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過猶不及的由來釋義和出處
⑴ ()不及()而止的成語
過猶不及_成語解釋
【拼音】:guò yóu bù jí
【釋義】: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⑵ 「過猶不及,事緩則圓」什麼意思
過猶不及,是說在處理問題,要考慮和把握好度的問題,可以透徹但是不能太徹底或者絕對,否則就會起反作用;事緩則圓,是說碰上緊急事件的時候,首先不能慌亂,要考慮好全局,找到好的切入點再放手施為,這樣才能夠圓滿解決。
成語:過猶不及
拼音:guò yóu bù jí
釋義:過:過分。猶:像,如同,猶如。不及:達不到。 解釋為: 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先進》
原文:子曰:過猶不及。
譯文:孔子說: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
事緩則圓
拼音:shì huǎn zé yuán
釋義:碰到事情不要操之過急,而要慢慢地設法應付,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
出自清·俞萬春《盪寇志》
原文:看來此事,事寬則圓,急難成效。
譯文:從這件事看來,事情不要操之過急,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著急就很難成功。
(2)成語過猶不及的由來釋義和出處擴展閱讀:
過猶不及的近義詞:
矯枉過正
讀音:jiǎo wǎng guò zhèng
意思:指把彎的東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邊。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分句;比喻糾正錯誤過度,導致了其他錯誤。
出自:唐·張說《吊陳司馬書》
原文:矯枉過中,斯害也已。
譯文:糾正錯誤過度,這也是不好的。
成語故事:漢景帝擔心諸侯勢力過大會自己稱王,出現中央管不住地方的局面,就採用晁錯的建議,借故削了幾個諸侯王的封地。吳王劉濞竟借清君側的名義企圖謀反,迫使漢景帝殺死晁錯,從而出現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
⑶ 瘋狂猜成語過猶不及去偽存真。
過猶不及guòyóubùjí
[釋義] 事情做過了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專恰如其分屬。
[語出] 《論語·先進》:「子曰:『過猶不及。』」
[正音] 不;不能讀作「bú」。
[辨形] 猶;不能寫作「優」或「憂」。
[近義] 過為已甚
[反義] 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用法] 多用來強調言行應恰如其分。一般作賓語、謂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爸爸處理問題;十分慎重;他懂得~這個道理。
[英譯] Toomuchisasbadastoolittle
⑷ 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成語
過猶不及
成語拼音:guò yóu bù jí
成語解釋:事情做過了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恰如其分。
(4)成語過猶不及的由來釋義和出處擴展閱讀
1、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2、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3、成語用法:過猶不及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強調言行恰如其分。
4、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5、成語正音:不,不能讀作「bú」。
6、成語辨形:猶,不能寫作「優」或「憂」。
7、近義詞:過為己甚
8、反義詞: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9、成語例子:據老夫看來:這是「過猶不及」。大約兩耳過長,反覺沒用。(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四回)
10、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11、造句:
(1) 做任何事都應適度,以防過猶不及。
(2)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限度,過猶不及,一樣會誤事的。
(3) 凡事應該講求中庸之道,過猶不及,於事無益。
(4) 爸爸處理問題,十分慎重,他懂得過猶不及這個道理。
(5) 減肥要適可而止,過猶不及,對健康有害。
⑸ 成語過猶不及出自論語的意思是a事情做的過了頭的事情做得很不夠誰是七座的
過猶不及
拼音: guò yóu bù jí 簡拼: gybj
近義詞: 過為己甚 反義詞: 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強調言行恰如其分
解釋: 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處: 先秦·孔子《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例子: 據老夫看來:這是「~」。大約兩耳過長,反覺沒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四回)
謁後語:
謎語: 未遂罪
⑹ 形容「太多了反而不好」的諺語,俗語或成語有哪些
有欲速不達、物極必反、過猶不及、過為己甚等詞語。
一、欲速不達
白話釋義: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出處:《論語·子路》:「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翻譯: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只看見小的利益則成不了大事。
二、物極必反
白話釋義:極:頂點;反:向反面轉化。
出處:《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
翻譯:事物發展到極端,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三、過猶不及
白話釋義: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
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翻譯:子貢問:「顓孫師和卜商誰更賢德?」
孔子說:「顓孫師常常作得有些過頭,卜商常常達不到要求。」
子貢說:「如此說來,是不是顓孫師要好一些呢?」
孔子說:「過頭和達不到同樣不好。」
四、過為己甚
白話釋義:過:過分;為:做;已甚:過頭。
出處:《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
翻譯:孔子不會做的過分。
⑺ 過猶不及的近義詞
一、過猶不及的近義詞:矯枉過正、過為已甚。
1、矯枉過正
【成語】: 矯枉過正
【拼音】: jiǎo wǎng guò zhèng
【解釋】: 矯:扭轉;枉:彎曲。把彎的東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邊。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出處】: 《後漢書·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復入矯枉過正之檢。」
【舉例造句】: 或有避其謗者,又每矯枉過正,至坐視兒女之放縱,而不一置問。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細柳》
【拼音代碼】: jwgz
【近義詞】: 矯枉過直、過猶不及
【反義詞】: 差之千里
【用法】: 作謂語、賓語、分句;比喻糾正錯誤過度
2、過為已甚
【成語】: 過為已甚
【拼音】: guò wéi yǐ shèn
【解釋】: 過:過分;為:做;已甚:過頭。做得太過分。
【出處】: 《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
【舉例造句】: 如能實行以上十二條,則事態自然平復,我們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必不過為已甚。《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
二、過猶不及
【成語】: 過猶不及
【拼音】: guò yóu bù jí
【解釋】: 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處】: 《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舉例造句】: 據老夫看來:這是「過猶不及」。大約兩耳過長,反覺沒用。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四回
【拼音代碼】: gybj
【近義詞】: 過為己甚、矯枉過正
【反義詞】: 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燈謎】: 未遂罪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強調言行恰如其分
⑻ 過猶不及是不是成語
過猶不及
拼音: guò yóu bù jí 簡拼: gybj
近義詞: 過為己甚 反義詞: 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強調言行恰如其分
解釋: 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處: 先秦·孔子《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例子: 據老夫看來:這是「~」。大約兩耳過長,反覺沒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四回)
謁後語:
謎語: 未遂罪
⑼ 成語「過猶不及」的來源和孔子的兩個弟子有關,這倆名弟子是誰
這兩名弟子是:顓孫師(子張)和卜商(子夏)。
春秋·孔丘弟子《論語》。
有一次,孔子與他的學生子貢閑談。談到對他的弟子看法時,子貢問道:「老師,顓孫師(子張)和卜商(子夏)兩個人,誰更好一些?」
孔子回答說:「顓孫師呢,做事好過分;卜商呢,做事有點不夠火候。」
子貢說:「那麼,是顓孫師好一些嗎?」
孔子說:「過分了和做得不夠同樣不好。」
子貢細細品味,覺得老師確實說得對。他明白,老師說的不是這兩個師兄弟的為人品德,而是說他們性格上的弱點,兩個人都有缺點,只有把各自的缺點改正過來,才能完善自我。
⑽ 過猶不及這成語什麼意思
過猶不及guò yóu bù jí
成語解釋: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成語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