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成語故事有感
從結構上看,一篇讀後感至少要有三個部分的內容組成:一是要介紹原作的篇名內容回和特點;二是根據答自己的認識對原作的內容和特點進行分析和評價,也就是概括地談談對作品的總體印象;三是讀後的感想和體會.即一是說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據評價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發,重點在「感」字上.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㈡ 讀《成語故事》有感 作文600字
今天,我讀完了整本成語故事書,深有感觸。
我知道了許多成語的由來,懂得了在什麼地方,應該運用什麼成語。比如: 一字千金 用在形容詩文精妙,具有極高的價值, 四面楚歌 形容遭遇到極端的困難, 十面埋伏 來形容穩扎穩打,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來形容純正的愛情。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在這里就不一一列出來了。
在成語故事裡,我還學到了李白的一首詩: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十六君遠行,瞿塘灧預堆。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其中,我對千金一笑最感興趣。西周末代帝王周幽王是個很好色的人。於是,褒珦的兒子洪德就在褒村買到一個絕代美女,取名褒姒,獻給周幽王。周幽王看見褒姒長得如花似玉,非常高興,便每日與褒姒尋歡作樂,但褒姒從來不笑。周幽王於是下令,誰能博美人一笑者,賞之以千金。有奸臣建議,說先王時期建立的防外侵用的烽火台,一處點燃四處均相應,諸侯各國都搬兵來救。周幽王採納後與褒姒高台觀看,見諸侯各國忙忙碌碌趕到,發現受騙,褒姒果然大笑。當然,此後有外侵時,周幽王點烽火求救時,結果沒人來幫忙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懂得的道理是:1、人應該守信,正如俗語所說: 一朝說假話,一世無人信。 2、做人不能貪圖美色。
《成語故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華。《成語故事》是能讓人從中學到不少東西的一本好書。
㈢ 成語故事的讀後感150字
給你寫幾個吧。
讀拔苗助長
昨天我讀了拔苗助長的故事,是說一個人總是覺得他的禾苗長得太慢,於是就拔出這些禾苗想讓禾苗長得快一些,但是因為禾苗離開了土壤就全部死掉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任何事情都是有它自身的規律的,要想辦法發現和利用這些規律,才能取得成功.而違背這些規律一定是失敗的.比如說拔苗助長的故事,禾苗需要時間和養分、陽光等等才能慢慢地長大,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生長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這就是規律.而那個人違背了規律就一定會失敗.
我們做事情也要符合規律,不能急於求成.
讀了《成語故事》這本書.其中有一個故事是講百發百中的,重點講了泮黨他感覺自己的箭術比別人好得多,要跟別人比一比誰厲害.故事表達的是做人不能驕傲自滿,要知道世界上還有許多比自己技術更高的人.
讀了這個故事,我懂得了,不能一味地和別人比出勝負,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向別人學習,讓自己能更加進步.
《半途而廢》讀後感
我讀了一個成語故事《半途而廢》,是講了一個叫樂羊子的人,他去遠方拜師求學,一年後樂羊子回家,妻子問他怎麼這么快就回來了,他說想家了,妻子聽完,拿起一把剪刀,來到織布機前說:「織布要一絲一線地積累,剪斷了,前面織的布就作廢了,學習也是這樣,每天都要堅持.」樂羊子被妻子說的話所打動,於是又回到老師哪裡繼續完成了學業.
通過這個成語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麼事情都要堅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廢.
《成語故事 》讀後感
安居樂業
我讀了一些成語故事,其中有個故事叫《安居樂業》,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一個叫老子的人對當時的社會很不滿,因為國家要打仗迫使人們總是要搬遷,老子喜歡的是一個「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小國寡民」是指很小的一個國家,人口也很少,人們過著悠閑的生活,有交通工具人們也不去坐它,有兵器人們也不去用它.鄰國大家都互相看得見,可也不互相來往.人們過的很好.
安居樂業指的是「安定的生活,快樂的勞動」,我希望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也能跟老子所想的理想社會一樣,大家和平的生活,不要滿地球的恐怖份子,小偷,騙子,拐賣兒童案.
《成語故事》讀後感
盲人摸象
今天我讀了《成語故事裡》中的盲人摸象,故事講的是有幾個盲人摸一頭大象,他們每個人摸的部位都不一樣,結果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有的人說像柱子,有的人說像蛇,有的人說像扇子,有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看到事物的全面,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面.我以後做什麼事情都要仔細觀察,不要象盲人摸象一樣只看到事物的一面.
黔驢技窮
譯文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到它,一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作神,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小心謹慎,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一天,驢子一聲長鳴,老虎非常害怕,逃到遠處,十分恐懼,認為驢子要咬自己,.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後後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老虎態度更為隨便,碰擦倚靠、沖撞冒犯它.驢子發怒了,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感到欣喜,盤算此事,心想道:「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本文的寓意:①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②沒有真才實學,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㈣ 讀《成語故事》有感400字
讀《成語故事》有感
最近,我讀了許多書,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成語故事》。在這本書里,寫了各種各樣的故事,有為人處世的、堅強意志的、求學求知的等等,這本書還圖文並茂,每個成語既有出處、解釋和例句,又有精彩的故事,十分有趣。
在這本書里有100個故事,讓我最喜歡的是妄自菲薄和目無全牛。妄自菲薄,是講形容過於小看自己。講的是在三國鼎立時期,諸葛亮幫助劉備打天下,建立政權,劉備死後,劉禪即位,可劉禪沒有治國的才能,也胸無大志。而諸葛亮寫了《前出師表》,在其中寫到了蜀國文武官員為蜀國拚命效死,而劉禪也應該發憤圖強,振奮精神,萬萬不可以小看自己。這讓我知道了,我們要正確地看清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目無全牛指技藝達到精通純熟的地步,它講了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叫庖丁的廚師,他解剖牛的技藝十分高超,把刀分牛分得非常好,哪是肉,哪是筋骨,下刀的時候在筋骨之間的縫隙中游動,連閉著眼也可以解剖牛的身體,這可是他練了幾十年才到的境界。這讓我知道了我們要過多年的探索和一朝一夕的實踐才能獲得成功。
㈤ 讀《成語故事》後的感想400字小學作文
暑假裡我讀了一本書,叫《成語故事》。這本書裡面有很多很多的知識,「胸有成竹」的意思是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十分的把握;「魚目混珠」的意思是比喻拿假的東西冒充真的東西。 我對其中的一個「磨杵成針」的成語故事感受很深。這個故事講述了偉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學習,很貪玩,有一天遇見一位老奶奶正在磨一根粗粗的鐵棒,李白覺得很驚奇,說:「要把鐵棒磨成針,能行嗎?」老奶奶笑了笑說:「我不停的磨下去,這鐵棒會越來越細,最後一定會磨成針的。」李白聽了很受啟發,於是他下定決心堅持讀書,後來成了著名的詩人。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我想我在學習上也要向這位老奶奶一樣學習她堅持不懈的毅力,肯定也能考到好成績的。 我很喜歡《成語故事》這本書,因為每一個成語都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㈥ 閱讀《成語故事》有感
從結構上看,一篇讀後感至少要有三個部分的內容組成:一是要介紹原作的篇名內容和特專點;二是根據自己的屬認識對原作的內容和特點進行分析和評價,也就是概括地談談對作品的總體印象;三是讀後的感想和體會.即一是說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據評價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發,重點在「感」字上.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㈦ 讀成語故事有感500字
以前,我對成語是知之甚少,一度認為成語是非常枯燥無味的東西,但是自從讀了《成語故事》後,我才感到自己對成語的了解太少了,原來成語是這么的有趣,能帶給人很多很多的知識,不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記得《成語故事》中的有一則《驕兵必敗》。
它寫的是:魏相是我國漢朝的一名有名的官員,他當過好多的官。據說,他很小的時侯就讀過《易經》,文章寫得好,也很有見解。公元前65年,匈奴人攻打漢朝,匈奴人打了敗仗,向北方逃去。當時漢朝的皇帝漢宣帝,准備追擊打垮匈奴。那時魏相正當丞相。魏相對皇帝說:「我聽人家說兵分4種:義兵、應兵、貪兵、驕兵。還說義兵打仗會勝利,應兵一定能克服敵人的進攻,搶寶貝的貪兵不會打仗,驕兵必然會打敗仗。」皇帝聽了覺得有道理,就放棄了追擊的念頭。後來,人們就根據這句話總結出「驕兵必敗」這個成語。讀到這我才發現,魏相的學問真是太淵搏了。他用了寥寥數語就讓漢宣帝知道了驕兵必敗的道理。但我自己何嘗不是跟漢宣帝一樣?只要做了什麼好事,比如說老師今天誇獎了我,我回家就馬上得意地告訴爸爸媽媽,但是爸爸媽媽聽了後往往只會說:「知道了!」現在想想,真是汗顏。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不可磨滅的一大部分,每一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蘊含了豐富的知識和人生哲理。大家都來讀《成語故事》吧!
㈧ 讀成語故事有感作文怎麼寫400字左右
最近,我讀了許多書,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成語故事》。在這本書里,寫了各種各樣的故事,有為人處世的、堅強意志的、求學求知的等等,這本書還圖文並茂,每個成語既有出處、解釋和例句,又有精彩的故事,十分有趣。
在這本書里有100個故事,讓我最喜歡的是妄自菲薄和目無全牛。妄自菲薄,是講形容過於小看自己。講的是在三國鼎立時期,諸葛亮幫助劉備打天下,建立政權,劉備死後,劉禪即位,可劉禪沒有治國的才能,也胸無大志。而諸葛亮寫了《前出師表》,在其中寫到了蜀國文武官員為蜀國拚命效死,而劉禪也應該發憤圖強,振奮精神,萬萬不可以小看自己。這讓我知道了,我們要正確地看清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目無全牛指技藝達到精通純熟的地步,它講了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叫庖丁的廚師,他解剖牛的技藝十分高超,把刀分牛分得非常好,哪是肉,哪是筋骨,下刀的時候在筋骨之間的縫隙中游動,連閉著眼也可以解剖牛的身體,這可是他練了幾十年才到的境界。這讓我知道了我們要過多年的探索和一朝一夕的實踐才能獲得成功。
㈨ 讀《成語故事》有感作文
成語,是我國的一種特殊的詞彙,它一般以四字的為主,當然,也有六字的,如「此一時彼一時」等,也有八字的,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甚至有其他字數的。今天要說的成語,它的背面都有一個小故事,如剛剛所說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然說到了這個詞,那就給大家講有關這個的故事吧!
相傳,東漢時的班超奉朝廷之命出使西域,先到鄯善國商對此進行破壞。班超察覺到這個情況後,認為必須消滅掉這些人,並比方說:「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夜他就帶了一些壯士,攻入匈奴行營,殺死匈奴秘史和隨從。第二天,他再去與鄯善國王談判,終於完成使命。「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常用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聽完了故事,是不是想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呢?它的意思為:比喻只有迎著困難上,才能獲得成功。我想,古人真聰明,竟然能將那麼長的故事壓縮成4個字,8個字。想必,古人對成語是有一番苦思的。曾經,我不懂成語的用處,現在,我知道了成語的用處那麼廣泛啊!在文章里,用上成語,使它更加生動;在言語中,加上成語,能顯出你這個人十分有學問。看,成語多麼有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