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過猶不及出自論語意思是
『壹』 求論語'過猶不及'的深層意思
說話吞吞吐吐、做事小心謹慎的人,在今天這個時代已經少見了。大家強調推銷自己、自我成長,寧可稍有過分之處,也不願退縮保守。看起來積極進取,形勢一片大好,其實往往只是幻覺,因為他缺乏內斂的基礎,一遇困境,就可能灰心喪志了。
孔子感慨說:「我不曾見過剛強的人。」有人答道:申棖是這樣的人。孔子說:「棖也欲,焉得剛?」(《公冶長》)這是「無欲則剛」一語的由來。因此,就性格而言,過於積極進取的人,應該考慮自己有無慾望?這是兩難的問題。試想:若無慾望,何必如此積極?若有慾望,又剛強不起來,有所求必有所待,既受制於外在的慾望對象,又受困於內在的慾望行動。
那麼,退縮保守又如何?這要看情形而定。如果是天生的內向害羞,甘心做個平凡的人,也未嘗不可。如果是讀書明理、進退有節,沒有把握之前不願輕舉妄動,那才是孔子所欣賞的。譬如,魯國計劃大興土木翻修金庫,閔子騫說:「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先進》)他認為不必多此一舉,保持原狀即可。孔子稱贊他:「這個人平常不大說話,一說話
「中庸」的「中」就是不偏不倚,把握天下正道;「庸」就是永遠不變更,堅持信守的定律。必定中肯。」多言無益,這是老生常談,但也不能光是保持沉默。如何「言必有中」,就需要內省的修養工夫。
孔子「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他深知弟子的個性才幹。有一次,子貢請教他:「子張與子夏,誰比較優秀?」孔子說:「子張有些過分,子夏有些不及。」那麼子張比較傑出嗎?孔子說:「過猶不及。」(《先進》)其實,孔子心中傾向於認為:過不如不及。
試舉一例來說:子路與冉有分別請教孔子,是否可以「聞斯行諸」——聽到該做的事,是否可以立刻去做?孔子回答子路「不行」,卻回答冉有「可以」。原因何在?在於:「求(冉有)也退,故進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先進》)換言之,子路是「過」,冉有是「不及」。
但是,排名在「政事」科的兩位弟子,冉有先於子路。寧可稍有不及,也不要太過。不及者,可以多方鼓勵,指引一條人生正途。太過者,卻不易懸崖勒馬。以子路來說,孔子看他平日表現,就擔心他「不得其死然」,恐怕不得善終。子路後來確實參與政治斗爭,死於非命。孔子傷心之至。
以今日社會風氣來看,似乎值得提倡「過猶不及」的觀念,甚至可以考慮「過不如不及」了。
『貳』 成語過猶不及出自論語的意思是a事情做的過了頭的事情做得很不夠誰是七座的
過猶不及
拼音: guò yóu bù jí 簡拼: gybj
近義詞: 過為己甚 反義詞: 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強調言行恰如其分
解釋: 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處: 先秦·孔子《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例子: 據老夫看來:這是「~」。大約兩耳過長,反覺沒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四回)
謁後語:
謎語: 未遂罪
『叄』 論語中哪些話體現了孔子的中庸之道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評析】「過猶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體說明。「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這是說,舜於兩端取其中,既非過,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為大聖。這就是對本章孔子「過猶不及」的具體解釋。既然子張做得過份、子夏做得不足,那麼兩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對此二人的評價就是:「過猶不及」。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評析】這一章里孔子提出對君子要求的基本點之一:「義之與比。」人的行為必須以義來規范。義是仁德的外施、外在表現。有高尚人格的君子為人公正、友善,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本章談論的仍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評析】「狂」與「狷」是兩種對立的品質。一是流於冒進,進取,敢作敢為;一是流於退縮,不敢作為。孔子認為,中行就是不偏於狂,也不偏於狷。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於任何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應互相牽制,互相補充,這樣,才符合於中庸的思想。
【讀解】在孟子看來,狂者是 志向遠大,言語誇張而不切實際的人;狷者是潔身自好的人。(《孟子•盡心下》)這兩種人都有各自的缺點和毛病,但我們常常所遇見的,或者說見得最多的,卻又正是這兩種人。所以,也就只有和他們相交了。
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這兩種人各自的缺點和毛病,從而用「中行」的標准來加以調節,使之不走極端而接近「中行」。說到底,還是一個「過與不及」的問題,狂者太過,狷者不及。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讀解】禮本來指的是區別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應的禮節儀式。但禮的根本目的又在於起中和作用,也是要達和諧的境界。這樣就造成了禮與和之間既相矛盾又相統一的辯證關系。按照儒家的禮治觀點,就是要人們在遵守禮法的前提下和睦相處。所以一方面是禮之用,和為貴,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為和而和,不以禮來進行約束,不講原則,也是不行的。這就是和與禮的辯證法。用於處理人際關系,也就是既要團結,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又要堅持原則,不能搞庸俗的一團和氣,吹吹拍拍。
『肆』 過猶不及的上一句是什麼
【出處】: 《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伍』 過猶不及論語是什麼意思
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陸』 針對「付出」解釋:「過猶不及」,《論語.先進》,道理應該力求中庸,不偏不倚,過與不及,同樣不合理。
張子曰: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
重點在「盡」。若愛人之心甚於愛己,則為過。過猶不及,想想父母對待孩子,愛孩子勝過愛自己,結果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發展,現在大家都已經看見了。
『柒』 求論語'過猶不及'的深層意思
過猶不及
【解釋】: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即:中庸
[名詞]儒家的一種主張,意思是「執兩用中」,「中」不是中間的意思,不是在兩個極端中間找到中間的哪一個,而是找到最適合的哪一個,中庸之意其實就是在處理問題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合的方法。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其中庸即為適合,也可以解釋為完美。
『捌』 《論語》 子路問:「聞思行諸」 翻譯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進篇》)
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聞斯行諸」的問題,即「得到真理就馬上干起來嗎?」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引起公西華的疑問。孔子回答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日做事,過分謹慎,所以我給他壯膽;仲由的膽量卻有兩個人的大,勇於作為,所以我要壓壓他。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範例。
『玖』 含 過猶 的成語
過猶不及
【拼音】: guò yóu bù jí
【解釋】: 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處】: 《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舉例造句】: 據老夫看來:這是「過猶不及」。大約兩耳過長,反覺沒用。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四回
【拼音代碼】: gybj
【近義詞】: 過為己甚
【反義詞】: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燈謎】: 未遂罪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強調言行恰如其分
【英文】: going too far is as bad as not going far enough
【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拾』 未知生,焉知死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活著的時候應該怎樣做人還沒有弄懂,內哪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容事情和該為死人做些什麼?
出自《論語 先進》
原文: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譯文:
季路問怎樣去侍奉鬼神。孔子說:「沒能侍奉好人,怎麼能侍奉鬼呢?」季路說:「請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回答)說:「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麼能知道死呢?」
(10)成語過猶不及出自論語意思是擴展閱讀:
論語·先進篇出自《論語》,共有26章,主要說明了「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學習各種知識與日後做官的關系,以及孔子對待鬼神、生死問題的態度。
本篇共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過猶不及」等。
這一篇中包括孔子對弟子們的評價,並以此為例說明「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學習各種知識與日後做官的關系;孔子對待鬼神、生死問題的態度。最後一章里,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