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這篇短文可用成語
㈠ 與鷸蚌相爭有關的成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隔岸觀火
坐山觀虎鬥
兩虎相爭
渾水摸魚
趁火打劫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一言既出,如白染皂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一人向隅,滿座不樂
一犬吠形,百犬吠聲 一夫出死,萬乘不輕
㈡ 鷸蚌相爭的成語
鷸蚌相爭
【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解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惠王曰:"今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敝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 。故願惠王之熟記也。"惠王曰"善!"乃止。
㈢ 鷸蚌相爭用一個成語概括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㈣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內容可以用成語「()」來概括,(
坐收漁利 互補相讓 兩敗俱傷
㈤ 誰能寫關於鷸蚌相爭的成語。
曝: 一曝十寒
喙: 不容置喙
且: 得過且過
按圖索驥的近義詞: 順藤摸瓜
㈥ 鷸蚌相爭 成語
鷸蚌相爭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內相持不下,容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 處
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例 句
肅清日寇吾儕事,~笑列侯。 ★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絕》之三
近反義詞
近義詞
魚死網破
典 故
趙國准備討伐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會有死鷸。』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㈦ 鷸蚌相爭用成語概括
漁人得利
yú rén dé lì
【注釋】
趁著雙方爭執不下而從中得到好處
【出處】
西漢·內劉向《戰國策·燕策容二》:「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舉例】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鷸蚌相持,自己~。」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㈧ 《鷸蚌相爭》這個成語現在用來比喻
【解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㈨ 鷸蚌相爭是一則寓故事,可以用什麼八字成語
就是這個成語!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也可以用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㈩ 鷸蚌相爭隱含兩個成語是題目是可以是鷸蚌
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語解釋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語法復句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