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四字成語大全
關於歷史典故的成語 :
望梅止渴、
三顧茅廬、
四面楚歌、
卧薪嘗膽、
背水一戰、
圍魏救趙、
紙上談兵、
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
草木皆兵、
唇亡齒寒、
指鹿為馬
『貳』 四個角色古代成語故事大全
1、沉魚落雁
chén yú luò yàn
【解釋】魚見之沉入水底,雁見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出處】《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結構】聯合式。
【用法】用於女子極其美麗動人。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正音】落;不能讀作「là」。
【辨形】雁;不能寫作「燕」。
【近義詞】閉月羞花、花容月貌、國色天香
【例句】壁畫上的女子個個有~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成語故事】春秋的時候,有一個叫做西施的美女,她每天都會到溪邊去浣紗,溪中的魚看到西施,覺得自己長得比西施丑,都羞愧的不敢浮上水面,全沉到水底去。
漢朝的時候,也有一個美女叫王昭君,她要出塞去嫁給番王的時候,天空飛過的雁,看到王昭君長得那麼漂亮,都驚訝的忘記該怎麼飛了,全墜落到樹林裡面。
後來,大家在稱贊一個女人長得很漂亮,就說她有「沉魚落雁」的容貌!
2、閉月羞花
bì yuè xiū huā
【解釋】閉: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兒羞慚。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出處】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四折:「引動這撩雲撥雨心,想起那閉月羞花貌,撇的似繞朱門燕子尋巢。」
【結構】聯合式。
【用法】常用來形容女子的容貌美。一般作謂語。
【正音】羞;不能讀作「xiù」。
【辨形】羞;不能寫作「差」。
【近義詞】沉魚落雁、花容月貌
【例句】
(1)她二人長得一個是沉魚落雁之容;一個是~之貌。
(2)畫家努力使這幅仕女畫具有一種~的意境。
『叄』 有關神話故事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有關神話故事的四字詞語: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牛郎織女、葉公好龍。
一、誇父逐日
【解釋】:誇父:古傳說中的人名。誇父拚命追趕太陽。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出自】:戰國列子《列子·湯問》:「誇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 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誇父自不量力,打算要追趕太陽。他追到太陽降落的隅谷的時候,感到口渴要喝水,於是他就趕往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他又准備到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有趕到大湖,他就因為口渴死去了。
【語法】:主謂式;作定語;形容自不量力
【近義詞】自不量力、誇父追日
二、精衛填海
【解釋】:精衛:古代神話中的鳥名。精衛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後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出自】:戰國作者不詳《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女娃在東海游泳,被淹沒無法回歸(回家),於是化為精衛,時不時銜西山的木、石,來堵塞東海。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近義詞】矢志不移、移山倒海、愚公移山、堅韌不拔
【反義詞】虎頭蛇尾、有頭無尾
三、女媧補天
【解釋】:神話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偉氣魄和大無畏的斗爭精神。
【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於是女媧用五色石來填補蒼天。
【示例】:傳說雨花石是女媧補天留下的石頭。
【語法】:主謂式;作主語、定語;形容改造天地的雄偉氣魄
【近義詞】煉石補天
四、牛郎織女
【解釋】:牛郎織女為神話人物,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比喻分居兩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對戀人。
【出自】:兩漢:佚名《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那遙遠而亮潔的牽牛星,那皎潔而遙遠的織女星。織女正擺動柔長潔白的雙手,織布機札札不停地響個不停。因為相思而整天也織不出什麼花樣,她哭泣的淚水零落如雨。只隔了道清清淺淺的銀河,他倆相界離也沒有多遠。相隔在清清淺淺的銀河兩邊,含情脈脈相視無言地痴痴凝望。
【語法】:聯合式;作主語、分句、賓語;含貶義
五、葉公好龍
【解釋】: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出自】:漢·劉向《新序·雜事》記載: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器物上刻著龍,房屋上也畫著龍。真龍知道了,來到葉公家裡,把頭探進窗子。葉公一見,嚇得拔腿就跑。
【語法】:主謂式;作定語、賓語;含貶義
【近義詞】言不由衷、兩面三刀、表裡不一、口是心非
【反義詞】名副其實、名實相符、表裡如一
『肆』 關於美麗人物的四字成語故事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沉魚: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句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句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句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落雁:昭君、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
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
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
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
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
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
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
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 (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閉月:貂嬋、
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貂嬋在後花園拜
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
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養女長得如何漂
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
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
月」了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
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臣董卓所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羞花:楊玉環
.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
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
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
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
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 有出頭之日?
」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
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
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
了頭。「羞花」稱號得來。
『伍』 有關三國演義的四字成語故事幾人物角色
三顧茅廬,初出茅廬,舌戰群雄,錦囊妙計,羽扇綸巾, 鼎足三分, 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 桃 園 三 結 義
三 顧 茅 廬
官 渡 大 戰 後, 曹 操 打 敗 了 劉 備。 劉 備 只 得 投 靠 劉 表。
曹 操 為 得 到 劉 備 的 謀 士 徐 庶, 就 慌 稱 徐 庶 的 母 親 病 了, 讓 徐 庶 立 刻 去 許 都。 徐 庶 臨 走 時 告 訴 劉 備, 隆 中 有 個 奇 才 叫 諸 葛 亮, 如 果 能 得 到 他 的 幫 助, 就 可 以 得 到 天 下 了。
第 二 天, 劉 備 就 和 關 羽、 張 飛 帶 著 禮 物, 到 隆 中 去 拜 訪 諸 葛 亮。 誰 知 諸 葛 亮 剛 好 出 游 去 了, 書 童 也 說 不 准 什 么 時 候 回 來。 劉 備 只 好 回 去 了。
過 了 幾 天, 劉 備 和 關 羽。 張 飛 冒 著 大 雪 又 來 到 諸 葛 亮 的 家。 劉 備 看 見 一 個 青 年 正 在 讀 書, 急 忙 過 去 行 禮。 可 那 個 青 年 是 諸 葛 亮 的 弟 弟。 他 告 訴 劉 備, 哥 哥 被 朋 友 邀 走 了。 劉 備 非 常 失 望, 只 好 留 下 一 封 信, 說 渴 望 得 到 諸 葛 亮 的 幫 助, 平 定 天 下。
轉 眼 過 了 新 年, 劉 備 選 了 個 好 日 子, 有 一 次 來 到 隆 中。 這 次, 諸 葛 亮 正 好 在 睡 覺。 劉 備 讓 關 羽、 張 飛 在 門 外 等 候, 自 己 在 台 階 下 靜 靜 地 站 著。 過 了 很 長 時 間, 諸 葛 亮 才 醒 來, 劉 備 向 他 請 教 平 定 天 下 的 辦 法。
諸 葛 亮 給 劉 備 分 析 了 天 下 的 形 勢, 說:「 北 讓 曹 操 占 天 時, 南 讓 孫 權 占 地 利, 將 軍 可 占 人 和, 拿 下 西 川 成 大 業, 和 曹、 孫 成 三 足 鼎 立 之 勢。」 劉 備 一 聽, 非 常 佩 服, 請 求 他 相 助。 諸 葛 亮 答 應 了。 那 年 諸 葛 亮 才 27 歲。
草 船 借 箭
周 瑜 非 常 嫉 恨 諸 葛 亮, 總 想 找 個 理 由 殺 掉 諸 葛 亮。
一 天, 周 瑜 讓 諸 葛 亮 造 10 萬 枝 箭, 並 說 10 天 內 就 要。 諸 葛 亮 痛 快 地 答 應 了, 說:「 我 3 天 之 內 就 送 10 萬 枝 箭 過 來。」 周 瑜 很 吃 驚。
諸 葛 亮 向 魯 肅 借 了 20 只 快 船,600 名 士 兵, 把 每 條 船 用 布 蒙 上, 兩 邊 堆 滿 一 捆 捆 的 干 草。 周 瑜 得 知 這 一 情 況 後, 心 里 非 常 懷 疑, 不 知 諸 葛 亮 又 在 玩 什 么 花 樣。
到 第 三 天, 天 還 沒 亮, 諸 葛 亮 便 派 人 將 魯 肅 請 來, 說:「 請 您 和 我 一 同 去 取 箭。」 然 後, 把 20 條 快 船 用 長 繩 連 起 來, 一 直 往 江 北 駛 去。 當 時, 長 江 上 霧 雲 很 大, 對 面 看 不 見 人。 魯 肅 心 里 不 明 白, 問 諸 葛 亮 怎 么 回 事。 諸 葛 亮 只 是 笑, 並 不 回 答。
不 久, 船 靠 近 曹 操 的 水 寨。 諸 葛 亮 命 令 將 船 頭 朝 東 船 尾 向 西, 一 字 擺 開。 又 叫 士 兵 一 起 敲 鼓 吶 喊。 曹 操 聽 了 報 告, 說:「 霧 天 作 戰, 恐 怕 有 埋 伏。 先 讓 水 陸 軍 的 弓 箭 手 向 他 們 射 箭, 霧 散 後 再 進 軍。」 於 是, 箭 像 雨 點 一 樣 射 向 那 20 條 船。
箭 頭 准 確 地 落 在 草 捆 上, 排 得 密 密 麻 麻。 過 了 一 會 兒, 諸 葛 亮 命 令 船 頭 掉 過 來, 再 由 西 向 東 排 開, 於 是, 另 一 面 又 被 射 滿 了 箭。 等 到 太 陽 要 升 起 來 時, 霧 也 快 散 了。 諸 葛 亮 命 令 軍 士 開 船, 並 一 起 大 喊:「 謝 謝 丞 相 的 箭!」
船 到 了 南 岸, 周 瑜 已 經 派 了 500 名 軍 士 在 江 邊 等 著 搬 箭, 卸 完 後 共 有 十 二 三 萬 枝 箭。 魯 肅 見 了 周 瑜, 把 諸 葛 亮 借 箭 的 事 說 了 一 遍。 周 瑜 嘆 氣 說:「 諸 葛 亮 真 是 神 機 妙 算, 我 實 在 不 如 他 啊!」
赤 壁 大 戰
周 瑜 與 諸 葛 亮 商 量 好 進 攻 曹 操 的 時 間, 然 後, 把 人 馬 分 成 6 隊, 只 等 東 南 風 一 刮 起 來, 就 開 始 行 動。
東 南 風 刮 起 來 後, 黃 蓋 帶 了 20 只 裝 滿 蘆 葦、 硫 磺 等 物 的 火 船, 向 對 岸 開 去。 快 到 曹 操 軍 營 時, 船 一 齊 起 火, 順 著 風 勢, 將 曹 軍 船 只 燒 著。 由 於 曹 操 聽 信 龐 統 的 話, 將 所 有 的 船 用 鐵 環 鎖 在 一 起, 根 本 沒 法 逃 走。
這 時, 曹 軍 水 寨 全 都 燒 著, 一 片 火 光。 許 多 兵 士 被 燒 死 了。 曹 操 知 道 中 了 計, 一 邊 叫 罵, 一 邊 尋 找 船 只。 這 時, 張 遼 駕 著 一 只 小 船 過 來, 曹 操 才 脫 離 火 海。
曹 操 被 救 上 岸 時, 東 吳 兵 馬 已 殺 了 過 來。 他 在 張 遼 等 人 的 保 護 下, 終 於 甩 掉 了 東 吳 的 追 兵。 他 們 來 到 一 個 山 勢 很 險 的 地 方。 這 時, 曹 操 哈 哈 大 笑 起 來, 將 士 們 都 嚇 了 一 跳, 問 他 笑 什 么, 曹 操 說:「 我 笑 諸 葛 亮、 周 瑜 不 懂 計 謀, 如 果 他 們 在 這 里 埋 伏 下 一 支 兵 馬, 那 就 厲 害 了!」 話 沒 說 完, 殺 出 了 一 支 人 馬, 原 來 是 早 已 埋 伏 在 這 里 的 趙 雲。 曹 操 連 忙 突 圍, 死 傷 了 許 多 兵 士, 好 不 容 易 才 逃 出 來。
這 時, 天 已 經 亮 了, 正 下 著 大 雨。 曹 操 以 為 沒 有 危 險 了, 就 下 令 休 息 吃 飯。 他 坐 在 樹 林 中, 不 禁 又 哈 哈 大 笑 起 來。 旁 邊 人 問:「 丞 相 您 損 失 了 那 么 多 人 馬, 笑 什 么 呢?」 曹 操 說:「 我 笑 諸 葛 亮、 周 瑜 還 是 缺 少 計 謀, 如 果 他 們 在 這 里 埋 伏 下 一 支 人 馬, 我 們 還 能 逃 得 了?」
話 音 沒 落, 突 然 一 陣 喊 聲, 張 飛 率 領 兵 馬 沖 了 過 來。 曹 操 大 吃 一 驚, 甲 衣 也 沒 穿 就 上 了 馬。 他 手 下 的 將 士 一 邊 跑 一 邊 迎 敵, 許 多 人 都 受 了 傷。
這 次, 曹 操 開 始 走 小 路。 他 們 來 到 了 華 容 道。 曹 操 見 遠 處 還 有 煙 霧, 像 有 伏 兵。 曹 操 說:「 這 是 諸 葛 亮 叫 人 放 的 煙, 讓 我 不 敢 走 這 條 路。」 於 是, 曹 操 等 人 走 上 了 華 容 道, 這 條 路 本 來 不 平, 加 上 剛 下 過 雨, 特 別 難 走。 曹 操 下 令 砍 樹 搬 草, 墊 平 路 面。 不 少 士 兵 累 得 昏 倒 在 地 上。
好 不 容 易 到 了 平 坦 一 點 的 路 面, 曹 操 又 哈 哈 大 笑 起 來:「 如 果 是 我 指 揮 打 仗, 肯 定 在 這 里 埋 伏 一 支 軍 馬, 諸 葛 亮、 周 瑜 到 底 是 不 行 啊!」 話 沒 說 完, 有 是 一 聲 炮 響, 關 羽 帶 人 截 住 了 去 路。
曹 操 嚇 了 一 跳。 等 他 定 下 神 來, 看 清 是 關 羽 時, 臉 上 頓 時 有 了 笑 容:「 雲 長。 以 前 我 對 你 不 錯, 請 你 看 在 過 去 的 情 義 上, 放 我 一 條 生 路 吧。」 關 羽 是 個 講 義 氣 的 人, 他 回 想 起 曹 操 對 他 的 種 種 好 處, 又 看 那 些 士 兵 的 可 憐 樣 子, 就 讓 開 了 道 路。
諸 葛 亮 聽 說 關 羽 放 走 了 曹 操, 非 常 生 氣, 說:「 關 羽 因 為 私 人 情 義 耽 誤 了 公 事, 拉 出 去 殺 了!」 劉 備 一 聽, 急 忙 過 來 求 情:「 我 和 關 羽 像 親 兄 弟 一 樣, 本 來 准 備 一 齊 死 的, 先 生 殺 了 他, 我 也 沒 法 活 了, 就 原 諒 他 一 次 吧。」 諸 葛 亮 這 才 不 說 什 么 了。
火 燒 連 營
孫 權 殺 了 關 羽, 搶 回 荊 州, 這 兩 件 事 惹 得 劉 備 心 里 冒 火。 他 不 顧 文 武 大 臣 們 的 勸 阻, 親 自 率 領 75 萬 人 馬 殺 向 東 吳。
張 飛 命 令 3 天 之 內 作 好 白 旗 白 甲, 全 軍 將 士 帶 孝 出 征, 並 叫 范 疆、 張 達 快 去 辦 理, 誤 了 期 限 就 殺 人。 范 疆、 張 達 看 不 能 完 成 任 務, 就 刺 死 張 飛, 投 奔 了 孫 權。
三國成語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姦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註:「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註:「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註:「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盪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盪氣回腸.」
『陸』 歷史故事四字成語大全
1、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並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庄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6、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7、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柒』 形容「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形容「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的四字成語有:捨生取義、懸梁刺股、三顧茅廬、圍魏救趙、荊軻刺秦。
『捌』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描寫人物品質的四字詞語
守株待兔
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釋】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出處】《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結構】連動式。
【用法】用作貶義。一般作賓語、定語。
【正音】待;不能讀作「dǎi」。
【辨形】待;不能寫作「侍」。
【近義詞】刻舟求劍、墨守成規
【反義詞】通達權變
【辨析】~和「刻舟求劍」;都含有「不知變通」之意。但~重在「守」和「待」;形容人不作主觀努力;只是存在僥幸心理;想獲得意外成功;而「刻舟求劍」偏重於「刻」和「求」;強調雖然主觀上努力;但不了解情況變化;不知變通而採取錯誤方法。
【例句】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創造;這樣如同~;能有好日子過嗎?
【英譯】waitforgainswithoutpains
【成語故事】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玖』 關於人物故事的成語大全
人物的成語故事1:殘杯冷炙
北齊的文學家顏之推,學富五車,他有一部《顏氏家訓》流傳下來。這本書的內容是以儒家的傳統思想作為立身治家之道的。《顏氏家訓》中有一處告誡說:「不可令有稱譽,見役勛貴,處之下坐,以取殘杯冷炙之辱。」意思是說,不能因為有點稱贊,你就去受權貴驅使;不能因為處在低下的座位上,你就去受取權貴施捨的屈辱。
唐代的大詩人杜甫,有一段時間就被迫在顏之推提到過的這種悲苦的處境里生活。
杜甫從小聰明好學,志高務實,但一直沒有遇到施展才華的機會。直到三十五歲那年,早已盛負詩名的他才踏上通往京都長安的大道。考試完後,杜甫覺得文章寫得得心應手,但他哪裡知道,主持這次考試的大臣李林甫,根本不想選用賢才,而對有才能有膽識的人,一概採取排斥的態度,竟然向唐玄宗說無人中舉。
杜甫沒有料到自己會應試落第,內心非常痛苦,對前途悲觀失望。從此,他流落長安,以「賓客」的身份出入於達官貴人之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他時常陪王公大臣宴飲,席間吟詩賦詞助興。這樣做,是為了維持生計,也是希望得到權貴們的推薦,求得一官半職。最後,終於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的職位。
後來,杜甫有一首名叫《贈韋左丞》的詩作:「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殘懷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這首詩是寫杜甫當年身困長安時遭受的冷落。境遇如此可悲,令人「消魂」。不過呢,杜甫這種「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屈辱生活,也使他看到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和統治階級的罪惡,從而寫出了《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等現實主義傑作。
人物的成語故事2:草菅人命
秦王嬴政統一中原,建立秦王朝以後,制定了非常嚴酷的法令。他的小兒子胡亥從小就由趙高負責傳授歷朝的法令,所以胡亥對於用各種刑法殺人非常熟悉。
秦始皇起初是打算把皇位傳給大兒子扶蘇的,但秦始皇在一次出去巡視的時候,在路上得病死了,趙高就和丞相李斯一起,幫助胡亥奪取了皇位,殺害了哥哥扶蘇。就這樣,胡亥成為了秦王朝的第二個皇帝。
為了鞏固自己奪來的皇位,秦二世採用趙高的計謀,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十二個公子和兩個公主都定了死罪,一一殺害,而且還殺了許多有功的大臣。他還讓許多沒有生育的宮女去為秦始皇殉葬,把那些為秦始皇建造陵墓的民工全部活埋在墓中,就連曾幫助他奪取皇位的丞相李斯,也被他定罪腰斬了。秦二世把朝政大權交給趙高,自己整天變著法子尋歡作樂。他在打獵的時候,看到路過的行人無緣無故地用箭把他們射死,自己還覺得這樣開心。
秦二世過於殘暴,「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意思是說,秦二世把人的生命看得如同野草一樣輕賤,隨意殺害。秦朝老百姓的徭役賦稅負擔非常沉重,刑法愈加苛毒。廣大勞動人民在飢餓與死亡線上掙扎徘徊。終於在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了農民起義,反抗暴秦統治。秦王朝很快就滅亡了。
人物的成語故事3:草木皆兵
東晉時期,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意思是說,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苻堅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這就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
『拾』 有關神話故事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有關神話故事的四字成語有
天衣無縫 [ tiān yī wú fèng ]
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麼毛病。
火眼金睛 [ huǒ yǎn jīn jīng ]
原指《西遊記》中孫悟空能識別妖魔鬼怪的眼睛。後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銳利,能夠識別真偽。
八仙過海 [ bā xiān guò hǎi ]
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民間因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諺語。後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領或辦法,互相競賽。
牛郎織女 [ niú láng zhī nǚ ]
牛郎織女為神話人物,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比喻分居兩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對戀人。
女媧補天 [ nǚ wā bǔ tiān ]
神話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偉氣魄和大無畏的斗爭精神。
精衛填海 [ jīng wèi tián hǎi ]
精衛:古代神話中的鳥名。精衛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後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愚公移山 [ yú gōng yí shān ]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誇父逐日 [ kuā fù zhú rì ]
誇父:古傳說中的人名。誇父拚命追趕太陽。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葉公好龍 [ yè gōng hào lóng ]
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開天闢地 [ kāi tiān pì dì ]
古代神話傳說:盤古氏開辟天地,開始有人類歷史。後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來沒有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