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成語故事裡面蘊含了知識的

成語故事裡面蘊含了知識的

發布時間: 2020-11-21 08:12:35

1. 成語故事的研究報告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成語是其中的瑰寶.對於成語,我們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我們在閱讀和習作中經常遇到成語;說陌生,是因為我們對成語中蘊含的知識知之甚少,或者乾脆並不了解.在這次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小組決定對成語中的名人故事進行研究,初步了解成語中蘊含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歷史事件,培養學習成語的興趣,加深對成語的了解.
二,研究方法
1,通過網路,辭典和書籍等渠道,搜集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2,列成表格.
3,通過調查搜集和整理,從中發現什麼,思考今後應當怎樣做.
三,資料的搜集和整理
成 語
出 處
歷史時期
歷史
人物
歷史事件
成語的意義
過門不入
《列子·楊朱》
夏代

禹是鯀的兒子.堯命鯀治水,鯀的治水方法不對頭,積土阻水,結果失敗.新帝舜命禹繼續治水.禹經過整整十三年,終於制服了洪水.
比喻忠於職守,公而忘私.
退避三舍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春秋
晉獻公,申生,重耳
重耳對晉獻公說: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避居三舍.
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洛陽紙貴
《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傳·左思傳》
晉代
左思
左思用十年,寫成《三都賦》,深獲好評,由於當時沒有印刷術,人們爭相抄寫,致使洛陽紙張價格上漲.
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草木皆兵
《晉書 苻堅載記》
東晉
謝石,謝玄
《晉書 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 '憮然有懼色."
比喻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按圖索驥
《藝林伐山》
春秋
孫陽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
如火如荼
《國語·吳語》
春秋
夫差
這個成語來源於《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增,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旗,丹甲,朱羽之增,望之如火.
意思是像火一樣紅,像茅草的白花一樣白,形容軍容的盛大.現在常用來比喻氣勢旺盛..
望梅止渴
《世說新語·假譎》
三國
曹操
曹操帶兵,眾人都渴了,操說:前方有梅林,可以解渴.眾人聽後,迅速前進.
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掩耳盜鈴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春秋時期
智伯,范氏
小偷偷鍾,怕眾人聽見鍾聲,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圖窮匕見
戰國策 燕策二
戰國
荊軻
荊軻為燕太子刺秦王,用獻燕國督亢的地圖為名,先把匕首卷在圖里.秦王展開地圖,最後露出匕首.
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表1
表2
成 語
出 處
歷史時期
歷史
人物
歷史事件
成語的意義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列傳》
西漢時期
李廣
李廣帶兵,真誠和善,眾人擁戴,所向無敵.
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請君入瓮
《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
唐朝
武則天,周興,來俊臣
來俊臣審問周興,先向周興請教如何使人認罪,周興獻計,來俊臣用此計對付周興.
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高山流水
:《列子·湯問》
春秋末期
俞伯牙,鍾子期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比喻遇見知音.
胸有成竹
《文與可可谷偃竹記》
北宋
文同
宋代畫家文同(字與可)擅畫竹,詩人晁補之說: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唇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
春秋末期
晉獻公
晉獻公欲攻打虢國,借道虞國,向虞國國君獻上禮物,虞國國君不聽臣子唇亡齒寒的勸告,答應借道,結果後來虢國滅亡後,被晉獻公滅.
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
晉代
祖逖,劉琨
祖逖聽到雞叫,就起來練劍,准備隨時報效國家.
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指鹿為馬
《史記·秦始皇本紀》.
隋朝
趙高
趙高牽來一頭鹿,非說是馬.藉以排除異己.
比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不寒而慄
《史記·酷吏列傳》
漢代
義縱
義縱任定襄太守時,治安非常混亂,義縱一天就處死四百犯人,致使定襄人不寒而慄.
比喻非常害怕恐懼.
不學無術
《漢書·霍光傳》
漢代
劉弗陵,劉詢承,霍光
班固評論霍光功過,說他不學無術.
比喻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雞鳴狗盜
《史記·孟嘗君列傳》
戰國時期
孟嘗君,秦昭,狐白裘
孟嘗君被秦國所拘,靠著手下門客裝狗鑽洞偷來狐裘獻給秦王妃子,說服秦王答應放行,又有門客裝雞叫打開城門,這才逃回了齊國.
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枕戈待旦
《晉書·劉琨傳》
西晉
祖逖,劉琨
劉琨睡覺,常枕著兵器入睡,等待天亮,立志殺敵報國.
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表3
成 語
出 處
歷史時期
歷史
人物
歷史事件
成語的意義
勢如破竹
〈晉書·杜預傳〉
三國末年
司馬炎,杜預
司馬炎滅蜀後,奪取魏國政權,欲攻打東吳,部分人不主張打,杜預上書說:現在趁士氣高漲,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攻下吳國不會費多大力氣.大軍在杜預率領下,不久就攻下了吳國.
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破釜沉舟
《史記·項羽本紀》
秦末
項羽
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展開大戰.項羽渡漳河後,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比喻戰斗到底的決心.
四面楚歌
《史記 項羽本紀》
秦末
項羽
劉邦把項羽圍困垓下.項羽夜裡聽見四面漢軍唱起楚地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心情沮喪.虞姬自刎,項羽英雄末路,帶殘兵逃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三顧茅廬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東漢末年
劉備
諸葛亮
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劉備三次誠心拜訪,終於打動諸葛亮,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初出茅廬
《三國志》
三國
諸葛亮.劉備.夏侯沌.
諸葛亮幫助劉備打敗了夏侯沌.
開始出來工作缺乏經驗的自謙.
暗箭傷人
《三俠五義》
春秋時期
潁考叔.公孫子都
公孫子都把潁考叔一箭射死,手段卑劣.
用卑劣.陰險的手段在暗地裡傷害他人.
百聞不如一見
《漢書 趙充國傳》
西漢宣帝年間
漢宣帝.趙充國
趙充國打仗時先偵察在定奪.
聽得再多,不如親眼看一看可靠.
班門弄斧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
春秋
魯班
魯班,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木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或高明的人面前賣弄本事.自不量力.
東施笑顰
《莊子 天運》
春秋
東施.西施.勾踐.吳王
醜女東施效仿美女西施,因西施常常皺著眉頭,東施也無病呻吟,裝作心痛,反被人嘲笑.
欲學別人之長,反而越增自身之短.
表4
成 語
出 處
歷史時期
歷史
人物
歷史事件
成語的意義
釜底抽薪
《為侯景判移梁朝文》
南北朝時代
侯景.魏收
抽薪止沸,斬草除根
凡是此須從根本解決問題.
江郎才盡
《詩品》
南朝時期
江淹
年齡大了,江淹才思減退.
才思減退
秋毫無犯
史記《史記·項羽本紀》:"
漢朝
項羽
《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後漢書·岑彭傳》:"持軍整齊,秋毫無犯."
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同甘共苦
戰國策 燕策
戰國
燕昭王
燕昭王繼位後,尊郭隗為老師,許多人紛紛來到燕國,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都委以重任,關心備至.他與百姓同時安樂,共度苦難二十八年,終於治理好燕國.
同時享受安樂,共同分擔愁苦.
親痛仇快
漢 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

朱浮
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讎者所快."
親人痛心,仇人快意.
前倨後恭
史記 蘇秦列傳
戰國
蘇秦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曰:'嫂何前俾而後卑也.'"《史記·蘇秦列傳》:"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 '"
以前傲慢,後來恭敬.形容對人的態度改變.
歧路亡羊
《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戰國
楊子(即楊朱)
楊子的鄰居家跑丟了一隻羊.鄰人立刻率領親戚朋友們去追尋,沒有找到.鄰人告訴楊子"岔路之中又有岔路,不知道應該選擇哪一條路去找,所以就回來了."
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孺子可教
《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
《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三人成虎
戰國策 魏第二
戰國
龐蔥
魏惠王
龐蔥以"三個人謊報城市裡有老虎,聽者就信以為真"勸喻魏惠王的故事.
比喻謠言重復多次,就能使人信以為真.
投筆從戒
後漢書 班超傳
漢朝
班超
班超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 "
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四.結論
成語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歷史名人故事,也有重要的歷史事件,還記錄著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奧妙無窮.有的成語贊揚了古人的高風亮節,如"過門不入","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三顧茅廬";有的則諷刺了人的愚蠢和卑劣,如"東施效顰","班門弄斧","指鹿為馬","暗箭傷人";有的贊揚了立志成才,如"枕戈待旦","聞雞起舞","投筆從戎";有的反映了人的膽小和怯懦,如"草木皆兵";有的隱含著生活的道理,如"歧路亡羊","唇亡齒寒","三人成虎";還有的成語對世人提出勸戒,如"唇亡齒寒","百聞不如一見"等等.還有的成語反映了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如"指鹿為馬","圖窮匕見";有的則記錄了歷史上的戰爭,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還有古人生活中的逸聞趣事,如"洛陽紙貴","望梅止渴",等等.成語集中地反映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它是中國語言藝術的博物館.
我們在平時讀書時應該多積累成語,養成查辭典的習慣.通過查閱辭典,也可以上網搜索,不但弄懂成語的意思,還可以了解成語的出處,了解成語中所包含著的歷史名人故事和歷史事件.這樣不但積累了成語,也了解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豐富了我們的課外知識,還能讓我們從中受到很多的教益,一舉多得.成語積累多了,還會豐富我們的語言,使我們的習作錦上添花.
心動不如行動.同學們,快快行動起來吧!!!!!!

2. 寫3個成語故事,並選擇其中一個,說說這個成語故事蘊含的道理.

囫圇吞棗
有個醫生對人說:「吃梨對牙齒的生長有利,可是會影響脾臟、吃棗對脾臟有益,卻又會傷害牙齒;所以吃梨吃棗都要有一定的節制。」
旁邊有個人聽了就說:「這還不好辦嗎?那吃梨時就細細地嚼,不咽下
去。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不就不會影響牙齒了嗎。」
醫生聽了,反問他道:「照你這么吃法,連棗核兒也一塊吞下肚去,哪
又有什麼好處呢?」
成語「囫圇吞棗」就是從這個笑話產生的。囫圇,就是整個兒。這成語
現在用來比喻學習上不動腦筋,不加理解,只是死記硬背。
拋磚引玉
唐朝有兩個詩人,一個叫常建,一個叫趙嘏。趙嘏的詩寫得好,常建從
心裡羨慕,總想得到趙嘏的詩句。
有一次趙嘏到了功州,常建得知趙嘏要去靈岩寺游覽,就先到那裡,故
意在一塊顯眼的牆壁上揮筆題詩,並且只寫了開頭兩句。
不久,趙嘏來到了靈岩寺。他看到牆上那首不完整的詩,覺得非常惋惜,
便借來筆硯,補上了結尾兩句。
因為趙嘏續寫的詩句比常建寫得好,所以人們把常建的這種做法叫做「拋磚引玉」。這成語常常用來表示謙虛,比喻自己先發表粗淺的意見或文章以使引出別人更好的見解和作品。有時也寫成「引玉之磚」,意思是相同的。
卧薪嘗膽
吳國和越國發生戰爭,結果越國失敗,越王勾踐被擒。勾踐在吳國被拘
禁了三年,服侍吳王,受盡了屈辱。赦免回國以後,勾踐就把舒適的床鋪拆掉,把柔軟的被褥撤走,搬到又硬又扎人的柴草堆上去睡覺,還在住處掛上
一個苦膽,每天都要伸出舌頭去嘗一嘗,讓那沁入心脾的苦味提醒自己:不要忘掉過去的恥辱和教訓,激勵自己振作起精神,把國家治理好。
經過長時間的准備,越國終於強大起來了。最後,勾踐發動進攻,打敗
了吳國,夫差也自殺了。
成語「卧薪嘗膽」就是這樣來的,「卧」是睡,「薪」是柴草。現在往
往用它來形容刻苦自勵、奮發圖強的精神。

3. 成語故事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請你寫出與下列成語相關的人物(6分):(1)老馬識途 ...

(1)齊桓公(2)晉文公(3)楚莊王
(4)勾踐(5)趙括(6)項羽

4. 成語故事李新武書中表達的主要觀點

典 故

王羲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官至右軍將軍,專故又稱「王右軍」。其屬書法博採眾長,兼備諸體,千變萬化,且體勢自然流暢,是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突出的特點是筆力雄健。相傳他寫過字的木板,後來需要把字颳去,工人在刮木板時發現,墨跡透入木中竟深達三分。

題 名: 入木三分
所屬朝代: 唐代
相關人物: 王羲之

出 處

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解 釋

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5. 關於成語的名人故事的研究報告

一、 問題的提出

我們課上老師提出了很多成語中的名人故事,我們對此很感興趣。於是,我們幾個對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做了一次調查。

二、 調查方法

1. 查閱有關成語的書籍,總計報刊,上網瀏覽,關注新聞,了解成語中名人故事的來源。

2. 走訪有關部門,了解名人的故事怎麼變成成語的。

3. 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三、 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 體 內 容

新聞
成語故事的來源
是根據三代真實的故事或虛構的故事,然後由後人總結出來,起一個字成語,成語來源於一個個經典故事中的故事情節

報紙
歷史上的成語名人姓名
卧薪嘗膽(勾踐) 負荊請罪(廉頗)

完璧歸趙(藺相如) 洛陽紙貴(左思)

網路
有關成語
百步穿楊 聞雞起舞 畫龍點睛 約法三章

書籍
歷史上的成語
邯鄲學步 守株待兔 望梅止渴 塞翁失馬 掩耳盜鈴

……
……
………………

四、 結論

1. 我國的成語多不勝數,淵源流長,許多名人的故事都隨著時間的消逝都變成了成語。成語中記錄了他們當年的輝煌歷史,這些成語中有些名人的故事,也可以當作我們的反面教材和正面教材,可以使我們學到許多有益的知識,反面教材可以使我們吸取到教訓,使我們以後都不要重蹈覆轍。

2. 在歷史長河中名人的成語數不勝數,如抱薪救火,愛屋及烏,風雨同舟,赴湯蹈火……名人中的成語給了我們許多可學的知識,我們為他們面感到自豪,他們的輝煌歷史值得我們學習。

3. 我國的成語是奇特的,它們是由一個故事變成的,這些故事有的出自一本書。這些成語都是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應該多看,學好

6. 《成語故事》的知識和特點……有哪些

成語故事是抄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襲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經過時間的打磨,千萬人的口口叮傳,每一句成語又是那麼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
《成語故事》中的成語是從人們日常使用的大量成語中精選出來的,這些故事的語言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幫助孩子了解歷史、學習知識,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熙。
成語故事多以四字成語,也有五字成語,六字成語,八字成語。

成語及成語故事在線收聽,可以查閱【好好聽故事網】或者是【金苗論壇】的成語故事欄目,希望對你有幫助。

7. 讀《成語故事》有感300字

以前,我對成語是知之甚少,一度認為成語是非常枯燥無味的東西,但是自從讀了《成語故事》後,我才感到自己對成語的了解太少了,原來成語是這么的有趣,能帶給人很多很多的知識,不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記得《成語故事》中的有一則《驕兵必敗》。

它寫的是:魏相是我國漢朝的一名有名的官員,他當過好多的官。據說,他很小的時侯就讀過《易經》,文章寫得好,也很有見解。公元前65年,匈奴人攻打漢朝,匈奴人打了敗仗,向北方逃去。當時漢朝的皇帝漢宣帝,准備追擊打垮匈奴。那時魏相正當丞相。魏相對皇帝說:「我聽人家說兵分4種:義兵、應兵、貪兵、驕兵。還說義兵打仗會勝利,應兵一定能克服敵人的進攻,搶寶貝的貪兵不會打仗,驕兵必然會打敗仗。」皇帝聽了覺得有道理,就放棄了追擊的念頭。後來,人們就根據這句話總結出「驕兵必敗」這個成語。讀到這我才發現,魏相的學問真是太淵搏了。他用了寥寥數語就讓漢宣帝知道了驕兵必敗的道理。但我自己何嘗不是跟漢宣帝一樣?只要做了什麼好事,比如說老師今天誇獎了我,我回家就馬上得意地告訴爸爸媽媽,但是爸爸媽媽聽了後往往只會說:「知道了!」現在想想,真是汗顏。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不可磨滅的一大部分,每一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蘊含了豐富的知識和人生哲理。大家都來讀《成語故事》吧!

8. 《成語故事》讀後感作文400字

這幾天我來在讀《成語源故事》這本書,讀著讀著,不知不覺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
這本書又耐人尋味的歷史故事;有巧奪天工的神話故事;富含真理的寓言故事。這是一本蘊含了許多成語的﹑充滿知識的書。
這裡面有大義滅親﹑畫餅充飢﹑井底之蛙﹑黔驢技窮﹑卧薪嘗膽等等。我最喜歡其中的卧薪嘗膽因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先苦後甜。
這個故事講得是吳越兩國在春秋末期為爭取天下霸權,在夫椒激戰,越軍大敗,越王勾踐被俘,吳王夫差認為要完成霸業,必須要寬宏大量。就沒殺越王勾踐。沒想到幾十年後,越往東山再起,逼死了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後來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越王勾踐是多麼忍辱負重、老謀深算的一個人啊!勾踐為了打敗吳王夫差,睡在柴草當中,吃粗茶淡飯;為了打敗吳王夫差吃飯睡覺都要舔嘗苦膽;為了打敗吳王夫差和戰士們同睡同起;為了打敗吳王,他放下身段,不恥下問。功夫不負有心人。越王勾踐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做人要忍辱負重、不恥下問。
讀完了整本書,這本書啟示了我:人生就像大海,困難、挫折與艱辛,不過是海岸上泛起的一朵朵小小的浪花。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