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以勞待的成語怎麼組
A. 以,器,成,釋,勞,有,待,僅,重,逸,負,大,無,絕,如,晚組成語
1、大器晚成
2、以逸待勞
3、如釋重負
4、絕無僅有
大器晚成
dà qì wǎn chéng
【解釋】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出處】《老子》四十二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結構】主謂式。
【用法】常用作對長期不得意;無成就的人安慰的客套話。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辨形】器;不能寫作「氣」。
【近義詞】後生可畏
【反義詞】不堪造就、冥頑不靈
【例句】只要能成材;~也未嘗不可。
B. 漢語成語以逸待勞是什麼意思
以逸待勞
[ yǐ yì dài láo ]
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准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回來犯時給以迎頭答痛擊。
出 處
《後漢書·馮異傳》:「夫攻者不足;守者有餘;今先據城;以逸待勞;非所以爭也。」
C. 什麼逸什麼勞成語
什麼逸什麼勞
什麼逸什麼勞有:以逸待勞、逸而知人之勞、勞於讀書 逸於作文、以勞待逸、以逸制勞。
以逸待勞的意思:
【拼音】:yǐ yì dài láo
【解釋】: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准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出處】:《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示例】:他踞了碉樓,~,我們倒難以刻期取勝。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近義詞】:養精蓄銳、用逸待勞
【反義詞】:疲於奔命
【歇後語】:屏風馬氣死巡河炮
【語法】:作謂語、賓語、狀語;指作戰、工作等方法
【英文】:wait at one's ease for the fatigued enemy
【成語故事】:東漢初年,隗囂占據隴西,後投降四川稱帝的公孫述,漢光武帝派馮異為征西大將軍。馮異想進攻恂邑,隗囂也率軍進攻。馮異手下建議避免正面交鋒,馮異主張先佔據該城,然後以逸待勞,等待疲勞的隗囂來攻,這樣把隗囂打得狼狽不堪
逸而知人之勞的意思:自己享受安逸時才知道明白別人有多辛勞。
勞於讀書 逸於作文的意思:讀書就像是熔化銅,將銅放進熔爐,用大鞴鼓風,(銅)不熔化就不停止,用盡了力氣。寫作就像是澆鑄銅器,銅已經熔化了,就按照模型澆鑄器具,一冶煉就成功了,只要能夠識別模型,毫不費力。這便是所說的讀書多用工夫,才能輕松寫作的道理。
以勞待逸的意思:
【拼音】:yǐ láo jī yì
【解釋】:用疲勞的軍隊去進攻養精蓄銳的敵人。
【出處】:三國·魏·曹丕《與張既詔》:「卿逾河歷險,以勞擊逸,以寡勝眾,功過南仲,勤逾吉甫。此勛非但破胡,乃永寧河右,使吾長無西顧之念矣。」
以逸制勞的意思:
【拼音】:yǐ yì zhì láo
【解釋】: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准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出處】:《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示例】:上流諸軍,素無戒備,晉水師順流前來,勢必至此,不如整兵待著,~。 ★蔡東藩《兩晉演義》
D. 《以逸待勞》的成語故事及含義(要詳細)
【注音】yǐ yì dài láo 【英文】Await leisurely the exhausted enemy 《三十六計叢書·以逸待勞》封面
【釋義】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准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指作戰、工作等方法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養精蓄銳、用逸待勞 【反義詞】疲於奔命 【同韻詞】輕於鴻毛、腹背之毛、膽戰心搖 【燈謎】最佳的養生之道 【歇後語】屏風馬氣死巡河炮[1]? 【原典】 困敵之勢①,不以戰;損剛益柔②。 【注釋】 ①困敵之勢:迫使敵入處於圍頓的境地。 ②損剛益柔:語出《易經·損》。「剛」、「柔」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的兩方有可相互轉化。「損」,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艮上)。上卦為艮,艮為山,下卦為兌,兌為澤。上山下澤,意為大澤浸蝕山根之象,也就說有水浸潤著山,抑損著山,故卦名叫損」。「損剛益柔」是根據此
卦象講述「剛柔相推,而主變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則。此計正是根據「損」卦的道理,以「剛」喻敵,以「柔」喻已,意謂困敵可用積極防禦,逐漸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強變弱,而我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法,同樣可以制勝。 【按語】 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雲:「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面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
編輯本段成語出處
《孫子·軍爭》:「以近待遠 以逸待勞
,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典故】 西漢末年,隴甘軍閥隗囂脫離劉秀,去投靠在四川稱帝的公孫述。劉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結果反被隗器打敗。 劉秀再派征西大將軍馮異,前去佔領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將行巡立刻去枸邑搶佔有利地形。馮異的部將們知道後,都勸馮異不要和行巡大軍作戰。馮異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必須搶占枸邑『以逸待勞』。」馮異命令部隊急行軍,搶在行巡之前,佔領了枸邑。馮異嚴密封鎖消息,緊閉城門,偃旗息鼓,讓將士們休整。行巡的部隊急匆匆地剛趕到城下,城樓上突然鼓聲大作,亮出了馮異的帥旗。行巡的軍隊毫無防備,嚇得四下逃竄。馮異大開城門,領兵沖出城來,大敗敵軍。 讓自己的軍隊養精蓄銳,以等候從遠方趕來的敵軍,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稱為「以逸待勞」。 [2]
編輯本段成語辨析
【正音】逸:不能讀作「tuì」。 【辨形】待:不能寫作「侍」,「代」。[2]
編輯本段成語示例
◎他踞了碉樓,以逸待勞,我們倒難以刻期取勝。(清·吳敬梓 以逸待勞
《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11月10日,紅三軍在苗店、郝砦與尾追之敵發生激戰,敵軍以逸待勞,向紅三軍發起猛烈攻擊,紅軍戰士以大無畏的精神予敵以頑強反擊,終於擺脫這一股敵軍追擊,紅八師師長覃蘇等在戰斗中光榮犧牲。 ◎打仗,如能有效地運用「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等軍事策略,就可以克敵制勝。
編輯本段計名由來
以逸待勞,語出《孫子·軍爭篇》。在歷代兵書和史書之中,對於以逸待勞這一理論的闡述和實例記載非常之多。如《孫子·軍爭篇》:「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古代「佚」與「逸」相通,意思是部隊休整充分,精力旺盛。勞則於佚相反,是部隊得不到休整,精力疲憊。以逸待勞的方法有許多,《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佔地而趨戰者勞。」搶先佔領有利地形,是以逸待勞的一種方法。《南北籌兵論·上》說:「聞之兵法,守者常逸,而攻者常勞,以逸待勞。」先實行防禦,後發制人,也是以逸待勞的一種方法。但是,以逸待勞的待,不是消極地坐等戰機,而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調動敵人,牽著敵人的鼻子走,讓敵人疲於奔命,不斷地消耗敵人,待敵人銳氣盡消之時,再動手消滅他。因此,《孫子》說:「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編輯本段用計概述
古人按語說: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雲:「凡先處戰地而 以逸待勞的王翦
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子》 .虛實篇 )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面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 《史記》 卷六二《管晏列傳》);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史記》卷八—《廉頗藺相如列傳》)。 古按語舉了管仲治國備戰,孫臏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實,來證明調敵就範,以逸待勞,是「無有不勝」,法。強調用中心樞紐,即關鍵性的條件,來對付無窮無盡、變化多端的「環」,即廣大四周的情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是本計關鍵。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蠢人則其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往往被退讓者打倒。 《水滸傳》 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沖,連喚幾個「來來」,結果卻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以逸待勞」在現代經商賺錢之中也是經常用到的一計。利用此計需要經營者心理承受能力好,在和對手進行鬥智斗勇的過程中,要耐得住時間,耐得住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狀態,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在生意場中,甘願妥協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贏得時機,休息靜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獲益。因為必須的退步是換來更大的利益,萬不可在經營不利的情況下,盲目行事與對手硬拼,定要停下來尋找機會,等待時機,再來競爭,反敗為勝。 以不到500美元起家,最後主持年營業額達數億美元的「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的美國人麥科馬克,在他寫的《哈佛大學商學院里學不到的學問》一書中,道出他成為暴發戶的一個成功秘訣:「自己的地盤有地利。」 在經銷活動中,最大的「地利」莫過於使自己能夠以逸待勞,從容地應付遠道而來的生意對手。運用以逸待勞之計,不在自己的地盤里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只需設法使對方感受到猶如遠道跋涉般的疲憊就行了。比如,你是一個采購員,到外地去采購貨物。你在排除競爭夥伴的獨居買方「皇帝」位置之後,就可以開始設法調動你的貨主,使其疲於奔命。你可以以檢查樣品質量為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讓他拿出一件件貨物讓你觀看,再一件件地放回原處;你還可以以落實貨源為由,催他四處檢查;如果你有耐心和時間,還可以佯作拿不定主意,請他如此這般再做一遍。貨主為你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折騰得焦頭爛額。這筆生意若做不成,便覺得十分冤枉,於是在價格等許多方面你就有利可圖,貨主也會做出讓步,從而成功地施展你的以逸待勞之計。
編輯本段用計分析
《孫子兵法》對「以逸待勞」的詮釋表明,凡是先在陣地上等待敵人來的,他就安逸而充滿主動性,而後來到作戰陣地的,必定是被動者和疲憊者,雙方交戰,先行者就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在雙方作戰力量均衡的條件下,「逸者」取勝「勞者」的勝率較大。而在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力量寡者,如果「以逸」,就可以戰勝力量強勢的「勞者」。所以,作為一位善戰的指揮員,要充分了解、挖掘和及時掌握對方活動的規律,善於挑選一到數個恰到好處的伏擊地點,要善於把敵人引誘到為之布好的「口袋」陣里,而加以殲滅。但是,如果雙方軍事力量(主要是武器裝備)過於懸殊,「逸」者就不一定能戰勝「勞」者。如:在《我的兄弟叫順溜》的電視劇中,新四軍六分區選擇在村莊伏擊日軍,剛開始交火,日軍被打得暈頭轉向,但,由於日軍人多、武器裝備遠遠強於我軍,幾個回合下來,六分區就漸漸地敗下陣來,多虧一分區及時趕到救圍,才避免了六分區被日軍全殲的敗局。 因此,以逸待勞計,並非萬能的,也並非千篇一律的,尤其是現代戰爭,信息化作戰成為戰爭的主導,「逸」、「勞」之間,相輔相成,而關健在於誰更擁有對戰爭的主導、主創和人文優勢!
編輯本段計策典故
戰國末期,秦國少 以逸待勞
年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城,銳不可擋。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萬。後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 王翦率領六十萬軍隊,陳兵於楚國邊境。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只是專心修築城池,擺出一派堅壁固守的姿態。兩軍對壘,戰爭一觸即發。楚軍急於擊退秦軍,相持年余。王翦在軍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平時操練,技藝精進,王翦心中十分高興。一年後,楚軍綳緊的弦早已鬆懈,將士已無鬥志,認為秦軍的確防守自保,於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殺得楚軍潰不成軍。秦軍乘勝追擊,勢不可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編輯本段三國案例
劉關張結義多少年,始終就象親哥們似的。待三國鼎立基本形成時,鎮守荊州的任務落在二弟關羽身上。但關羽違背了諸葛亮為他制定的東和北拒的策略,結果是丟荊州走麥城,最後兵敗身死。為了替關羽報仇,劉備不顧勸阻,舉傾國之兵東進伐吳。 開始時,蜀軍士氣旺盛,東吳難以抵禦,連折數員大將,甘 以逸待勞
寧、潘璋、馬忠皆在此役中戰死。蜀軍兵鋒所指無人能當,此時東吳生死存亡之秋,舉國震驚。 在此危急時刻,經闞澤舉薦,孫權拜年輕的書生陸遜為大都督,總督江東兵馬與劉備決戰。陸遜的部下多是東吳的功臣宿將或公室貴族,他們自恃功高,對陸遜這位年輕統帥既不服氣,又不尊重。對於陸遜堅守不戰更是不理解,認為陸遜怯懦無能。 陸遜說:「我雖一介書生,蒙主上委以重任,認為我有長處,就是能忍辱負重。各位將軍要各守隘口,牢守險要,不許妄動。違令者斬!」 這時,天氣炎熱,士兵取水困難,劉備便命令將營扎在山林茂盛、靠近泉水的地方。蜀軍從巫峽建平起到彝陵700里間,接連設營,從正月到5月,與東吳相持不下。 劉備要求決戰,無奈對方就是不理,氣得夠嗆,派吳班領數千弱兵在平地立營,引吳軍出來,自帶精兵埋伏於山谷之中,准備切斷吳兵退路。但吳兵就是不出戰。陸遜勸告眾將,吳班討戰,其中必有詭計,我們只能觀望。 劉備見吳兵不出,只好把埋伏的兵撤出來。兩軍又相持了一個來月,陸遜觀察形勢,見蜀兵沒了開始時的銳氣,准備反守為攻。可將領則認為進攻還是開始的時侯,現在不能有利。可陸遜胸有成竹,先派兵試探了一下,沒有成功,馬上改變戰術,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把草,用火攻的方法,襲擊蜀軍,全體吳軍一齊出戰。這一仗燒得蜀軍狼狽逃竄,並斬了好幾名蜀將。 這一戰破了蜀軍40座大營,迫使蜀軍幾名戰將投降,劉備逃到了白帝城。這就是有名的彝陵之戰。蜀軍是大敗呀。 陸遜不算完,繼續猛攻,劉備千方百計才算逃了出來。書中描寫是多虧了孔明的八卦陣。 此次戰役,陸遜用的就是以逸待勞之計: 一是知道劉備遠來,水土不服,當然想速戰速決,此時要戰,吳軍非輸不可。 二是陸遜故意示弱,有意麻痹蜀軍,讓蜀軍深入(現在叫誘敵深入)。 三是拖垮蜀軍,蜀進攻不成,戰鬥力下降,意志力減退,這時決戰吳兵就肯定勝了。
編輯本段商場案例
福特的袖裡乾坤 上世紀20年代初,福特面臨又一次打擊,汽車銷量急劇下降,出現了不景氣的現象。當時,正值美國汽車工業全面起飛的時期,各大公司紛紛推出色彩明快鮮艷的新型汽車 福特牌A型車
,滿足消費者的不同喜愛,因而銷路大暢。惟獨黑色的福特車保持不變,顯得嚴肅而呆板,銷路自然大受影響。但是,無論對各地要求福特供應花色汽車的代理商,還是對公司內的建議者,福特總是堅決頂回去:「福特車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麼不好,至少比其它顏色耐舊些。」生產逐漸艱難了,福特開始裁減人員,部分設備停工,將夜班調成白班以節省電費,公司內外人心浮動,連福特夫人也大惑不解,沉不住氣了。 福特卻笑著說:「這是我的袖裡乾坤,先不告訴你,等想妥了再說。」他夫人擔心公司牢騷太盛,會不會人心思走。 福特了解夫人的擔憂,信心十足地說:「我們公司的待遇高於任何企業,他們不會生異心,同時他們知道我是絕不服輸的人,相信我不跟別人生產淺色車,一定另有計劃。」 有人建議說,至少我們應該有新車在市面上銷售,不至於讓人說我們公司快倒閉了。福特詭譎地一笑:「讓他們去說吧,謠言越多對我們越有利。」人們感到很奇怪,問公司是不是正在設計新車?是不是跟別人一樣,會有各種顏色的新車? 福特回答說:「不是正在設計,是已經定型了!也不是跟別人一樣,而是我們自己的,而且我們的新車一定比別人都便宜!」這就是福特一生中最得意的「傑作」之一——購買廢船拆卸後煉鋼,從而大大降低了鋼鐵的成本,為即將推出的A型汽車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產T型車的工廠全部停工,這是公司成立24年來第一次停止新車的出廠,市面所賣的都是存貨。 消息一出,舉世震驚,猜測蜂起。除了幾個主管幹部外,誰也摸不清福特打的是什麼算盤。讓人奇怪的是,工廠停工後工人並沒有解僱,每天仍然上下班。這一情況引起新聞界的極大興趣,報上經常刊登有關福特的新聞,助長了人們的好奇心。 兩個月後,福特終於透露,新的A型汽車將於同年12月應市。這比宣布工廠停工引起的震動更大。年底,色彩華麗、典雅輕便而價格低廉的福特牌A型車終於在人們的長期翹首等待中源源上市,果然盛況空前。它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起飛的輝煌的局面。 福特公司由於T型車的開發,早已確定了它在美國汽車工業中的地位。這次面對各公司以色彩、外形為武器發起的挑戰,福特並沒有應戰,而是養精蓄銳,揚長避短,抓住質量、價格這兩個關鍵作充分准備,一旦成熟,就使對手們由強變弱,由優變劣了。這就是老福特的「錦囊妙計」——以逸待勞。 老福特的「以逸待勞」正是一種後發制人策略。這種策略常常表現為一種緊跟方式,就是說,企業並不強行研究開發新產品,而是當市場上某種新產品初露頭角並顯示出較強生命力時,就立即進行仿造和改進,把自己的改進型新產品快速拋入市場,達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效果。「後發制人」或者是「 以逸待勞」的策略是在商戰中經常應用的。「以逸待勞」並非「好逸惡勞」,而是養精蓄銳,等敵人勞師動眾、疲於奔命、彼竭我盈之後待機而動。 因此,決勝之關鍵除了要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鎮定冷靜之外,還要有「知己知彼」、「妙算多者勝」的能耐。使用以逸待勞這種策略的時候,務必要沉著冷靜,把自己和對方的環境、意圖,以及彼此間的實力估計清楚,機警地隨時隨地注意事情的變化,時機未成熟時要穩如泰山,機會一來就要翻江倒海。此計強調,讓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的方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制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E. 以逸待勞成語解釋
以逸待勞成語解釋
以逸待勞 [yǐ yì dài láo]
基本釋義
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准備,
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出 處
《後漢書·馮異傳》:「夫攻者不足;守者有餘;
今先據城;以逸待勞;非所以爭也。」
F. 獲待不逸居清月俊風秋春不新月歲以而朗勞(這19個字怎樣拼成六組四字成語)
【班行秀出】:班行:班次行列,指在朝為官的位次,後也指同列、同輩內;秀出:高出,容引申為才能出眾,優秀。才能優秀,超出同輩。
【百里挑一】:一百個當中就挑出這一個來。形容人才出眾。
【人才出眾】:人品才能超出眾人。
G. 請問書籍與月亮有什麼相同之處 能想到的都寫下來! 把千鈞一發,口誅筆伐.以逸待勞3個成語連成一句
書籍和月亮相同的地方是:在黑暗裡照亮前進的路。
組句子: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面對眾人的口誅筆伐,他不再堅持以逸待勞的策略,毅然站了出來。
H. 成語 以逸待勞 出處
以逸待勞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yǐ yì dài láo,多指作戰時採取守勢,養精蓄銳,讓敵人來攻,然後乘其疲勞,戰而勝之。原作「以佚待勞」。出自《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若未可入,則深壁高壘,以逸待勞。」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張昭曰:「孤城不可守,不如且回江東。劉表知我破黃祖,必來報仇;我以逸待勞,必敗劉表;表敗而後乘勢攻之,荊襄可得也!」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占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敵眾》待他倦怠無備,吾卻舉起紅旗,將軍便下山擊之:以逸待勞,必當取勝。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雲長攻拔襄陽郡》:此書生之言耳。豈不聞水來土掩,將至兵迎?我軍以逸待勞,自可取勝。」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回:悼公曰:「何為以逸待勞之策?」荀罃對曰:」兵不可以數動,數動則疲,諸侯不可以屢勤,屢勤則怨。內疲而外怨,以此御楚,臣未見其勝也。「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他踞了碉樓,以逸待勞,我們倒難以刻期取勝。 [1]
毛澤東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五章第三節:「這種時候,敵軍雖強,也大大減弱了;兵力疲勞,士氣沮喪,許多弱點都暴露出來。紅軍雖弱,卻養精蓄銳,以逸待勞。
I. 「以什麼待什麼」的成語有哪些
「以什麼待什麼」的成語只有以逸待勞。
以逸待勞
【解釋】: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准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出自】:他踞了碉樓,以逸待勞,我們倒難以刻期取勝。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示例】:毛澤東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五章第三節:「這種時候,敵軍雖強,也大大減弱了;兵力疲勞,士氣沮喪,許多弱點都暴露出來。紅軍雖弱,卻養精蓄銳,以逸待勞。」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9)逸以勞待的成語怎麼組擴展閱讀
一、以逸待勞的近義詞:養精蓄銳
養精蓄銳
【解釋】:養:保養;精:精神;蓄:積蓄;銳:銳氣。保養精神,蓄集力量。
【引證】:他們個個像跑道上的選手,養精蓄銳,伸足擦腿,准備顯身手。 葉聖陶《四三集·得失》
【近義詞】逸以待勞、用逸待勞、竭盡全力、休養生息、以逸待勞
【反義詞】竭盡心力、勞民傷財
二、以逸待勞的反義詞:疲於奔命
疲於奔命
【解釋】:原指因受命奔走而搞得很累。後也指忙於奔走應付,弄得非常疲乏。
【引證】:毛澤東《論持久戰》:「只要組織和指揮得當,能使日本軍隊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時,使疲於奔命。」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補語;含貶義
【近義詞】應接不暇、捉襟見肘
【反義詞】髀肉復生、應付裕如、以逸待勞、應付自如、用逸待勞、逸以待勞、悠閑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