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孟子的成語
①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成語
關於孔子的成語:
1、色厲內荏 sè lì nèi rěn
〖釋義〗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
〖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2、言不及義 yán bù jí yì
〖解釋〗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
〖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3、殺身成仁 shā shēn chéng rén
〖解釋〗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准.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後生可畏 hòu shēng kě wèi
〖解釋〗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5、任重道遠、死而後已:rèn zhòng dào yuǎn
〖解釋〗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篇》)釋: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任重道遠
6、舉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處〗《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關於孟子的成語
成語 解釋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學說。
齊東野語 齊東:齊國的東部;野語:鄉下人的話。孟子蔑視農民,認為他們說的話沒有根據,聽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的話。
晬面盎背 謂德性表現於外,而有溫潤之貌,敦厚之態。指有德者的儀態。語本《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叢雀淵魚 比喻不行善政,等於把老百姓趕到敵人方面去。語本《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雀)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斷織之誡 孟子的母親用割斷織布機上的紗,使機上的紗不能成布的損失來告誡中途放棄學業的兒子。後用這個故事告誡中途輟學的人。
斷杼擇鄰 孟母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廢學業,用被割斷的紗不成布來做比喻;孟母三遷居處,選擇良好的環境,來影響孟子的成長。
艴然不悅 非常生氣。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氣時表現一付臉色難看的樣子。典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
膏粱文綉 指富貴人家的奢華生活。亦泛指精細貴重的東西。語本《孟子·告子上》「《詩》雲:『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綉也。」趙岐註:「膏粱,細粱如膏者也;文綉,綉衣服也。」
衡慮困心 形容費盡心思。語出《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己溺己飢 亦作「己飢己溺」。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後因以「己溺己飢」或「己飢己溺」謂視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們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
膠鬲之困 膠鬲,商周時人,紂時因遭世亂,曾隱遁為商。《孟子·告子下》:「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後因以「膠鬲之困」指士人不在位而處於困難之境。
② 出自孟子的成語有哪些
【好為人師】
[出處]「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
<釋義>不謙虛,好在別人面前以教育者自居。
【亂臣賊子】
[出處]「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滕文公》)
<釋義>儒家指不忠不孝的人。後泛指造反作亂,破壞統治秩序的人。
【引而不發】
[出處]「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盡心》)
<釋義>比喻做好准備,待機行事。亦常用以比喻善於啟發引導或善於控制自己。
【專心致志】
[出處]「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告子》)
<釋義>一心一意,精神集中。
【自怨自艾】
[出處]「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
<釋義>悔恨自己的錯誤。
【具體而微】
[出處]「冉有、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公孫丑》)
<釋義>大體具備,只是規模小些。
【匹夫之勇】
[出處]「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梁惠王》)
<釋義>指毫無智謀,單憑一己之力蠻乾的勇氣。
③ 有關於孟子的成語
明察秋毫
緣木求魚(《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長
出類拔萃(《公孫丑章句上》
為富不仁
一傅眾咻(《滕文公章句上》)
自暴自棄
好為人師(《離婁章句上》)
左右逢源
夜以繼日(《離婁章句下》)
集大成者
金聲玉振(《萬章句下》)
一曝十寒
專心致志(《告子章句上》)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告子章句下》)
言近旨遠
同流合污(《盡心章句下》)
出爾反爾(《梁惠王章句下》)
綽綽有餘(《公孫丑章句下》)
自怨自艾(《萬章句上》)
不言而喻(《盡心章句上
④ 有關於孟子的成語
緣木求魚 一天,孟子問齊宣王:「大王的最大願望是什麼呢?能講給我聽聽嗎?」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繼續問:「您吃著美味的食物,穿著輕暖的衣服,有艷麗的色彩可看,有美妙的音樂可聽,還有奴僕聽你差遣。您手下的臣子都在為你盡心工作,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 宣王答道:「當然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這么說,我就知道您的最大願望了,您是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來朝貢您,自己君臨天下。不_,您的願望想要實現,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宣王驚訝地問:「有這樣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爬上樹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也沒有什麼後患。如果要實現君臨天下的願望,可能會引來災禍呢!我問你,假定鄒國和楚國打仗,大王認為哪一國會取勝呢?」 「當然是楚國勝。」 孟子說:「顯然小國、弱國不可以與大國、強國為敵,海內的土地,方圓千里共有九塊,齊國不過佔有其中一塊罷了。想用這一塊去征服其他八塊,這跟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麼區別呢?大王還不如施仁政,把國家治理好更有用呢!」 孟子有「緣木求魚」作比喻,講明不能興兵生戰的道理。這不僅警醒了宣王,而且成了警示後世的哲理典故。 辨析 《刻舟求劍》僅僅是故事,是人編出來教育人的,而《緣木求魚》就是有歷史記載的實事了。兩個故事總的說,是教育人們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僅憑主觀願望去處理事情。否則結果只能是失敗。 來源:作文周刊·小學三年級版
⑤ 《孟子》中的成語
1、安富尊榮:謂身安國富,而保其尊榮。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註: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習俗,身安國富而保其尊榮。
2、抱關擊柝:謂守門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祿薄之吏。語出《孟子·萬章下》:「辭尊居卑,辭富居寡,惡乎宜乎,抱關擊柝。」註:辭尊富者,安所宜乎,宜居抱關擊柝監門之職也。柝,門關之也。本擊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擊木也。疏:抱關擊柝之職,乃監門之木以警寇也。《荀子·榮辱》:「抱關擊柝,而不自以為寡。」集辭:抱關,門卒也。擊柝,擊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車薪:謂一杯水,救一車燃燒的柴,喻無濟於事。語出《孟子·告子》:「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容齋三筆》卷第十五:「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如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也。』予讀文子,其書有雲:『水之勢勝火,一勺不能救一車之薪,金之勢勝木,一刃不能殘一林,土之勢勝水,一塊不能塞一河。』文子,周平王時人,孟氏之言,蓋本於此。」
4、彼一時此一時:謂時雖有彼此之異,皆為聖賢出而名世之時,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註:彼前聖賢之出,是有時也,今此時亦是其一時也,五百年有王者興,有興王道者也,名世,次聖之才,物來能名正一世者,生於聖人之間也,七百有餘歲,謂周家王跡始興,大王文王以來,考驗其時,則可有也。集疏:正義趙氏以彼一時,為前聖賢興,王道之時,此即今也。此一時,為孟子之時。《漢書·東方朔傳》:「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今言時間空間之不同。
5、不愧不怍:謂人光明磊落,心無愧疚。怍,慚愧。語出《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無,俯不怍於地。」清·薛雪《一瓢詩話》三四:「詩道之不幸也如此,尚欲不愧不怍,侈言於人曰:『近體我薄為之,作詩庶幾擬古。』」
6、不為已甚:謂不做過分的事。為,做。已甚,過分。語出《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為已甚事。」
7、不違農時:謂不違背農作物耕作的時間。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8、不屑教誨:謂不願意去教導。語出《孟子·告子下》:「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9、不言而喻:謂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事的淺顯者,不待言釋已可曉悟。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晬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不言而喻。」《晉書·應貞傳》:「貽宴好會,不常厥數。神心所授,不言而喻。」
10、不虞之譽:謂所得名譽初非意料所及。語出《孟子·離婁》:「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註:不度其將有名譽而得者,若尾生本與婦人期於梁下,不度水之卒至,遂至沒溺,而獲守信之譽。
⑥ 有關《孟子》的成語
成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孟子《孟子·離婁上》有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只是孟老夫子僅僅說了「無後為大」之不孝,對「三不孝」中的另外兩種不孝沒有直接點明。到了東漢時代一位叫趙岐的經學家才又為他做了補充。趙岐在《孟子注》中說:「於理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努力上進求得功名,用掙得的俸祿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沒有後代,斷絕了祭祀先祖的香火,這是第三種不孝,為最大不孝。 來源:文史博覽
⑦ 出自《孟子》的成語
出自《孟子》的成語:
一、百世之師
釋義:世世代代的老師,指才德高尚而永遠可為人師表的人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示例:孟子把柳下惠和伯夷並稱為百世之師,令人感嘆的是師承先賢、親承教化沒有機會,實在是有原因的。
二、餓殍遍野
釋義:殍:人餓死後的屍體。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形容老百姓因災禍飢饉大批餓死的悲慘景象。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示例:玄武帝國九省十八郡,動亂不斷,餓殍遍野,各地飢民紛紛揭竿而起,人皆為食。
三、敵眾我寡
釋義:敵方人數多;我方人數少。多形容雙方對峙;眾寡懸殊。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示例:雖然敵眾我寡,他用的卻是以少勝多的計謀取得了勝利。
四、泛濫成災
釋義:泛濫:江河湖泊的水四處溢出。指江河湖泊的水漫溢橫流;造成災害。也比喻有害的思想言行到處傳播;成為禍患。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上》:「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
示例:我們要治理好黃河,以防洪水泛濫成災。
五、負隅頑抗
釋義:憑借險要地勢;頑強抵抗。負:憑借;依仗;隅:山的角落。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
示例:最後牛元峰逃到鎮東頭的小寨里,指揮著一個多營負隅頑抗,死不投降。
⑧ 有關孟子的成語
出自《孟子》的成語有136條 太多了 就舉幾個列子
語焉不詳——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修心養性——孟子一書,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養性,收其放心。
千變萬化——千變萬化,只說從心上來。
始作俑者——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心有戚戚——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權衡輕重——權,然後知輕重。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盡力而為——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寡不敵眾——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以德服人——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惻隱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綽綽有餘——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舍我其誰——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為富不仁——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陽虎,陽貨,魯季氏家臣也。
天理不容——天理人慾,不容並立。
守望相助——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長幼有序——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富貴不能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男女授受不親——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好勇斗很——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
一介不取——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
也。
捨生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
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不言而喻——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一毛不拔——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天下無敵——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百世之師——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有所不為——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
自以為是——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匹夫之勇——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
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
同流合污——同乎流流,合乎污世。
岌岌可危——天下殆者,岌岌乎。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流連忘返——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
負隅頑抗——有眾逐虎,虎負隅,莫之敢攖。
⑨ 關於孟子的成語
關於孟子的成語有:晬面盎背、叢雀淵魚、魚與熊掌、得道多助、齊東野語等。
一:晬面盎背[ zuì miàn àng bèi ]
1. 【解釋】:指德性表現於外,而有溫潤之貎,敦厚之態。指有德性者的儀態。
2. 【出自】: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晬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譯文: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植根在心中,它們產生的氣色是純正和潤的,顯現在臉上,充滿在體內,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該怎樣做了。」
3.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道德修養到家。
二、叢雀淵魚[ cóng què yuān yú ]
1. 【解釋】:比喻不行善政,等於把老百姓趕到敵人方面去。
2. 【出自】:語出《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雀)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譯文:替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替樹叢趕來鳥雀的,是鷂鷹;替湯王、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
3.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為政等。
三、魚與熊掌[ yú yǔ xióng zhǎng ]
1. 【解釋】:比喻俱為所欲,難於取捨之物。
2. 【出自】:語本《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譯文:魚是我想要的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舍棄魚而選取熊掌了。
四、得道多助[ dé dào ō zhù ]
1. 【解釋】:指符合道義者則能得到多數人的幫助。
2. 【出自】: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譯文: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
3.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五、齊東野語[ qí dōng yě yǔ ]
1. 【解釋】:齊東:齊國的東部;野語:鄉下人的話。孟子蔑視農民,認為他們說的話沒有根據,聽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的話。
2. 【出自】:《孟子·萬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譯文:這不是君子的話,是齊東野人的話。
3. 【用法】:偏正式;作賓語;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的話。
⑩ 有關孟子的成語
明察秋毫,不見輿薪 【成語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 【求解驛站】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輿薪(yú xīn):一車柴草。比喻只看到小處,看不到大處;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戰國時的齊宣王想稱霸。 一天,他對孟子說:「您能把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答道:「_不起,我們孔夫子的門徒向來不講霸主的事。我們只講王道,用道德的力量來統一天下。」 齊宣王問道:「那要有怎樣的道德才能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我聽說有一次殺牛祭祀,您不忍心殺牛。有這回事嗎?」 齊宣王回答:「有的。」 孟子說:「憑您這樣的好心,可以一統天下了。問題不在於您能不能做,而在於您願不願意那樣做。如果有人說『我有力氣能舉起三千斤重的東西。但是舉不起一根羽毛;我可以看清楚秋天鳥獸身上細微的毛,但是看不見滿車的木柴』,您會相信嗎?」 齊宣王立即回答道:「當然不相信!」 孟子說:「您如果對動物都能那樣好心,卻不能用好心來對待百姓,這也一樣難以讓人相信。一根羽毛之所以舉不起,是不願意舉;看不見滿車的木柴,是因為不願意去看。而百姓不能過上好日子,是您根本不關心的緣故,不是您能力的問題。您如果想稱霸天下,那麼就從愛護百姓開始吧!」 來源:小學閱讀指南·高年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