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現在用瞞天過海這個成語
A. 瞞天過海成語解釋
瞞天過海
[mán
tiān
guò
hǎi]
生詞本
基本釋義
用欺騙的手段在暗地裡活動。
貶義
出
處
明·阮大鋮《燕子箋》:「我作提控最有名;瞞天過海無人問。」
例
句
這么大一件事,被他廖廖數語竟然~。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掩人耳目
彌天大謊
謾天昧地
反義詞
實事求是
B. 瞞天過海是不是成語
瞞天過海mántiānguòhǎi
[釋義] 瞞住上天;偷渡大海。形容採取謊言和偽裝蒙蔽別人以達到目的的欺騙行為。
[語出] 明·阮大鋮《燕子箋》:「我作提控最有名;瞞天過海無人問。」
[辨形] 瞞;不可寫作「滿」。
[近義] 掩人耳目 瞞天昧地 瞞上欺下
[反義] 實事求是 以誠相待 光明正大 光明磊落
[用法] 作賓語時多在表心理活動、意志願望的動詞後面;或在「是」「叫」等動詞之後。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連動式。
[例句] 這么大一件事;被他廖廖數語竟然~。
[英譯] trytodeceiveeverybody
C. 瞞天過海這個成語的典故是什麼
這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一計。「唐太宗率兵30萬,離開長安遠征遼東。大軍到達海邊,太宗舉目遠眺,滄海茫茫,一望無邊,看來此海難渡,不禁焦急起來。大將薛仁貴見狀,心生一計:他請太宗進入海邊的一座彩色營帳,命文武百官飲酒作樂。一時笙歌四起,美酒飄香。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記了憂愁,沉浸在歡樂之中。正在酒酣之際,太宗忽聞帳外有波濤洶涌之聲,便急忙揭開帳幕向外張望。這才發現自己與30萬大軍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馬上要到達彼岸。原來薛仁貴擔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棄東征,便瞞著他指揮大軍渡海。」呵呵
D. 成語典故瞞天過海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率領大軍討伐高麗,在遼東大破蓋蘇文,蓋蘇文從海路狼狽逃回朝鮮半島太宗准備渡海進攻高麗來到海邊,太宗駐馬前望,只見海天相接,無邊無際太宗不由頭暈目眩,險些栽下馬來
大軍將要渡海時,太宗卻無論如何也不肯上船了眾將苦苦相勸,全都無效
行軍總管張士貴回到大帳,一籌莫展這時,副將薛仁貴走進大帳,對張士貴說:「大人是不是在為皇上不肯渡海而憂愁?」薛仁貴在張士貴耳語一番,張士貴不住點頭,連稱「妙計」
幾天後,太宗被眾人引入一所豪華的大廳,太宗與眾將盡情暢飲,直到醉卧席前
第二天,太宗醒來,酒意未退,他看看屋子,修飾得美輪美奐,連窗戶都用綢緞擋住了這時,張士貴帶人進來,又擺上美酒佳餚,陪著太宗吃喝然後,太宗又睡去了
張三天,太宗醒來,便走出屋子,頓時目瞪口呆,原來自己正站在一艘樓船上太宗看了一眼旁邊的張士貴,慘然一笑:「愛卿騙得聯好苦」
就這樣,不肯登船的唐太宗被巧妙地引渡過大海
顧名思義,「瞞天過海」就是有意製造一種假象,讓人在毫無感覺中渡過大海的意思它用在軍事上,並不是專指瞞著人過大海,而是一種利用假象掩蓋真實意圖的計謀它主要用於戰役偽裝,以隱藏兵力的集結、發動進攻的時間等,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克敵制勝的目的
E. 瞞天過海是成語典故嗎
瞞天過海mán tiān guò hǎi
【成語解釋】:用欺騙的手段在暗地裡活動。
【成語出自】:明·阮大鋮《燕子箋·購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瞞天過海無人問,今年大比期又臨。」
【成語簡拼】:mtgh
【成語字數】:4個字
【感情色彩】:瞞天過海是貶義詞
【成語結構】:聯合式
【成語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這么大一件事,被他廖廖數語竟然瞞天過海。
【近義詞】:掩人耳目、瞞天昧地、瞞上欺下
【反義詞】:實事求是、以誠相待、光明磊落
【成語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F. 有沒有瞞天過海這個成語
瞞天過海 :字面意思是瞞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謊言和偽裝向別人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而在背地裡偷偷地行動。清代無名氏將「瞞天過海」收進其所編《三十六計》中,並作為「三十六計」的第一計。「瞞天過海」的計策,古時人們早有使用,而「瞞天過海」這一詞語的形成,或與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貴征遼事略》中薛仁貴設計讓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關。「瞞天過海」這一詞語的最先使用,應不晚於明代末年。來源:網路
G. 瞞天過海 成語
【拼音】:mán tiān guò hǎi
【釋義】:用欺騙的手段在暗地裡活動。
【出處】:清·無名氏《三十六記》:「瞞天過海。」
【例句】:這么大一件事;被他廖廖數語竟然~。
H. 「瞞天過海這兩個成語有沒有共同之處,即相似的
瞞天過海
拼音: mán tiān guò hǎi 簡拼: mtgh
近義詞: 掩人耳目、瞞天昧地、瞞上欺下 反義詞: 實事求是、以誠相待、光明磊落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解釋: 用欺騙的手段在暗地裡活動。
出處: 明·阮大鋮《燕子箋·購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瞞天過海無人問,今年大比期又臨。」
例子:
I. 瞞天過海成語故事
薛仁貴哄帝渡海
《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中的原文①
此富豪老人乃薛仁貴假扮
太宗分三路②…… 北路唐太宗御駕,兵三十萬。令張士貴前部總管③,取松亭關。路過遼東,帝嘆曰:「遼河水,西去長安五千里。」帝有悔心。數日至海岸下寨,帝視海水汪洋無窮,東望高麗④,隔海千里,如何得過?悔不納房杜之言⑤。帝宣諸路總管上御寨,問過海之計。敬德曰⑥:「乞問張士貴。」帝問張士貴曰:「卿有計否?」士貴曰:「臣當思之。」諸總管皆散。
士貴歸寨,請劉君昴議之:「帝問過海之計,敬徳以言窘我。若無,怎奈何?」君昴曰:「乞問仁貴,必有奇謀。」士貴請仁貴至帳下,謂曰:「前者公做平遼論,帝大喜。言若臨陣有折箭之功,當重賜賞。帝宣諸官入御寨,問過海之計。諸將緘口,吾當思之。公莫有其術,教三十萬軍渡海?」仁貴見問,叉手遂言:「告總管:今天子只憂大海為阻,難征高麗。仁貴用一計,教千裏海水,只來日不見了半點兒。上至太宗,下至小卒,如登平地,安穩過海。意下如何?」張士貴欠身離座,下帳執仁貴之手,言:「引你去御寨見帝,慢慢說道甚。」仁貴附耳低言道與,士貴大喜。
諸總管來見帝,太宗再問過海之計有無。近臣奏曰:「有一豪民,近居海上,特來見駕。言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獨備之。」帝大喜,宣老人至帳上[此老人乃薛仁貴假扮],問其言。帝領百官隨海邊來,見其萬戶皆一彩帳遮圍。其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皆彩綉幕,地鋪茵褥。帝坐。百官進酒,帝喜。但覺風聲四面,波響如雷。杯盞傾側,身居動搖良久。帝不曉,令近臣揭幕視之,但見清清海水無窮。帝急問曰:「此是何處?」張士貴起而奏曰:「此乃臣過海之計。得一風勢,三十萬軍乘船過海,至東岸矣。」視之,果在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