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發沖冠呢成語故事
【拼音】nù fà chōng guān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秦昭襄王為得到趙國的和氏璧,便允諾趙惠王以15座城池交換。迫於秦國勢力,趙王派藺相如帶和氏璧去交換,秦王閉口不談城池的事,藺相如用計奪回和氏璧,並怒發沖冠地說:「如果不以城池交換,我就與和氏璧同歸於盡。」
【典故】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莊子·盜跖》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補語;形容極端憤怒
【近義詞】大發雷霆、怒形於色、怒火中燒
【相反詞】喜不自勝、欣喜若狂、喜形於色
【成語舉例】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宋·岳飛《滿江紅》詞
【其它使用】
◎ 例如把"聽他說完之後,我就'怒發沖冠'"這句話的"怒發沖冠",改成"非常生氣"就較為自然。
◎ 秦歡不服,馬上來喊管津瑤,管津瑤一聽怒發沖冠,但因涉及她愛人的公司也不便直接出面,只得通過電話制止。
◎ 怒發沖冠為紅顏,也就會想到那位江南名妓陳圓圓了。
『貳』 憤怒的成語故事
怒發沖冠,.
『叄』 求尋成語故事《紙上談兵》《怒發沖冠》
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樂毅破齊後,惠文王命趙奢為將,攻齊的麥丘(今山東商河西北)。此前,趙軍已多次進攻麥丘這個孤城,但由於麥丘糧草充足,守軍中有善於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沒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氣,命令趙奢在一個月內拿下麥丘。 趙奢一到麥丘,就命令進攻。趙括認為,採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難在一個月內攻下麥丘的。從種種跡象來看,麥丘的糧食盡管還沒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趙括希望父親先搞清楚情況,暫停進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但一個月的時間太短了,趙奢沒有聽趙括的話,下令攻城。趙軍死了不少人也沒有攻下麥丘。趙括對趙奢說,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對趙軍的進攻很有防禦辦法,使趙軍攻了幾年都無功而返。而此次的趙軍與以往的趙軍沒有什麼不同,不比他們更善戰,攻城的手段也並不比他們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趙軍一樣硬攻的話,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樣的慘痛代價。而且城中的人經常在晚上出來偷襲趙軍。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俠組成的游擊隊對趙軍進行騷擾。如果繼續這種情況的話,一個月的時間很快就會過去。趙奢於是詢問抓到的俘虜,向他們了解城中的情況,可是俘虜不說。趙括每天給這些俘虜飯吃,對他們很客氣,還給他們糧食讓他們帶回城中給家裡人吃。於是,俘虜中有人悄悄地告訴趙括,城中的糧食不多,都被齊軍控制。百姓早已斷糧,已經開始吃人了。趙括問齊軍還能守多長時間。俘虜說還能守幾個月。於是趙奢聽從趙括的建議,停止進攻,把俘虜全部放了回去。俘虜回去後,說這支趙軍很客氣,沒有侮辱他們,還讓他們吃飽,讓他們帶糧食回來。城裡的百姓有的就想出來投降趙奢了。齊將見俘虜給城中帶來了騷動,便將他們都關了起來。士兵和百姓對此都有怨言。趙奢讓圍城的趙軍用拋石機把糧食拋入城中。趙軍每天把糧食拋入城中後,就回營休息,也不向城中說什麼。這樣過了幾天,守城的齊軍派代表把這些糧食送回來,對趙奢說趙軍要戰就來攻,不要再拋糧食了。趙奢讓他回城裡等著,但卻並不進攻,只是隔了幾天才繼續向城裡拋糧食。這樣又過了幾天,守城的齊將派代表來與趙奢擇日決戰,但趙奢聽從趙括的意見,拒絕與他見面。過了幾天,麥丘的人殺了守城的齊軍將領,投降了。趙括的辦法奏效了,趙奢暗暗佩服這個兒子比自己強。惠文王對趙奢能夠在不到一個月就攻下麥丘而且傷亡很少的事跡感到很好奇。趙奢就對他講了這是趙括的辦法,惠文王重賞了趙奢和趙括。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惠文王恃強欺負秦國,拒不履行先前與秦國達成的換城協議,讓秦國十分惱怒。秦派中更胡陽通過盟國韓國的上黨地區進攻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閼與地處太行山西,通過太行山的孔道,可以進抵趙國的都城邯鄲,是個十分重要的軍事據點。胡陽是出於白起門下的秦國名將,此前屢有戰功。閼與告急,惠文王問廉頗,廉頗認為道遠險狹,難救。惠文王又問藺相如,藺相如認為閼與難救,不如在邯鄲附近的武安設防,以逸待勞,殲滅這股孤軍深入的秦軍。惠文王不想丟掉閼與這個戰略據點,就問趙奢,趙奢認為閼與必須要救。如果丟掉閼與,即使在武安殲滅入犯的秦軍,閼與也必定被其臨近的上黨韓軍佔領,丟掉閼與給邯鄲造成的危險一樣會存在。閼與雖然道遠險狹,兩軍在此作戰,譬如兩鼠斗於穴中,狹路相逢勇者勝。惠文王十分欣賞趙奢的勇氣,命趙奢為將救閼與。 趙奢將行,與趙括語。趙括認為,胡陽乃白起所看重的秦軍名將,很會用兵,趙軍雖然強勁,但無必勝的把握。憑勇而戰,秦軍也很勇敢,趙軍的勝算只有一半。趙奢問趙括有何想法,趙括說,秦軍借韓路攻趙,韓國很擔心被秦軍順手牽羊。而秦軍連年攻韓,雖然迫使韓國成為他的盟國,但韓國反復無常。此次秦軍深入韓境,必定要提防韓國的反叛。秦韓兩軍實際上是互有顧慮。秦軍遠道攻趙,利在速戰。趙軍應讓秦韓兩軍相疑,分散秦軍對趙國的注意力。如果讓秦軍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感到恐懼,那麼秦軍就好戰勝了。趙軍再示之以在武安設防,給秦軍造成趙軍要以逸待勞迎擊秦軍的假象,使秦軍的注意力轉移,然後再火速突襲,秦軍可一舉殲滅。於是,趙奢一面派人潛入閼與,告訴守閼與的趙軍,國內已派大軍來救,一個月內必解閼與之圍,務要監守。一面選派軍中智勇機變之士,潛入閼與附近,先喬裝秦軍攻擊韓軍,又喬裝韓軍攻擊秦軍,如此反復,使秦韓兩軍相疑。秦韓兩軍本來就毫無信任可言,相互狐疑,經趙軍的暗中挑撥,漸起摩擦。趙奢西出邯鄲,在武安停止前進,命令士卒修築防禦工事,並傳令軍中,有以軍事諫者死,已絕外人窺視其意。軍中有一平原君門客言急救閼與,趙奢立斬,從此軍中無人敢言救閼與。胡陽遣人冒充閼與使者求見趙奢,被趙括識破,趙奢假說道路險遠不好救。只怕援軍未到閼與,而閼與已被秦軍所破。到時候,秦軍如果出擊遠道而來的趙國援軍,趙軍必敗,邯鄲就很危險了。這可是丟大保小,得不償失。秦軍間諜假意閼與不保,悲痛欲絕,死諫趙奢救閼與。趙奢不許,命人將其扶下。秦軍間諜回報胡陽。韓軍與秦軍的沖突越來越嚴重,秦軍不得不分派兵力防止韓軍斷其西歸之路,而趙國的閼與又遲遲攻不下來,城中的趙軍還聲言要與韓軍夾擊秦軍,這些麻煩讓胡陽應接不暇。胡陽聽說趙奢確實是在武安設防攔阻秦軍,而不是前來援救閼與,非常高興,重賞了間諜。為了盡快攻下閼與,胡陽把駐守北山制高點以防備趙國援軍的秦軍撤了下來,投入到攻取閼與的戰斗中,只在北山留下幾個瞭望哨所。趙奢在得知胡陽把北山的秦軍撤下來後,立即命令裨將許歷火速率領軍中善射者奪取北山制高點。許歷到北山後,胡陽聞聽趙國援軍已到,立即援救北山,但是許歷先攻下了北山制高點,隨即居高臨下向胡陽猛射。趙奢領軍從後掩殺,閼與的趙軍也出城攻擊,韓軍也出來劫殺敗退的秦軍。趙軍大勝,秦軍名將胡陽戰死。趙奢救閼與,前後正好用了一個月。 趙惠文王賜趙奢為馬服君(馬服地在今河北邯鄲西北。趙奢的後人中有一支以馬為姓),以許歷為國尉。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趙括也因此而被立為嗣子。 趙括喜談兵學,自己也著書立說,軍中門徒眾多。趙奢死後,惠文王賜趙括襲封馬服君,軍中將領皆尊稱趙括為馬服子(把趙括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作為趙括被稱為馬服子的解釋是錯誤的)。 惠文王死後,子孝成王即位。齊安平君田單來投,拜為相。 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韓上黨(今山西東南部沁水以東地區,含晉城、陵川、高平等地)守將馮亭抵擋不住秦軍的進攻,願把上黨獻給趙國。趙國接受了,封馮亭為華陽君,令其繼續守上黨。眼看到手的韓上黨歸了趙,秦昭王十分惱火。由於趙的插手,秦軍暫時停止了對韓上黨的進攻。 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命左庶長王齕再攻韓上黨。趙使廉頗將。廉頗到達趙上黨(今山西榆社、和順、長治等地,南與韓上黨相接)時,秦左庶長王齕已攻取韓上黨。於是,廉頗駐軍長平(今山西高平市北),與秦軍相接。 先前,孝成王在議救上黨將時,藺相如舉薦廉頗。但田單認為,廉頗本為騎將,善於平原野戰,不善於在上黨這樣的山地環境作戰,而且廉頗與秦軍交手鮮有勝績,不如派有在上黨地區作戰經驗,曾經在閼與大破秦軍的趙括為將。孝成王再問藺相如,藺相如堅持舉薦廉頗,而不用趙括。時值藺相如在趙國用政。 秦軍佔有韓上黨後,王齕堅壁營壘,治軍嚴整,避免與趙軍沖突。廉頗治軍不嚴,(這也為趙括臨陣換將,使軍心大亂埋下了伏筆。)將士爭功。四月,裨將茄見秦軍安靜,以為秦軍畏趙,便攻擊秦軍哨兵。秦軍奮力反擊,殺死茄,引來廉頗大舉攻秦,長平之戰爆發了。 六月,秦軍陷趙軍,取二寨,殺四尉。七月,趙軍築壁壘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壁壘。廉頗堅壁待秦,但秦軍仍能不斷蠶食趙軍,不斷攻破趙軍營寨。趙軍不利,士卒多有逃亡,廉頗無法制止。趙上黨告急。 消息傳到趙國,群臣議論紛紛,藺相如託病。(趙括為什麼只會紙上談兵?還不是藺相如不給趙括機會。好好的一個朝廷重臣,掌握著選拔人才的重任。而筆試成績、面試成績這么優秀,還有戰功的趙括---當時用軍功受封制,功軍是看得了多少敵軍首級定,可是趙括一直當的是「軍師」,等於是沒有戰功----後來的漢將李廣也是因為沒有得敵首級而不能封侯的。正碰上趙國天天打仗這個一個美好的時代,藺相如卻不給他領兵出征的實踐機會----趙括從來沒有獨立為將,多數戰功是當「軍師」得來的,也就是說沒有多少統軍經驗。他當然只會紙上談兵了。到了關鍵時刻才讓趙括出場,不敗才怪。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我們下面會說到。) 如果秦軍佔有趙上黨,則完全控制了河東這個戰略重地。北上可取趙舊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向西越過太行山可直接威脅趙國的都城邯鄲。由於秦國占據了韓國的上黨地區,又將攻破趙的上黨,形勢對趙國十分不利。群臣中有堅持用廉頗的,有建議用趙括代廉頗的,有建議用田單代廉頗的,還有建議用藺相如代廉頗的。趙孝成王認為,秦軍已佔有韓上黨,正在蠶食趙上黨,固守是守不住的,必須得把秦軍趕出上黨地區。孝成王准備用趙括為將,但他想聽聽望諸君樂毅的意見。 樂毅雖然卧病在家,但對外面的形勢非常了解。樂毅認為,從秦昭王的戰略部署來看,秦趙之間必有一場大決戰,而上黨地區就是秦趙決戰的第一戰場。廉頗是一位以勇氣聞名的優秀將領,他的長處是能夠在短時間內決出勝負的攻堅戰和平原野戰,而不是像上黨戰役這樣的持久戰。藺相如是一位出色的辯士,帶兵打仗不是他所擅長的。大臣建議用藺相如代廉頗是對他舉薦廉頗不力的怨言。田單有在齊國固守即墨,最終反攻燕國光復齊國的經歷,是一位可以重用的人。樂毅說如果他不是染有重病,力不能行的話,他願意為孝成王出征上黨,但是不行了。樂毅建議孝成王以趙括代廉頗為上黨地區將,以田單為邯鄲地區將,調廉頗回來防備燕齊魏趁趙國與秦國在上黨決戰之機對趙國進行攻擊。樂毅進一步解釋了這樣做的原因。趙括少年即在軍中,軍事經驗豐富,有攻城和野戰的經驗,而且有在閼與和趙奢大破秦軍名將胡陽的盛名,軍中敬畏其父子。而且趙括軍事理論深厚,趙軍將領多從其研習兵學,對他都很佩服,以他為權威,能夠服從他的調遣。趙括有其父趙奢之風,治軍嚴整,深念君恩,可以信賴。秦趙上黨決戰必然是一場巨戰,樂毅認為趙國有能力指揮如此巨戰的有四個人,趙括、田單、李牧和他本人。(沒有廉頗)此時匈奴大舉進犯趙國北部邊疆,李牧的壓力很大,根本無法抽身。而樂毅染病無法出征。田單本是齊國人,到趙國時間不長,雖然高居相位,但群臣仍視其為外人,軍中高級將領恐怕多有不服。田單只可坐鎮,而不可出征。對於魏冉居陶國對邯鄲的巨大威脅,正可以用田單來抵擋。趙括是公室出身,與其父素有威名,是指揮上黨戰區的最合適人選。樂毅本人雖不能親自帶兵打仗,但無礙於給孝成王當一個好軍師。孝成王認為樂毅的見解十分深透,對廉頗、田單和趙括的安排可謂各得其所。於是命趙括為將,率軍解救上黨。 趙括回家後,准備出征。其母讓趙括多向趙王求賜安家。以往趙奢與趙括戰勝歸來得到趙王的賞賜後,多會分給軍中將士,父子二人對錢財並不看重。趙括不解,問其母。括母說,你此次出征,指揮的部隊不下百萬,趙國的一半軍隊都聽你的調遣,這不能不讓趙王擔心。而且上黨地區自來是天險,足以自立,你手握重兵在此,日久,必然會有人向趙王獻讒。秦趙決戰,秦國必然是武安君白起與你決戰,勝負當在伯仲之間。敗則,吾家不存。勝則,沖天之功,必為趙王忌憚。你父子盛名已久,早已遭人嫉妒。你多向趙王求賞,置辦家業,替子弟求封;而你須孤身出征,家中子弟盡留邯鄲,以此示你戀家必歸之意。君王歷來不愛貪名的將軍,你父親好廉名,結果群臣對他多有排擠。讓你求財自污,實屬無奈。如此巨戰,實際上已難以分辨勝負,全在評判者的側重,因而必須要趙王不疑才行。(這個趙孝成王,可是得了父親趙惠文王的真傳,內斗內行,外戰外行----當然,經歷了趙惠文王在幕後策劃的「沙丘之亂」後的趙國,已不是那個趙武靈王時的趙國了----這是那時趙國也不能君臣一心,才有了「沙丘之亂」.....現在就更加困難了。也就是說明面上趙括被長期「雪藏」,是身為權臣的藺相如從中作梗,更深的原因是權臣和趙國公室的內斗,不過他們的內斗被趙王利用了。這也是平原君趙勝不得志的原因所在----因為他們都是可以威脅趙王王位的人,而且他們還是當年胡服騎射改革的中涌現的少壯派成員---趙括父趙奢就是因為避「沙丘之亂」而出逃燕國的,同去燕國的還有樂毅---這就是為什麼樂毅老為趙括說好話的原因,他們是世交。)趙括依其母言。括母又向孝成王貶趙括,勸趙王不要讓趙括為將,以此來試探趙王對趙括的任用決心。見趙王用趙括之意已決,便誘趙王許諾無論趙括勝敗,與其家人無關。趙王同意了。 趙括到長平後,嚴明了軍紀,對廉頗使用的將領多有裁撤。廉頗好用勇敢軍人為將,但多不善謀,不善統御。趙括對趙軍進行了一番整頓後,(趙括的毛病出來了,他是臨陣所異之帥,本來就軍心浮動,他還來個臨陣整將,這正是統軍經驗不足的表象)再與王齕交戰,王齕不利。昭王聽說趙括已到長平,急調武安君白起。 趙括見秦軍的集結與部署大為變動,知道武安君已到軍中。 八月,白起見趙括漸收失地,便提出與趙括決戰。孝成王命趙括抓住時機,盡快擊敗白起,再向東解決魏冉。於是,趙括同意決戰。 白起在西,趙括在東。在白起西面五十里是很深很寬的沁水,在趙括東面十里是河床很寬但水很淺的丹水。兩軍南為太行、王屋,為秦軍所佔,北為太行山脈的幾處關隘,分歸秦趙。這塊矩形戰場坐落在上黨盆地中。 趙括命令駐守沁水西岸皮牢(今山西翼城東北)的趙軍掃除沁水沿岸的秦軍,控制沁水,向東與趙括軍夾攻白起軍。命令駐守晉陽的趙軍南下臨汾、安邑一線,保護皮牢軍,威懾河西空虛的秦國本土。 決戰開始了。趙括率軍猛擊白起軍,白起軍向西撤退。眼看就要退到沁水東岸了。突然,趙括發現,沁水東岸沿線有秦軍的營寨。這是白起命令駐守在沁水東岸光狼(今山西端氏西北)的秦軍在一夜之間紮起的營寨。白起軍進入背水陣中,拼力死守。趙國的皮牢守軍被王齕阻擊,沒有完成趙括的控制沁水沿岸、東渡夾擊白起軍的指令。晉陽的守軍被秦將司馬梗阻擊無法南下完成對皮牢軍的支援。趙括軍雖然屢次沖入秦軍背水陣,但在沁水中的秦國戰船馬上又配合岸上的秦軍將進入秦寨的趙軍消滅。這些戰船是坐鎮野王(今河南沁陽)的秦昭王派來的。趙括與白起在沁水東岸進行了一場面對面的消耗戰,兩軍難分勝負。趙括無法消滅白起軍,也擺脫不了他們。由於秦軍列的是背水陣,趙軍突破他們沒有意義,突破後,面對的是一條又寬又深的沁水,水面上是秦軍的戰船。趙括想退回長平,但稍一行動,白起軍就死死地纏上來,趙括明白了,白起是要全殲他這支趙軍。大軍作戰,糧食是關鍵。白起軍有沁河上的秦艦補充給養,而趙括軍卻只能吃隨身攜帶的少量糧食。趙括不得已,命一支趙軍斷後,掩護大軍東撤。但就在快到長平的時候,前方出現了一片營寨,一股數量極大的秦軍堵住了歸路。這是秦昭王從野王發來的援軍,目的在於斷趙括的退路和糧道。身後的白起軍在消滅了執行掩護任務的趙軍後,又攻了上來,與阻斷趙括的野王軍夾擊趙括。擺在趙括面前的路只有越過丹水東撤陵川。趙括撤到丹水河邊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本來不深的丹水突然間變得像沁水一樣寬,一樣深了。沒有渡河船隻的趙軍被突然間變寬的丹河斷了最後一條路。原來,丹河裡的水是秦昭王從黃河中引來的。丹河中有不少秦軍的艦船。丹河東岸有秦王從野王發來的部隊,阻擊陵川趙軍的援救。實際上,陵川的趙軍未敢來救。 趙括被秦軍死死地圍住了。長平、晉陽、皮牢的趙軍拚命向趙括靠攏,秦昭王派出的野王軍、司馬梗軍、王齕軍也拚命地阻擊。整個河東戰場的形勢是沖與堵,只要秦軍有一路被突破,秦軍就會滿盤皆輸。秦昭王讓穰侯從陶國對邯鄲加緊進攻,使趙國不能抽調兵力援救長平。 趙括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糧食。隨身攜帶的少量糧食早已吃光,糧道又被切斷。戰馬也都殺了,可以吃的東西都吃了。最後,趙括不得不下令以軍中殘、病、弱、老者為食。趙括曾派趙軍中英勇果決之士刺白起,白起受傷。在被困了四十六日後,趙括選軍中一酷肖自己之人,穿他的鎧甲,用他的旗號引一軍向晉城(今山西晉城)突襲,而自己引一軍向長平突圍。秦軍射死酷肖趙括者,以為趙括已死。秦軍圍住趙括軍,向趙軍喊話,說趙括已死,勸趙軍速降。於是,趙括詐降。白起發現,趙軍雖降,但仍然不亂,疑是詐降,怕趙軍反復。白起想先將趙軍解除武裝,再盡殺之。便假意接受趙軍投。趙括對手下的將領說,趙軍並未戰敗,鬥志未懈,白起不會真心受降。秦軍的接受投降必然也是假的,秦軍在解除趙軍武裝後,會再攻趙軍。趙括打算在秦軍受降時,利用與秦軍接近的機會,先動手。在受降時,趙軍突然向秦軍發動襲擊,兩軍再戰,死傷無數,趙軍終因力竭而敗。白起選從長平附近捉到的趙國少年向邯鄲報假信,以造成邯鄲混亂。邯鄲聽說趙括投降,大震,秦國混在邯鄲的間諜乘機渲染趙軍大敗的氣氛,蠱惑人心。與趙奢趙括不善者請趙王夷滅趙括三族。因趙括母在趙括出征前與趙王有約,孝成王沒有食言。田單不信(田單本人是心理戰的高手,當年他就是這樣玩了樂毅一把),拷問報信的趙國少年,方知這些少年乃外圍之人,並非親眼所見趙括投降。報信人都是秦軍不殺,依秦軍之言給趙國報信的。田單盡殺少年,使間諜詳查長平之戰的確實情況。不久,間諜回報田單,趙括是詐降,最終戰死。趙括全軍戰死,雖然損失慘重,但消耗的秦軍數量更多。於是,田單穩定趙人心,捕殺蠱惑造謠者。孝成王問望諸君長平之戰,樂毅說,趙括雖死而趙軍未敗。趙括的部署可謂得當,只是趙皮牢、晉陽二軍未能完成任務,殊為可惜。趙軍雖然損失稍大,但秦軍的消耗的人力物力也不相上下,秦趙兩強對峙的格局沒有改變。趙國的最大損失是失去了趙括。秦軍雖然暫時能夠佔領河東,但已兵力虛弱,必然會被趕走。孝成王厚贈趙括家人,夷陵川守將。(戰略上,趙括的戰法消耗掉了秦國的大部分兵力。這樣,在的來的邯鄲之戰中,秦國也是只好灰溜溜的退兵而去。也就是說,當時的國際形勢,趙國貪上黨一郡之地,本來就是棋輸一著---是平原君趙勝乾的好事;單看邯彈會戰,趙國又是先輸後贏,而這個先輸,就是輸在長平之戰上。但是沒有長平之戰對秦軍的有生力量的消耗,哪裡會來得邯鄲會戰的小勝。又怎麼會在最後使得趙國復得上黨。) 趙軍全部戰死後,白起使人尋找趙括屍,不得,只找到趙括用劍和鎧甲。白起極為傷心,以衣冠厚葬,取趙括劍自用。趙括身材長大,美姿儀,矯健多力,人格特出。 戰後,白起見秦昭王,論趙括。白起說,我以五十萬之眾圍趙括二十萬之軍,傷亡過半,才全殲此軍,是我用兵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腹中無食,以人充飢而鬥志不懈,這是趙括的本領。長平之戰,秦軍精銳損失過半,優秀將領死傷無數,實際是秦軍未勝,趙軍未敗。唯一的不同是,趙括死了,我還活著。秦昭王說,長平巨戰,秦失六十萬,趙失七十萬,秦可謂小勝。而趙括死,武安君存,可謂大勝。事後,范雎謂秦昭王,長平巨戰,大勝的是秦王。秦王笑而不答。三年後,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昭王殺白起。秦將鄭安平降趙,上黨復歸趙。 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餘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跡成為成語「紙上談兵」,不過這對他來說並不公平。
成語「怒發沖冠」是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起帽子。比喻極度憤怒。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怒發沖冠」這則成語的冠是帽子。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起帽子。比喻極度憤怒。 怒發沖冠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璧玉。這塊璧是春秋時楚人卞和發現的,所以稱為和氏璧。不料,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同大臣們商量了半天,也沒有個結果。再說,也找不到一個能隨機應變的使者,到秦國去交涉這件事。 正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說他有勇有謀,可以出使。趙王立即召見,並首先問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換15座城池。藺相如說:「秦國強,我們趙國弱,這件事不能不答應。」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又不肯把15座城給我,那怎麼辦?」 「秦王已經許了願,如趙國不答應,就理虧了;而趙國如果把璧送給秦王,他卻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無理。兩方面比較一下,寧可答應秦王的要求,讓他承擔不講道理的責任。」 就這樣,藺相如帶了和氏璧出使秦國。秦王得知他來後,沒有按照正式的禮儀在朝廷上接見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個臨時居住的宮室里召見藺相如。他接過璧後,非常高興,看了又看,又遞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 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現在又見他只管傳看和氏璧,根本沒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璧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己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 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璧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肆』 怒發沖冠成語故事
怒發沖冠的典故:
戰國時,秦昭襄王聽說趙國有一塊很珍貴的國寶一一和氏璧,就寫信給趙惠王,說願意用十五座城與之交換。趙王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藺相如把璧獻給秦王後,發現秦王根本就沒有交付十五座城池的意思,於是就假說璧上有點小毛病要指給秦王看,趁機從秦王手中收回璧。
這時藺相如靠近殿柱,憤怒得頭發都豎直了,把帽子都頂起來了。他告訴秦王:如果你逼迫我,我的頭就和這璧玉一起碰碎在這柱子上!
後來,藺相如終於使和氏璧完整地歸還了趙國。
『伍』 怒發沖冠的故事梗概300字
【成語】: 怒發沖冠
【拼音】: nù fà chōng guān
【解釋】: 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成語故事】:
戰國時,秦昭襄王聽說趙國有一塊很珍貴的國寶一一和氏璧,就寫信給趙惠王,說願意用十五座城與之交換。趙王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藺相如把璧獻給秦王後,發現秦王根本就沒有交付十五座城池的意思,於是就假說璧上有點小毛病要指給秦王看,趁機從秦王手中收回璧。這時藺相如靠近殿柱,憤怒得頭發都豎直了,把帽子都頂起來了。他告訴秦王:如果你逼迫我,我的頭就和這璧玉一起碰碎在這柱子上!後來,藺相如終於使和氏璧完整地歸還了趙國。這個成語形容憤怒之極。
『陸』 怒發沖冠是成語故事
戰國時,秦昭襄王聽說趙國有一塊很珍貴的國寶一一和氏璧,就寫信給趙惠王,說願意用十五座城與之交換。趙王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藺相如把璧獻給秦王後,發現秦王根本就沒有交付十五座城池的意思,於是就假說璧上有點小毛病要指給秦王看,趁機從秦王手中收回璧。這時藺相如靠近殿柱,憤怒得頭發都豎直了,把帽子都頂起來了。他告訴秦王:如果你逼迫我,我的頭就和這璧玉一起碰碎在這柱子上!後來,藺相如終於使和氏璧完整地歸還了趙國。這個成語形容憤怒之極。
『柒』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怒發沖冠成語故事
卧冰求鯉:出自《搜神記》或《二十四孝》卧薪嘗膽: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指鹿為馬: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四面楚歌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捌』 史記中的成語故事
軒轅天子 出自《史記·五帝本紀》
網開一面 出自《史記·殷本紀》
囊血射天 出自《史記·殷本紀》
酒肉池林 出自《史記·殷本紀》
左支右絀 出自《史記·周本紀》
焚書坑儒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指鹿為馬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拔山扛鼎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先發制人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破釜沉舟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鴻門宴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沐猴而冠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霸王別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四面楚歌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無顏見江東父老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一敗塗地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約法三章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運籌帷幄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高屋建瓴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卧薪嘗膽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鳥盡弓藏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記·趙世家》
招搖過市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韋編三絕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鴻鵠之志 出自《史記·陳涉世家》
積毀銷骨 出自《史記·張儀列傳》
毛遂自薦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脫穎而出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歃血為盟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因人成事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一言九鼎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完璧歸趙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負荊請罪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怒發沖冠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刎頸之交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膠柱鼓瑟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紙上談兵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一字千金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奇貨可居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圖窮匕見 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背水一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肝腦塗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多多益善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雞鳴狗盜 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
狡兔三窟 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
『玖』 成語大全:怒發沖冠的歷史人物是誰
怒發沖冠的歷史人物是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回家。)
【成語】:怒答發沖冠
【拼音】:nù fà chōng guān
【解釋】: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出處】:《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示例】:~,憑欄處,瀟瀟雨歇。 ★宋·岳飛《滿江紅》詞
【近義詞】:大發雷霆、怒形於色、怒火中燒
【反義詞】:喜不自勝、欣喜若狂、喜形於色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秦昭襄王為得到趙國的和氏璧,便允諾趙惠王以15座城池交換。迫於秦國勢力,趙王派藺相如帶和氏璧去交換,秦王閉口不談城池的事,藺相如用計奪回和氏璧,並怒發沖冠地說:「如果不以城池交換,我就與和氏璧同歸於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