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論語的成語30個
Ⅰ 帶有引申義,出處,感情色彩,解釋的論語中的成語,30個
1.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
Ⅱ 20個出自論語的成語
1、【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
【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
【出處】《尚書·皋陶謨》:「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
【出處】《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5、【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處】《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6、【盡善盡美】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
【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7、【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處】《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8、【朽木不可雕】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葯的地步.
【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9、【文質彬彬】彬彬:配合諧調.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0、【見賢思齊】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學得與他一樣.
【出處】《論語·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1、【舉一反三】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2、、【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
【出處】《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13、【任重道遠】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1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
【出處】:《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6、【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
【出處】《周易·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17、【華而不實】華:通花,開花;實:果實,結果.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也指表面上很有學問,實際腹中空空的人.
【出處】《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論語·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18、、【後生可畏】後生:青年人,後輩;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
【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19、【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宮室,前面是堂,後面是室.登上廳堂,進入內室.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循序漸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出處】《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20、【過猶不及】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Ⅲ 《論語》中的三十個成語典故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任重道遠 不亦樂乎溫故知新不恥下問擇善而從死而後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Ⅳ 列舉出20個出自《論語》的成語
博文約禮
【解釋】:博:金我,廣;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出自】:《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不恥下問
【解釋】: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自】:《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發憤忘食
【解釋】: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出自】:《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斐然成章
【解釋】: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自】:《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
誨人不倦
【解釋】:誨: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出自】:《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釋】: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備工作非常重要。
【出自】:《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舉一反三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良師益友
【解釋】:良,好;益,有幫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幫助的好老師和好朋友。
【出自】:《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敏而好學
【解釋】:敏:聰明;好:喜好。天資聰明而又好學。
【出自】:《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三復斯言
【解釋】:三復:多次反復;斯言:這句話。反復朗讀並體會這句話。形容對它極為重視。
【出自】:《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朱熹註:「《詩經·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南容一日三復此言。」
升堂入室
【解釋】:古代宮室,前為堂,後為室。比喻學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很高的成就。
【出自】:《論語·先進》:「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述而不作
【解釋】: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
【出自】:《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溫故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學而優則仕
【解釋】:優:有餘力,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後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後提拔當官。
【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循序漸進
【解釋】: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
【出自】:《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朱熹註:「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
循循善誘
【解釋】:循循:有次序的樣子;善:善於;誘:引導。指善於引導別人進行學習。
【出自】:《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一以貫之
【解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溫故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學而優則仕
【解釋】:優:有餘力,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後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後提拔當官。
【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循序漸進
【解釋】: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
【出自】:《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朱熹註:「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
循循善誘
【解釋】:循循:有次序的樣子;善:善於;誘:引導。指善於引導別人進行學習。
【出自】:《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一以貫之
【解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Ⅳ 寫出幾個出自論語的成語。
《學而篇第一》
1-1、【學而時習之】——學過的內容要經常復習它。《論語·學而》(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2、【不亦樂乎】——不是很高興的嗎?《論語·學而》(1·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3、【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論語·學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論語·學而》(1·3):「巧言令色,鮮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餘力】——做了事情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和時間。《論語·學而》(1·6):「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9、【賢賢易色】——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論語·學而》(1·7):「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Ⅵ 《論語》里的成語有哪些
《論語》中的成語典故集\ ([email protected]) http://confucian.tccg.gov.tw/chinese/a13.htm 成語典故 出處及注釋 至聖先師 明武宗、明世宗及清世祖皆曾尊謚孔子【至聖先師】的封號。中華民國政府的封號為【大成至聖先師】。 萬世師表 孔子人格偉大至公無我,是教育家、哲學家亦是政治家,是古今全世界教師的表率。清聖祖曾以「萬世師表」四字題孔子廟的匾額,後世遂以此專稱孔子。 贊美孔子乃千秋帝王之師,萬世人倫之表。 有教無類 生民未有 《論語.衛靈公》受教育不分貴賤、賢愚,機會都是均等的。台中孔廟大成殿正前方之巨型宮燈上,嵌《有教無類》 《生民未有》,象徵孔子的言論促使現代學術普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與義務。 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指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的分別。 語本孟子.公孫丑上:「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形容孔子才能出眾成就教育事業實屬空前絕後。 金聲玉振 《孟子.萬章下》 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也。(孟子稱贊孔子才德兼備,學識淵博,正如奏樂,以鍾發聲,以磬收樂,集眾音之大成。)台中孔廟的欞星門兩旁各建【金聲】、【玉振】門各一座,以彰顯孔子的偉大事跡。 德侔天地 道貫古今 【牌坊】為表彰與紀念人物或表示美觀的建築物。台中孔廟在力行路上建有兩座牌坊上嵌【德侔天地】、【道貫古今】,表彰孔子偉大的德行與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始作俑者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俑者,古時製作用於殉葬的木偶,孔子覺得俑的面目與人非常相似,用以殉葬十分殘忍,故孔子厭惡創始者的不仁。)後引申以作俑指創先製造壞事、首開惡例。現今孔廟的神龕內不設偶像崇拜,亦無孔子塑像。台中孔廟正殿內有書寫雕刻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神位牌為貼金箔九龍所蟠護,是民族藝術薪傳獎木雕大師李松林先生之作品。 萬仞宮牆 《論語.子張》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寓意孔夫子學問道德高深,若要求取上進,並無快捷方式,唯有進黌門或泮宮(皆古代學校)潛心修習,才能窺其堂奧。台灣各孔廟的照壁有直接書寫萬仞宮牆四字,亦有繪麒麟者,台中孔廟的照壁則是嵌浮雕孔子游學圖。 明德至善 台中孔廟大成殿內有 嚴故總統家淦先生題頒的【明德至善】匾額,語出《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道聽塗說 《論語.陽貨》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隨便聽來的話,又隨便傳說出去,那是不能修德的事。) 患得患失 《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未得到官位時,處心積慮\取官位,得到官位則憂心失掉官位,那便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里仁為美 《論語.里仁》選擇風俗淳樸的居所,人才會如沐春風,德行才會有進步。 見賢思齊 《論語.里仁》遇到比自己賢能的人不應嫉妒,學習對方的優點,使自己改進向善,成為賢能的人。 慎終追遠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守喪盡禮,祭祀盡\,以追念遠祖,民間的習俗就會趨於淳厚朴實。) 述而不作 《論語.述而》不要胡亂樹立自己的學說,免得貽笑眾人。應該尊重先賢,傳述正統的思想而不擅自創作。 暴虎憑河 《論語.述而》暴虎憑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赤手空拳與猛虎相搏鬥,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這種胡作非為有勇無\的人同進同出。 舉一反三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用一個四角形作譬喻,列舉一個角而不能推想其餘三個角的人,我是沒有興趣再教導他了。) 巧言令色 《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口頭上說些甜言蜜語奉承諂媚的話,是缺乏德性修養的人。 過勿憚改 《論語.學而》賢者勇於認錯勇於改進,並時時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過錯。 三十而立 《論語.為政》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言他三十歲的時候,不論在精神或物質上都能獨立自主,且合乎禮節的要求。) 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追溯過去並研討當時的情狀,作為發掘將來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立志成為偉大人物,應避免自己變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單一用途的人。 周而不比 《論語.為政》與人交際應酬,應該一視同仁公正無私,不偏袒一方或結成黨派樹立敵人。 見義勇為 《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被利益所誘感或為保護自己而畏縮不前是沒有勇氣的人。) 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對於己經成為過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說些悔不當初的話。 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遇到困惑難解的事情,恭敬地請教比自己年輕或地位比自己低賤的人,並不是不件可恥的事。 聞一知十 《論語.公冶長》回也聞一以知十。(形容顏回十分地聰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文質彬彬 《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後天修養的文彩與天生樸素的本質,兩相調和適當的人,才是名符其實的君子。) 先難後獲 《論語.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總比別人先嘗苦頭,而對於應得的利益從不斤斤計較,這便是仁者的風度。 知者樂水 《論語.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賞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態,他的心靈也如同水一般清瑩透澈。 仁者樂山 《論語.雍也》仁者的心如同山嶽的萬古堅貞,絕不因一時的利害和榮辱,而動搖自己的意志。 行不由徑 《論語.雍也》選擇快捷方式的人,往往因操之過急而走頭無路。 簞食瓢飲 《論語.雍也》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形容顏回飲食簡單安貧樂道。) 任重道遠 《論語.泰伯》背負沉重使命,邁向遙不可及的旅程,以貫徹仁道作為自己終身的任務。 後生可畏 《論語.子罕》年輕人只要肯發憤苦讀努力工作,將來的前途無可限量,是令人敬畏的。 苗而不秀 《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幼苗雖然發芽,不抽穗不開花,有的雖已抽穗但卻不結果實。喻人人稱其神童的人,長大成人後,可能變得平庸無能) 功虧一簣 《論語.子罕》未成一簣,止,吾止也?(堆聚一座山只差一\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廢,則前功盡棄。) 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道理應該力求中庸,不偏不倚,過與不及,同樣不合理。 非禮勿視 《論語.顏淵》對待沒有禮貌的人,應當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適應了非禮的事,便會漸漸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克己復禮 《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盡力克服私慾的誘惑,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適度與社會民眾的精神合一,這就是實踐仁道的善政。) 成仁之美 《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不發掘別人的缺陷,反會表揚別人的優點和善行,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的壞事。) 察言觀色 《論語.顏淵》洞悉對方的言談,並考察他的動機原由,才有深入的了解。 風行草偃 《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加諸於草上,草必定會隨風仆倒。) 以文會友 以友輔仁 《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君子交友以詩書、禮樂的修養做為朋友情誼的基礎。以朋友的學問道德作為自己的榜樣。) 近悅遠來 《論語.子路》近者說,遠者來。(治理國家道先使周遭的人士,對您的政績滿意歡愉,遠方的民眾也會感佩您的仁政來歸順你。) 行己有恥 《論語.子路》對自己的過失,有羞恥反悔的心,隨時自我警惕。 剛毅木訥 《論語.子路》剛毅木訥,近仁。(公正無欲、果敢堅忍、性情質朴、言談遲鈍,是接近仁者的風范。 怨天尤人 《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對我苛薄,也不責怪別人不能體諒我。) 以德報怨 《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應該以公正報答仇怨,以恩惠報答恩惠。)《老子三章》報怨以德。(對於自己有怨讎的人用德來回報他,最後也會被感化。) 言不及義 《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一群人整天聚在一起,沒講一句正經的話,好賣弄小聰明,這種人不會有什麼成就。) 當仁不讓 《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在為仁的大道理上,雖然面對師長,也不必謙讓。) 駟不及舌 《論語.顏淵》一旦失言犯了過錯,縱使鞭策四匹馬的快車去追,也追不上了。一言即出四馬難追,講話宜特別注意,免得禍從口出。 升堂入室 《論語.先進》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升堂入室喻研究學問,已達高明精微的境界。但此句言子路未入室,即說明子路尚未達到孔子的理想境界。)(同豋堂入室) 六尺之孤 《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做人應該達到這種地步,把年幼的孤兒託附給你,而你能使對方放心完全信任你。) 戰戰兢兢 《論語.泰伯》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形容凡事小心謹慎。)
記得採納啊
Ⅶ 來自《論語》的30個成語典故 助你修身養性
【有教無類】
[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
<釋義>不論什麼人都給以教育。
【誨人不倦】
[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述而》)
<釋義>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
【學而不厭】
[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釋義>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不恥下問】
[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釋義>並不認為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丟臉的事。
【溫故知新】
[出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
【聞一知十】
[出處]「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
<釋義>聽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於推理。
【舉一反三】
[出處]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釋義>原指教人認識四方形的東西,舉出一個角就能類推另外三個角。後比喻從一件事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指善於推理,能由此知彼,觸類旁通。
2.為政方面
孔子根據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為政以德」的主張。他認為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政事是極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順】
[出處]「名不正則言不順。」(《子路》)
<釋義>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指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多形容(做事、說話)理由正當而充分。
【禍起蕭牆】
[出處]「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季氏》)
<釋義>禍亂就發生在內部。
【分崩離析】
[出處]「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釋義>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團、組織或國家分裂瓦解。
【待價而沽】
[出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貢》)
<釋義>等有了好價錢再賣。比喻懷才待用。
【欲速不達】
[出處]「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
<釋義>過於性急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一言興邦】
[出處]「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子路》)
<釋義>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
3.修養方面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的核心。以「仁」為中心的倫理道德觀是孔子一貫倡導的行為准則,是儒家學說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成為中華民族道德的主體,是人們遵循的普遍運用的行為准則。成語有:
【見賢思齊】
[出處]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釋義>見到好人就想學得跟他一樣。
【擇善而從】
[出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述而》)
<釋義>指採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實行。
【三省吾身】
[出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釋義>原指每日從多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當仁不讓】
[出處]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
<釋義>原意是為了仁,不謙讓。現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擔起來,決不推讓。
【殺身成仁】
[出處]「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釋義>原指不惜舍棄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後泛指犧牲自己生命,以維護正義事業。
【文質彬彬】
[出處]「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釋義>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實。後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從容。
4.處事方面
孔子理想的人生是將道德修養與「濟世」結合起來。孔子的人生觀為他的後代的儒學所繼承,以此逐漸形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事原則和「內聖外王」的理想的人格模式。孔子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不僅要遵循道德原則,還體現在處事要符合道德標准。如:
【成人之美】
[出處]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釋義>原意是勉勵並幫助別人做好事。後用以表示幫助別人實現其願望,成全別人的好事的意思。
【既往不咎】
[出處]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
<釋義>對以往的錯誤、罪行不再責備、處分。
【過猶不及】
[出處]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先進》)
<釋義>做過了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好的。
【三思而行】
[出處]「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公冶長》)
<釋義>反復考慮後再做。
【無所用心】
[出處]「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陽貨》)
<釋義>沒有開動腦筋。比喻對什麼事都不關心。
【察言觀色】
[出處]「察言而觀色。」(《顏淵》)
<釋義>琢磨、觀察別人言語、臉色來揣測其心思(以便相機行事)。
5.感悟方面
孔子認為天與人的生命及其意義是密切相關的,人應當像天那樣對待生命,對待一切事物做到「天人合一」,提倡進行「仁、義、禮、智、信」諸道德境界的修煉和陶冶。《論語》的一些闡述體現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及追求的境界,表現為:
【後生可畏】
[出處]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子罕》)
<釋義>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
【富貴浮雲】
[出處]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釋義>不義而富貴,對於我就像浮雲那樣輕飄。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
【樂以忘憂】
[出處]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述而》)
<釋義>快樂得忘了憂愁。
Ⅷ 初中生必須掌握30個論語經典成語,連老師都贊嘆
1.教育方面
孔子適應時代的發展,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建立了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論。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響著中國的教育理念,其教學模式仍生存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關於教育方面的成語也一直在我們的語言中津津樂道。如:
【有教無類】
[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
<釋義>不論什麼人都給以教育。
【誨人不倦】
[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述而》)
<釋義>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
【學而不厭】
[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釋義>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不恥下問】
[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釋義>並不認為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丟臉的事。
【溫故知新】
[出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
【聞一知十】
[出處]「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
<釋義>聽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於推理。
【舉一反三】
[出處]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釋義>原指教人認識四方形的東西,舉出一個角就能類推另外三個角。後比喻從一件事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指善於推理,能由此知彼,觸類旁通。
2.為政方面
孔子根據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為政以德」的主張。他認為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政事是極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順】
[出處]「名不正則言不順。」(《子路》)
<釋義>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指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多形容(做事、說話)理由正當而充分。
【禍起蕭牆】
[出處]「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季氏》)
<釋義>禍亂就發生在內部。
【分崩離析】
[出處]「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釋義>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團、組織或國家分裂瓦解。
【待價而沽】
[出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貢》)
<釋義>等有了好價錢再賣。比喻懷才待用。
【欲速不達】
[出處]「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
<釋義>過於性急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一言興邦】
[出處]「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子路》)
<釋義>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
3.修養方面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的核心。以「仁」為中心的倫理道德觀是孔子一貫倡導的行為准則,是儒家學說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成為中華民族道德的主體,是人們遵循的普遍運用的行為准則。成語有:
【見賢思齊】
[出處]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釋義>見到好人就想學得跟他一樣。
【擇善而從】
[出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述而》)
<釋義>指採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實行。
【三省吾身】
[出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釋義>原指每日從多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當仁不讓】
[出處]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
<釋義>原意是為了仁,不謙讓。現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擔起來,決不推讓。
【殺身成仁】
[出處]「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釋義>原指不惜舍棄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後泛指犧牲自己生命,以維護正義事業。
【文質彬彬】
[出處]「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釋義>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實。後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從容。
4.處事方面
孔子理想的人生是將道德修養與「濟世」結合起來。孔子的人生觀為他的後代的儒學所繼承,以此逐漸形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事原則和「內聖外王」的理想的人格模式。孔子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不僅要遵循道德原則,還體現在處事要符合道德標准。如:
【成人之美】
[出處]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釋義>原意是勉勵並幫助別人做好事。後用以表示幫助別人實現其願望,成全別人的好事的意思。
【既往不咎】
[出處]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
<釋義>對以往的錯誤、罪行不再責備、處分。
【過猶不及】
[出處]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先進》)
<釋義>做過了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好的。
Ⅸ 《論語》的30個成語典故
1.【有教無類】
【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
【釋義】專不論什麼人都給以教育屬。
2.【誨人不倦】
【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述而》)
【釋義】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
3.【學而不厭】
【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釋義】學習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4.【不恥下問】
【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釋義】並不認為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丟臉的事。
5.【溫故知新】
【出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
6.【聞一知十】
【出處】「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
【釋義】聽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於推理。
7.【舉一反三】
【出處】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釋義】原指教人認識四方形的東西,舉出一個角就能類推另外三個角。後比喻從一件事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指善於推理,能由此知彼,觸類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