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成語故事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來
孔融有五個哥哥,源一個小弟弟。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成語「孔融讓梨」,後來常指懂禮貌,善謙讓。
⑵ 中華歷史成語故事: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成語「孔融讓梨」,後來常指懂禮貌,善謙讓。
⑶ 關於文明禮儀的成語故事
舉案齊眉、孔融讓梨、程門立雪。
舉案齊眉 :
東漢書生梁鴻讀完太學回家務農,與縣上孟財主的30歲女兒孟光結婚,婚後他們拋棄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區隱居,後來幫皋伯通打短工。每次孟光給梁鴻送飯時把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眉來眼去,夫妻十分恩愛。
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疲乏:「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麼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麼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裡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麼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程門立雪: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⑷ 孔融讓梨是不是成語
孔融讓梨不是成語,而是成語讓棗推梨或推梨讓棗的典故。
讓棗推梨
【拼音】:ràng zǎo tuī lí
【解釋】:小兒推讓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愛。
【出處】:《南史·王泰傳》:「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栗於床。群兒競之,泰獨不取。」《後漢書·孔融傳》注引《融家傳》:「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
【示例】:~,長罷歡愉之日。★《南史·梁武陵王傳》
【近義詞】:讓梨推棗
【語法】:作定語、賓語;指兄弟友愛
【成語故事】:南北朝時期,王泰幼年時,祖母給他們分棗子和栗子,他不去參與爭搶而是等他們拿完後自己再吃剩下的。漢朝時期的孔融4歲他與兄弟吃梨時,他從不挑大梨吃,而是把大梨讓給大人們吃,家人都誇他很懂事
推梨讓棗
【拼音】:tuī lí ràng zǎo
【解釋】:指兄弟友愛。
【出處】:漢末孔融兄弟七人,融居第六,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取小者,大人問其故,答道:「我小兒,法當取小者。」見《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又南朝梁王泰幼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栗於床,群兒皆競取,泰獨不取。問之,答道:「不取,自當得賜。」
【近義詞】:推棗讓梨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交往等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孔融四歲時,只取家裡分給兄弟吃的梨的最小的,把大的讓給哥哥們。南朝梁代人王泰年幼時,祖母分棗子與栗子給他們兄弟吃,只有他不上前哄搶,祖母問其故,他說:「不取,自當得賜。」
⑸ 瘋狂猜成語一個人拿著水果一個人搖頭
瘋狂猜成語一個人拿著水果一個人搖頭是成語「孔融讓梨」,經典成語故事孔融讓梨講的就是小孔融把大梨讓給哥哥的故事,顯而易見,圖為成語「孔融讓梨」。
(5)英文成語故事孔融讓梨擴展閱讀:
1、拼音:kǒng róng ràng lí
2、釋義: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
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3、造句:
1)《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它講的是孔融按照長幼順序分梨,而自己卻挑選最小的。
2)希望你如孔融讓梨般知禮,有孫叔敖砍蛇般的勇氣,與司馬光砸缸的智慧可比,比區寄預謀殺敵還要心細。智勇無敵,必成大器!兒童節快樂!
3)周禮國學文明載,先祖懿德澤後脈;孔融讓梨仁義懷,丹心效國忠長在;為人師表臻至善,桃李芬芳處處開;正氣修身揚四海,文明簡訊報春來!
4)文明修身,禮儀情長。兼容並蓄,和睦安康。孔融讓梨,少小惟善。珍愛食糧,美德弘揚。誠信經商,地廣天寬;中華精神,萬古流芳;華夏百年,不朽輝煌!
5)我給寶寶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然後我問他『寶寶你覺得孔融這小朋友好不好?』寶寶撇撇嘴說『一個傻孩子有什麼好不好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