缽盂成語
A. 形容一個人迷茫的成語
渾渾噩噩
形容質朴天真,亦形容糊里糊塗,愚昧無知。
茫然若失
心中茫茫然然,像失去了什麼。
茫無頭緒
一點兒頭緒也沒有。形容事情摸不著邊,不知從哪裡入手。
B. 如來的缽盂(打一四字成語) —— 謎底:
多此一舉 ōcǐyījǔ [釋義]
舉:行動、舉動。做出不必要的;多餘的舉動。表示這一行動毫無必要。 [語出]
清·侯方域《南省策》:「以愚意論之;……此二者已當不同觀;而況於避影匿形;惟恐多此舉;以身累者乎?」 [近義] 畫蛇添足 [反義] 必不可少
...
2
C. 形容迷迷糊糊只懂一點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1、懵懵懂懂
【拼音】:měng měng dǒng dǒng
【解釋】:糊里糊塗,什麼也不知道。
【出自】: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八回:「獃子懵懵懂懂的,托著缽盂,拑著釘鈀,與沙僧徑直回來。」
【造句】:不要懵懵懂懂的隨意買股票,要在投資前扎實的做一些功課,才能成功!
2、一知半解
【拼音】:yī zhī bàn jiě
【解釋】: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徹。
【出自】: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造句】:無論什麼問題,他只搞個一知半解就止步了。
D. 形容青蔥歲月的成語
懵懵懂懂_成語解釋
【拼音】:měng měng dǒng dǒng
【釋義】:糊里糊塗,什麼也不知道。
【出處】:「獃子懵懵懂懂的,托著缽盂,拑著釘鈀,與沙僧徑直回來。」
E. 如來的缽盂(打一成語)
原形畢露
F. 形容弱智的成語
懵懵懂懂
漢語拼音編輯
měng měng dǒng dǒng
成語釋義編輯
糊塗,不明事理。形容什麼也不知道
成語出處編輯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八回:「獃子懵懵懂懂的,托著缽盂,拑著釘子,與沙僧徑直回來。」
G. 如來的缽盂(打一四字成語) 謎底:原形畢露
原形畢露_成語解釋
【拼音】:yuán xíng bì lù
【釋義】:原形:原來的形狀;畢:完全。本來面目完全暴露。指偽裝被徹底揭開。
H. 形容神態恍惚的成語
五里霧 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出處:《後漢書·張楷傳》:「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
慘然不樂 表情凄楚的樣子。
出處:唐·陳鴻《東城老父傳》:「自老人居在道旁,往往有郡太守休馬於此,皆慘然不樂。」
茶飯無心 沒有心懷喝茶吃飯。形容心情苦悶。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四回:「忙得鳳姐茶飯無心,坐卧不寧。」
惝恍迷離 惝恍:也作:「惝況」,失意的樣子。迷離:模糊不清。指茫然若失而模糊不清的樣子。
愁腸百結 愁腸:憂愁的心腸。百結:極多的結頭。憂愁苦悶的心腸好象凝結成了許多的疙瘩。形容愁緒郁結,難於排遣。
出處:《敦煌變文集·王昭君變文》:「愁腸百結虛成著,口口口行沒處論。」
愁山悶海 憂愁如山,苦悶似海。形容愁悶象山一樣大,象海一樣深,無法排遣。
出處: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俺又不曾弄月嘲風,怎攬這場愁山悶海。」
愁雲慘霧 形容暗淡無光的景象。多比喻令人憂愁苦悶的局面。
出處:宋·釋道源《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二:「時有圓應長者,出眾作禮問曰:『雲愁霧慘,大眾嗚呼,請師一言,未在告別。』」
倒三顛四 形容言行無條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八十六回:「你信我奶奶倒三顛四的,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場,瞞上不瞞下,你老人家拿出箱子來,揀上色的與他兩套。」
顛顛倒倒 ①指神思迷糊錯亂。②指事情不順或言行無條理,不可置信。
出處:《朱子全書》卷六:「向時有一截學者貪多務得,要讀《周禮》、諸史、本朝典故,一向盡要理會,得許多沒緊要底工夫,少刻,自己都恁自地顛顛倒倒,沒頓放處。」《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彼此夙緣,顛顛倒倒,皆非偶然也。」
忽忽不樂 忽忽:心中空虛恍惚的情態。形容若有所失而不高興的樣子。
出處:《史記·梁孝王世家》:「三十五年冬,復朝。上疏欲留,上弗許。歸國,意勿勿不樂。」
昏昏沉沉 形容人神志不清的樣子。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准備著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
昏頭搭腦 形容頭腦昏沉,糊里糊塗。
出處:清·禇人獲《隋唐演義》第十一回:「一個新年裡,弄得昏頭搭腦,沒些清楚。」
昏頭打腦 形容頭腦昏沉,糊里糊塗。同「昏頭搭腦」。
出處:老舍《駱駝祥子》九:「祥子幾乎沒有力量邁出大門坎去。昏頭打腦的,腳還在門坎內,借著街上的燈光,已看見了劉姑娘。」
渾渾沌沌 混雜、不分明的樣子,也指糊塗無知的樣子,形容迷糊,不清醒。
出處:先秦·孫武《孫子·勢》:「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渾渾噩噩 渾渾:深厚的樣子;噩噩:嚴肅的樣子。原意是渾厚而嚴正。現形容糊里糊塗,愚昧無知。
出處:漢·揚雄《法言·問神》:「虞夏之書渾渾爾,商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
魂不守舍 舍:住宅,比喻人的軀殼。靈魂離開了軀殼。指人之將死。也形容精神恍惚。
出處:《三國志·管輅傳》裴松之注引《輅別傳》:「何之視侯,則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
魂不守宅 指人之將死。也形容精神恍惚。「魂不守舍」。
混混沌沌 迷糊不清的樣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53回:「仍然不知稼穡艱難,混混沌沌的過日子。」
精神恍惚 恍忽:糊里糊塗的樣子。形容神思不定或神志不清。
出處:戰國·楚·宋玉《神女賦〉》:「精神怳忽,若有所喜。」
舊恨新愁 新的愁苦和以前未排解的苦悶。
出處:宋·向滈《如夢令·道人書郡樓》詞:「舊恨新愁無際,近水遠山都是,西北有高樓,正好行藏獨倚。」
哭喪著臉 心裡不愉快,臉上顯出不高興的樣子。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四回:「那老頭子哭喪著臉,不知說了一句甚麼話,符老爺登時大發雷霆起來,把那獨腳桌子一掀,匉訇一聲,桌上的東西翻了個滿地。」
勞心焦思 勞:費;焦:焦急。形容人為某事憂心苦思。
出處:唐·杜甫《憶昔二首》一:「張後不樂上為忙,至令今上猶撥亂,勞心焦思補四方。」
勞心苦思 費盡心機,苦思焦慮。
出處:唐·杜甫《憶昔二首》一:「張後不樂上為忙,至令今上猶撥亂,勞心焦思補四方。」
茫然若失 茫然:失意的樣子;若失:好像失去了東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樣子。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撫然為間曰:『命之矣。』集註:『撫然茫然自失之貌。』」
悶海愁山 憂愁如山,苦悶似海。形容愁悶象山一樣大,象海一樣深,無法排遣。
出處:元·施惠《幽閨記·三十二纓閨拜月》:「聽說罷姓名家鄉,這情苦意切,悶海愁山將我心上撇,不由人不淚珠流血。」
蒙頭轉向 蒙:迷糊,昏迷;轉向:迷失方向。形容頭腦昏迷,不清晰。
出處:老舍《神拳》第一幕第二場:「剛一動手的時候,我有點蒙頭轉向的。」
懵懵懂懂 糊里糊塗,什麼也不知道。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八回:「獃子懵懵懂懂的,托著缽盂,拑著釘鈀,與沙僧徑直回來。」
迷離恍惚 迷離:模糊,不分明;惝恍:不真切,不清楚。形容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惟留二百餘金,恰足兩月余酒食費,一定迷離惝恍,如夢乍回。」
愀然不樂 愀然:憂愁的樣子。臉上憂愁嚴肅,心中不愉快。
出處:《荀子·修身》:「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柔腸百結 柔和的心腸打了無數的結;形容心中郁結著許多愁苦。
出處:《花月痕》二七回:「秋痕給跛腳提醒這一句,柔腸百轉,方覺一股刺骨的悲酸,非常沉痛!整整和跛腳對哭到天亮。」
柔腸寸斷 柔軟的心腸一寸一寸地斷開。形容女子的憂愁苦悶。
出處:清·沙張白《再來詩讖記》:「先夫之亡,妾柔腸寸斷。」
如痴如夢 形容處於不清醒、迷糊狀態中。同「如醉如夢」。
出處:明·李贄《焚書·答周二魯》:「遇真正儒者,如痴如夢,翻令見疑。」
如墮煙海 墮:落。好象掉在茫茫無邊的煙霧里。比喻迷失方向,找不到頭緒,抓不住要領。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仲祖、劉真長造殷中軍談,談竟俱載去。劉謂王曰:『淵源真可!』王曰:『卿故墮其雲霧中。』」
如墮煙霧 形容茫然不得要領或認不清方向。
出處: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仲祖、劉真長造殷中軍談,談竟俱載去。劉謂王曰:『淵源真可!』王曰:『卿故墮其雲霧中。』」殷中軍指殷浩,字淵源。
如夢如醉 形容處於不清醒、迷糊狀態中。同「如醉如夢」。
出處:葉聖陶《母》:「『我如夢如醉的離開了他。」伊揩著眼淚,繼續說。」
如有所失 好像丟失了什麼似的。形容心神不安的樣子。也形容心裡感到空虛。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南朝宋·劉孝標註:「悵然若有所失。」
如醉如夢 形容處於不清醒、迷糊狀態中。
出處:宋·朱熹《答呂子約》:「恭兄文字狀子已投之當路,如醉如夢,面前事尚不能管得,何可望以等。」
若有所失 好象丟了什麼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樣子。也形容心裡感到空虛。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黃九郎》:「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廢枕,日漸委悴。」
神魂顛倒 神魂:精神,神志。精神恍惚,顛三倒四,失去常態。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六:「小娘們多有愛他的,奉得神魂顛倒,連家裡也不思想。」
神魂搖盪 形容心神恍惚,難以把握。亦作「神搖魂盪」、「神魂盪揚」、「神魂飄盪」。
神經錯亂 ①指精神病。②指精神和思慮迷糊不清,失去常態。
神迷意奪 指精神迷亂,情思恍惚。
神情恍惚 神志不清,心神不定。
神思恍惚 神思:精神,心緒;恍惚:神智不清。指心神不定,精神不集中。
出處: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一者是心中不足,二者是神思恍惚,恰合眼父子相逢,正數說當年間阻,忽然的好夢驚回。」
失魂盪魄 形容心意煩亂,精神恍惚。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嚴蕊]乃是個絕色的女子。一應琴棋書畫,歌舞管弦之類,無所不通……所以人見了的,沒一個不失魂盪魄在他身上。」
失魂落魄 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為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為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裡飢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失魂喪魄 ①形容心煩意亂,精神恍惚。②形容極度驚恐不安。
出處:元·劉唐卿《降桑》第二折:「您孩兒為母不安,這些時衣不解帶,寢食俱發,憂凄不止,行坐之間,猶如失魂喪魄。」
亡魂失魄 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為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為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裡飢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無精嗒彩 形容不高興,提不起勁兒。同「無精打彩」。
無精打彩 形容不高興,提不起勁兒。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七回:「言畢,只是長吁短嘆無精打彩的,不象往日高興。」
無情無彩 猶無精打彩。形容不高興,提不起勁兒。
無情無緒 沒有心思,苦悶無聊。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姐姐往常不曾如此無情無緒。」
五里霧中 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張楷傳》:「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
霧里看花 原形容年老視力差,看東西模糊,後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出處: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詩:「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心神恍惚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
出處:唐·無名氏《東陽夜怪錄》:「自虛心神恍惚,未敢遽前捫攖。」
心緒恍惚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
出處:戰國·楚·宋玉《神女賦》:「精神恍惚,若有所喜。」唐·王洙《東陽夜怪錄》:「自虛心神恍惚,未敢遽前捫攖。」
新愁舊恨 愁:憂煩苦悶;恨:遺憾悔恨。新增添的憂煩苦悶和舊有的遺憾悔恨。形容思慮現狀,回憶往事而無限憂傷、怨恨的情緒。
出處:唐·韓偓《三月》詩:「新愁舊恨真無奈,須就鄰家瓮底眠。」
鞅鞅不樂 因不滿意而很不快樂。鞅,通「怏」。
出處:宋·洪邁《夷堅丁志·武真人》:「武真人,名元照,會稽蕭山民女也……年稍長,議以妻邑之富人,既受幣,照鞅鞅不樂。」
怏怏不樂 怏怏:形容不滿意的神情。心中郁悶,很不快活。
出處:《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悒悒不樂 悒悒:憂愁不安的樣子。心裡郁悶,感到不快。
出處:漢·班固《漢武帝內傳》:「庸主對坐,悒悒不樂。」
隱隱約約 指看起來或聽起來模糊,不很清楚,感覺不很明顯。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只見山坡旁隱隱約約,倒象攛出一箭,直向大蟲面上射去。」
影影綽綽 模模糊糊,不真切。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二回:「我不知怎的,但沒人在房裡,心裡只害怕,恰似影影綽綽,有人在眼前一般。」
鬱郁不樂 鬱郁:心裡苦悶。悶悶不樂。
出處:唐·蔣防《霍小玉傳》:「傷情感物,鬱郁不樂。」
鬱郁寡歡 鬱郁:發愁的樣子;寡:少。形容心裡苦悶。指悶悶不樂。
出處:戰國楚·屈原《九章·抽思》:「心鬱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
鬱郁不得志 鬱郁:憂傷、愁悶的樣子。因自己的抱負志向不能施展而憂郁苦悶。
出處:《快心編》第七回:「或因有才不售,鬱郁不得志的。」
如墮五里霧中 好象掉在一片大霧里。比喻陷入迷離恍惚、莫名其妙的境地。
出處:《後漢書·張楷傳》:「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
I. 一個人張開口,嘴裡露出三條舌頭,做一個三字手勢,成語是
答案是【舌燦蓮花】
舌燦蓮花形容人口才好,口齒伶俐,能言善道,有如蓮花般地美妙。
在《高僧傳》和《晉書·藝術傳;佛圖澄》里記載:後趙國主石勒在襄國(今邢台)召見佛圖澄,想試驗他的道行。佛圖澄即取來缽盂,盛滿水,燒香持咒,不多久,缽中竟生出青蓮花,光色曜日,令人欣喜,於是,後人便引「舌燦蓮花」來譬喻說話的文采和美妙。
J. 形容人蒙圈的成語
懵懵懂懂 [měng měng dǒng dǒng]
基本釋義
糊里糊塗,什麼也不知道。
出 處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八回:「獃子懵懵懂懂的,托著缽盂,拑著釘鈀,與沙僧徑直回來。」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