黃庭堅搶對為:輕風舞細柳 , 淡月隱梅花。小妹則填: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蘇軾略一思索,立即響應,填字使之成為:輕風扶細柳 , 淡月失梅花。縱觀三人對聯,蘇軾最妙:「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17、其人之計
蘇軾摯友佛印。雖是出家人,卻頓頓不避酒肉。這日,佛印煎了魚下酒,正巧蘇軾登門來訪。佛印急忙把魚藏在大磬(木魚)之下。蘇軾早已聞到魚香,進門不見,想起當日遭黃庭堅詐戲,心裡一轉計上心來,故意說道:「今日來向大師請教,向陽門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麼?」佛印對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舊句深感詫異,順口說出下句:積善人家慶有餘。蘇軾撫掌大笑:「既然磬(慶)里有魚(余),那就積點善,拿來共享吧」
18、巫山河水
一次,蘇軾約其弟蘇轍並佛印大師。三人結伴同游,佛印即興出句:無山得似巫山好。關鍵在「無」、「巫」諧音。蘇轍對上:何葉能如荷葉圓。蘇軾聽了,對弟弟說:以「何荷」對「無巫」的諧音,固然不錯,但改作這樣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與蘇轍聽了,表示贊同,以「水」對「山」,勝在對仗更加工穩。
19、聯氣小妹
久未與友謀面的蘇軾邀黃庭堅來家做客,小妹見兄長親自出門迎接,便出了個上句相戲,句雲:阿兄門外邀雙月。「雙月」合為「朋」字。蘇軾知小妹是和自己開玩笑,當即對道:小妹窗前捉半風。「半」對「雙」,「風」對「月」,甚為妥貼。有趣的是,「風」的繁體字「風」,半風即「虱」,意思是說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氣得扭頭就走。
20、皛飯與毳飯
蘇軾復官後,曾跟黃庭堅亂侃:「我在牢里時,每天吃的是三白飯,照樣很香甜,世間美味不過如此!」。黃庭堅奇問什麼叫三白飯,蘇軾答道:「一撮鹽,一碟生蘿卜,一碗米飯,這就是『三白』。」此事說過蘇軾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黃庭堅請帖,邀蘇軾去他家吃皛(jiǎo)飯。蘇軾欣然應約,並對夫人道:「黃庭堅乃當世學士,讀書甚多,他這皛飯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蘇軾到了地方發現桌上只有鹽、蘿卜、米飯,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這被黃庭堅戲弄了。又過了幾天,黃庭堅也接到蘇軾請帖,邀他去吃毳(cuì)飯。黃庭堅知道蘇軾要報復,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飯到底是什麼,最終還是去了。蘇軾陪著黃庭堅從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黃庭堅餓得前胸貼後背。實在忍不住催問毳飯呢?蘇軾慢吞吞地答:「鹽也毛(mǎo,「沒有」的意思),蘿卜也毛,飯也毛,豈不是『毳』飯?其實你一直在享用著啊。」 黃庭堅驚愕之後,兩人同時大笑。
21、死了好
到了晚年,蘇軾臨死時,問環伺在床邊的幾個兒子問道:「你們說,死了好不好?!」小兒子神秘的搶答道:「一定很好。」蘇軾奇道:「你怎麼那麼肯定的知道好呢?!」小兒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還不都回來吧。千百年下來沒一個人回來,可見死了一定很好!」
22、蘇軾與高俅
《水滸傳》第二回講述太尉高俅的發跡史,說他原本是開封府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這人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頑耍,頗能詩書詞賦。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在臨淮州住了幾年後,經人介紹,來到京城金梁橋下開生葯鋪的董將士家,董將士不想留他,於是轉薦他到「小蘇學士」處,「小蘇學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紹給了駙馬都尉王晉卿,此後結識了當時為太子的宋徽宗,由於踢得一腳好球,平步青雲,做了太尉。
讀者諸君大概不清楚這位「小蘇學士」究竟是何人,怎麼能有這么大的面子,把一個卑微小吏推薦給當朝駙馬爺。原來這位「小蘇學士」是《水滸》的作者筆下之誤,應該是鼎鼎大名的「大蘇學士」,就是人人熟知的東坡居士蘇軾。宋人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七對高俅的發跡言之較詳,我們再結合其他相關資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蘇東坡府中的小吏,蘇學士見高俅的文章頗具風采,故而很欣賞他。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蘇軾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將他舉薦給翰林學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屬僚本已不少,所以沒有接納,蘇軾又將高俅轉而薦於駙馬都尉王晉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因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端王。事有湊巧,一個月後,哲宗駕崩,端王即皇帝位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遷拜」,數年後官至節度使,漸升為樞密使相。「遍歷三衙者二十年,領殿前司職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其父高敦復升為節度使,兄高伸也借著高俅的勢焰,位居顯臣之列,其子弟皆為郎官,一門榮耀至極。
再說蘇軾由於朝廷內部黨爭,屢屢遭貶,元佑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後崩,哲宗親政。身為舊黨人物的蘇軾知道自己的政見為新政所不容,很識趣地自請外補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變得越來越壞,紹聖元年(1094年)閏四月,朝臣彈劾他在擔任翰林學士時所作的制詞中有譏謗先朝之語,被貶為英州(今廣東省英德市)知州,還沒到任,又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於惠州。這個所謂的「節度副使」,不過是皇帝給大臣留的一點面子,實際上他已是被監視居住的犯人了。這還不算,沒過多久,他被再貶為瓊州(今海南省瓊山縣)別駕,居住在昌化軍(今海南省儋縣西南),過著「非人所居,葯餌皆無有」的艱難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歸,不久死於常州。可以說,高俅飛黃騰達之日,正是蘇軾遭遇滅頂之災之時。此後二人之間尚有何聯系呢?《揮麈後錄》說:高俅始終對蘇軾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蘇學士獎拔之情,每當蘇軾的子孫親友來京師時,高俅都要親自撫問,贈以金銀財物,以周濟其貧。由此看來,蘇軾把高俅薦給王晉卿,並非是由於厭惡他輕薄浮浪,恰恰是出於對他才乾的欣賞。蘇軾一生磊落豪俠,對人從不設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閑錄》說:「蘇子瞻泛愛天下士,無賢不肖,歡如也。嘗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子由(其弟蘇轍,人稱『小蘇學士』)晦默少許可,嘗戒子瞻擇友,子瞻曰:『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間的事往往就是這樣富於戲劇性,蘇軾和高俅在政治上見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徑庭,可以說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當蘇門子弟貧不能存的時候,恰恰是高俅反過來救了他們的命,使蘇軾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風,這或許正得益於蘇軾一生「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對誰都以誠相待,才使得政敵也為他的寬闊襟懷所感動。
這里順便再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靖康初,高俅護送徽宗南逃,到了臨淮突然發病,不得不返回京城。當時大奸臣童貫、梁師成等人都由於民憤極大而被朝廷誅殺,蔡京被流放。惟獨高俅免於此禍,後來病死於家中。這大概是由於他這一生對得起蘇學士,閻王老子沒有讓他做刀下之鬼。
23、進京趕考
傳說宋代蘇東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風浪,誤了開考的時辰。起初主考大人不準蘇東坡入場,後來聽了蘇的訴說,頓生惻隱之心,便口誦一聯讓他對,若對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試。主考官出的聯是:「一葉小舟,載著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顛八倒到九江,十分來遲。」蘇東坡不愧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應聲對出下聯:「十年寒窗,讀了九八卷詩書,趕過七六五個考場,四番三往到二門,一定要進。」出句用順序,對句用倒序。有情景,有過程,有經歷,曲折而不呆板,可視為巧對。
24、蘇東坡有泄題之嫌
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當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訪,兩人結為至交。後蘇東坡被召回京,仍與李方叔書信往來,親密如前。宋元佑中,蘇東坡奉命知貢舉,李方叔也參加了考試。史書上稱:李方叔落榜,後知情者去見蘇東坡,求他給個「人情」,但蘇東坡沒有答應,他在寫給李方叔的信中說:「君子之交,務相勉於道,不務相引於利也……」方叔讀後,深為感動,兩人的友誼更加深篤。
但近讀明朝胡儼所著《胡氏雜說》,卻有另一種說法。胡在書中說,蘇東坡頗為欣賞李方叔。考前某日,蘇東坡令其子蘇叔黨持一書簡給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僕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幾上。隨後不久,章敦之子章持和章援來訪,李方叔仍然未歸。章持、章援二人順手在茶幾上取簡拆閱,是《劉向優於揚雄論》二篇。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於是悄悄將此書簡帶了回去,仔細研讀。
不久,蘇東坡入幃命題,果然是《劉向優於揚雄論》。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李方叔之母嘆道:「蘇公知貢舉,而吾兒竟不第,命也。」蘇東坡初以為第一名必為李方叔。及至出幃,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為惋惜,還寄詩給李方叔,其中有詩句說:「平生浪說古戰場,遇鏡空迷日五色。」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胡氏雜說》附記雲:蘇東坡此詩「真跡今在南昌李士濂家,與徐鉉書稿及張即之手帖,共為一卷,字畫皆可愛也。」胡儼在明亦為名儒,頗有盛譽,不像胡說之人,只是他未說明故事自何而來。
蘇東坡若真的以考題暗示於所屬意者,應該構成
回答者: wo344349678 - 一級 2010-1-3 20:29
史可法 [foundera] 於:2004-06-20 21:25:18
史可法(1602-1645),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今開封市)人,南明大臣,抗清名將,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圍困揚州,他拒降固守,城破被俘,不屈犧牲。副將史德威尋遍遺骸不得,遂葬其衣冠於梅花嶺下,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修墓並增建祠堂。
恩師知遇 飽學成才
史可法的祖先史應元、父親史從質、母親尹氏,對他自幼寄望極殷,雖家境貧寒,他仍苦學不輟。明天啟元年(1621)冬,19歲的史可法獨身趕往祖籍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應試,寄宿於大興縣郊一所古寺中。時任京畿視學的名臣左光斗帶著幾個隨從,到大興縣微服私訪,因避風雪進入這座古寺。見一書生伏案而卧,案上放著剛寫成的一篇文稿。左光斗拿起一讀,非常贊賞他的志略和刻苦精神,再看書生衣衫單薄,熟寐不醒,心知苦讀勞累。左光斗怕他感受風寒,便把自己的貂裘脫下來,蓋在熟睡的史可法身上,掩門而去。出來問寺僧,方知書生名叫史可法,留下深刻印象。20歲時史可法在府中會考,左光斗選拔他為北直隸八府之冠,而且憐他家貧,收作弟子,留於館署。此後,他愈加刻厲不懈,發憤苦學,飽受恩師濡染,立志以身報君許國。左光斗在公務之暇,常與他交談時事,辯論古今,看出其宏大抱負和超凡才略,認為:「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天啟五年(1625年),左光斗受到魏忠賢閹黨的誣陷,下了東廠監獄,一時京中人士避禍惶惶,噤若寒蟬。史可法不顧可能受到的殘酷迫害,從早到晚在獄門外等待,卻苦於無法入獄探望恩師。不久得知左光斗受了炮烙酷刑,早晚將死,更憂心如焚,千方百計籌集了50兩白銀,痛哭著跟獄卒協商,使獄卒深受感動,方能化裝進獄探視。史可法乍看到恩師席地倚牆而坐,面目焦爛難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忍不住跪下,膝行到左身前,悲痛交加,嗚咽哭泣,左光斗雖睜不開眼,卻能辨識出聲音,為愛惜人才,不願史可法受連累,剋制著似同父子之情,怒斥史可法速去。史可法只得忍痛揮淚而別。從此,史可法由起初只是感激左光斗的知遇之恩,發展到深思如何為官、為國。他深感祖父和父親的教育,主要出於期望家道之復昌,而恩師左光斗的盡心栽培,卻是欲使之作「志事」、「支柱」、「天下事」,成為國家棟梁。相比之下,左光斗的學識、品格、氣節和博大的胸襟,使史可法由衷欽敬,刻骨銘心。他常常對人「流涕述其事」,並說:「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可以說,史可法後來受人稱頌的政績,和死守揚州所表現的崇高的民族氣節,是左光斗給了他十分重大的影響,左光斗對塑史可法的精神品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cchere.com 西西河 foundera]
國難當先 為官清廉
回答者: Jamerly - 一級 2010-1-4 18:17
蘇軾,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歲的時候,父親蘇洵去四方游學,母親程氏親口把書上知識傳授他,聽到古今成敗的事件,馬上能夠說出其中要義。程氏讀東漢人物《范滂傳》,感慨而嘆息,蘇軾問母親:「我如果做范滂,母親會答應嗎?」程氏說:「你能做到范滂,我難道就做不了范滂的母親嗎?」
等到弱冠,博通經史,寫文章每天可以寫數千字,喜歡賈誼、陸贄的著作。後來讀《莊子》,感嘆說道:「我以前也有一些觀念,但總是表達不出來,現在看到這本書,覺得真是深入我心!」嘉佑二年,參加禮部的考試。當時文風崇尚詭譎不合正道,主考官歐陽修想拯救這種現象,看到了蘇軾的《刑賞忠厚論》,大為驚喜,想要選為眾人之冠(第一),但猶然懷疑是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於是只排在第二。後來用《春秋對義》考試又得第一,參加殿試,中了乙科。後來以書信形式進見歐陽修,歐陽修對梅堯臣說:「我應該避讓一下,好讓這個人出人頭地。」聽說的人開始都不相信,時間久了才最終信服。
蘇軾因為母親去世服喪在家。嘉佑五年,調任為福昌主薄。歐陽修認為蘇軾才能學識兼備,推薦他入了秘閣。考試六論,之前做文章都不起草,所以文章大多不工整。蘇軾做文章開始起草之後,文采意思都粲然可觀。之後對答制策,考入三等,自宋朝以來,制策進入三等的,只有吳育與蘇軾兩人而已。
熙寧四年,適逢元宵節,皇帝下令壓低價格為宮中購買花燈。蘇軾上書說:「您哪裡是自己喜歡看花燈呢?您這樣做只不過是為了讓皇太後高興罷了。而老百姓卻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認為您是為了滿足眼睛觀賞這樣小的需要,奪取了他們吃飯穿衣所必需的錢財。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響很大,希望您收回這個命令。」皇帝於是下詔停辦這件事。當時王安石正在創行新法,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面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做了杭州通判。
這時新的政令一天天下達,蘇軾在杭州任上總是利用新法中對百姓有利的內容造福百姓,百姓們因此生活安定。調任密州。司農下令實施新法,不按時施行的人按違反國家制度判罪。軾對提舉官說:「違反制度的判罰,如果是出自朝廷,誰敢不聽從?如今命令出自司農,這是擅自製定律法。」提舉官害怕地說:「請您先不要追究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這個法令危害百姓利益,於是下令廢除了它。
調任徐州。黃河在曹村附近決堤,在梁山泊泛濫,從南清河溢出,匯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斷上漲不久就要泄進城裡,城牆即將被沖毀,城裡的富人爭著逃出城去避難。蘇軾說:「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會動搖,誰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這里,就不會讓決堤的水毀了城牆。」 於是將富民們趕回城中。蘇軾到武衛營,把卒長叫出來說:「河水將要沖進城裡,事情很緊迫了,即使是禁軍也要暫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們這些小人應該為您效力。」於是率領他的士兵拿著畚鍤出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