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投筆從戎
⑴ 成語「投筆從戎」給我們的啟示
投筆從戎
(
tóu
bǐ
cóng
róng
)
解
釋
:投:扔掉。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
「投筆專從戎」講的是東漢屬的班超的故事,後來用於形容文人從軍、棄文就武。
出
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超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後立功西域,封定遠侯。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示
例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27章:「如果我現在是二十幾歲的青年,我要立刻~,雪此國恥。」
他象同世交子弟閑話一樣,問了問賀人龍的家庭情形,「~」的經過。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近義詞
:棄文就武、棄筆從戎
⑵ 「投筆從戎」的成語典故
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班超傳》。
班超,字仲升,東漢扶風郡平陵(今陝西省咸陽縣西北)人。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肯動腦筋,能言善辯,讀了不少書。班超的父親班彪,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歷史學家,著名的史書《漢書》就是他們父子倆編撰的。
公元62年(漢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劉庄召到洛陽,做了一名校書郎,班超和他的母親也跟著去了。當時,因家境並不富裕,班超便找了個替官家抄書的差事掙錢養家。
但是,班超是個有遠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這種乏味的抄寫工作了。一天,他正在寫字,突然感到一陣莫名的厭煩和苦惱,於是「啪」的一聲把筆摔在地上,嘆氣說:
「男子漢大丈夫,縱然沒有其他什麼志向謀略,也應當學學當年的博介子和張騫,在外建立功勛,怎麼能夠長久地把時間花在替人抄寫上面呢?!」
聽了這番話,周圍的人都譏笑他異想天開,班超感嘆地說:「庸人怎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啊!」
後來皇帝為了抵禦匈奴的進攻派兵出征,班超從軍入伍了。他英勇殺敵,大敗匈奴,立了戰功。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他以機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難,聯絡了西域的幾十個國家,斷了匈奴的右臂,使漢朝的社會經濟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也促進了西域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他為當時的邊境安全,東西方人民的友好往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投筆從戎」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的行動。
⑶ 投筆從戎成語故事
投筆從戎成語故事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公元62年(漢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劉庄召到洛陽,做了一名校書郎,班超和他的母親也跟著去了.當時,因家境並不富裕,班超便找了個替官家抄書的差事掙錢養家.但是,班超是個有遠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這種乏味的抄寫工作了.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後來,班超出使西域,終於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作貢獻.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公元73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機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難,聯絡了西域的幾十個國家,斷了匈奴的右臂,使漢朝的社會經濟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也促進了西域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間,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了各式各樣的危機.他為當時的邊境安全,東西方人民的友好往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⑷ 成語投筆從戎主人公
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漢族,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內交家。史學家容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回歸、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永元十二年(100年),因年邁請求回國。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抵達洛陽,被拜為射聲校尉。同年九月,班超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死後葬於洛陽邙山之上。
投筆從戎
【解釋】: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出自】:《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閑話一樣,問了問賀人龍的家庭情形,「~」的經過。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⑸ 投筆從戎的成語
投筆從戎
(
tóu
bǐ
cóng
róng
)
解
釋
:投:扔掉。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
「投筆從戎」講的是東漢的班超的故事,後來用於形容文人從軍、棄文就武。
出
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超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後立功西域,封定遠侯。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示
例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27章:「如果我現在是二十幾歲的青年,我要立刻~,雪此國恥。」
他象同世交子弟閑話一樣,問了問賀人龍的家庭情形,「~」的經過。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近義詞
:棄文就武、棄筆從戎
⑹ 源於投筆從戎的成語
投筆從戎 ( tóu bǐ cóng róng ) 指棄文就武. 出 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後立功西域,封定遠侯.」
⑺ 源於投筆從戎成語
其實投筆從戎本身也是個成語嘛.
來自於范曄這篇《班超傳》成語還有一個:「不入專虎穴,焉得虎子」屬.
還有個俗語:「大丈夫安能久事筆硯乎」.
原文:
「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官屬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
⑻ 投筆從戎源自的成語
投筆從戎,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出自:《後漢書·班超傳》[1] :「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釋義
【解釋】:東漢班超家境窮困,在官府做抄寫工作,曾經擲筆長嘆說,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像傅介子張騫一樣,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討生活呢!戎:軍隊;從戎:從軍,參軍。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閑話一樣,問了問賀人龍的家庭情形,「~」的經過。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燈謎】:秀才當兵:投筆從戎
班超:漢朝名將,封定遠侯。
傅介子,張騫:漢朝人,曾出使西域,立過很多功勞。
《後漢書》:范曄所作,是繼《史記》、《漢書》、《三國志》後又一紀傳體史學巨著。敘東漢一代史事,文字周密而又有文采。共一百二卷。
⑼ 成語投筆從戎的典故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
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奉獻自己。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