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赴海這成語意思
Ⅰ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確切意思是什麼
出處:唐·元稹《離思五首·其四》。全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話的意思: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
曾經:曾經歷過。曾,副詞。經,經歷。
滄海:古人通稱渤海為滄海。
除卻:除了。
原詩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所念、鍾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詩人的這個「心上人」,據說是雙文,即詩人所寫傳奇《鶯鶯傳》中的鶯鶯,詩人因雙文出身寒門而拋棄她後,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顧」(《夢游春七十韻》)。又有人說紫詩是為悼念亡妻韋叢而作,韋叢出身高門,美麗賢慧,27歲早逝後,詩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懷·之三》)。兩句詩化用典故,取譬極高。前句典出《孟子·盡心上》「觀於海者難為水」;後句典出宋玉《高唐賦序》「姜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後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這兩句詩還簡縮為成語「曾經滄海」,還可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裡。
<曾經滄海難為水> 完解
"曾經滄海難為水",對我而言則是:曾讀此詩難為詩。它把人對某種生死之戀的刻骨銘心寫絕了。
滄海之後,再無水了,那該怎麼辦呢?人總不能在無水的海岸上坐以待斃吧。
或許有兩種可能。
要麼在記憶之海裏繼續沉浸,在往事裏打撈珠貝,打撈沉落的星光月光,直到那昔年的滄海也將自己漸漸淹沒。
要麼在生存之岸上重新開掘深井,以新的水源澆灌生存的荒漠,或許,當井水映照出汲水人的倒影,也會令他想起被滄海收藏的那些日日夜夜?
生命的水域就這樣得以延續。
而記憶裏波光重疊著波光,倒影重疊著倒影,使人生有了繁復的層次和密度。
愛的體驗是如此,人生的其他體驗是否也是如此?
讀了一本十分感人的好書,你真的不想再讀那些沒有靈魂的輕薄之書了。
登五嶽飽覽山水之勝,你內心裡滿是奇峰深谷,你還想再看那些被眾人的鞋踩踏得不成樣子、毫無野性和靈氣的商業之山嗎?……
愛情、讀書、攬勝、交往……都會有近似的體驗。
滄海,太浩瀚、太深邃、太苦澀;滄海,幾乎就是無限",就是生命與情感的極境。
所以,大部分人並未到過滄海,更沒有到達滄海深處。
頂多隻是遠遠地想像過滄海:可能是很大很深吧?
或者站在海邊看了一眼大海:果然是很大很深的。
或者在退潮的海灘上拾幾枚貝殼。
沒有真正經歷過滄海,所以,對水就不挑剔:鹹水是水,淡水也是水,深水是水,淺水也是水,清水是水,濁水也是水。
曾經滄海,再也見不到水,是聖者的苦愛。
未經滄海,到處都是水,是凡人的福氣。
"曾經滄海難為水",我又覺得,曾經到過滄海深處,記憶裏灌滿海水的人,當他上岸,當他回過頭來,會不會看見那一汪不顯眼的、清清淡淡的泉水?或許清淡清澈的泉水,也能讓他領略到另一種仁慈,另一種福氣?使他陷於絕境的人生獲得拯救?
何況,"除卻巫山不是雲",也是可以再商量的,巫山上的雲是最純潔美麗的,而且有著神話的色彩,倘若把所有的山都看做神山,那麼每一座山上升起的雲都是神話的雲,美麗的雲,她們繚繞著孤獨的山峰,填補並裝飾了天空的巨大空虛,而且,藉助風和氣流的醞釀,她們會降下雨,降下雪--
雨和雪會化做天下的好水。
正是:
曾經滄海仍有水,
除卻巫山也是雲。
Ⅱ 贈我輕舟渡滄海,可赴巫山見月明什麼意思
你贈與我輕舟,讓我能渡滄海,可否與我共赴巫山一起看天上的明月呢?
「巫山」有特定的意義,共赴巫山意味著牽手一生。
Ⅲ 「共赴巫山」是什麼意思
「共赴巫山」意思,原指古代神話傳說巫山神女興雲降雨的事。後稱男女歡合。
Ⅳ 共赴巫山是什麼意思
共赴巫山表示男歡女愛之事。
典故出自戰國時宋玉的《高唐賦》:「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譯文:從前先王曾經游覽高唐,感到睏倦,白天就睡著了,夢見一個女子,說:「『我是巫山之女,高唐之客。聽說大王游覽高唐,願為你侍寢。」先王於是和她同寢。離開時告辭說:「我住在巫山南面險峻的高山,早上化作燦爛的雲霞,傍晚變成霏微的煙雨。朝朝暮暮,就生活在陽台之下。」
《高唐賦》問世之後,在後世引起了極大反響,「雲雨」一詞也越來越多地見於各種詩文辭賦。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就曾寫《有感》一詩,詩中寫道:「一自高唐賦成後,楚天雲雨盡堪疑。」久而久之,「雲雨」漸漸地被人們所接受。人們認為用「雲雨」一詞形容男歡女愛既生動形象,又文雅貼切,於是「雲雨」便成為了古代小說中描寫男女房事的常用詞語。古代小說不論是傳奇小說、言情小說,還是《紅樓夢》、《水滸傳》等古典名著,寫到男女進行房事的時候,無一例外地寫道,「共赴巫山雲雨」,或者「不免雲雨一番」。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六回「寶玉初試雲雨情」中寫的就是賈寶玉與丫環襲人房事之時的情景。即便是現代的一些媒體也效法古人,常有某官員攜某美女到某大酒店「共赴巫山雲雨」的報道。
Ⅳ 請寫出一個關於「巫山」的成語。
雲雨來巫山
詞目 雲雨巫山
發音 yú源n yǔ wū shān
釋義 原指古代神話傳說巫山神女興雲降雨的事。後稱男女歡合。
出處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示例 一枝紅艷露凝香,~枉斷腸。(唐·李白《清平調》)
Ⅵ 求關於巫山神女的成語
巫山雲雨
〖出處〗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解釋〗原指古代神話傳說巫山神女興雲降雨的事。後稱男女歡合。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出處〗唐·元稹《離思五首·其四》。全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解釋〗「這句話的意思: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
Ⅶ 這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含義是什麼
唐代詩人元稹的《離思五首》,這是一組悼念亡妻的絕句,其中第四首就有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曾經滄海難為水,化用《孟子•盡心上》“觀於海者難為水”,意思是曾經看到過波瀾壯闊的大海,那麼其他地方的細小河流,也就不屑一顧了。除卻巫山不是雲,在這句詩里就是見到過巫山的雲,其他地方的也就不足掛齒了。
生活中很多人,雖然看似無情,實際上是把深情藏在心底,也有人雖然表面難舍難分,但涼薄起來也無人能及,詩句美則美矣,終究只能裝點生活,而無法完全取代。但還是想把這句詩送給朋友們,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至愛之人,情至深,念至切,不必思無涯,歲歲長相守。
Ⅷ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以巫山不是雲,終有弱水替滄海,再把相思寄巫山」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慾,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
出自《離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譯文如下:
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
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慾,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
(8)巫山赴海這成語意思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本詩作於元和五年(810年)貶官江陵府士曹參軍時,作者因懷念年少時的戀人崔鶯鶯而作此詩。
所謂崔鶯鶯者,即詩人所寫《鶯鶯傳》中的崔鶯鶯,實為寒族女子崔雙文。元稹與崔鶯鶯戀愛始於貞元十六年(800), 止於貞元十九年(803),而為鶯鶯所寫艷情詩也多作於此其間。最後元稹為了飛黃騰達、攀權附貴,娶了豪門望族的韋叢,而拋棄了昔日的戀人。
由此足見:元稹對雙文的感情並不像他在此詩中所表示的那般忠誠。原因何在?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寫道:「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可見,元稹的兩重性格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演。他棄雙文另娶固是大謬不然,但當時的社會風氣也應該負很大部分的罪責
作者簡介
元稹(779—831),唐代詩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德宗貞元(785-805)中明經及第,復書判拔萃科,授校書郎。憲宗元和(806- 820)初授左拾遺,升為監察御史。後得罪宦官,貶江陵士曹參軍,轉通州司馬,調虢州長史。
為相三月,出為同州刺史,改浙東觀察使。文宗大和(827-835)中為尚書左丞,出為武昌節度使,卒於任所。與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運動,所作樂府詩不及白氏樂府之尖銳深刻與通俗流暢,但在當時頗有影響,世稱「元白」。後期之作,傷於浮艷,故有「元輕白俗」之譏。
Ⅸ 終有弱水替滄海,再把相思寄巫山。這句話什麼意思啊
終有弱水替滄海,再把相思寄巫山意思是:總會有一個我不那麼愛的人,來代替我深愛的你。除了你以外的人我都不看在眼裡,到那時候我也可以再默默訴說我對你的思念。
這句話是根據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改編而成。出自《離思五首》其四。
原文: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譯文:
曾經領略過蒼茫的大海,就覺得別處的水相形見絀;曾經領略過巫山的雲靄,就覺得別處的雲黯然失色。即使身處萬花叢中,我也懶於回頭一望,這也許是因為修道,也許是因為你的緣故吧。
(9)巫山赴海這成語意思擴展閱讀:
解析: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話的意思: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所念、鍾愛的女子。
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詩人的這個「心上人」,據說是雙文,即詩人所寫傳奇《鶯鶯傳》中鶯鶯的原型,詩人因雙文出身寒門而拋棄她後,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顧」(《夢游春七十韻》)。又有人說此詩是為悼念亡妻韋叢而作,韋叢出身高門,美麗賢慧,二十七歲早逝後。
詩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懷·之三》)。兩句詩化用典故,取譬極高。前句典出《孟子·盡心上》「觀於海者難為水」;後句典出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後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
這兩句詩還簡縮為成語「曾經滄海」,還可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裡。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緬懷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
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
Ⅹ 「巫山雲雨」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
〖發音〗 wū shān yún yǔ
〖解釋〗原指古代神話傳說巫山神女興雲降雨的事。後稱男女歡合。
〖出處〗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示例〗 十二~會,襄王今夜上陽台。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35回
巫山確有其山,著名的長江三峽即從巫山穿過,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巫峽(三峽之一),至今是旅遊覽勝的好去處。「巫山雲雨」本是上好的自然景觀,在挺拔青翠的巫山十二峰層巒疊嶂之中,雲騰雨落十分美麗壯觀。
但是,語言常有神奇變化,中文的「巫山雲雨」或拆開「巫山」和「雲雨」單用時,生出了男女纏綿情愛的另外含意了。
報紙娛樂版常有某男攜同某美女到酒店「共赴巫山」的報道,當然這不是去三峽旅遊了,酒店裡哪有巫山?酒店開房做什麼事不講也明,只是用了個隱晦又文雅的說法而已。《紅樓夢》中亦有我處「雲雨」用語,以幽雅的修辭手段,談男女間的性愛。後來的小說、故事也常如此效法使用。
以「巫山雲雨」形容男女之間的事,據《高唐賦》、《神女賦》等古文記載,有段很有趣的故事呢。
楚襄王和宋玉一起游覽雲夢之台的時候,宋玉說:「以前先王(指楚懷王)曾經游覽此地,玩累了便睡著了。先王夢見一位美麗動人的女子,她說是巫山之女,願意獻出自己的枕頭席子給楚王享用。楚王知道弦外有音非常高興,立即龐幸那位巫山美女兩相歡好。巫山女告訴懷王,再想找自己的話,記住就在巫山,早晨是『朝雲』,晚上是『行雨』。」
現常用「巫山雲雨」形容男歡女愛,是自此留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