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我們身邊的成語故事作文300字

我們身邊的成語故事作文300字

發布時間: 2020-11-21 11:47:29

A. 成語故事會作文 300字

守株待兔的來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自,在一座大山腳下住著一個農夫,他每天一大早就到田裡幹活,特別辛苦。

有一天,農夫正在地里幹活,突然一隻野兔從草叢里跑了出來,野兔因見到有人而受到了驚嚇。它拚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農夫地頭的一顆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農夫便放下手中的農活,走過去撿起死兔子,他非常慶幸自己的好運氣。晚上回到家,農夫把死兔交給妻子,妻子做了香噴噴的野兔肉,兩口子有說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頓。第二天,農夫照舊在地里幹活,可是他再也不像以往那麼專心了。

他幹了一會兒就朝草叢里瞄一瞄。聽一聽,希望再有一隻兔子竄出來撞在樹樁上。就這樣,他心不在焉地幹了一天活,該鋤的地沒鋤完,直到天黑也沒有見到兔子出來。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農夫來到地邊,已完全無心鋤地,自己則坐在樹樁旁邊的田埂上,專門等待野兔子竄出來。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後來,農夫每天就這樣守在樹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然而他始終沒有再得到。但農田裡的苗因為他而枯萎了。農夫因此成了別人議論的笑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有所收獲,否則終將一無所獲,留下終身遺憾。

B. 我最喜歡的成語故事作文300字

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專窮,沒錢上學屬.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鑿壁偷光的意思是: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C. 有關歷史故事的成語故事 300字以上

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准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統一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准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吳國衰弱立即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為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兵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士氣高漲,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D. 成語故事塞翁失馬讀後感300字400字作文

塞翁失馬是成語故事裡的一篇文章,它的主要內容是:塞翁有一天失去了一匹白馬,親人朋友都替他難過,可塞翁卻一點也不難過,他說:」壞運已經過了好運就回來的。「果然,沒過幾天,那匹白馬不僅回來了,還帶來了一匹黑馬,親人朋友都來賀喜,可塞翁卻不高興,說:」好運已經過了壞運馬上就又來了。「不就,塞翁的兒子想騎騎黑馬,可卻從馬上摔了下來,斷了一隻腿,親人朋友都很悲傷,可塞翁卻不著急地說:」會好起來的。「果然,過了幾天,開始了戰爭,健全的年輕人都被強迫拉去了當兵,塞翁的兒子因為斷了一條腿就不用去當兵了,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讀了這個故事後我學到了很多,第一,我學到了面對壞運要心平氣和,不要抱怨,面對好運也不要沾沾自喜。第二,我學會了成不 驕 敗不餒,成功了不驕傲可以保持成績,失敗了不氣餒可以越來越好。最後,我總結了一點,那就是做任何事,得任何結果,都不要太過於喜,或太過於怒。

E. 我愛成語作文300字

我愛成語

小時候,由於爸爸媽媽工作忙,他們從沒叫我學成語。上學以後,自從我第一次接觸:「春暖花開、春意盎然、春光明媚、春色滿園等成語。我就喜歡上了成語。
以後只要是課文中出現成語,我就記下了,爸爸見我對成語如此喜歡,就給我買了幾本《成語故事》,鼓勵我們積累成語。漸漸地,我養成了看書並積累成語的好習慣。現在我每天都要擠出些時間來看書,積累成語,在知識的海洋里邀游。
讀了成語故事,我懂得了許多道理。一天,我看了《同舟共濟》這個成語故事,說的是吳國人和越國人經常打仗,積怨很深,當他們同坐在一條船上過河,遇到大風大浪時,船就要被掀翻的危險時刻,他們忘記一切怨恨,互相關懷救助。這個故事使我懂得了,在困難面前,只有同心協力,才能戰勝困難。而《守株待兔》讓我知道了,干任何事都必須要有實干精神,不能抱有僥幸心理;「買櫝還珠」告訴人們,不能過分講究和追求形式,不然就會喧賓奪主,埋沒道理,適得其反。
成語還給我帶來了許多快樂呢!有一次,老師說:「今天來個成語接龍,誰腦子里成語最豐富,誰就能拿到冠軍。我十分鎮靜。輪到我了,我沉著地走上台。老師說:「月下老人。」「人山人海、海底撈月、月暈而風、風雲人物、物極必反、……」我接了好多成語。同學們驚呆了。「太好了!」老師面帶滿意的笑容說。這次比賽,得到了老師的表揚,我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成語給我的生活增添色彩,我愛成語!

F. 成語故事讀後感300字作文

《成語故事》讀後感
讀了這本成語書,我不僅學會了許多成語還學會了許多成語的意思並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這本書中包含了戰國時期人們會用的許多成語,表示了許多的意思。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和最熟悉的有:班門弄斧、樂極生悲、人傑地靈、暗箭傷人、草船借箭、千鈞一發……等許多成語都得到我的喜愛,我覺得這本書有精英的編輯,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識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去品讀它。
成語故事中的成語有很多有利於我們在寫作文時用它。我對大公無私的成語意思記得很牢我來給你說說:春秋時,晉平公對祁黃羊說:「南陽少一個縣長,應該誰當比較合適?」祁黃羊說:「叫解狐去最合適,他能行的。」平公驚奇的問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還要推薦他呢?」祁黃羊說:「你只問我什麼人能上任,誰最合適,你並沒有問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上任去了。解狐到任後,替那裡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是個好縣令。像祁黃羊這樣的人才能算是大公無私啊!還有千鈞一發拔苗助長等我也能給你講得清清楚楚。
這些故事深受人們的品讀和利用,成語真是妙不可言啊!

G. 成語較多的心得作文300字

您好。

《濫竽充數》這個成語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國王齊宣王特別喜歡聽吹竽,但是他又特別的愛講排場。齊宣王每次聽吹竽時,都喜歡叫300名吹竽手一起吹。那才吹奏的氣勢壯觀,演奏的聲音十分優美動聽。這300名吹竽手都經常有豐厚的俸祿。有一個南郭先生本來自己不會吹竽,而他又想得到很高的俸祿,於是他就混到這些吹竽行家中。南郭先生就這樣混日子。後來,齊宣王死了,齊泯王繼位了。他也喜歡聽吹竽,但他不喜歡合奏,只喜歡獨奏。南郭先生知道後,他怕露出馬腳,又沒有什麼良方妙策,只好趁別人不注意時偷偷溜走了。

《濫竽充數》這個成語故事讀起來引人入勝,讀完了更使人有感而發:一個領導或一個幹部,對下面的情況不仔細檢查,不分好壞,經常會給那一些不學無術的大騙子和一些投機取巧的人留下可乘之機。只要通過了實際工作,認認真真地進行了考察,就不會給那些不學無術的騙子和一些投機取巧的人留下一點兒可乘之機。這個成語故事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學習任何知識或技能,都要踏踏實實地學,學到一身真正的本領。如果在學習任何知識或技能時,你做了一點兒弄虛作假的事,就不會得到真本領,將會一無所獲,一事無成。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可曾聽說過有一位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學得一身真本領,敢叫先生拜頑童。」是的,今天的我們正在暢游在知識的海洋里,這一片無邊無際的海洋將會等待著我們踏踏實實的學好。我們現在需要的是真正的本領,是自己用汗水和勞動換來的。而不是這個成語中的一位叫南郭先生的「濫竽充數「。

H. 讀《成語故事》不恥下問有感作文,300字

讀《不恥下問》有感
今天,天空中下起了毛毛細雨,這時是讀書最愜意的時候,可不能錯過啊。於是,當我寫完作業後便拿起了一本《成語故事》的書,聚精會神的看了起來。裡面有一篇《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特別讓我深受啟發。它主要講述了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叫孔圉,他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受到人們的好評。他死了以後,衛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謚號。
啊,孔圉那種勤奮好學,為人謙虛德爾精神真的很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有句話說得好:「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市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老師的嘴裡也常念叨著:「善問的孩子比成大器。」可能是因為老師的一番話,使得我們班出了幾個愛問家,有時連芝麻丁點的瑣事,也要向老師問得個清清白白!
而我,可沒有他們那麼大的勇氣,總覺得向老師或是向學識差的人請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應此,當我遇到問題需要解答的時候,很少去請教學識差的人和老師,最多也只是問問成績好的同學罷了。
但看了這個成語故事後,我明白道:向別人請教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而是對知識充滿好奇的態度,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不管你請教的那個人年長年幼,地位高低,只要他確實能給你啟發,給你幫助,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都應該向他請教。古人說的「能者為師」就是這個道理。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從今以後,我再遇到問題,就要大膽的向別人請教,即使說錯了也沒關系。

I. 急啊!寒假作業啊!求隋唐時期的成語故事,歷史老師要我們寫的,每個300字共3個

終南捷徑
唐代的盧藏用曾經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不願出來做官以此博得世名,後來名聲越來越大因而做了大官。
後用這個詞來比喻求官的最近便的門路,也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請君入瓮
比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是比喻某人用來整治別人的辦法,來整治他自己。它揭露了酷吏的殘忍,也教會人們一種以牙還牙的鬥法;同時告誡人們不要作法自斃
武則天的兩名大臣周興和來俊臣,是當時有名的酷吏,成千上萬的人冤死在他們手下。有一次,周興被人密告夥同丘神績謀反。武則天便派來俊臣去審理這宗案件,並且定下期限審出結果。來俊臣和周興平時關系不錯,感到很棘手。他苦思冥想,生出一計。
一天,來俊臣故意請來周興,兩人飲酒聊天。來俊臣裝出滿臉愁容,對周興說:「唉!最近審問犯人老是沒有結果,請教老兄,不知可有什麼新絕招?」周興一向對刑具很有研究,便很得意地說:「我最近才發明一種新方法,不怕犯人不招。用一個大瓮,四周堆滿燒紅的炭火,再把犯人放進去。再頑固不化的人,也受不了這個滋味。」
來俊臣聽了,便吩咐手下人抬來一個大瓮,照著剛才周興所說的方法,用炭火把大瓮燒得通紅。來俊臣突然站起來,把臉一沉,對周興說:「有人告你謀反,太後命我來審問你,如果你不老老實實供認的話,那我只好請你進這個大瓮了!」
周興聽了驚恐失色,知道自己在劫難逃,只好俯首認罪。

唾面自乾
這個故事發生在唐代武則天時期。婁師德的才能非常得到武則天的賞識,招來很多人的嫉妒,所以在他弟弟外放做官的時候他對他弟弟說:「我現在得到陛下的賞識,已經有很多人在陛下面前詆毀我了,所以你這次在外做官一定要事事忍讓。」他弟弟就說:「就算別人把吐沫吐在我的臉上,我自己擦掉就可以了。」婁師德說:「這樣還不行,你擦掉就是違背別人的意願,你要能讓別人消除怒氣你就應該讓唾沫在臉上自己幹掉。」

1.沆瀣一氣(崔沆、崔瀣)hàngxièyīqì
[釋義] 沆瀣:夜間的水氣。這里指唐僖宗時;擔任主考官的崔沆;錄取了一個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開玩笑;將他倆的單名連起來是「沆瀣」兩字。指「沆」、「瀣」兩人連成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語出] 宋•錢易《南部新書》:「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談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正音] 沆;不能讀作「kēnɡ」或「kànɡ」。
[辨形] 沆;不能寫作「沉」;氣;不能寫作「起」。
[近義] 狼狽為奸 同流合污 [反義] 志同道合 肝膽相照 精成團結
[用法] 含貶義。比喻氣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1)日本入侵者和偽軍~;鎮壓抗日英雄。
(2)這兩個人;一個尖酸;一個刻薄;~;到處惹是生非。
[成語故事]
隋唐時,讀書人要做官,都要經過科舉考試。唐僖宗當政期間,在京城長安舉行了一次考試,各地已經取得一定資格的讀書人,來到長安應考。在眾多的考生中,有個叫崔瀣的很有才學,考下來自己感覺也不錯,就等著發榜了。主持這次考試的官員名崔沆。他批閱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覺得好,就把地錄取了。發榜那天,崔瀣見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興。按照當時的習俗,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試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稱他為恩師。發榜後,門生要去拜訪恩師。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為座主,見到崔澀瀣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門生;顯得格外高興。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來是一個詞。表示夜間的水氣、霧露、於是,愛湊趣的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象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

2、鐵杵成針(李白)
[釋義]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語出] 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正音] 杵;不能讀作「wǔ」。 [辨形] 杵;不能寫作「許」。
[近義] 持之以恆 [反義] 半途而廢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和「持之以恆」都形容有恆心;有毅力;但~比「持之以恆」更加形象。
[例句] 王明同學雖然傷殘無手臂;但是他卻能用雙腳書寫;並獲兒童書法獎。他是靠鍥而不舍的努力;才使~的。
[成語故事]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3、桃李滿天下(狄仁傑)
[釋義] 比喻一個人的學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桃樹和李樹;比喻老師教的學生。
[語出] 唐•白居易《春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辨形] 李;不能寫作「里」。 [近義] 遍布天涯
[用法] 用作褒義。多用歌頌教師或學校。一般作謂語。 [結構] 復句式。
[例句] (1)張老師在教育戰線上奮鬥了大半輩子;如今早已是~了。
(2)趙老師辛勤教學三十年;~。
[英譯] havestudentsalloverthecountry
[成語故事]
唐代武則天當皇帝時,有一個宰相叫狄仁傑,字懷英,太原(今屬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於直言相諫,深得武則天賞識。武則天稱他為「國老」(武則天即位時,狄仁傑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時,武則天也不讓他跪拜,說:見狄公下拜,我渾身都痛。武則天常對其他大臣說:「不是特別重要的軍國大事,你們不要去麻煩狄老。」
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採取多種措施,廣羅人才,並讓狄仁傑給他推薦能擔任將相的人才。狄仁傑推薦了張柬之、姚崇等數十人,這些人後來多成了名臣。有人對狄仁傑說:「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薦的,真是桃李滿天下啊。」狄仁傑說:「推薦有才能的人為國家效力,不是為私,是我應該做的。」
公元700年,九十三歲的狄仁傑病死,武則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後,每當朝廷有大事而眾人又不能解決時,武則天常嘆息說:「老天爺為什麼這么早就奪去了我的國老啊!」

4、嘔心瀝血(李賀)
[釋義] 嘔:吐;瀝:滴。比喻極度勞心苦思。多用於文藝創作或研究。亦指傾吐真情或懷抱真誠。
[語出] 唐•韓愈《歸彭城》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
[正音] 嘔;不能讀作「ōu」;血;不能讀作「xiě」。
[辨形] 嘔;不能寫作「漚」。
[近義] 煞費苦心 挖空心思
[反義] 無所用心 粗製濫造
[用法] 含褒義。多用於文學創作;也適用於其他腦力勞動方面。多用於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與「搜索枯腸」有別:~多用於較長時間或一個時期的工作;語意重;「搜索枯腸」用在較短的時間過程內;語意較輕;中性;正反兩面的情形都可以使用。
[例句] 李老師~地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國家棟梁。
[英譯] workone』sheartout
[成語故事]
唐朝著名的詩人李賀,七歲就開始寫詩做文章,才華橫溢。成年後,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志過,只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注在詩歌的創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讓書童背一個袋子,只要一有靈感,想出幾句好詩,他就馬上記下來,回家後再重新整理、提煉。母親總是心疼地說:「我的兒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啊!」
李賀在他短暫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餘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即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後來人們常用「嘔心瀝血」比喻極度勞心苦思。

5、畫龍點睛(張僧繇)
[釋義] 畫龍之後再點上眼睛。比喻在關鍵地方簡明扼要地點明要旨;使內容生動傳神。也比喻在整體中突出重點。
[語出]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又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睛者見在。」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他就這等山珍海味的小題大作起來;還可以說畫龍點睛。」
[正音] 睛;不能讀作「qínɡ」。[辨形] 睛;不能寫作「晴」。
[近義] 錦上添花 點石成金 [反義] 弄巧成拙 畫蛇添足 點石成金
[用法] 含褒義。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作文或講話時;用一二精闢的詞句點明要旨;使內容更加生動傳神。可用作主語、謂語、定語;也可用作狀語。
[例句] (1)老舍《戲曲語言》:「寫別的文章;可以從容不迫地敘述;可適當的地方拿出一二警句;振動全段;~。" (2)一個好題目;常常對作品有~之妙。
[成語故事]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張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龍。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在牆壁上了。這時皇帝發現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為什麼。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

6、入木三分(王羲之)
[釋義] 本指書法筆力蒼勁有力。後比喻見解透徹;議論深刻。
[語出] 唐•張懷瓘《書斷》:「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正音] 三;不能讀作「shān」。 [辨形] 入;不能寫作「人」。
[近義] 力透紙背 鐵畫銀鉤 [反義] 略見一斑
[用法] 用作褒義。稱頌別人或評論深刻的用語。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補語。
[成語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因為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後人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稱得上冠絕古今,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後代的許多書法家,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範本。現今在他留下來的書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等。 王羲之的字寫得這樣好,固然與他的天資有關系,但最重要的還是由於他的刻苦練習。他為了把字練好,無論休息還是走路、心裡總是想著字體的結構,揣摩著字的架子和氣勢,而且不停地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劃著。所以時間久了,連身上的衣服也劃破了。 他曾經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塘里洗滌筆硯。時間一久,整個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據說他很愛鵝,平時常常望著在河裡戲水的鵝發呆,後來竟然從鵝的動作中領悟出運筆的原理,而對他的書法技藝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個道觀去玩,看到一群鵝非常可愛,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里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作為交換。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於是王羲之給觀里寫了部《黃庭經》,道士便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 還有一次,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贊嘆地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7、請君入瓮(周興)
[釋義] 君:人的尊稱;瓮:陶制的大壇子。一種口小腹大的大壇子。指就用某人整治別人的辦法來對付她自己。
[語出] 《新唐書•周興傳》:「初;興未知被告;方對俊臣食。俊臣曰:『囚多不服;奈何?』興曰:『易耳;內之大瓮;熾炭周之;何事不承。』俊臣曰:『善。』命取大瓮且熾火。徐謂興曰:『有詔按君;請嘗之。』興駭然汗;叩首服罪。」
[正音] 瓮;不能讀作「wēnɡ」。 [辨形] 君;不能寫作「軍」。 [近義] 以毒攻毒 以牙還牙
[用法] 多用於書面語。一般作謂語、定語。
[例句] 「~"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成語故事]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裡,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裡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果,太後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麼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於想出一條妙計。
他准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裡。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說:「哦,請快快指教。」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瓮里,你找一個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瓮里,你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瓮,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鑽進瓮里吧。」周興一聽,手裡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8、口蜜腹劍(李林甫)
[釋義] 嘴裡說得動聽;心裡卻盤算著壞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陰險毒辣。
[語出]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李林甫為相……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正音] 腹;不能讀作「fǔ」。 [辨形] 蜜;不能寫作「密」;劍;不能寫作「箭」。
[近義] 甜言蜜語 佛口蛇心 [反義] 心直口快 心口如一
[辨析] ~和「笑裡藏刀」;都形容狡詐陰險。但~偏重在嘴甜;心口不一;「笑裡藏刀」語義更重;更陰險。
[成語故事]
李林甫,唐玄宗時官居「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是宰相的職位。此人若論才藝倒也不錯,能書善畫。但若論品德,那是壞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的人,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想方設法給以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有一套諂媚逢承的本領。他竭力遷就玄宗,並且採用種種手法,討好玄宗寵信的妃嬪以及心腹太監,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貌上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裡盡說些動聽的「善意」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格非常陰險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裝做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適之說:「華山出產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采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可惜皇上還不知道。」
李適之以為這是真話,連忙跑去建議玄宗快點開采。玄宗一聽很高興,立刻把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這件事我早知道了。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怎麼可以隨便開采呢?別人勸您開采,恐怕是不懷好意。我幾次想把這件事告訴您,只是不敢開口。」玄宗被他這番話所打動,認為他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對適之大不滿意,逐漸對他疏遠了。
就這樣,李林甫憑借這套特殊「本領」,他一直做了十幾年宰相。

9、泰山北斗(韓愈 )
[釋義] 泰山:東岳,在山東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語出] 《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
[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含褒義
[例句] 五兄夢中題孔子廟欞星門柱聯有「~,景星慶雲」之語,敬意如此者,士之望、人之瑞,一代不過數人。(清•惲敬《答姚秋農書》)

10、司空見慣(劉禹錫)
[釋義] 司空:古代官名;見慣:常見而習慣了。原指司空看慣了某事以為平淡;後比喻常見之事;不足為奇。
[語出] 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劉於席上賦詩;曰……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正音] 空;不能讀作「kònɡ」。 [辨形] 慣;不能寫作「貫」。
[近義] 屢見不鮮 習以為常 [反義] 絕無僅有 蓋世無雙
[用法] 形容某類事物或某種現象經常見到。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辨析] ~和「習以為常」都有「看慣了;不感到奇怪」之意。但~多用於書面語;「習以為常」多用於口語。
[例句] 這種種行為;在我們初來的東方人看來;多少存著好奇心和注意的態度;但在他們已~。
[英譯] amatterofcommonoccurrence
[成語故事]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吟詩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劉禹錫,他中了進士後,便在京 做監察御史;因為他的名放盪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就在蘇州刺 史的任內,當地有一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聞名,邀請他飲酒, 並請了幾個歌妓來在席上作陪。在飲酒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便做了這樣的一首詩: 「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這首詩中所用的司空兩個字,是唐代一種官職的 名稱,相等於清代的尚書。從劉禹錫的詩來看,整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情,已經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11、夢筆生花(李白)
[釋義] 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語出]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補語;含褒義
[例句] 李太白~,特睡鄉幻景耳!(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五)

12、一字之師(鄭谷)
[釋義] 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指改正別人詩文中的一個字或糾正一個誤讀、誤寫的字。
[語出] 明•張岱《與周伯戩之書》:「張乖崖以蕭楚才為一字之師。」
[用法] 一般作賓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李明是我的同學;又是我的~;我的好多作文都是經他手改的。
[成語故事]
唐朝末年,詩人鄭谷回到故鄉江西宜春。他以文會友,經常和一些文人往來。
當地有個叫齊已的和尚,對詩文很有興趣。他早就仰慕鄭谷的才名,就帶著自己寫的詩稿,前來拜會。齊已把詩稿一首一首地請鄭谷看。鄭谷讀到《早梅》這首詩時,不由得沉思起來。鄭谷吟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面對齊已說:「梅開數枝,就不算早了。」鄭谷又沉吟了一會,說:「不如把『數』字改為『一』字貼要。」齊已聽了,驚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文人們知道了,就把鄭谷稱為齊已的「一字之師」。
成語「一字之師」是指能糾正一個錯別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處的老師。

13、一飯千金(韓信)
[釋義] 比喻重重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語出]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例句] 唐•沉亞之《旌故平盧軍節士》:「當渴飢之望也,~,未足者不能十金。」
[成語故事]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
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刻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齊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補充說明] 這句成語就是出於這個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說: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我們運用這成語時,必須透徹的了解它的含義,第一,真心誠意的樂於助人的人,是永遠不會想人報答他的;第二,有錢人對窮人的救濟,那是一種捐助,即使窮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報答他,也不能稱之謂「一飯千金」;第三,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形下,出於友愛、同情的去幫助別人,這樣的幫助,在別人看來,確是「一飯」值得「千金」 的。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