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級意思是什麼意思嗎
Ⅰ 三年級語文上冊成語的意思是什麼意思
衣衫襤褸yī自shānlánlǚ
[釋義] 衣服破破爛爛(襤褸:破爛)。
[語出] 《左傳·宣公十二年》:「訓之以老敖;嘩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杜預註:「藍縷:敝衣。」
[正音] 襤;不能讀作「làn」。
[辨形] 襤褸;不以寫作「籃屢」。
[近義] 鶉衣百結 捉襟見肘 衣敝履穿 衣不蔽體 破衣爛衫
[反義] 豐衣足食 腰纏萬貫 衣冠楚楚
[用法] 用於形容人的窮困之極;衣著穿得破爛。一般作謂主語、定語、狀語。
[結構] 主謂式。
Ⅱ 意思為「對待人分等級對待」的成語是什麼
1、青眼白眼
qīng yǎn bái yǎn
【解釋】青眼:正視的眼光;白眼:斜視的眼光。形容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好惡的人。
【出處】唐·房玄齡《晉書·阮籍傳》:「及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擇而退。喜弟康聞之,乃筴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
【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看人的態度
【英譯】think highly of or look down on
【成語故事】魏晉時期,阮籍性格狂放不羈,做事總是由著性子,他的母親病故,嵇康的弟弟嵇喜前去吊喪。阮籍不喜歡他就以白眼相待。嵇喜回去對嵇康傾訴受到冷遇。嵇康帶上酒與琴前去吊喪,阮籍見了大喜,馬上變作青眼熱情招待。
2、三六九等
sān liù jiǔ děng
【解釋】指等級和類別多,有種種差別。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五回:「你們這些兔子,真是些沒良心的忘八羔子!天天在一處,誰的恩你們不沾?只不過這會子輸了幾兩銀子,你們就這樣三六九等兒的了。」
【結構】偏正式;作賓語、定語;指許多等級和類別,種種差別
【例句】老舍《駱駝祥子》:「同是拉車的,為什麼有三六九等呢?」
3、人以群分
rén yǐ qún fēn
【解釋】人按照其品行、愛好而形成團體,因而能互相區別。指好人總跟好人結成朋友,壞人總跟壞人聚在一起。
【出處】《易·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結構】主謂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常與「物以類聚」連用
【例句】俗話說:人以群分,我們不是一條道上的
【英譯】Different kinds of people fall into different groups.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宣王要辯士淳於髡推薦賢士,他一天就推薦七個,宣王感到驚訝,問是不是在濫竽充數。淳於髡說:「鳥有鳥類,獸有獸類。只能到山上才能採到柴胡,這就是物各有類,我經常與賢人打交道,因此可以為您推薦更多的賢人。」
4、長幼有序
zhǎng yòu yǒu xù
【解釋】指年長者和年幼者之間的先後尊卑。
【出處】《荀子·君子篇》:「故尚賢使能,則主尊下安;貴賤有等,則令行而不流;親疏有分,則施行而不悖;長幼有序,則事業捷成而有所休。」
【結構】主謂式
【用法】作定語、狀語;用於處世
5、尊卑有倫
zūn bēi yǒu lún
【解釋】尊:地位或輩分高,與「卑」相對。指尊卑之間有嚴格的順序
【出處】《舊唐書·禮儀志一》:「制禮定名,合從事實,使名實相副,則尊卑有倫。」
【結構】偏正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6、尊卑有序
zūn bēi yǒu xù
【解釋】尊:地位或輩分高,與「卑」相對;序:次第。指尊卑之間有嚴格的順序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樂記下》:「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
【結構】偏正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例句】元·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尊卑有序,俺一團和氣靄門間。」
7、長幼尊卑
cháng yòu zūn bēi
【解釋】指輩分大小,地位高低。
【出處】《禮記·樂記》:「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
【結構】聯合式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人的輩分
【例句】部隊是最講究~的。一般都是官銜高的首長謙虛地說:你們就叫我老某好了,透出官兵一致的親熱。其實誰敢叫他老某呢? ◎畢淑敏《最後一支西地蘭》一
Ⅲ 成語的意思是什麼
對聯寫作指導(第四講 詞、片語的結構和句子成分)2008年02月02日 星期六 22:27第四講 詞、片語的結構和句子成分一 詞和片語的結構寫作對聯,對仗時要做到句式一致、結構相應,必須理解、掌握詞和片語的結構方式.要做到對仗工整,必須正確運用詞和片語,讓相同的結構相對.(這里講的詞,是語法上的詞,不是文學體裁詩詞的詞.) 根據現代漢語語法,字和詞有聯系,又有區別.字,是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詞,是最小的、能夠自由運用的語言單位.漢字一字一音,有意義,多半可以獨立運用,常常一個字就是一個詞.過去稱詞為字,所謂「實字、虛字」,實即現代漢語的「實詞、虛詞」. 詞的種類,按不同的標准劃分,有不同的名稱:1.單音詞·雙音詞·多音詞 這是按音節的多少劃分.單音詞,就是一個音 節構成的詞,在書面形式上用一個漢字表示,如「天」、「一」、「走」、「紅」.雙音詞,就是由兩個音節構成的詞,在書面上是兩個漢字,如「國家」、「對 聯」、「勇敢、「我們」.多音詞,就是由三個和三個以上的音節構成的詞,在書面上是三個和三個以上的漢字,如「收音機」、「高層建築」、「英漢大辭典」. 古代漢語常用單音詞,現代漢語多將單音詞擴展為雙音詞,如「美→美麗」,「民→人民」,「師→老師」.對聯常使用古代漢語(文言),單音詞多,所以要特別 注意掌握單音詞. 2.單純詞·合成詞 這是按詞的意義成分來劃分.單純詞,只包含一 個有意義的成分(詞素),如「人」、 「海」、「大」.合成詞,包含兩個和兩個以上有意義的成分,如「人民」、「偉大」、「大眾化」.所有的單音詞都是單純詞.單純詞不一定就是單音詞,如「枇 杷」是雙音詞,但它是單純詞,因為它是兩個字合起來才成為一個有意義的成分.音譯外來詞,如「沙發」、「法蘭西」、「富蘭克林」,雖是雙音或多音詞,但每 個字只表示一個音,不表示意義,所以仍是單純詞. 片語,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片語合起來的語言單位.它大於詞,小於句子.兩個單音片語成的片語和兩個詞素組成的合成詞,在對聯寫作中經常使用,需注意掌握其結構方式. 合成詞和片語的結構方式,常見的是聯合式、偏正式、主謂式、動賓式、動補式、介賓式. (1)聯合式又稱並列式,是由同義(包括近義)或反義的詞素或詞所構成. ①同義聯合名詞+名詞 如:人民 土地 門戶 干戈 肝膽 楊柳 鶯燕 山嶺動詞+動詞 如:吟哦 撰寫 修建 學習 寄寓 降落 攻擊 叱吒形容詞+形容詞 如:富裕 貧窮 豐富 善良 美麗 溫暖 深厚②反義聯合名詞+名詞 如:天地 水火 春秋 日夜 功過 恩怨 上下 東西動詞+動詞 如:升降 起伏 興亡 成敗 悲喜 褒貶 有無 沉浮形容詞+形容詞 如:高低 大小 深淺 難易 盛衰 冷暖 優劣(2)偏正式前一個詞素或詞修飾後一個詞素或詞.前是偏義,後是正義;前者像枝葉,後者像樹的根干. ①形容詞或名詞、動詞、數量詞、代詞+名詞 如:大江 清江 三江 精心 苦心 灰心 二心 小園 家園 田園 此園 大門 寒門 佛門 蓬門 我國 強國 前程 鵬程 歸程 歷程 征程②形容詞或副詞、動詞+動詞 如:快走 徐行 疾馳 奮進 挺進 新進 並進 暢想 猜想 浮想 還想 休想 大打 撲打 痛打 高飛 紛飛 騰飛 起飛 悲鳴 轟鳴 爭鳴(3)主謂式前邊詞素或詞如同主語,後邊詞素或詞如同謂語;前者是被陳述的對象,後者是陳述部分. ①名詞+動詞 如:沙飛 水流 花開 葉落 蟬鳴 犬吠 虎嘯 龍騰 心喜 客來②名詞+形容詞 如:心急 膽怯 年輕 情深 意切 味長 詞美 國強 官清有些偏正式的合成詞或片語,一經顛倒,即成主謂式的合成詞或片語.如:大樹→樹大 狂風→風狂 好心→心好 貪官→官貪 強國→國強(4)動賓式又稱支配式.前後詞素或詞間有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前者表示動作或行為,後者表示動作或行為所支配的對象;前者如動詞謂語,後者如賓語. 格式 動詞+名詞或代詞 如:舉重 滑冰 放心 簽名 知己 愛人 恨誰 治國 讀書 補課 過年 開花 防沙有些主謂式的合成詞或片語,一經顛倒,就成動賓式的合成詞或片語.如:花開→開花 沙飛→飛沙 客來→來客 國治→治國 天翻→翻天(5)動補式又稱補充式.前後詞素或詞間有補充與被補充、說明與被說明的關系,經常以後者來補充說明前者,在整個詞義上,以前者為主;前者如動詞謂語,後者如補語. 格式 動詞+形容詞或動詞、副詞 如:說明 說盡 改正 改好 提高 提前 抓緊 抓住 戳穿 趕跑 打痛 吃飽 穿暖 看清 望遠 登高 美甚有些動補式的詞或片語,中間可以插進「得」,以表示可能;插進「不」,表示不可能.如「吃得飽」、「望得遠」、「提不高」、「看不清」. (6)介賓式介詞把它所帶的賓語介紹給主語,介詞在前、賓語在後.介賓式可以短到兩個字,長到好幾個字. 格式 介詞+名詞或代詞 如:於此 以君之力 向前方 從南邊 自海上△ △ △ △ △ 在山水間 為人民 對祖國 把親朋好友 (△為介詞) △ △ △ △ 以上,「式」即「結構」,聯合式即聯合結構,偏正式即偏正結構,以此類推. 詞、片語結構方式對照表結構各類例 詞聯合結構 國家 泥沙 良好 日月 東西偏正結構 大家 白沙 好花 明月 東海主謂結構 家大 沙飛 花開 月明 海嘯動賓結構 愛國 飛沙 賣花 看月 觀海動補結構 愛得深 飛起 賣完 看清 觀遍介賓結構 為國 向沙漠 在花前 對月 自海上二 句子成分句子是語言運用的單位.一個句子可以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在說話和朗讀中,句子有一定的語調,句子與句子中間有一個較大的停頓. 對仗,必須片語對片語,句子對句子.為了做好對仗,除了理解、掌提詞和片語的結構以外,需要再了解有關句子的知識. 構成一個句子的主要成分是主語和謂語.句子可以有四種次要成分:定語,狀語,賓語,補語. 1.主語和謂語主語是謂語的陳述對象,表示謂語說的是「誰」或者「什麼」.謂語對主語加以陳述,表示主語「怎麼樣」或者「是什麼」.主語一般在前,謂語一般在後.用作主語的常是名詞、代詞.用作謂語的常是動詞(包括「是」、「有」)、形容詞.下例春聯,名詞作主語:山河壯麗;△△ 歲月崢嶸. △△ 下例春聯,形容詞作謂語:國家昌盛;△△ 人民安康. △△ 2.賓語賓語是動詞的連帶成分,一般在動詞的後邊,也可藉助介詞「把」、「對」等用在動詞前邊,表示行為的對象、成果、工具、處所或存在的事物等,常用名詞、代詞充任.如潘力生題人民大會堂聯,名詞作賓語:一柱擎東亞;△△ 群星拱北辰. △△ 3.定語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成分.被修飾或限制的詞是中心詞.定語指出中心詞的屬性、形狀、數量及所屬的人、地方、時間、范圍等.定語用形容詞、數量詞、名詞、代詞充任,在中心詞的前邊.如張廣建題甘肅崆峒山聯,數量詞作定語:(黑三角表示中心詞) 俯瞰河流,百尺樓台九曲水;△△▲▲△△▲ 憑臨城郭,萬家煙火四圍山. △△▲▲△△▲ 4.狀語狀語是修飾動詞或形容詞的成分.被修飾的動詞或形容詞是中心詞.狀語用形容詞、副詞、數量詞(動量)、表示處所或時間的名詞和介賓結構充任,一般在中心詞的前邊.如台灣劍潭古寺聯,形容詞作狀語:古跡重修,成觀光地;△▲ 寺名長播,結香火緣. △▲ 5.補語補語是動詞或形容詞的補充成分.被補充的動詞或形容詞是中心詞.補語表示行為的結果、數量,或性狀的程度.補語由動詞、形容詞、副詞、數量詞(動量)充任,用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後邊;有時要藉助「得」來表示(如「美得很」).如陝西葯王山葯王廟聯,形容詞作補語:醫隱山林托跡遠;▲ △ 仁昭今古惠民深. ▲ △ 片語的功用大.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都可由有關片語充任. 三 句子種類1.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句子的種類,按內容意思和語氣劃分,陳述事情的,叫陳述句,句末用句號;提出問題的,叫疑問句,句末用問號;要求聽話人做或不做某種事情的,叫祈使句,句末用句號或感嘆號;抒發某種強烈情感的,叫感嘆句,句末用感嘆號. 2.完全句和不完全句按照句子成分來劃分,有完全句和不完全句. 完全句又稱雙部句,主語部分、謂語部分齊備,意思完整.如隆中三顧堂聯:兩 表 酬 三 顧;一 對 足 千 秋. └—┬—┘ └—┬—┘ 主語部分 謂語部分不完全句又稱單部句,可分三種:(1)無主句 只有謂語部分,沒有主語部分;說不出主語,或無需說出主語.一般由動賓片語造成.有的祈使句就是無主句.如*青年時代自勉聯:( ) 與有肝膽人共事;( ) 從無字句處讀書. └—┬—┘ └——┬——┘ 主語部分 謂語部分(2)省略句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對話,上下文)里,句子中某些成分可以不說.對聯里,常省略主語「我」、「我們」,有時承前省,有時照後省,有時全聯多處全省.如彭玉麟題黃鶴樓聯,兩處省「我」:我從千里而來,( )看江上梅花,直開到紅羊劫後;誰雲一去不返,( )聽樓中玉笛,又喚回黃鶴飛高. (3)獨詞句 由單獨一個詞或名詞性片語構成.省略的成分多而難以確定,意思比較含蓄.如「九一八」事變後,沈陽出現了這樣一副極短的對聯:死;生. (倒寫) 含義異常豐富:在日本侵略軍的佔領下,生離死別,生不如死;寧肯站著死,也不倒著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又如董必武挽謝覺哉聯:長征老戰士;文革病詩人. 謝覺哉,參加過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代表,後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對無法無天的「文革」毫無辦法,只能做個「病詩人」,意余言外. 3.單句和復句按照句子的個數來劃分,有單句和復句. 單句 又叫簡單句.常由一個主謂片語構成,也可由一個詞或其他片語構成.單句可以是完全句或不完全句.單句不一定文字都簡短,單句可以因主要成分加上次要成分而復雜化,因而文字較長. 復句 是意思有密切聯系的小句子組成的大句子.復句中的每個小句子叫分句.(在對聯書籍中,為講述方便,一般將逗號斷開的片語都稱作分句,和語法上的分句有所不同.)復句中各分句之間有聯合關系、偏正關系.如李甲穠自勉聯:吃苦是良圖,作苦事,用苦心,費苦勁,苦境終成樂境;偷閑非善策,說閑話,好閑游,做閑事,閑人就是廢人. 上下聯各由五個分句組成一個復句.中三個分句是聯合關系,與最後那七個字的分句是偏正關系(因果);後四句與開頭一句又是偏正關系(因果,倒裝). 分辨單句、復句,要著眼於句子成分和結構,成分有省略的要加以補充(獨詞句、無主句除外).如陶行知題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孰為夫子? 小疑必問,大事必聞(的人),才算學生. 上下聯的主語,都是省略了的「人「.半聯是單句. 蔡元培挽魯迅聯:著作最謹嚴,(著作)非徒中國小說史;遺言太沉痛,(遺言)莫作空頭文學家. 上下聯兩句各有主謂語,下句主語是承前省略.半聯是復句. 四 成語結構辨析成語言簡意賅,表現力強,寫作中常用.了解成語結構,有助於對仗工整. 成語絕大多數由四字組成.它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主謂語齊全,如「青出於藍」、「胸有成竹」、「驕兵必敗」、「蚍蜉撼樹」等.它可以是一個省略主語或謂語的不完全句,如「想入非非」、「與眾不同」、「為民請命」、「喜怒哀樂」等. 成語,前兩字和後兩字的關系可以有種種不同.主謂關系如「玉石俱焚」、「人才輩出」.動賓關系如「煞費苦心」、「一改故轍」.偏正關系如「十萬火急」、「娓娓動聽」、「從寬發落」. 成語,前兩字和後兩字是聯合關系的最多.聯合關系的成語,前兩字、後兩字各自彼此又有種種不同關系. 1.聯合+聯合 如:繁榮昌盛 富貴榮華 冠冕堂皇 多快好省 謙虛謹慎 古今中外溫良恭儉 激昂慷慨 麟鳳龜龍 魑魅魍魎 酒色財氣 風雲月露成敗利鈍 喜怒哀樂 輕重緩急 青紅皂白 悲歡離合2.偏正+偏正 如:三心二意 三墳五典 五洲四海 千方百計 萬紫千紅 山珍海味鳳毛麟角 火樹銀花 火海刀山 花朝月夕 光風霽月 名韁利鎖舌劍唇槍 冰天雪地 槍林彈雨 良辰美景 良師益友 青梅竹馬明眸皓齒 國色天香 和風細雨 赤縣神州 赤膽忠心 志士仁人堅甲利兵 嚴刑峻法 社鼠城狐 陳規陋習(以上偏正是「定語+中心詞名詞」) 三令五申 七拼八湊 千變萬化 千錘百煉 並駕齊驅 坐言起行條分縷析 高瞻遠矚 旁徵博引 兼收並蓄 精打細算 潛移默化先憂後樂 露宿風餐 旁敲側擊 明爭暗鬥 冷嘲熱諷 倒行逆施橫征暴斂 陽奉陰違 道聽途說 左顧右盼 長吁短嘆 淺斟低唱(以上偏正是「狀語+中心詞動詞」) 3.主謂+主謂 如:龍吟虎嘯 龍驤虎步 龍盤虎踞 鳳鳴鸞舞 風馳電掣 鳥語花香心馳神往 耳聞目睹 眉開眼笑 功成名遂 珠聯璧合 綱舉目張家喻戶曉 豕突狼奔 狼吞虎咽 蠶食鯨吞 手忙腳亂 風吹雨打眾叛親離 蘭摧玉折(以上主謂是「名詞+動詞」) 人壽年豐 民康物阜 民富國強 地大物博 地老天荒 年高德劭日新月異 花好月圓 心曠神怡 珠圓王潤 冰清玉潔 頑廉懦立事半功倍 才疏學淺 口燥唇乾 山窮水盡 腦滿腸肥 羊狠狼貪燈紅酒綠 凶多吉少(以上主謂是「名詞+形容詞」) 4.動賓+動賓引經據典 求同存異 勵精圖治 披荊斬棘 披星戴月 披肝瀝膽呼風喚雨 改天換地 廢寢忘食 扶危濟困 正本清源 厲兵秣馬揚眉吐氣 回腸盪氣 拋磚引玉 沽名釣譽 見微知著 買櫝還珠坐並觀天 玩物喪志 貪贓枉法 弄虛作假 吞雲吐霧 折戟沉沙前後是聯合關系的成語,其中許多可以前後顛倒使用,如:激昂慷慨→慷慨激昂 萬水千山→千山萬水龍吟虎嘯→虎嘯龍吟 花好月圓→月圓花好前後雖是聯合關系,如果是前後兩個行為有先後承接關系,一般不能顛倒,如「見縫插針」、「弄巧成拙」.
Ⅳ 成語意思是什麼
【倦鳥知還】:疲倦的鳥知道飛回自己的巢。比喻辭官後歸隱田園;也比喻從旅居之地返回故鄉。
【成群結隊】:結成一群群;一隊隊。形容很多;自然給合在一起。
【一唱一和】:和:應和;附和。跟著別人唱和;比喻雙方互相配合;彼此呼應。
【呼朋引類】:朋:朋友;引:帶領;呼:呼喚;類:同類。指叫喚;招引同類的人。多形容壞人互相勾結。
【歡呼雀躍】:高興得像麻雀那樣跳躍起來。形容十分歡樂的情景。
【如痴如醉】:形容神態失常,失去自製。
【夜深人靜】:深夜沒有人聲;非常寂靜。
【昏昏欲睡】:昏昏沉沉,只想睡覺。形容極其疲勞或精神不振。
——————————————————————提問勿忘採納———————————————
Ⅳ 成語「拾級而上」的意思是什麼
Ⅵ 成語是什麼意思
殺雞儆猴
Ⅶ 20個成語級意思
1.飲水知源
【拼音】:yǐn shuǐ zhī yuán
【解釋】: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
【出處】:宋·陳宗禮《廣州光孝寺大鑒禪師殿記》:「口誦心惟,向慕而依歸。飲水知源,自覺自悟,師豈遠乎哉!」
【示例】:清·洪亮吉《王隱後敘》:"仲遠一記,既導美於太康,彥季全編,殊有功於處叔,~,撫柯求葉,亦沈約、魏收之祖也。"
【近義詞】:飲水辨源、飲水思源
【反義詞】: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2.載譽而歸
【拼音】:zài yù ér guī
【解釋】:載:裝載。獲得榮譽後歸來。
【出處】:
【示例】:是弟的那一個僥幸活了下來並且~。(梁曉聲《泯滅》五)
3.載歌載舞
【拼音】:zài gē zài wǔ
【解釋】:載:動詞詞頭,無實義。邊唱歌,邊跳舞。形容盡情歡樂。
【出處】:宋·郭藏倩《樂府詩集·北齊南郊樂歌·昭夏樂》:「飾牲舉獸,載歌且舞,既舍伊腯,致精靈府。」
【示例】:春節晚會上,穿著節日盛裝的各族代表,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歡慶節日。
【近義詞】:手舞足蹈、歡欣鼓舞、興高采烈
【反義詞】:垂頭喪氣
【歇後語】:船上扭秧歌
【語法】:作謂語、狀語;形容歡樂的場面
4.做賊心虛
【拼音】:zuò zéi xīn xū
【解釋】:虛:怕。指做了壞事怕人知道,心裡老是不安。
【出處】:宋·釋悟明《聯燈會要·重顯禪師》:「卻顧侍者雲:『適來有人看方丈么?』侍者雲:『有。』師雲:『作賊人心虛。』」
【示例】:一切違法亂紀者都是~,他們損害國家和群眾的利益,見不得陽光。
【近義詞】:作賊心虛、賊膽心虛
【反義詞】:問心無愧、心安理得、理直氣壯
【歇後語】:老鼠算卦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理虧心虛
5.不白之冤
【拼音】:bù bái zhī yuān
【解釋】:白:搞清楚。沒有得到辯白或洗刷的冤屈。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二回:「咺之逃,非貪生怕死,實欲為太叔伸不白之冤耳!」
【示例】:若非屢次驗明,則其姊受~,未老先生亦蒙羞於地下,不孝子弟,罪不容誅。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八回
【近義詞】:沉冤莫白、含冤負屈、覆盆之冤
【反義詞】:真相大白
【歇後語】:好人坐班房
【語法】:作主語、賓語;形容好人被冤枉
6.碧空如洗
【拼音】:bì kōng rú xǐ
【解釋】:碧空:淺藍色的天空。藍色的天空明凈得像洗過一樣。形容天氣晴朗。
【出處】:宋·張元干《水調歌頭》詞:「萬里碧空如洗,寒浸十分明月,簾卷玉波流。」
【示例】:其時~,有一群大雁鵝正排成人字從高空中飛過。 ★沈從文《長河·秋(動中有靜)》
【近義詞】:晴空如洗、碧空萬里
【反義詞】:烏雲密布
【語法】:作謂語、狀語;用於天氣等
7.碧草如茵
【拼音】:bì cǎo rú yīn
【解釋】:綠油油的草好像地上鋪的褥子。常指可供臨時休憩的草地。
【出處】:宋·黃載《晝錦堂》詞:「須拚醉,回首夕陽流水,碧草如茵。」
【示例】:環湖四顧,這兒花木繁茂,~,是個休閑渡假的好地方。
8.碧血丹心
【拼音】:bì xuè dān xīn
【解釋】:滿腔正義的熱血,一顆赤誠的紅心。形容十分忠誠堅定。
【出處】:《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示例】:南來未盡支天策,~留片石。 ★清·丘逢甲《和平里行》
【近義詞】:赤膽忠心、披肝瀝膽、赤子之心
【反義詞】:叵測之心、包藏禍心、背信棄義
【語法】:作謂語、賓語;形容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的烈士
【英文】:deep patriotism
【成語故事】:周朝時期,劉文公的大夫萇弘一生忠於朝廷,不卑不亢,有浩然正氣。他因為正直而得罪了朝中權貴,蒙冤被周人殺害,傳說他被殺的當時,有人慕名收集他的血液藏在家裡,三年後這些干血塊全都化為碧玉
9.避重就輕
【拼音】:bì zhòng jiù qīng
【解釋】:指迴避重的責任,只揀輕的來承擔。也指迴避要點,只談無關緊要的事情。
【出處】:唐·李林甫《唐六典·工部尚書》:「技能功巧者,不得隱巧補拙,避重就輕。」宋·劉摯《侍御史黃君墓誌銘》:「民始不以多男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輕相去。」
【示例】:恐將來弄出大禍,所以借了一件失察的事情參的,倒是~的意思,也未可知。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回
【近義詞】:避難就易、避實就虛
【反義詞】:避實擊虛、知難而進
【歇後語】:甩西瓜揀芝麻;不背秤砣挑燈草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避開重大問題與責任
10.鞭長莫及
【拼音】:biān cháng mò jí
【解釋】:及:到。原意是鞭子雖長,也不能打馬肚子。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示例】:除掉腹地里幾省外國人~,其餘的雖然沒有擺在面子上瓜分,暗地裡都各有了主子了。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四回
【近義詞】:愛莫能助、力不從心、鞭長不及
【反義詞】:不在話下、綽綽有餘
【歇後語】:隔黃河趕牛
【語法】:作謂語、定語;表示距離遠而無力相助
11.並行不悖
【拼音】:bìng xíng bù bèi
【解釋】:悖:違背,沖突。同時進行,不相沖突。
【出處】:《禮記·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示例】:但風雅之事,又怎麼能夠和衛道的精神~呢? ★巴金《家》九
【近義詞】:雙管齊下、並駕齊驅
【反義詞】:勢不兩立、自相矛盾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物
12.並駕齊驅
【拼音】:bìng jià qí qū
【解釋】:並駕:幾匹馬並排拉著一輛車;齊驅:一齊快跑。並排套著的幾匹馬一齊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是以駟牡異力,而六轡如琴;並駕齊驅,而一轂統福。」
【示例】:若讓我估量這本書的總價值,我以為只遜於《紅樓夢》一籌,與《儒林外史》是可以~的。 ★朱自清《歧路燈》
【近義詞】:並肩前進、齊頭並進
【反義詞】:背道而馳、迥然不同
【歇後語】:兩匹馬並排跑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人或其他事物
13.病入膏肓
【拼音】:bìng rù gāo huāng
【解釋】: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臟與膈膜之間叫「肓」。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出處】:《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至焉,不可為也。」
【示例】:吾觀劉琦過於酒色,~,今見面黃羸瘦,氣喘嘔血,不過半年,其人必死。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
【近義詞】:人命危淺、行將就木、不可救葯
【反義詞】:妙手回春、手到病除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事物或人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景公得了重病,秦國國王秦桓公派名醫緩前去為其治病。緩來到晉國,見到晉景公,把好脈後搖頭嘆息說:「大王的病已經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葯力是無法到達的。」果然,沒過多久,晉景公就病死了
14.播弄是非
【拼音】:bō nòng shì fēi
【解釋】:挑撥是非。是非:糾紛,口舌。
【出處】:《兩晉演義》八回:「疑她播弄是非,所以處心積慮,徐圖報復。」
15.撥雲見日
【拼音】:bō yún jiàn rì
【解釋】:撥開烏雲見到太陽。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裡頓時明白。
【出處】:《晉書·樂廣傳》:「此人之水鏡,見之瑩然,若披雲霧而睹青天也。」
【示例】:晚生得蒙老先生指教,如~,感激不盡。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
【近義詞】:水落石出、撥雲睹日
【反義詞】: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沖破黑暗,見到光明
【成語故事】:晉朝時期,樂廣為太尉賈充所賞識,被薦為河南尹,樂廣不願意出任外官,就請潘岳寫《呈太尉辭河南尹表》,名士王衍十分佩服樂廣,認為他說話言簡意賅,太子洗馬衛玠的父親對樂廣的評價則是人中的水鏡,見到他如同撥雲見天
16.不絕如縷
【拼音】:bù jué rú lǚ
【解釋】:絕:斷;縷:細線。多形容局面危急或聲音、氣息等低沉微弱、時斷時續。
【出處】:《公羊傳·僖公四年》:「夷狄也,因亟痛中國,南夷與此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示例】:音樂會上,演員的歌聲~。
【近義詞】:危如累卵、岌岌可危
【反義詞】:牢不可破、安如泰山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聲音、書信、情緒等
17.不拘一格
【拼音】:bù jū yī gé
【解釋】: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局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出處】:清·龔自珍《己亥雜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示例】:不但體裁,風格,題材,表現手法可以鼓勵勇於創新,甚至連主題,也可以是~的。 ★秦牧《「果王」的美號》
【近義詞】:形形色色、五花八門
【反義詞】:如出一轍、千篇一律
【歇後語】:中葯鋪的傢伙
【語法】:作賓語、定語、狀語;比喻打破常規
【成語故事】: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政府,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一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18.不咎既往
【拼音】:bù jiù jì wǎng
【解釋】:咎:責怪。對以往的錯誤或罪責不再追究。
【出處】:《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示例】:既然他已經承認了錯誤,我們就可以~了。
【近義詞】:既往不咎
【反義詞】:賞罰分明、信賞必罰
【語法】:作謂語;形容不計較過去的事情
19.不脛而走
【拼音】:bù jìng ér zǒu
【解釋】:脛:小腿;走:跑。沒有腿卻能跑。比喻事物無需推行,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
【出處】: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
【示例】:袁伯珍慌忙把家裡所有的東西,檢點一番;別的一樣不缺,只有金銀首飾和鈔票洋錢,卻一概~。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
【近義詞】:不翼而飛、無脛而走
【反義詞】:秘而不宣
【歇後語】:孫臏坐汽車
【語法】:作謂語、狀語;比喻不經宣傳就迅速流傳開來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孫策統治江東,江東才子盛孝章為人耿直孤傲,他的好友孔融擔心孫策對他不利,想把他推薦給曹操,孔融給曹操寫一封信:「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
20.不計其數
【拼音】:bù jì qí shù
【解釋】:沒法計算數目。形容很多。
【出處】:宋·魏了翁《奏措京湖諸郡》:「或謂官民兵在城內者約二十萬,而散在四郊者,不計其數。」
【示例】:去州橋河內周圍上下點燈,~。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六回
【近義詞】:不勝枚舉、不可勝數、不一而足
【反義詞】:屈指可數、寥寥無幾、鳳毛麟角
【語法】: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人或事物很多
21.不慌不忙
【拼音】:bù huāng bù máng
【解釋】:不慌張,不忙亂。形容態度鎮定,或辦事穩重、踏實。
【出處】: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三折:「輪起刀來望我脖子砍,不慌不忙縮了頭。」
【示例】:公路在山上盤旋,車子~地打著圈子。 ★巴金《旅途雜記·成渝路上》
【近義詞】:從容不迫
【反義詞】:驚惶失措、張皇失措
【歇後語】:三天賣兩條黃瓜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說話或行動從容
22.不歡而散
【拼音】:bù huān ér sàn
【解釋】:散:離開,分手。很不愉快地分手。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通言·黃秀才徼靈玉馬墜》:「眾客咸不歡而散。」
【示例】:公子大慚,~。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辛十四娘》
【近義詞】:妻離子散、一鬨而散
【反義詞】:濟濟一堂、歡聚一堂
【歇後語】:宴席上吵架;憶苦會開完了
【語法】:作謂語、狀語;用於意見不合,感情破裂
23.不寒而慄
【拼音】:bù hán ér lì
【解釋】:栗:畏懼,發抖。不冷而發抖。形容非常恐懼。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慄,滑民佐吏為治。」
【示例】:豈果脂粉之氣,不勢而威?胡乃骯臟之身,~。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
【近義詞】:毛骨悚然、提心吊膽、膽戰心驚
【反義詞】:無所畏懼、臨危不懼
【歇後語】:夏天發抖;六月天全身發抖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恐怖的場合
【成語故事】:西漢漢武帝時酷吏義縱,在任定襄太守時,將獄中重刑犯120多人全部判死刑,罪犯家屬買通獄卒探監,結果也都全被判死刑,一天就處死400多人,一時引起很大的震動,人們紛紛感到非常恐怖寒慄,擔心有一天會被義縱殺掉
24.不攻自破
【拼音】:bù gōng zì pò
【解釋】:無須攻擊,自己就會破滅。形容論點站不住腳,經不起反駁或攻擊。
【出處】:晉·干寶《晉記》:「是故不攻而自敗也。」唐·顧德章《上中書門下及禮院詳議東都太廟修廢狀》:「是有都立廟之言,不攻而自破也。」
【示例】:郢都無主,~。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六回
【近義詞】:理屈詞窮、莫名其妙、豈有此理
【反義詞】:無懈可擊、久攻不下、堅如磐石
【歇後語】:化膿的癤子;熟過頭的石榴
【語法】:作謂語、定語;形容漏洞太多,不堪一擊
25.不動聲色
【拼音】:bù dòng shēng sè
【解釋】:聲:言談;色:臉色。在緊急情況下,說話、神態仍跟平時一樣沒有變化。形容非常鎮靜。
【出處】: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
【示例】:他也~,勤勤慎慎辦他的公事。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
【近義詞】:不露聲色、無動於衷、泰然自若
【反義詞】:不知所措、失魂落魄、手足無措
【歇後語】:貓兒守老鼠洞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緊急情況下
26.步步為營
【拼音】:bù bù wéi yíng
【解釋】:步:古時以五尺為一步,「步步」表示距離短。軍隊每向前推進一步就設下一首營壘。形容防守嚴密,行動謹慎。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1回:「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
【示例】:益中是抱的~的政策,雖然計劃很大,眼前卻用不到三百萬的借款! ★茅盾《子夜》十七
【近義詞】:穩扎穩打、謹言慎行、小心謹慎
【反義詞】:輕舉妄動
【語法】:作謂語、賓語;比喻做事謹慎
27.補偏救弊
【拼音】:bǔ piān jiù bì
【解釋】:偏:偏差;弊:贊美。補救偏差漏洞,糾正缺點錯誤。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眊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弊而已也。」
【示例】:《漢書·董仲舒傳》:「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眊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弊而已也。」
【近義詞】:補闕拾遺、撥亂反正
【反義詞】: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中
28.捕風捉影
【拼音】:bǔ fēng zhuō yǐng
【解釋】:風和影子都是抓不著的。比喻說話做事絲毫沒有事實根據。
【出處】:《漢書·郊祀志》:「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盪盪如系風捕景,終不可得。」《朱子全書》:「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風捉影,有甚長進?」
【示例】:若被黜者一一求其所以得罪之故,~,捏造流言。 ★明·張居正《乞鑒別忠邪以定國上疏》
【近義詞】:望風捕影、無中生有、道聽途說
【反義詞】:實事求是、耳聞目睹、確鑿不移
【歇後語】:狗咬旋風;飛機上張網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說話做事沒事實根據
【成語故事】:漢成帝40多歲還沒有孩子,聽信方士的話,熱衷於祭祀鬼神,花費很大,但沒有什麼效驗。光祿大夫谷永給漢成帝上書說世界上沒有什麼仙人及長生不老的葯,要尋找他就像要縛住風,捉住影子一樣不可能得到,漢成帝終於迷途知返
29.博聞強記
【拼音】:bó wén qiáng jì
【解釋】:聞:見聞。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
【出處】:《荀子·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示例】:粲~,人皆不及。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回
【近義詞】:博古通今、博學多才、博覽群書
【反義詞】:不學無術、孤陋寡聞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稱頌人
30.博古通今
【拼音】:bó gǔ tōng jīn
【解釋】:通:通曉;博:廣博,知道得多。對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並且通曉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豐富。
【出處】:《孔子家語·觀周》:「吾聞老聃博古知今。」
【示例】: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回
【近義詞】:滿腹經綸、真才實學、見多識廣
【反義詞】:不學無術、寡見少聞、孤陋寡聞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稱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