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搜集六字成語八字成語四字成語故事

搜集六字成語八字成語四字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1 10:42:45

㈠ 描寫歷史故事的六個成語和描寫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語

【描寫歷史故事的成語】:
一飯千金
禮賢下士
負荊請罪
管鮑之交
大義滅親
風吹草動
有志者事竟成
雞鳴狗盜
塞翁失馬
捨生取義
一鳴驚人
破釜沉舟
一敗塗地
半途而廢
聞雞起舞
卧薪嘗膽
毛遂自薦
虛位以待

【描寫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一人當關,萬夫莫開.
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十年樹人,百年樹木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耳聞是虛,眼見為實

㈡ 八字成語的故事簡單介紹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成語典故

晉出公年間,智伯是晉國的正卿,執掌晉國實際權力。因在晉定公年間中行氏、范氏叛亂而國力大耗的晉國,在智伯的治理下,國力有所回升。

為了振興晉國,重建霸業,智伯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你們呢?」

三家大夫都擔心失去土地後,自家的實力會下降,都不願獻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晉公;魏桓子也懼怕智伯瑤的威力,也把土地、戶口讓了。

智伯瑤又問趙襄子,趙襄子不答應,智伯回報晉出公,晉出公命令智家和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趙襄子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但人們誓死不投降。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准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㈢ 找10個八字成語,要有來源和典故。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解釋: 這個成語告訴我們無論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終,踏踏實實,堅持到底,否則,雖然只差一點,也會前功盡棄。歷代許多激勵人們堅持不懈的格言警句都出自於這句話,如「功勤一簣可成山,由少而多莫懼煩」等。
出處: 《尚書•旅獒》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
解釋: 虛:虛假。聽到的不足信,親眼看到的才真實可靠
出處: 《星火燎原·跨上新的高度》:「那時我還缺乏理解,但是也曉得大部分同志習慣於『耳聽是虛,眼見為實』,『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解釋: 〖解釋〗指用重金懸賞,就會有勇於出來幹事的人。
出處: 〖出處〗《後漢書·耿純傳》:「重賞甘餌,可以聚人者也。」李賢注引《黃石公記》:「芳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智者千慮,或有一失
解釋: 〖解釋〗指聰明人對問題深思熟慮,也難免出現差錯。
出處: 〖出處〗《舊唐書·宇文融傳》:「臣聞智者千慮,或有一失;愚夫千計,亦有一得。」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解釋: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處: 《周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解釋: 〖解釋〗形容了解的情況不全面。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出處: 〖出處〗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五:「哈哈,你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你說,咱們先買地,後蓋房呢,還是先蓋了房子後買地?」

爭名於朝,爭利於市
解釋: 〖解釋〗朝:朝廷。市:市場。在朝廷上爭奪名位,在集市上計較贏利得失。即爭名奪利。
出處: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解釋: 〖解釋〗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心思。
出處: 〖出處〗《中庸》「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宋·朱熹註:「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嘗不同,則道之不遠於人者可見。故己之所不欲,則勿以施至於人。」

身在江湖,心懸魏闕
解釋: 〖解釋〗魏闕:古代宮門外高大的建築,用作朝廷的代稱。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後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
出處: 〖出處〗《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寧為雞口,毋為牛後
解釋: 〖解釋〗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後。同「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出處: 〖出處〗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為雞口,毋為牛後,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

㈣ 八字成語故事及古文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比喻平凡的人哪裡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出自】:《史記·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原文】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勿相忘.」佣者笑而應曰:「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嘆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出處:《史記·卷三十六》:「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譯文】
陳涉年輕的時候,曾經同別人一起被僱傭耕地.(有一天)陳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意而憤慨嘆息了很久,說:「如果(有朝一日我們誰)富貴了,可不要忘記老朋友啊.」僱工們笑著回答說:"你是個被僱傭耕地的人,哪來的富貴呢?" 陳涉長嘆一聲說:"唉,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親,滿意請採納,謝謝!

㈤ 成語故事 八字成語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南征北戰東盪西殺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只可智取不可力敵

㈥ 出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語有哪些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㈦ 八字成語故事在線閱讀 八字成語有哪些

八字成語: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巧婦難為無回米之炊、

癩蛤蟆想吃天鵝答肉、

狗嘴裡吐不出象牙、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醜媳婦總得見公婆、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吃著碗里瞧著鍋里、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急驚風撞著慢郎中、

狗口裡吐不出象牙、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蠅附驥尾而致千里、

月暈知風礎潤知雨

㈧ 八字成語故事

東漢時候,班超跟隨奉車都尉(官名)竇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勞。後被派出使西域 
(今新疆全省,甘肅邊,和蔥嶺以西中亞一部份地區)。他首先到鄭善國。國王早知班超為 
人,對他十分敬重,但隔一個時期,忽然變得怠慢起來。班超召集同來約三十六人說:「鄭 
善國最近對我們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來籠絡他,使他躇躊不知順從那一邊。聰 
明人要在事情還沒有萌芽的時候就發現它,何況現在事情已經很明顯了。」 
經過打聽,果然是這樣。於是班超又約同所有的人:「我們現在處境很危險,匈奴使者 
才來幾天,鄭善國王就對我們這么冷淡,如果再過一些時候。鄭善國王可能會把我們綁起來 
送給匈奴。你們說,這該怎麼辦?」當時大家堅決地表示願聽他的主張。他使繼續道:「不 
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在今天夜裡用火攻擊匈奴來使,迅速把他們殺 
了。只有這樣,鄭善國王才會誠心歸順漢朝。」 
這天夜裡,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個同伴,沖入匈奴人住所,奮力死戰,用少數人力 
戰勝了多數的匈奴人,達到了預期目的。 
以後的人就根據這個故事,引伸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用來說明人們做 
事,如果不下決心,不身歷險境,不經過艱苦的努力,是不能達到目的的。例如有幾位科學 
家為欲研究利用冰川化水灌溉農田的可能性,准備到冰山實地考察和實驗。這是一件危險而 
艱辛的工作,但他們認為不實地去考察研究,便不能得到真實結果。這種情況,便可說是: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1「虎穴」指的是(險境或艱辛),"虎子"指的是(你要的成果、目的) 
2虎穴指的是(冰山實地),虎子指的是(真實的實驗成果) 
2)我們國家為得到內陸並蓋資料,派了科考隊員去考察,真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聶榮臻政委帶領軍隊在黃陂打伏擊戰,打到最後有一 
對敵軍拚命逃向山谷口,然後聶政委親自下山攻打敵軍, 
盡管這樣很危險。聶政委顧不得危險,帶人沖向了戰場。 
這場戰斗殲滅了大批敵人,還活捉了兩個師長。這種情 
況,可說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㈨ 歷史故事的八字成語 有人物

1、 一人傳虛、萬人傳實:虛,沒有的事。本無其事,因傳說的人多,就使人信以為真。
2、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一個人把著關,一萬個人也攻不開。形容地勢險要,便於防守。
3、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障,遮蔽。比喻被眼下細小事物所蒙蔽,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主流及本質。
4、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以,因為。一方面因而高興,一方面因而恐懼。
5、 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形容死去活來。
6、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駟:古代一車所駕的四匹馬,或四馬拉的車。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上。表說出來的話就要算數。
7、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個浪頭還沒有平息,另一個浪頭又起來了。原比喻詩文寫得波瀾起伏。後來也比喻一個麻煩問題沒有解決,又出現新的麻煩問題。
8、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原指下棋時關鍵性的一步走錯,以致全局都輸了。比喻對全局有決定意義的問題,稍有不慎,處理不當,就會招致整個失敗。
9、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形容一個人的言行,總有許多人監督著,如有錯誤決不能隱藏。
10、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培植。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表示培養人才是不容易的。
11、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神通:各種神妙莫測的能力,比喻本領。比喻在集體生活中各有各的辦法或本領來完成共同的事業。
12、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刀俎:剁肉的刀和砧板。指宰割的工具。比喻別人掌握生殺大權,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1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可,可以,行。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那怎麼能行。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1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聖賢:聖人或賢人,舊指智慧超群,才能出眾的人;孰,誰。一般人不是聖人或賢人,誰能沒有過錯呢?
15、三十六策,走為上計:原指無力對抗敵人,以逃跑為上計。現多指擺脫困難處境。
16、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比喻學習或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不能堅持下去。
17、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比喻樣樣都准備好了,就差最後一個重要條件
18、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形容走投無路的窘困境地。
19、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形容兩頭沒著落。
20、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千里的路程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而大逐漸積累的。
21、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潰:潰決。被大水沖破堤防;蟻穴:螞蟻洞。千里的長堤,由於有小小的蟻洞而崩潰。比喻小事或小處不注意,就會釀成大禍或造成嚴重損失。
2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23、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網:天道的網,指自然界的懲罰;恢恢:寬闊的樣子。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很稀疏。但決不放過一個壞人。後形容壞人終於受到懲罰。
24、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源頭的水,沒有根的樹木。比喻沒有基礎、根源的事物。
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麼。不進老虎洞,怎麼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危險,不經歷最難最苦的實踐,就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
26、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不經歷那件事,就不能增長關於那件事情的知識。一般用於經過失敗取得教訓的場合。
27、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沒有堵塞的地方,就沒有水的流淌;沒有停止,就沒有行動。
28、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心甘情願地上圈套。
29、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甘居中游,滿足現狀,不努力進取的思想。
30、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象太陽和月亮每天經過天空,江河永遠流經大地一樣永恆。
31、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同一問題,仁者看見它,說它是仁;智者看見它,說它是智。比喻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32、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暈:日月周圍出現的光環;礎:柱子底下的石墩。月亮周圍出現光環就要刮風,礎石濕潤了就要下雨。比喻事故或事件發生前的徵兆。
33、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比喻工作的緊松和生活的勞逸要適當調節,有節奏地進行。
34、為虺弗摧,為蛇若何:虺:小蛇;摧:毀滅;若何:怎麼辦。小蛇不打死,成了大蛇怎麼辦?原來比喻要趁敵人羽翼未豐的時候,就把他消滅。後泛指敵人要及時鋤掉。
35、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淵:迴旋的深水;叢:茂密的森林。把魚趕到深潭中,把鳥趕到樹林里,原來用來比喻反動統治者施行暴政,結果使百姓投奔別國。現指有時有些人實行閉關主義。把一些可以爭取的人趕到對方去了。
36、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尺比寸長,但和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寸比尺短,但與更短的相比就顯得長。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37、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對方論據來反駁對方。
38、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以:用;其:他的。昏昏:暗,模糊,糊塗;昭昭:明白。用他那些模糊的理解去使人明白。現指自己糊里糊塗,卻要指揮那些已懂事故的人。
39、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用瞪眼回答瞪眼,用嘴咬對付嘴咬。比喻對方怎麼來,就怎麼反擊。
40、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用心去揣摩體會,無法用話語具體地表達、傳誦。
41、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體:四肢。勤:勞作。不參加勞作,分不清五穀。形容脫離勞動,脫離群眾。
4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使人勤奮,因而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因而致死。
4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隅:日出之處;桑榆:日將落時,余暉在桑榆之間,指日落處。比喻在這邊失敗了,在那邊得到勝利、收獲。
44、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比喻做事不從根本上解決或缺乏通盤計劃,只是就事論事,忙於應付。
45、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陶器得到保全。比喻寧願為正義犧牲,也不願苟全性命。
46、寧為雞口,無為牛後:牛後:牛肛門。寧可小而潔,,不願大而臭。舊時比喻寧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擺布。
47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焉:哪裡。連皮都沒有了,毛又長在哪裡呢?比喻基礎沒有了,建築在此基礎上的東西就無法存在。
48、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比喻害人的東西,人人痛恨。
49、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加:加以。根據群眾所提的意見和批評,檢查自己。有缺點錯誤,就予以改正;沒有缺點錯誤,就加以勉勵自己。
50、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佛教用以比喻道行修養到極高境界。後泛指以勉勵人們不要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還要繼續努力,不斷進步。
51、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比喻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百家:指學術上的各種派別;鳴:比喻發表意見。百家爭鳴,原來指我國戰國時儒、道、墨、法、縱橫、農、雜、陰陽、名(兵、小說)等各家,在政治上,學術上展開的各種爭論。這里比喻科學上不同學派的自由爭論。
52、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百足蟲:即馬陸,切斷後仍能蠕動。僵:硬。後用以比喻人雖死去,他的勢力或影響仍然存在。
53、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比喻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於同一個人。
54、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非但不能把事情辦好,反而往往把事情搞糟。也指辦事不懷好意者。
55、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者:下棋人;旁觀者:觀棋者。後用以比喻當事人往往因為對利害得失考慮得過多,看問題反而糊塗,旁觀的人由於冷靜、客觀,卻看得清楚。
56、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相近的聲音,互相應和;相同的氣味,互相融合。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結合在一起。
57、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春秋魯庄公的弟弟,曾經一再製造魯國內亂,先後殺掉兩個國君。不把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清除,國家就不得安寧。
58、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象聽到他的聲音,看到他本人一樣。比喻對人物刻畫描寫得栩栩如生。
59、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運用得巧妙,全在於善於動腦子,用心思考。也指戰爭的勝敗與指揮員能否根據實際情況,機動靈活地指揮有很大關系。
60、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克:攻下。攻打城池,沒有攻不下的;打仗沒有不贏的。百戰百勝。
61、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來的就不善良,善良的就不來。強調來人不懷好意,要提高警惕。
62、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比喻不管對方使用什麼計策手段,都有方法對付。也比喻針對具體情況採取相應措施。
6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環境對人有很大的影響。
64、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文采。行,流傳。說話要是沒有文采,就流傳不遠。
65、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提意見的人只要出於善意,即使說得不正確,也是無罪;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所批評的錯誤,也足以引以為鑒戒。

㈩ 八字成語故事5篇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東漢末年,曹操摔兵南下,進攻劉備和孫權的聯軍.東吳都督周瑜決定用火攻破曹軍.一切准備好了,周瑜突然想起,必須要刮東南風才能火借風勢,取得成功,而當時是冬天,刮的是西北風,那裡來得東南風呢?周瑜急得病倒了.諸葛亮猜透了他的心事,給他寫下了十六個字的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周瑜忙向諸葛亮請教辦法.諸葛亮懂得天文,知道幾天內會刮東南風,就說自己能用法術借來東南風.後來,果然颳起了東南風,使吳軍火攻成功,曹軍大敗而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漢時候,有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名叫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統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飢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握犧牲。這是一位多麼讓人崇敬的大將軍啊!
後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並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贊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將領叫李廣,他精於騎馬射箭,作戰非常勇敢,被稱為「飛將軍」。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著一隻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一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於是走近前去,仔細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塊形狀很像老虎的大石頭。不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相信自己能有這么大的力氣,於是想再試一試,就往後退了幾步,張弓搭箭,用力向石頭射去。可是,一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桿折斷了,而大石頭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
人們對這件事感到很驚奇,疑惑不解,於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這一成語也便由此流傳下來。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東漢時候,班超跟隨奉車都尉(官名)竇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勞。後被派出使西域(今新疆全省,甘肅邊,和蔥嶺以西中亞一部份地區)。他首先到鄭善國。國王早知班超為人,對他十分敬重,但隔一個時期,忽然變得怠慢起來。班超召集同來約三十六人說:「鄭善國最近對我們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來籠絡他,使他躇躊不知順從那一邊。聰明人要在事情還沒有萌芽的時候就發現它,何況現在事情已經很明顯了。」
經過打聽,果然是這樣。於是班超又約同所有的人:「我們現在處境很危險,匈奴使者才來幾天,鄭善國王就對我們這么冷淡,如果再過一些時候。鄭善國王可能會把我們綁起來送給匈奴。你們說,這該怎麼辦?」當時大家堅決地表示願聽他的主張。他使繼續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在今天夜裡用火攻擊匈奴來使,迅速把他們殺了。只有這樣,鄭善國王才會誠心歸順漢朝。」
這天夜裡,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個同伴,沖入匈奴人住所,奮力死戰,用少數人力戰勝了多數的匈奴人,達到了預期目的。
以後的人就根據這個故事,引伸成「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這句話,用來說明人們做事,如果不下決心,不身歷險境,不經過艱苦的努力,是不能達到目的的。例如有幾位科學家為欲研究利用冰川化水灌溉農田的可能性,准備到冰山實地考察和實驗。這是一件危險而艱辛的工作,但他們認為
不實地去考察研究,便不能得到真實結果。這種情況,便可說是:「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唐太宗問宰相魏徵:「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徵回答說:「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塗,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面的說不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悲痛地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看出衣帽穿著是否整齊,用歷史做鏡子,可以明白各個朝代為什麼興起和沒落;用人做鏡子,可以清楚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徵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鏡子啊!」
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從魏徵勸太宗的話演變而來。
這個成語意思是廣泛地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確的判斷,只聽信一方面的意見就會不了解真相,得出錯誤的結論。告誡人們辦事要廣泛聽取意見,不要聽信於一人,才能把事情辦好。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