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成語推斷古文意義
㈠ 5篇成語古文,解詞,譯文,寓意,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出處《晉書·苻堅·載記》。
【寓意】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出自《莊子·秋水》。
【寓意】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寓意】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出自《世說新語·假譎》。
【寓意】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出自《左傳·僖公五年》。
【寓意】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㈡ 如何推斷文言實詞詞義
(一)以形析義法。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的形體構造常常與這個漢字初始所表示的詞義有或近或遠的關系。漢字中的形聲字佔80%以上,其義符也為我們領悟詞義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漢字的形體結構特別是義符來探求、解說實詞詞義。如:「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賈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滄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義應與水有關,聯系後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滄溟」為「大海」的意思;「輟」字,口旁,與吃、喝、叫有關,聯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斷其含義是「吃」或「嘗」。再如:「(先軫)免胄入狄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下部「兒」指人,上部「二」指明字義所指部位在人體頂部。故「元」是表示「人頭」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頭上。「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擊人頭部,因而「寇」指「盜賊」。「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頭。
(二)以音猜義法。古代漢語中,語音和語義有一定的關系,我們可以運用聲訓(訓詁學術語)原理,找到通假關系,用本義去解釋借義。如:「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於佚樂」,句中「頓」與「鈍」字形相似,讀音相近,「鈍」的含義是「不鋒利」,「甲兵頓弊」就是「甲弊兵鈍」,意即長期放棄戰備,鎧甲破弊,兵器也不鋒利了。「頓」通「鈍」。又如:昌期少年,不閑吏事,(閑:空閑)(04年湖北卷試題)。句中「閑」與「嫻」通假,「熟悉」的意思,「嫻於辭令」即為明證,「不閑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試題把「閑」理解為「空閑」就是錯誤的。
(三)溫故知新法。對於某些詞義不明,就要回憶它在哪些已學過的課文中出現過,是什麼意思,哪種含義與這個語言環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處的含義。如:「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句中「及」已知學過的義項有「趕上」「到達」等意思,「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陶淵明《陶花源記》)即是依據。這里用法與「到達」相接近,但不確切。「到達」可引伸為「接觸」,由此再引伸為「實踐」。該句中「及」即為「實踐」的意思。「履」字,已知學過的有「鞋子」之義。如「鄭人買履」,接觸過的成語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講,這是「履」的本義。此句中的「履」應是在本義的基礎上引伸為「走過」、「經過」或「實行」的意思。再如:富人不佔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質:質問)(05年重慶高考試題)「質」字,已學過的有「做人質」「做抵押品」的意思(「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兵乃出」即為明證),全句意為「有富人不佔有田籍卻以別人的田券作抵押霸佔土地萬畝」。又如,高考題判斷下列選項的正誤:A、諷帝大征四方寄技諷:勸告。B、咸私哂其矯飾焉哂:譏笑。C、恐為身禮品,每遇人盡禮遇:優待。D、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務:致力。本題考查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所考查的這幾個實詞確實是在古詩文中十分常見的,或曾在課文中見過,或在常見成語中使用,我們完全可以比照相關的句子去理解:A項中的「諷」比照「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諷齊王納諫》),B句中的「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C項中的「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竊符救趙》),D項中「務」比照「除惡務盡」等等。它們各自與課文中的這些句子或成語相同的詞意思一樣,然而,畢竟本題有一定難度。C項中的「遇」解釋為「優待」似乎也正確,無論是「遇臣甚厚」還是「每遇人盡禮」,「遇」句都有「優待」之意,但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決:一是「遇」這個詞本身不含「優」的意思,只是對待;二是聯系原文段上下文來看,後半句「遇……盡禮」合在一起為「以禮善待」之意。所以「遇」應為「對待」的意思,故C項解釋是不正確的。
(四)以今推古法,即以現代漢語中的合成詞,成語語素意義來推斷該語素在古漢語中的含義。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現代漢語中組成的合成詞有「疏通」「疏導」「疏浚」等詞,這些詞中的語素「疏」,與「通、導、浚」都是同義並列,因此,「疏」解釋為「通」,這樣「疏八珍之譜」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可以喻大(喻:比喻)(2005年遼寧卷高考題選項)現代漢語有成語「家喻戶曉」、「不言而喻」,其中「喻」均是「明白、了解」的意思,選項文句意為「(我陳述的事情雖然小),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故選項解釋是錯誤的。
(五)互文見義法。古人常在並列短語、對偶句、排比句的對應位置是使用同義詞或反義詞,只要知道其中一個詞的含義,就可以推斷出另一個詞的含義。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彼竭我盈」是由兩個主謂短語構成的並列短語,處於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兩個意義相對的詞(由彼、此相對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再如「求全責備」、「化險為夷」兩個成語中,「責」與「求」相對,「責」與「備」相對,而且可以判斷它們是同義關系;「夷」與「險」相對,而且是反義關系,「夷」就是「不險」,就是「平坦、平安」之意。又如「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句中講「春」「秋」兩季之事,「春耕」對「秋斂」,可推出「斂」即「收割」;「補不足」與「助不給」相對,「助」即「補」,「給」即「足」,成語「家給人足」可資佐證。
(六)隨文斷義法。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通常會有不同的意義,推斷詞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把詞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據已知條件加以仔細研釋。如《項脊軒志》說:「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句中「借」字,教材註解為「借閱」,就大為不妥。因為,借閱一本幾本書尚可,哪有「借」滿架書之理呢?況且,歸有光是書香門第,所讀之書又不會是什麼珍本秘書,一般是用不著去「借」的,此處「借」當理解為「堆疊」之意為妥。再說「偃即嘯歌」也決不是教材編者所說的什麼「悠然自得」「豪放高歌」,因為這太不合情理了。滿架之書,不好好讀,還要搞什麼「自得」「高歌」,豈不是心浮氣躁,用心不專?其實這四個字是描寫他讀書非常「投入」的情景,「偃仰者」,頭之低昂也;「嘯歌者」,放聲吟誦也。又如「彼非不欲多負,力不贍也。贍:贍養(2005年北京春招題)」,原文是講一個相貌奇特而力大無比的漢子,不怕毒蛇猛虎,常在夜間打柴,而且獨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一般人只能背一百斤,他把柴賣給別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錢,人們不解其中緣故而問他,他說了上面這句話,意為,他們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沒有我大,沒有辦法。句中把「贍」誤解為「贍養」毫無語境依據,應解釋為「足夠、充足」之類的意思才對。
(七)成份分析法。根據詞語在句子中的語法位置、功能、作用來推斷詞語的含義,這種方法叫「成份分析法」。如,同樣一個「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中,它做謂語,而且帶有賓語,釋為「藏匿」;在「微行入古詩」中,它做狀語,修飾「行」,釋為「暗暗地,隱蔽地」;在「微風鼓浪」中,它做定語,限定「風」,釋為「微小、微弱」。又如「(優孟)多辯,常以談笑諷諫辯:辯駁「(2005年全國Ⅲ卷試題)句中「辯」作「多」的賓語,顯然只能翻譯為名詞「辯才」,還有「庭除甚蕪,堂屋甚殘除:廢棄」(2005年浙江卷)」,句中「庭除」「堂屋」均作句子主語,「除」翻譯為動詞「廢棄」顯然不對,應譯為「台階」才講得通。
(八)邏輯分折法。如「陳勝、吳廣乃謀曰:『今王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句話中的「亡」與「舉大計」並舉,而其結果都是「死」,可見它決不會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兩個「亦死」而來,意思是「同樣」。
㈢ 我要一個成語的典故,還有他的寓意以及古文
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解釋: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典故:《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舉例:這一天大家都是驚疑不定,~,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無動靜。(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九回)
㈣ 成語與古文意思匹配正確
「不求甚解」中的「求」 需要.
「吾嘗求古仁人之心」中的「求」 探索.
「怏怏不樂」中的「樂」快樂(的樣子).
和「然則何時而樂耶」中的「樂」, (得到)快樂
㈤ 求一個中文成語 或者諺語 或者古文 意思為 你的行為會暴露你內心的秘密 感覺就在嘴邊 想不起來是什麼...
相由心生,見資料http://ke..com/view/2389256.htm
口乃心之門戶,這個遠一點 ,不過你可以看看翟鴻燊翟鴻燊口乃心之門戶中的大智慧相關視頻,國學運用大智慧,相信你也會喜歡,無論是否解決你的問題,值得一看,以下節選:
徒弟不只他們幾個,但就是他們幾個拜師學藝出來,整個天下就搞得差不多了。
口乃心之門戶,相由心生,你怎麼說話,口才如何,都是由你當時的心態所決定的。當你的心有惡氣時,你就很可能出口傷人。所以,我們說要進行口才訓練時,很重要的一個前提是要對你自己進行心態的修煉。一個人要有隨喜心,當你遇到什麼不理想的事情時,馬上調整自己的心態,你看待事物的心態是積極的、正面的,那麼你說出的話也是積極的、討人喜歡的,那麼你這時的口才才算是真正的口才,口乃心之門戶。所以說要想提升自己的口才水平,首先要提升你自己的心態修煉。
請你靜下心來,用心體會「口乃心之門戶」這句重要的古訓,常常做到自省、自覺、自悟,一切從心開始。
㈥ 幫忙根據古文寫出成語
1.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裴公也 項庄舞劍 意在沛公
2.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 秋毫無犯
3.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 勞苦功高
4.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㈦ 文言文中常見的實詞及解釋
考點簡說】
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實質就是結合上下文(語境)來判定常見實詞的含義。「常見實詞」,它的范圍並不很廣,重點是:(1)大綱規定120個實詞;(2)《語文》課本和《語文》讀本中出現頻率較高而又能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實詞,特別是《語文》課本課後練習題目中強調的實詞。「在文中」,即指語境,這是正確理解含義的前提,從近幾年的考題看,雖然有的實詞是課本中尚未出現的,但都是可以通過整體語境推斷來理解其含義的。
考查重點:考查的內容包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通假字等,其中對一詞多義、雙音復詞的考查是重點。
從詞性上說,主要側重於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對名詞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義,二是注意確定所指名物的范圍;對形容詞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與所修飾的對象或動作的聯系。文言文閱讀試題中,直接考查名詞、形容詞的意義或用法的,數量極少,倒是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的考查常有出現。「多義動詞」的意義分析推斷一直是常見文言實詞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閱讀中考查常見的實詞,有「顯」和「隱」之分。「顯」是指那種直接在所考查的詞上加點;「隱」是指在文句的翻譯判別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實詞的確定意思,就可以翻譯或分辨出譯句的正誤。
【文言實詞的主要類別和主要特點】
復習時,重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偏義復詞、詞類活用等。(具體內容見:(1)《語文高考導練》P119頁;(2)《高考語文基礎教程》P123頁;(3)《名師手把手》「備考資料博覽」部分。要求學生在復習課本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3、同形異義;
4、一詞多義; 5、偏義復詞; 6、詞類活用。
【學法建議】
1、注重積累
A、充分重視課本,夯實基礎;
B、重視文言文閱讀練習中的積累;
C、從過去十年高考題中積累,最好獨立做一遍;
D、加強文言文的課文朗讀,整理歸納出常考和易錯的實詞。
2、突出重點,明確目的
A、掌握常見實詞的常見義;
B、對單純歷史文化意義或作專有名來用的實詞義可以忽略;
C、不細究涉及較深專業知識的詞義;
D、實詞義與活用的區別;
E、注意實詞「在文中(語境)的意思」。
【方法指導】
一、語境分析法(根據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完全採用逐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
例如:(1996年全國高考題)「世方雷同,毋以此賈禍」,題目中給的詞義是:賈禍—消除禍患。我們根據上文內容可以判定是錯誤的。原文是針對郭永的抗上舉動,有人勸告他不要招惹禍患。「賈」雖然由「做買賣」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它的另一義項是「招引」、「招惹」。
二、結構分析法(根據整句中對應詞語的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並列詞句等對舉的語言現象很多,在兩兩、三三的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例如:「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不見也。」(《屈原列傳》)。上下句以「而」相連,表並列關系,據「亡國破家」這個並列結構的短語可推知「聖君治國」亦當為並列關系,譯為「聖明之君,治平之國」。若譯成「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則為主謂關系,與前句結構顯然不相對應。
再如:「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原列傳》)。「勞苦倦極」與「疾痛慘怛」相對。「疾痛慘怛」並列陳述幾種情況,譯為「疾病、痛苦、凄慘、憂傷」,那麼「勞苦倦極」的「極」就不可譯為「極點」。
三、語法分析法(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
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等。
例如:(2000年全國高考題)「自放驢,取樵炊爨」,題目中給的詞義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動詞「取」,後有動詞「炊爨」,上下聯系起來,不難推斷出它處於賓語的位置,是名詞,應該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動詞,明顯不當。
四、聯想推斷法(根據學過的知識推斷詞義)
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於根據課內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
例如:(2001年全國高考題)「城之不拔者二耳」,題目所給的義項是:拔—被攻取。依據《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其後秦伐趙,拔十城」的「拔」當「攻取」講,再結合語境,可以推斷答案是正確的。「齊人追亡逐北」,題目所給的義項是:北—指敗逃者。依據《過秦論》中「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的「亡」當「逃亡的人」、「北」當「敗逃的人」講,可以推斷答案也是正確的。
五、鄰字幫助法(根據相鄰的字來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語素合成的,它們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偏義復詞,一是同義復詞。偏義復詞,用義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是起陪襯作用;同義復詞是同義復用。
例如:「曹操之眾遠來疲敝」中的「敝」,根據它與「疲」相鄰的特點,可以推斷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勞」。再如:「今主上幼沖,賊臣虎據,雄才奮用之秋也」,其中「沖」按常見義比較費解,如果由它的鄰居「幼」字來幫助的話,則迎刃而解,可以推斷是「年幼」的意思。
六、成語對應法(藉助熟知的成語推斷詞義)
在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我們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語後,便可以根據一些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出文言詞義。
例如:(2001年全國高考題)「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兩個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義項可分別見於成語「拔苗助長」、「出類拔萃」。「攻取」義是由「拔出」義作了引申而來的,古時攻城必拔敵方軍旗,拔下軍旗即為「攻取」,再考慮上下文的語境,也可推斷解釋為「被攻取」是正確的。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構詞特點比照推斷詞義)
漢語詞彙中一部分詞,古為今用,但意義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義,「以今律古」。這里要特別注意古今構詞特點,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雙音節詞往往有其固定義項。
例如:(2001年全國高考題)「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中的「南面」,《現代漢語詞典》有兩個義項:一是指「南邊」,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這個意義上古人單說「南」而不說「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為尊位,君主臨朝南面而坐,因此把為君叫做「南面為王」、「南面稱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樂毅想謀反後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義。這與現代漢語是不相同的。
八、代入檢驗法(藉助題干所給的義項推斷詞義)
對於選擇、判斷類的詞語解釋題,最簡單的莫過於將所給的義項放入各自的具體語境中去貫通文意,解釋准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答案。
例如:(2002年全國高考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專以射為戲,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將兵:將領和士兵。
C、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曲折:指行軍的彎曲道路。
D、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結發:指剛成年的時候。
A項「竟然」表轉折,顯然不合文意;B項「將兵」為動賓短語,方與後文李廣對部下的關愛一致;C項是說事情的復雜經過;D項正確,且《孔雀東南飛》中有「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句子,「結發」指到了成年。
解釋文言實詞的意義,是高考文言文閱讀必考內容,要提高推斷文言文實詞詞義的能力,只有把知識的積累和方法的巧妙運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㈧ 根據古文譯注寫成語
信口開河
㈨ 文言文中哪些實詞解釋為百姓
考點簡說】
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實質就是結合上下文(語境)來判定常見實詞的含義。「常見實詞」,它的范圍並不很廣,重點是:(1)大綱規定120個實詞;(2)《語文》課本和《語文》讀本中出現頻率較高而又能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實詞,特別是《語文》課本課後練習題目中強調的實詞。「在文中」,即指語境,這是正確理解含義的前提,從近幾年的考題看,雖然有的實詞是課本中尚未出現的,但都是可以通過整體語境推斷來理解其含義的。
考查重點:考查的內容包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通假字等,其中對一詞多義、雙音復詞的考查是重點。
從詞性上說,主要側重於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對名詞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義,二是注意確定所指名物的范圍;對形容詞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與所修飾的對象或動作的聯系。文言文閱讀試題中,直接考查名詞、形容詞的意義或用法的,數量極少,倒是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的考查常有出現。「多義動詞」的意義分析推斷一直是常見文言實詞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閱讀中考查常見的實詞,有「顯」和「隱」之分。「顯」是指那種直接在所考查的詞上加點;「隱」是指在文句的翻譯判別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實詞的確定意思,就可以翻譯或分辨出譯句的正誤。
【文言實詞的主要類別和主要特點】
復習時,重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偏義復詞、詞類活用等。(具體內容見:(1)《語文高考導練》P119頁;(2)《高考語文基礎教程》P123頁;(3)《名師手把手》「備考資料博覽」部分。要求學生在復習課本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3、同形異義;
4、一詞多義; 5、偏義復詞; 6、詞類活用。
【學法建議】
1、注重積累
A、充分重視課本,夯實基礎;
B、重視文言文閱讀練習中的積累;
C、從過去十年高考題中積累,最好獨立做一遍;
D、加強文言文的課文朗讀,整理歸納出常考和易錯的實詞。
2、突出重點,明確目的
A、掌握常見實詞的常見義;
B、對單純歷史文化意義或作專有名來用的實詞義可以忽略;
C、不細究涉及較深專業知識的詞義;
D、實詞義與活用的區別;
E、注意實詞「在文中(語境)的意思」。
【方法指導】
一、語境分析法(根據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完全採用逐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
例如:(1996年全國高考題)「世方雷同,毋以此賈禍」,題目中給的詞義是:賈禍—消除禍患。我們根據上文內容可以判定是錯誤的。原文是針對郭永的抗上舉動,有人勸告他不要招惹禍患。「賈」雖然由「做買賣」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它的另一義項是「招引」、「招惹」。
二、結構分析法(根據整句中對應詞語的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並列詞句等對舉的語言現象很多,在兩兩、三三的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例如:「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不見也。」(《屈原列傳》)。上下句以「而」相連,表並列關系,據「亡國破家」這個並列結構的短語可推知「聖君治國」亦當為並列關系,譯為「聖明之君,治平之國」。若譯成「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則為主謂關系,與前句結構顯然不相對應。
再如:「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原列傳》)。「勞苦倦極」與「疾痛慘怛」相對。「疾痛慘怛」並列陳述幾種情況,譯為「疾病、痛苦、凄慘、憂傷」,那麼「勞苦倦極」的「極」就不可譯為「極點」。
三、語法分析法(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
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等。
例如:(2000年全國高考題)「自放驢,取樵炊爨」,題目中給的詞義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動詞「取」,後有動詞「炊爨」,上下聯系起來,不難推斷出它處於賓語的位置,是名詞,應該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動詞,明顯不當。
四、聯想推斷法(根據學過的知識推斷詞義)
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於根據課內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
例如:(2001年全國高考題)「城之不拔者二耳」,題目所給的義項是:拔—被攻取。依據《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其後秦伐趙,拔十城」的「拔」當「攻取」講,再結合語境,可以推斷答案是正確的。「齊人追亡逐北」,題目所給的義項是:北—指敗逃者。依據《過秦論》中「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的「亡」當「逃亡的人」、「北」當「敗逃的人」講,可以推斷答案也是正確的。
五、鄰字幫助法(根據相鄰的字來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語素合成的,它們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偏義復詞,一是同義復詞。偏義復詞,用義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是起陪襯作用;同義復詞是同義復用。
例如:「曹操之眾遠來疲敝」中的「敝」,根據它與「疲」相鄰的特點,可以推斷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勞」。再如:「今主上幼沖,賊臣虎據,雄才奮用之秋也」,其中「沖」按常見義比較費解,如果由它的鄰居「幼」字來幫助的話,則迎刃而解,可以推斷是「年幼」的意思。
六、成語對應法(藉助熟知的成語推斷詞義)
在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我們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語後,便可以根據一些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出文言詞義。
例如:(2001年全國高考題)「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兩個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義項可分別見於成語「拔苗助長」、「出類拔萃」。「攻取」義是由「拔出」義作了引申而來的,古時攻城必拔敵方軍旗,拔下軍旗即為「攻取」,再考慮上下文的語境,也可推斷解釋為「被攻取」是正確的。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構詞特點比照推斷詞義)
漢語詞彙中一部分詞,古為今用,但意義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義,「以今律古」。這里要特別注意古今構詞特點,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雙音節詞往往有其固定義項。
例如:(2001年全國高考題)「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中的「南面」,《現代漢語詞典》有兩個義項:一是指「南邊」,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這個意義上古人單說「南」而不說「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為尊位,君主臨朝南面而坐,因此把為君叫做「南面為王」、「南面稱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樂毅想謀反後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義。這與現代漢語是不相同的。
八、代入檢驗法(藉助題干所給的義項推斷詞義)
對於選擇、判斷類的詞語解釋題,最簡單的莫過於將所給的義項放入各自的具體語境中去貫通文意,解釋准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答案。
例如:(2002年全國高考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專以射為戲,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將兵:將領和士兵。
C、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曲折:指行軍的彎曲道路。
D、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結發:指剛成年的時候。
A項「竟然」表轉折,顯然不合文意;B項「將兵」為動賓短語,方與後文李廣對部下的關愛一致;C項是說事情的復雜經過;D項正確,且《孔雀東南飛》中有「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句子,「結發」指到了成年。
解釋文言實詞的意義,是高考文言文閱讀必考內容,要提高推斷文言文實詞詞義的能力,只有把知識的積累和方法的巧妙運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㈩ 找一些成語寓言故事(文言文)有譯文和寓意的
鸚鵡救火
簡介
中國傳說故事.一天,一隻鸚鵡飛往別的山頭棲息,那裡的禽獸友好相處,像個幸福的大家庭.鸚鵡雖然很喜歡這座山,但還是回到自己的老家.幾個月後,那座山起了大火.鸚鵡看到,便入水中潤濕羽毛,飛往那山空中,灑落毛羽間水想滅大火,這樣往來反復,不以為苦.天神譏笑它愚蠢,滴水怎能澆滅大火?可是鸚鵡仍堅持這樣做.天神被它的誠意感動,就降下大雨,澆滅了山上的大火.(<<藝文類聚>>卷九一引<<宣驗記>>)
原文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皆相愛。鸚鵡自念,此山雖樂,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獸依依不捨。 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遂入水沾羽,飛而灑之。天神曰:「汝雖好意,然何足道也?」對曰:「雖知區區水滴不能救,然吾嘗僑居是山,禽獸善行,皆為兄弟,吾不忍見其毀於火也。」天神嘉其義,即為之滅火。[1]
注釋
①集:棲息
②輒:總是
③相貴重:尊重它;相:指代鸚鵡
④沾羽:沾濕羽毛
⑤嘗:曾經
⑥僑居:寄居
⑦行善:行為善良
⑧嘉:多作美好,贊許,如嘉客,嘉賓。嘉感:贊揚並受感動
⑨去:離開。
譯文
有一隻鸚鵡飛到一座山上,和山中的飛禽走獸都相處很好。鸚鵡自己想:雖然很快樂,但不是我長久居住的地方。於是就離開。後來,過了幾個月,山中燃起了大火,鸚鵡遠遠看見了,就飛入水中,沾濕自己的羽毛,飛到山上,灑水(滅火)。天神說:「你雖然有志氣,但是力量微不足道。」鸚鵡回答說:「雖然我知道不能滅火,但是我曾經在此山中住過,山中的飛禽走獸對我很好,都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見他們(遭遇火災)。」天神贊美而且很感動它們的義氣,立即用雨幫鸚鵡將火滅掉。
寓意
1.不可以忘恩負義,在看到以前幫助過自己的人有困難時,應給予其幫助。 2. 人的力量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