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亂安罪名的成語
⑴ 形容犯罪分子可惡的成語
窮凶極惡
罪大惡極
無惡不作
惡貫滿盈
喪心病狂
助紂為虐
為虎作倀
十惡不赦
人面獸心
罪惡滔天
⑵ 形容犯罪很多的成語
二罪俱罰
罰:處罰。前後兩樁罪過一並處罰
出處:元·無名氏《飛刀對箭》回第二折:答「贏了將功折過,輸了二罪俱罰。」
罰不當罪
當:相當,抵擋。處罰和罪行不相當。
出處:《荀子·正論》:「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
罰一勸百
處罰一個人以懲戒眾人。
出處:唐·韓愈《誰氏子》:「罰一勸百政之經,不從而誅不晚耳。」李漢注引《中說》:「牡如晦問政,子曰:『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
⑶ 形容犯罪很多的成語
詞目 罄竹難書
發音 qìng zhú nán shū
釋義 罄:盡,完;竹:古時用來寫字的竹簡。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
出處 《舊唐書·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⑷ 指無中生有,亂指罪名的成語
莫須有 [mò xū yǒu]
基本釋義
原意是也許有吧。後指憑空捏造。
⑸ 形容小偷將罪名安在別人身上的成語
賊喊捉賊 ,望採納
⑹ 規范自己的行為,不違法犯罪用什麼成語來形容
奉公守法_金山詞霸
【拼 音】:
fèng gōng shǒu fǎ
【解 釋】:
奉:奉行;遵守;公:公務.奉行公事;遵守國家規定的法令制度;不違法徇私.形容行為端莊、規矩.
【出 處】:
元·關漢卿《山神廟裴度還帶》:「韓公平昔奉公守法;廉於公謹.」
【示 例】:
現在改革開放了;國家允許了;只要~做生意;國家就會支持.
⑺ 形容犯了很多罪的成語
罄竹難書 qìng zhú nán shū
〖解釋〗罄:盡,完;竹:古時用來寫字的竹簡。
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
⑻ 什麼成語是比喻一個人犯罪連累到身邊的人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chéng mén shī huǒ,yāng jí chí yú
[釋義] 城門失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死了。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語出] 北齊·杜弼《為東魏檄蜀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近義] 城門魚殃
[用法] 復句式;作分句;比喻無端受牽連而遭禍害
[例句] 我是個平凡的人,不幸生在不平凡的時代,「~」,無端惹出許多是非。(柯靈《回看血淚相和流》)
[成語故事]
古時候有座城市,城門樓起了大火,不遠處池裡的魚兒們張望著;「看出什麼事了?」魚兒們問。「城門著火了。」一條魚說:「能救救就好了。」「該你什麼事,多管閑事,咱們看熱鬧吧,我們在水裡又燒不到咱們,快看呢,哈哈……」「你這樣幸災樂禍不好吧?」「那有什麼的?」話音未落,一群軍兵來取水滅火,結果把水都提幹了,剩下少許水又渾又臟。魚兒們苦不堪言。其中一條魚說:「自私的傢伙,你還高興不高興了?」「好倒霉啊!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⑼ 形容憑空捏造的成語有哪些
【插科使砌】:砌,拼湊;捏造。指以滑稽的動作和詼諧的語言引人發笑。
【董狐之筆】:後人對那些公正不偏,不因為各人的好惡或利害關系,而捏造不實言論的人的稱呼。
【飛冤駕害】:無中生有,捏造罪名陷害人。
【含血噴人】:比喻捏造事實陷害別人。
【含血潠人】:比喻捏造事實陷害別人。同「含血噴人」。
【含血噀人】:噀,噴。比喻捏造事實陷害別人。同「含血噴人」。
【何患無辭】:何患:哪怕;辭:言辭。哪裡用得著擔心沒有話說呢?常與「欲加之罪」連用,表示壞人誣陷好人時,無端捏造罪名,還說得振振有詞。
【解構之言】:解構:附會,捏造。指牽強附會或胡亂捏造的話。
【羅織罪名】:指捏造罪名,陷害無辜的人。
【面壁虛構】:對著牆壁憑空造出來的。比喻憑空捏造。
【莫須有】:原意是也許有吧。後指憑空捏造。
【砌詞捏控】:捏造事實來控告。
【獅虎當道】:危險的阻障,指作為不採取行動的借口而捏造的或誇大了的危險。
【聳動聽聞】:聳:通「悚」,驚動。誇大或捏造事實,使人聽了感到驚異或震動。
【聳人聽聞】:聳:驚動。誇大或捏造事實,使人聽了感到驚異或震動。
【誣良為盜】:誣:誣陷。良:好人。指捏造事實,陷害好人。
【無形之罪】:猶言莫須有之罪。指憑空捏造的罪行。
【無中生有】: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把沒有的說成有。比喻毫無事實,憑空捏造。
【鄉壁虛造】:即對著牆壁,憑空造出來的。比喻無事實根據,憑空捏造。
【向壁虛構】:向壁:對著牆壁。即對著牆壁,憑空造出來的。比喻不根據事實而憑空捏造。
【向壁虛造】:向壁:對著牆壁;虛造:虛構。。即對著牆壁,憑空造出來的。比喻無事實根據,憑空捏造。
【謠諑誣謗】:憑空捏造事實,對人加以誣陷和毀謗。
【有根有據】:有根據,不是憑空捏造。
【鑿空投隙】:指尋找時機、捏造罪名。
【造言捏詞】:捏造虛假的言詞。
【造言生事】:捏造虛言以挑起事端。
【造謠生非】:捏造謠言,挑起事端。同「造謠生事」。
⑽ 比喻一個人犯罪了卻未受到懲罰四字成語
逍遙法外
xiāo yáo fǎ wài
【解釋】逍遙:優游自得的樣子。指犯法的人沒有受到法律制裁,仍然自由自在。
【出處】巴金《探索集·再說小騙子》:「那些造神召鬼、製造冤案、虛報產量、逼死人命等等、等等的大騙子是不會長期逍遙法外的。」
【結構】偏正式。
【用法】用作貶義。指沒有制裁的犯罪分子。一般作謂語、賓語。
【辨形】逍;不能寫作「肖」。
【近義詞】逍遙自在
【反義詞】罪有應得、法網難逃
【例句】
(1)對破壞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要嚴厲懲處;不能讓他們~。
(2)自從嚴打鬥爭開展以來;犯罪分子再也不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