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馬書信是成語嗎
⑴ 關於信件的成語
【白絹斜封】:古人把信寫在白絹上,然後斜封郵寄.指書信.
【拜手稽首】:拜手:作揖;稽首:古時的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用於書信向對方表示敬意.
【苞苴竿牘】:苞苴:蒲包,指贈送的禮物,引申為賄賂;竿牘:竹簡為書,指書信,這里特指請托信.指攜著禮物帶著書信,去探訪人.指行賄請托.
【草草不恭】:草草:雜亂不整齊的樣子;恭:恭敬.草率而不恭敬.常用作書信中的自謙之辭.
【斷羽絕鱗】:斷絕書信.羽鱗,猶魚雁.
【蜂媒蝶使】:花間飛舞的蜂蝶.比喻為男女雙方居間撮合或傳遞書信的人.
【付諸洪喬】:洪喬:晉朝人,姓殷名羨,字洪喬.比喻書信遺失.
【河魚天雁】:古傳魚雁都能傳遞書信,後即以之借指傳送書信者.
【鴻斷魚沉】:書信斷絕,音訊全無.
【鴻雁傳書】:鴻雁:大雁.用其指書信往來.
【黃耳寄書】:黃耳:犬名;書:書信.黃耳為主人傳遞家信.指傳遞家信.
【寄雁傳書】:指傳遞書信.
【蔣干盜書】:蔣干:《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蔣干盜去書信回到曹營殺自己大將.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
【隴頭音信】:指寄往或來自遠方的書信.
【冒昧陳辭,有辱清聽】:清聽:是對聽話者的敬詞.書信中常用的謙辭,表示自己出言直率,請收信人諒解、採納.
【目斷鱗鴻】:鱗鴻:魚和雁,比喻書信.形容望眼欲穿,盼望書信到來.
【平安家書】:報告家人平安的書信.
【青鳥使者】:指傳遞書信的使者.
【書不盡言】:書:書信.信中難以充分表達其意.後多作書信結尾慣用語.
【書不盡意】:指文辭難充分達意.後多作書信結尾慣用語.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書:書信.信中難以充分表達其意.指語言、文字不容易完全確切地表達思想內容.
【停雲落月】:表示對親友的懷念(舊時多用在書信里).
【言不盡意】:情意曲折深遠,言語難以全部表達.常用於書信末尾,表示說的話沒能把意思都表達出來.
【雁去魚來】:書信往來.雁、魚均喻書信.
⑵ 關於信的成語
信手拈來、半信半疑、半信不信、言而有信、信誓旦旦
一、信手拈來 [ xìn shǒu niān lái ]
【解釋】:信手:隨手;拈:用手指捏取東西。隨手拿來。多指寫文章時能自由純熟的選用詞語或應用典故,用不著怎麼思考。
【出自】:宋·蘇軾《次韻孔毅甫集古人句見贈》詩:「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來俱天成。」
【譯文】:前一位只是長得好看,但是公子不是,寫文章時能自由純熟的選用詞語或應用典故隨手就來像是早就准備好似的。
二、半信半疑 [ bàn xìn bàn yí ]
【解釋】:有點相信,又有點懷疑。表示對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出自】: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擇,何為半信而半不信耶?」
【譯文】:如果卜筮之所以成相,老虎可以占卜而地可以選擇,什麼是半誠實而一半不相信嗎?
三、半信不信 [ bàn xìn bù xìn ]
【解釋】:指不完全相信。
【出自】: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擇,何為半信而半不信耶?」
【譯文】:如果卜筮之所以成相,老虎可以占卜可以選擇,什麼是半信息而一半不相信嗎?
四、言而有信 [ yán ér yǒu xìn ]
【解釋】: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譯文】: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
五、信誓旦旦 [ xìn shì dàn dàn ]
【解釋】:信誓:表示誠意的誓言;旦旦:誠懇的樣子。誓言說得真實可信。
【出自】:周 孔子編訂《詩經·衛風·氓》:「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譯文】:有說有笑心喜歡,信誓旦旦定終身
⑶ 毫以書信是一個成語嗎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乾,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 後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後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後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奔月的故事以鮮明的態度和絢麗的色彩歌頌、贊美了娥娥,與古文獻有關嫦娥的記載相比較,可見人們對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飾,使娥娥的形象與月同美,使之符合人們對美的追求。 與現代流傳甚廣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輯《靈憲》則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葯服之,奔月。將往,枚占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嫦娥變成癩蛤蟆後,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葯,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是我國最早的著名神話之一,講的是誇父追趕太陽、長眠虞淵的故事。 誇父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後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載天山上。他雙耳掛兩條黃蛇、手拿兩條黃蛇,去追趕太陽。當他到達太陽將要落入的禺谷之際,覺得口乾舌燥,便去喝黃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乾後,口渴仍沒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澤的水,還沒有走到,就渴死了。誇父臨死,拋掉手裡的杖,這杖頓時變成了一片鮮果累累的桃林,為後來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誇父追日的神話,曲折地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向大自然競勝的精神。《山海經》記載這個神話時說他「不量力」,晉代陶潛在《讀山海經》詩中卻稱贊說「誇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 誇父神話故事主要見於《山海經·海外北經》和《大荒北經》。《列子·湯問》在手杖化桃林的細節上稍有不同,說誇父「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關於鄧林,據清人畢沅考證,鄧、桃音近,鄧林即《山海經·中次六經》所說「誇父之山,……北有……桃林」的桃林。此誇父之山,郝懿行說一名秦山,與太華相連,在今河南靈寶縣。後代以「誇父」名山的還有一些地方,其中也多有與誇父追日相聯系的傳說。 子撲到火上,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也可寫成「飛蛾投火」、「飛蛾投焰」或「燈蛾撲火」。〈梁書·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魯迅先生在〈秋夜〉一文中描述過當他面對這些投向燈火的小飛蛾時,激起了贊賞的心情。 飛蛾是鱗翅目昆蟲中的一大類,與蝴蝶相對應。其腹部短而粗,休止時翅膀呈屋脊狀,多在夜間活動,但有趨光性,喜歡聚集在光亮處,因此民諺有「飛蛾撲火自燒身」的說法。人們利用該習性,用黑光燈(其波長更適合昆蟲的視覺)來引誘蛾類,既可用來捕殺害蟲,也可用來採集蛾類標本。 [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梁朝有一個少年才子,名叫到藎。他是當朝金紫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到溉的孫子。到藎十分聰明刻苦,自幼就能寫詩作文。皇帝蕭衍非常稀愛他,常帶他到京口,登上北固樓吟詩作賦。有一次,梁武帝蕭衍看過到藎寫的詩後很贊賞,便與到溉開玩笑說:「南怪你每次上書都寫得那麼出色,大概是孫子替你寫的吧?!」說完便哈哈大笑起來,並提筆為到溉題了一首詩,詩上說:「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於少藎。」意思是:硯台磨出墨水來寫字,飛動起毛筆的毫鋒來寫書信與文章。這毛筆、硯台就像是飛蛾投火一樣,自己毀掉了身體也毫不吝惜。你的年紀已很老了,文章可由孫子到藎來代寫了。
⑷ 關於寫信的成語
【鴻雁傳書】:鴻雁:大雁.用其指書信往來.
【黃耳寄書】:黃耳:犬名;書:書信.黃耳為主人傳遞家信.指傳遞家信.
【寄雁傳書】:指傳遞書信.
【蔣干盜書】:蔣干:《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蔣干盜去書信回到曹營殺自己大將.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
【隴頭音信】:指寄往或來自遠方的書信.
【冒昧陳辭,有辱清聽】:清聽:是對聽話者的敬詞.書信中常用的謙辭,表示自己出言直率,請收信人諒解、採納.
【目斷鱗鴻】:鱗鴻:魚和雁,比喻書信.形容望眼欲穿,盼望書信到來.
【平安家書】:報告家人平安的書信.
【青鳥使者】:指傳遞書信的使者.
【書不盡言】:書:書信.信中難以充分表達其意.後多作書信結尾慣用語.
【書不盡意】:指文辭難充分達意.後多作書信結尾慣用語.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書:書信.信中難以充分表達其意.指語言、文字不容易完全確切地表達思想內容.
【停雲落月】:表示對親友的懷念(舊時多用在書信里).
【言不盡意】:情意曲折深遠,言語難以全部表達.常用於書信末尾,表示說的話沒能把意思都表達出來.
【雁去魚來】:書信往來.雁、魚均喻書信.
【雁素魚箋】:指書信.
【雁足傳書】:雁:大雁;書:書信.大雁能傳遞書信.
【雁足留書】:雁:大雁;書:書信.大雁能傳遞書信.
⑸ 期待您的答復,有沒有對應的四字成語可以總在書信結尾
四字成語可以作為書信結尾:盼即賜復,翹企示復,佇候明教,時候教言,謹此奉聞,勿煩惠答,敬申寸悃,勿勞賜復。
⑹ 成語互通書信指的是什麼
黃耳傳書
huáng ěr chuán shū
【解釋】黃耳:犬名;書:書信。黃犬為主人往返傳書。後比喻傳遞家信。
【出處】《晉書·陸機傳》:「初機有俊犬,名曰黃耳,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機乃為書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頸,犬尋路南走,遂至其家,得報還洛。其後因以為常。」
【結構】主謂式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傳遞家信
【近義詞】黃耳寄書
【成語故事】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陸機離開家鄉浙江會華亭到京城洛陽做官。他很久沒有收到家信,就寫好一封信裝入竹筒套到獵犬黃耳的脖子上,讓它送到浙江老家,聰明的黃耳一路風塵僕僕地趕到會華亭並索取回信,來回只用25天時間。
⑺ 有關書信的四字成語
雁足傳書、寄雁傳書、蔣干盜書、黃耳寄書、魚封雁帖
一、雁足傳書
白話釋義:「雁足傳書」指大雁能傳遞書信。
朝代:東漢
作者:班固
出處:《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翻譯: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獵,射得一隻大雁,腳上系著帛書,上面說蘇武等人在北海。
二、寄雁傳書
白話釋義:指傳遞書信。
朝代:宋
作者:黃庭堅
出處:《寄黃幾復》詩:「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翻譯:我住在北方海濱,而你住在南方海濱,欲托鴻雁傳書,它卻飛不過衡陽。
三、蔣干盜書
白話釋義: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
朝代:明
作者:羅貫中
出處:《三國演義》:周瑜設下計策,令蔣干盜得假冒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蔣干獻書曹操,令斬了蔡瑁、張允。
四、黃耳寄書
白話釋義:指傳遞家信
朝代:晉
作者:唐房玄齡
出處:《晉書·陸機傳》至黃耳寄書
翻譯:黃耳為主人傳遞家信
五、魚封雁帖
白話釋義:指書信。
朝代:古代
作者:蘇州人士
出處:《吳騷·步步嬌·閨怨》:「湘江竭,燕山截,斷魚封雁帖。」
翻譯:湘江水枯竭,燕山斷了,用魚尾封住雁腳上的書信
⑻ 代表書信的成語
隴頭音信
lǒng tóu yīn xìn
【解釋】指寄往或來自遠方的書信。
【出處】元·高明《琵琶記·伯喈行路》:「嘆路途千里,日日思親。青梅如豆,難寄隴頭音信。」
【結構】偏正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書信
【成語故事】南朝時候,宋朝的陸凱與文人范曄關系特別好,經常書信往來。一天陸凱在江南採得梅花一枝,並做詩一首:「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寄給長安的范曄。范曄收到後感動萬分。
⑼ 與書信有關的成語
苞苴竿牘 苞苴:蒲包,指贈送的禮物,引申為賄賂;竿牘:竹簡為書,指書信,這里特指請托信。指攜著禮物帶著書信,去探訪人。指行賄請托。
出處:《莊子·列禦寇》:「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
斷羽絕鱗 斷絕書信。羽鱗,猶魚雁。
出處:元·柯丹邱《荊釵記·套書》:「因科舉離鄉半春,從別後斷羽絕鱗。今日天教遇你們,趁良使附歸音信。」
堆案盈幾 堆:堆積。案:案頭。公文、書信、圖書等堆積滿案頭。原指等待處理的文憑大量積壓。後也指書籍或文字材料非常多。
出處: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機;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
蜂媒蝶使 花間飛舞的蜂蝶。比喻為男女雙方居間撮合或傳遞書信的人。
出處:宋·周邦彥《六丑·薔薇謝後作》詞:「多情為誰追惜?但蜂媒蝶使,時叩窗槅。」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三折:「偏是你瘦影疏枝,不受那蜂媒蝶使。」
付諸洪喬 洪喬:晉朝人,姓殷名羨,字洪喬。比喻書信遺失。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殷洪喬作豫章郡,臨去,都下人因附百許函書。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
河魚天雁 古傳魚雁都能傳遞書信,後即以之借指傳送書信者。
出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意馬心猿縈夢寐,河魚天雁托音書。」
鴻斷魚沉 書信斷絕,音訊全無。
黃耳傳書 黃耳:犬名;書:書信。黃犬為主人往返傳書。後比喻傳遞家信。
出處:《晉書·陸機傳》:「初機有俊犬,名曰黃耳,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機乃為書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頸,犬尋路南走,遂至其家,得報還洛。其後因以為常。」
寄雁傳書 指傳遞書信。
出處:宋·黃庭堅《寄黃幾復》詩:「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隴頭音信 指寄往或來自遠方的書信。
出處:元·高明《琵琶記·伯喈行路》:「嘆路途千里,日日思親。青梅如豆,難寄隴頭音信。」
目斷鱗鴻 鱗鴻:魚和雁,比喻書信。形容望眼欲穿,盼望書信到來。
書不盡言 書:書信。信中難以充分表達其意。後多作書信結尾慣用語。
出處:《易·系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書不盡意 指文辭難充分達意。後多作書信結尾慣用語。
出處:《北齊書·文苑傳·祖鴻勛》:「與陽休之書曰:『……已矣哉,書不盡意。』」
停雲落月 表示對親友的懷念(舊時多用在書信里)。
出處:晉·陶潛《停雲詩序》:「停雲,思親友也。」唐·杜甫《夢李白》詩:「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
言不盡意 情意曲折深遠,言語難以全部表達。常用於書信末尾,表示說的話沒能把意思都表達出來。
出處:《易·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雁去魚來 書信往來。雁、魚均喻書信。
出處:元·湯式《湘妃引·有所贈》曲:「鶯煎燕聒惹相思,雁去魚來傳恨詞。」
雁素魚箋 指書信。
出處:明·邵璨《香囊記·途敘》:「雁素魚箋,離愁滿懷誰與傳。」
音問兩絕 書信與消息都斷絕。亦作「音問杳然」。
魚腸尺素 指書信。
出處:北周·庾信《謝滕王集序啟》:「魚腸尺素,鳳足數行,書此謝辭,終知不盡。」
魚腸雁足 泛指書信。
出處:唐·李紳《逾嶺嶠止荒陬抵高要》詩:「魚腸雁足望緘封,地遠三江嶺萬重。」
魚沉鴻斷 比喻書信不通,音信斷絕。
出處:明·王玉峰《焚香記·餞別》:「又恐魚沉鴻斷,阻隔雲山,銜悲飲淚有萬千。」
魚沉雁靜 比喻書信不通,音信斷絕。
出處:明·高濂《瓦盆兒·題情》套曲:「未知道自別來他心可至誠,他應恨魚沉雁靜。」
魚沉雁渺 比喻書信不通,音信斷絕。
出處: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二回:「謖如蒿目時艱,空自拊髀,兼之寶山僻在海隅,文報不通,迢遞並雲,魚沉雁渺,十分懊惱。」
魚沉雁杳 比喻書信不通,音信斷絕。
出處:唐·戴叔倫《相思曲》:「魚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間別離苦。」
魚傳尺素 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因此稱書信。指傳遞書信。
出處: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魚封雁帖 泛指書信。
出處:《吳騷·步步嬌·閨怨》:「湘江竭,燕山截,斷魚封雁帖。」《南宮詞紀·絳都春·四時怨別》:「傷秋宋玉悲何切,盼征鴻在天外行列,煩寄卻魚封雁帖。」
魚箋雁書 泛指書信。
出處:明·史叔考《醉羅歌·題情》套曲:「淚痕一線羅裙綉裾,相思兩字魚箋雁書。」
魚書雁帛 泛指書信。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器玩·制度》:「則箋簡二字中,便有無窮本義,魚書雁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為乎?」
魚書雁帖 泛指書信。
出處:明·高濂《絳都春序·題情》套曲:「空接,魚書雁帖,反教人添哽咽。」明·王九思《絳都春序·四時閨怨》套曲:「盼征鴻在天外,行列,煩寄卻魚書雁帖。」
魚書雁信 泛指書信。
出處:《雍熙樂府·古調石榴花·閨思》:「總是傷情別離,則這魚書雁信,冷清清杳無蹤跡。」
咫尺之書 書信。古代書寫用木簡,信札之簡長盈尺,故稱。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宋·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欲徒手奉咫尺之書,自托於執事,將使執事何從而知之,何從而信之哉?」
⑽ 車馬郵箱 馬車書信諸如此類的四字成語
學富五車 對解答滿意請採納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