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揮兒就
1. 成語「一揮而就」意思
一蹴而就,成語,作謂語、賓語、定語。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成功。(你說對不對)亦作「 一蹴而成 」、「 一蹴而得 」。出自宋·蘇洵《上田樞密書》:「天下之學者,孰不欲一蹴而造聖人之域。」
2. 成語故事動畫《一揮而就》高清
一揮而就
[讀音][yī huī ér jiù]
[解釋]揮:揮筆;就:成功。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寫文章、畫畫快。
[出處]宋·朱弁《曲洧舊聞》:「東坡一揮而就;不日傳部下;紙為之貴。」
[近義]下筆千言一氣呵成一目十行一蹴而就不加思索不假思索輕而易舉一語破的易如反掌
[反義]千錘百煉精雕細刻一筆勾銷一筆抹煞談何容易咬文嚼字
3. 一揮而就的成語解釋
【成語】: 一揮而就
【拼音】: yī huī ér jiù
【解釋】: 揮:揮筆;就:成功。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寫文章、畫畫快。
4. 一揮而就成語故事
【成語】: 一揮而就
【拼音】: yī huī ér jiù
【解釋】: 揮:揮筆;就:成功。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寫文章、畫畫快。
【成語故事】:
《三字經》是兒童的啟蒙讀物,內容非常豐富。自南宋到民國,經元、明、清三朝的七百餘年之中,這部書一直是兒童上學的啟蒙書之一,幾乎家喻戶曉。但對於作者,了解的人就不多了。
這部書的作者是南宋學者正應麟。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正應麟任會試主考官時發現的人才。正應麟向當時的皇帝宋理宗推薦文天祥的文章時說:此人肝膽如鐵石,文章如龜鑒。意思是意志堅強如鋼鐵和石頭,文章簡直如同經典著作。文天祥這份殿試考卷一萬多字,是不加思索一揮而就的。文章針對時弊作了全面中肯的針砭,令人讀後耳目一新,有撥雲見日的感受。
文天祥的文章寫得如此之好,又如此之快,一方面是文思敏捷,更重要的是他平日讀書之外,留心天下大事,關注民間疾苦。
文天祥中狀元以後,被派到江西當地方官。後來元軍逼近首都臨安,文天祥把家產全部賣掉,充作軍晌,並親自率領部隊趕到臨安,准備與元軍作戰。文天祥到了臨安,立即被任命為右丞相,並作為南宋使臣赴元營談判。
文天祥到了元營,怒斥元軍首領背信棄義。元軍首領理屈辭窮,惱羞成怒,強行將文天祥扣押。
文天祥千方百計從元營脫身,一路飽經艱險,到達江西,集合南宋官軍,奮起抵抗元兵。他轉戰廣東、福建,幾次給敵軍以沉重打擊,最終因敵眾我寡,不幸兵敗被俘。
元軍將領張弘范原是宋軍將領,他投降了元兵,又勸文天祥歸順。文天祥把過零丁洋時寫下的一首七言律詩抄給他,表明心跡。全詩如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范看了詩,知道文天祥絕不會屈服,便將文天祥押解到元朝京城大都。文天祥在押解途中幾次自殺不成,絕食七天七夜沒有餓死。在獄中還寫下《正氣歌》,這首詩現在讀起來還令人肅然起敬。
文天祥終因寧死不降被元兵殺害,以他自身的壯舉譜寫了又一首正氣歌。
5. 成語謎語:一揮而就(打一成語)的相關文章
仁義禮智信(打一成語)(打一成語謎語) 謎底:二三其德
『二三其德』
『拼音』 èr sān qí dé
『首拼』 esqd
『釋義』 二三不專一。形容三心二意。
『康熙字典』 二、三、其、德。
『出處』 《詩經·衛風·氓》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示例』 我舊許甘家二郎,因家貧遠途,遂絕耗問。近方歸,復聞郎家~,背棄前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英》
6. 成語「一揮而就」是什麼意思
【解 釋】形容才思敏捷,一動筆就寫成。
【出 處】 宋·朱弁《曲洧舊聞》第七卷:「東坡一揮而就,不日傳部下,紙為之貴。」 《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俞良一揮而就,做了一隻詞,名《過龍門令》。」亦作「一揮而成」。《宋史·文天祥傳》:「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其言萬余,不為稿,一揮而成,帝親拔為第一。」
【典 故】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薦舉不捷》:「扞王璘呴復為鳥散餘花 落詩二十首,援毫而就。時忽風雨暴至,數幅為回飈所卷,泥滓沾漬,不勝舒捲。璘曰:『勿取,但將紙來!』復縱筆一揮,斯須復十餘篇矣。」後因以「一揮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動筆就寫成。
7. 成語 什麼揮就
一揮而就[yīhuīérjiù]
【解釋】:揮:揮筆;就:成功。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寫文章、畫畫快。
【出自】:宋·孫覿《鴻慶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內外製序》第三十卷:「一昔召公獨草六制,宰相吳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據案,一揮而就。」
【示例】:度尚令邯鄲淳作文鐫碑以記其事。時邯鄲淳年方十三歲,文不加點,~,立石墓側,時人奇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出處
宋·朱弁《曲洧舊聞》:「東坡一揮而就;不日傳部下;紙為之貴。」
例句
1.她不假思索,提起筆來~。
一蹴而就[yīcùérjiù]
【解釋】: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成功。
【出自】:宋·蘇洵《上田樞密書》:「天下之學者,孰不欲一蹴而造聖人之域。」
【示例】:從前所受,皆為大略,~於繁賾,毋乃不可!
◎清·吳趼人《痛史·原敘》
【語法】: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出處
宋·蘇洵《上田樞密書》:「天下之學者,孰不欲一蹴而造聖人之域。」
8. 一揮而就這個成語怎麼用
一揮而就
[ yī huī ér jiù ]
基本解釋
揮:揮筆;就:成功。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寫文章、畫畫快。
詳細解釋
1. 【解釋】:揮:揮筆;就:成功。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寫文章、畫畫快。
2. 【出自】:宋·孫覿《鴻慶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內外製序》第三十卷:「一昔召公獨草六制,宰相吳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據案,一揮而就。」
9. 成語「一揮而就」是什麼意思
一揮而就
【讀音】:yī huī ér jiù
【解釋】:揮:揮筆;就:成功。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寫文章、畫畫快。
【出處】:宋·孫覿《鴻慶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內外製序》第三十卷:「一昔召公獨草六制,宰相吳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據案,一揮而就。
10. 一揮而就的成語意思
【解 釋】形容才思敏捷,一動筆就寫成.
【出 處】 宋·朱弁《曲洧舊聞》第七卷:「東坡一揮而就,不日傳部下,紙為之貴.」 《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俞良一揮而就,做了一隻詞,名《過龍門令》.」亦作「一揮而成」.《宋史·文天祥傳》:「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其言萬余,不為稿,一揮而成,帝親拔為第一.」
【典 故】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薦舉不捷》:「扞王璘呴復為鳥散餘花 落詩二十首,援毫而就.時忽風雨暴至,數幅為回飈所卷,泥滓沾漬,不勝舒捲.璘曰:『勿取,但將紙來!』復縱筆一揮,斯須復十餘篇矣.」後因以「一揮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動筆就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