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歹意成語

歹意成語

發布時間: 2020-11-22 04:28:58

1. 猜成語,心()()意

心不由意 指不出於本意。
心知其意 意:意義。心中領會了文章的主旨或技藝的要領。

2. 歹意有什麼成語

居心叵測
jū xīn pǒ cè
【解釋】居心:存心;叵:不可;測:推測。指存心險惡,不可推測。

【出處】清·洪楝園《縣嶴猿·歸神》:「都是這一個狗才設計騙將出來,以為自己富貴之地,是以吾閣部為奇貨,居心叵測,天理不容。」

【結構】主謂式。

【用法】含有貶義。常用來指壞人。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正音】叵;不能讀作「ǒu」。

【辨形】叵;不能寫作「巨」。

【近義詞】人面獸心、佛口蛇心、別有用心

【反義詞】襟懷坦白、光明磊落

【例句】此人~;我們應有所防範。

3. 在三國演義中一個成語並敘訴它

一共145個。
恣意妄為 恣意:任意,隨意;妄為:胡作非為。隨心所欲,胡作非為。
執鞭隨鐙 比喻因敬仰而願意追隨左右。
知遇之恩 給予賞識和重用的恩情。
張燈結綵 掛上燈籠,繫上綵綢。形容節日或有喜慶事情的景象。
有機可乘 有空子可鑽。
隱介藏形 介:鱗甲。隱藏形體,使人看不見。
以卵擊石 拿蛋去碰石頭。比喻不估計自己的力量,自取滅亡。
衣架飯囊 裝飯的口袋,掛衣的架子。比喻沒有能力,幹不了什麼事的人。
一面之詞 爭執的雙方中一方所說的話。
搖搖欲墜 搖搖:搖動,搖晃;墜:落下。形容十分危險,很快就要掉下來,或不穩固,很快就要垮台。
養精蓄銳 養:保養;精:精神;蓄:積蓄;銳:銳氣。保養精神,蓄集力量。
佯輸詐敗 〖解釋〗佯、詐:假裝。假裝敗下陣來,引人上當。
揚幡招魂 掛幡招回死者的靈魂(迷信)。比喻想使已經被清除的的壞人再恢復活動。
血流成河 形容被殺的人極多。
揎拳裸袖 〖解釋〗猶言揎拳捋袖。
虛虛實實 〖解釋〗假假真真,以假亂真。指軍事上講究策略,善於迷惑對方。也指文藝作品中虛寫、實寫並用,表現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虛廢詞說 空費精神白說話。指說話不起作用。
心術不正 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
心懷叵測 心懷: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險惡,不可推測。
心膽俱裂 俱:都。嚇破了心和膽。形容受到極大的驚嚇。
笑容可掬 掬:雙手捧取。形容笑容滿面。
笑傲風月 〖解釋〗猶言吟風弄月。形容心情悠閑自在。
閑雜人等 〖解釋〗指與工作無關的人員。
先禮後兵 禮:禮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物傷其類 指見到同類死亡,聯想到自己將來的下場而感到悲傷。比喻見到情況與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傷感。
舞文弄墨 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筆。故意玩弄文筆。原指曲引法律條文作弊。後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無名小卒 卒:古時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沒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卧床不起 〖解釋〗病卧床上,不能起來。
圍魏救趙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為虎添翼 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幫助壞人,增加惡人的勢力。
望風而逃 遠遠望見對方的氣勢很盛,就嚇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敵。
萬死不辭 萬死:死一萬次,形容冒生命危險。萬一萬次也不推辭。表示願意拚死效勞。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一切都准備好了,只差東風沒有颳起來,不能放火。比喻什麼都已准備好了,只差最後一個重要條件了。
土雞瓦犬 用泥捏的雞,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實用的東西。
童顏鶴發 顏:臉色。仙鶴羽毛似雪白的頭發,孩子似的紅潤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天崩地塌 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災難、重大的事變或強烈的聲響。
四海飄零 〖解釋〗四海:代指全國各地。飄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處飄泊,生活無著。
手無寸鐵 寸:形容細微短小;鐵:指武器。手裡沒有任何武器。
誓不兩立 指雙方仇恨極深,不能同時存在。
拭目以待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著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確信某件事情一定會出現。
屍橫遍野 屍體到處橫著。形容死者極多。
聲威大震 聲勢和威望急速增長,使人非常震動。
神鬼難測 〖解釋〗測:推測。事情極詭秘,神鬼也難測度。形容誰也推測不出。
色厲膽薄 〖解釋〗色:神色。厲:嚴厲、兇猛。薄:脆弱。外表強硬而內心怯懦。
肉顫心驚 〖解釋〗形容擔心禍事臨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驚」。
柔能克剛 〖解釋〗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夠制服剛強的人。同「柔能制剛」。
仁義之兵 〖解釋〗兵: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同「仁義之師」。
情同骨肉 形容關系密切如一家人。
切齒痛恨 形容憤恨到極點。
強詞奪理 強詞:強辯;奪:爭。指無理強辯,明明沒理硬說有理。
器宇軒昂 軒昂:精神飽滿。形容人精神飽滿,風度不凡。
器宇不凡 〖解釋〗器宇:指儀表,氣度。不凡:不平凡,不尋常。形容儀表、風度很不平常。
棄暗投明 離開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脫離反動陣營,投向進步方面。
凄然淚下 〖解釋〗凄然:寒涼。形容凄涼悲傷。
剖肝瀝膽 比喻開誠相待。
潑油救火 救火時用油澆灑。比喻事情處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態更嚴重。
賠了夫人又折兵 比喻想佔便宜,反而受到雙重損失。
爬山越嶺 越:過;嶺:山嶺。爬過高山,越過峻嶺。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怒氣填胸 〖解釋〗胸中充滿了憤怒。形容憤怒到了極點。
目不邪視 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邊。比喻為人行止端方。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舊諺。意思是自己已經盡力而為,至於能否達到目的,那就要看時運如何了。
謀事在人 謀:謀劃,安排。根據個人的能力策劃事情
命若懸絲 比喻生命垂危
鳴金收軍 古時作戰用敲鑼等方式發出信號撤軍回營
滅虢取虞 比喻攻擊甲國時先穩住乙國,等滅掉甲國後再滅乙國。
悶悶不樂 悶悶:心情不舒暢,心煩。形容心事放不下,心裡不快活。
毛骨悚然 悚然:害怕的樣子。汗毛豎起,脊樑骨發冷。形容十分恐懼。
漫山遍野 山上和田野里到處都是。形容很多。
落荒而走 〖解釋〗指離開戰場,向荒野逃命。形容戰敗逃命。
落荒而逃 形容吃了敗仗慌張逃跑。
略無忌憚 〖解釋〗毫無畏懼。形容非常放肆。
淚流滿面 眼淚流了一臉。形容極度悲傷。
老弱殘兵 比喻因年老體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較差的人。
老成練達 練達:指閱歷多而通達人情。形容人穩重老練,通達事理。
曠世逸才 〖解釋〗曠世:絕代;空前。逸才:超人的才智。當代少見的出眾的才能。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學說。
開基創業 指開創帝業
軍令如山 軍事命令像山一樣不可動搖,必須貫徹執行
舉止失措 措:安放,放置。舉動失常,不知如何辦才好。
錦囊妙計 舊小說里描寫足智多謀的人把對付敵方的計策寫在紙條上,放在錦囊里,以便當事人在緊急時拆閱。比喻有準備的巧妙辦法。
將功贖罪 拿功勞補償過失。
假途滅虢 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
急於求成 不顧一切地想馬上取得成效。
極天際地 形容十分高大。
惶惶不安 惶惶:恐懼不安。指心中驚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黃口孺子 黃口:兒童;孺子:小孩子。常用以譏諷別人年幼無知。
緩兵之計 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指拖延時間,然後再想辦法。
虎入羊群 老虎跑進羊群。比喻強大者沖入柔弱者中間任意砍殺。
虎踞鯨吞 〖解釋〗比喻豪強割據和相互兼並。
鬼神不測 測:猜想,估計。鬼神也預料不到。形容極其神奇奧妙。
詭計多端 詭計:狡詐的計謀;端:項目,點。形容壞主意很多。
光輝燦爛 多比喻前程的遠大或事業的偉大。
骨肉未寒 骨肉尚未冷透。指人剛死不久。
割恩斷義 舍棄恩德,斷絕道義。
割肚牽腸 形容非常牽掛,很不放心。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解釋〗指人或事物變化無常,分合無定。
放龍入海 比喻放走敵人,留下後患
犯顏苦諫 指敢於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當面直言規勸
反客為主 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
反戈一擊 掉轉武器向自己原來所屬的陣營進行攻擊。
反覆無常 〖解釋〗指變化不定。
反敗為勝 扭轉敗局,變為勝利。
峨冠博帶 峨:高;博:闊。高帽子和闊衣帶。古代士大夫的裝束。
蠹政病民 〖解釋〗危害國家和人民。同「蠹國害民」。
東盪西除 指四處征伐。
抵足而眠 腳對著腳,同榻而睡。形容關系親密,情意深厚。
等閑之輩 等閑:尋常,一般。無足輕重的尋常人
等閑視之 等閑:尋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預重視。
單刀赴會 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蜀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東吳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大雨滂沱 滂沱:雨大而多的樣子。形容寸下得很大。
大驚失色 非常害怕,臉色都變了。
初生之犢不懼虎 〖解釋〗比喻閱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說敢幹,無所畏懼。
初生牛犢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顧慮,敢作敢為。
初出茅廬 茅廬:草房。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躊躇不決 躊躇:猶豫,遲疑。形容猶猶疑疑地拿不定主意。
赤身裸體 赤:光著。大部分身體或全身裸露
赤膊上陣 光著膀子上陣。比喻親身上場,不加掩飾地進行活動。
成群結隊 成:成為,變成。一群群人集合在一起。
長驅直進 猶言長驅直入。
蒼生塗炭 塗: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進火坑那樣痛苦。
殘暴不仁 兇狠毒辣,一點也沒有同情、憐憫之心。
才薄智淺 薄:淺薄。形容人的才智淺薄
步罡踏斗 道士禮拜星宿、召遣神靈的一種動作。其步行轉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
步步為營 步:古時以五尺為一步,「步步」表示距離短。軍隊每向前推進一步就設下一首營壘。形容防守嚴密,行動謹慎。
不置褒貶 置:安放,這里有「加以」之間。褒:褒獎,誇贊,表揚。貶:貶低,指責。不加以表揚或批評。
不可造次 造次:急遽,匆忙。不能匆匆忙忙地進行。意為要慎重。
不成體統 體統:格局,規矩。指言行沒有規矩,不成樣子。
撥雲霧見青天 〖解釋〗只有推開密布的雲霧才能看到湛湛藍天。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
兵精糧足 兵:兵士。指兵士精銳,糧草充足。形容軍隊十分強盛
別來無恙 別:離別;恙:病。指分別以來一直都很好嗎?
倍道而進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進。
背若芒刺 〖解釋〗猶言芒刺在背。
飽學之士 飽學:學識淵博。指學識淵博的人。
寶刀不老 比喻雖然年齡已大或脫離本行已久,但功夫技術並沒減退。
百里之才 百里:方圓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圓百里地區的人才
把薪助火 把:握住;薪:柴火。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患,不但於事無補,反而使事態擴大
懊悔無及 後悔已來不及了。
傲賢慢士 賢:有才德的人。士:讀書人和有才乾的人。用傲慢的態度對待有德有才的人。
傲睨得志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願望實現。形容因實現願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傲慢少禮 態度傲慢,對人不講禮節。
昂然直入 昂首挺胸地徑直走進去。形容態度傲慢
昂然而入 仰頭挺胸地走進來。形容態度傲慢
安營下寨 安:安置;營:營房;寨:防守用的柵欄。指軍隊駐紮下來。比喻建立臨時的住宿或基地
安身之地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為建業的根基。
安身之處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4. 成語解釋: 過五關,斬六將

過五關,斬六將關羽 【詞目】 過五關,斬六將
【發音】 guò wǔ guān,zhǎn liù jiàng
【釋義】 過了五個關口,斬了曹操的六位大將。比喻英勇無比。也比喻克服重重困難。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關雲長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
【示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76回:「這如今萬世之下,那一個不說道過五關斬六將、掀天揭地的好大丈夫?」
【典故】
過東嶺關時殺孔秀;過洛陽城時殺韓福、孟坦;過汜水關時殺卞喜;過滎陽時殺太守王植;過黃河渡口時殺秦琪,「過五關斬六將」因此得名。
背景
劉備軍被曹操擊敗,劉、關、張失散。其中關羽被曹操軍包圍。曹操非常欣賞關羽才華英武(虎牢關戰役,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關羽給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希望招降關羽,遂派張遼,張文遠游說關羽,關羽出於對兄長劉備的結拜誓言,以及保護兄嫂不被侵犯和與張遼的情誼,同意暫時歸降曹操,但提出了幾點要求:一是降漢不降曹;二是要確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劉備消息要立即離去,曹操不能阻攔。
曹操愛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關羽真心歸降。在關羽「歸降」曹操的日子裡,關羽受到了極高的待遇,被封為漢壽亭侯,上馬金,下馬銀,賜予「赤兔馬」。關羽也非毫無報答,斬顏良侏文丑,立下大功。
來源:
卻說曹操部下諸將中,自張遼而外,只有徐晃與雲長交厚,其餘亦皆敬服;獨蔡陽不服關公,故今日聞其去,欲往追之。操曰:「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當效之。」遂叱退蔡陽,不令去趕。程昱曰:「丞相待關某甚厚,今彼不辭而去,亂言片楮,冒瀆鈞威,其罪大矣。若縱之使歸袁紹,是與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殺了,以絕後患。」操曰:「吾昔已許之,豈可失信!彼各為其主,勿追也。」因謂張遼曰:「雲長封金掛印,財賄不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遠,我一發結識他做個人情。汝可先去請住他,待我與他送行,更以路費征袍贈之,使為後日記念。」張遼領命,單騎先往。曹操引數十騎隨後而來。
卻說雲長所騎赤兔馬,日行千里,本是趕不上;因欲護送車仗,不敢縱馬,按轡徐行。忽聽背後有人大叫:「雲長且慢行!」回頭視之,見張遼拍馬而至。關公教車仗從人,只管望大路緊行;自己勒住赤兔馬,按定青龍刀,問曰:「文遠莫非欲追我回乎?」遼曰:「非也。丞相知兄遠行,欲來相送,特先使我請住台駕,別無他意。」關公曰:「便是丞相鐵騎來,吾願決一死戰!」遂立馬於橋上望之。見曹操引數十騎,飛奔前來,背後乃是許褚、徐晃、於禁、李典之輩。操見關公橫刀立馬於橋上,令諸將勒住馬匹,左右排開。關公見眾人手中皆無軍器,方始放心。操曰:「雲長行何太速?」關公於馬上欠身答曰:「關某前曾稟過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累次造府,不得參見,故拜書告辭,封金掛印,納還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操曰:「吾欲取信於天下,安肯有負前言。恐將軍途中乏用,特具路資相送。」一將便從馬上托過黃金一盤。關公曰:「累蒙恩賜,尚有餘資。留此黃金以賞將士。」操曰:「特以少酬大功於萬一,何必推辭?」關公曰:「區區微勞,何足掛齒。」操笑曰:「雲長天下義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錦袍一領,略表寸心。」令一將下馬,雙手捧袍過來。雲長恐有他變,不敢下馬,用青龍刀尖挑錦袍披於身上,勒馬回頭稱謝曰:「蒙丞相賜袍,異日更得相會。」遂下橋望北而去。許褚曰:「此人無禮太甚,何不擒之?」操曰: 「彼一人一騎,吾數十餘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曹操自引眾將回城,於路嘆想雲長不已。
不說曹操自回。且說關公來趕車仗。約行三十里,卻只不見。雲長心慌,縱馬四下尋之。忽見山頭一人,高叫:「關將軍且住!」雲長舉目視之,只見一少年,黃巾錦衣,持槍跨馬,馬項下懸著首級一顆,引百餘步卒,飛奔前來。公問曰:「汝何人也?」少年棄槍下馬,拜伏於地。雲長恐是詐,勒馬持刀問曰:「壯士,願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陽人,姓廖,名化,字元儉。因世亂流落江湖,聚眾五百餘人,劫掠為生。恰纔同伴杜遠下山巡哨,誤將兩夫人劫掠上山。吾問從者,知是大漢劉皇叔夫人,且聞將軍護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來。杜遠出言不遜,被某殺之。今獻頭與將軍請罪。」關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現在山中。」關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時,百餘人簇擁車仗前來。關公下馬停刀,叉手於車前問候曰:「二嫂受驚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將軍保全,已被杜遠所辱。」關公問左右曰: 「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遠劫上山去,就要與廖化各分一人為妻。廖化問起根由,好生拜敬,杜遠不從,已被廖化殺了。」關公聽言,乃拜謝廖化。廖化欲以部下人送關公。關公尋思此人終是黃巾余黨,未可作伴,乃謝卻之。廖化又拜送金帛,關公亦不受。廖化拜別,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雲長將曹操贈袍事,告知二嫂,催促車仗前行。至天晚,投一村莊安歇。莊主出迎,須發皆白,問曰:「將軍姓甚名誰?」關公施禮曰:「吾乃劉玄德之弟關某也。」老人曰:「莫非斬顏良、文丑的關公否?」公曰:「便是。」老人大喜,便請入庄。關公曰:「車上還有二位夫人。」老人便喚妻女出迎。二夫人至草堂上,關公叉手立於二夫人之側。老人請公坐,公曰「尊嫂在上,安敢就坐!」老人乃令妻女請二夫人入內室款待,自於草堂款待關公。關公問老人姓名。老人曰:「吾姓胡,名華。桓帝時曾為議郎,致仕歸鄉。今有小兒胡班,在滎陽太守王植部下為從事。將軍若從此處經過,某有一書寄與小兒。」關公允諾。次日早膳畢,請二嫂上車,取了胡華書信,相別而行,取路投洛陽來。前至一關,名東嶺關。把關將姓孔,名秀,引五百軍兵在嶺上把守。當日關公押車仗上嶺,軍士報知孔秀,秀出關來迎。關公下馬,與孔秀施禮。秀曰:「將軍何往?」公曰:「某辭丞相,特往河北尋兄。」秀曰:「河北袁紹,正是丞相對頭。將軍此去,必有丞相文憑?」公曰:「因行期慌迫,不曾討得。」秀曰:「既無文憑,待我差人稟過丞相,方可放行。」關公曰:「待去稟時,須誤了我行程。」秀曰:「法度所拘,不得不如此。」關公曰:「汝不容我過關乎?」秀曰:「汝要過去,留下老小為質。」關公大怒,舉刀就殺孔秀。秀退入關去,鳴鼓聚軍,披掛上馬,殺下關來,大喝曰:「汝敢過去么!」關公約退車仗,縱馬提刀,竟不打話,直取孔秀。秀挺槍來迎。兩馬相交,只一合,鋼刀起處,孔秀屍橫馬下。眾軍便走。關公曰:「軍士休走。吾殺孔秀,不得已也,與汝等無干。借汝眾軍之口,傳語曹丞相,言孔秀欲害我,我故殺之。」眾軍俱拜於馬前。
關公即請二夫人車仗出關,望洛陽進發。早有軍士報知洛陽太守韓福。韓福急聚眾將商議。牙將孟坦曰:「既無丞相文憑,即系私行;若不阻擋,必有罪責。」韓福曰:「關公勇猛,顏良、文丑俱為所殺。今不可力敵,只須設計擒之。」孟坦曰:「吾有一計:先將鹿角攔定關口,待他到時,小將引兵和他交鋒,佯敗誘他來追,公可用暗箭射之。若關某墜馬,即擒解許都,必得重賞。」商議停當,人報關公車仗已到。韓福彎弓插箭,引一千人馬,排列關口,問:「來者何人?」關公馬上欠身言曰:「吾漢壽亭侯關某,敢借過路。」韓福曰:「有曹丞相文憑否?」關公曰:「事冗不曾討得。」韓福曰:「吾奉承相鈞命,鎮守此地,專一盤詰往來奸細。若無文憑,即系逃竄。」關公怒曰:「東嶺孔秀,已被吾殺。汝亦欲尋死耶?」韓福曰:「誰人與我擒之?」孟坦出馬,輪雙刀來取關公。關公約退車仗,拍馬來迎。孟坦戰不三合,撥回馬便走。關公趕來。孟坦只指望引誘關公,不想關公馬快,早已趕上,只一刀,砍為兩段。關公勒馬回來,韓福閃在門首,盡力放了一箭,正射中關公左臂。公用口拔出箭,血流不住,飛馬徑奔韓福,沖散眾軍,韓福急走不迭,關公手起刀落,帶頭連肩,斬於馬下;殺散眾軍,保護車仗。
關公割帛束住箭傷,於路恐人暗算,不敢久住,連夜投汜水關來。把關將乃並州人氏,姓卞,名喜,善使流星錘;原是黃巾余黨,後投曹操,撥來守關。當下聞知關公將到,尋思一計:就關前鎮國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餘人,誘關公至寺,約擊盞為號,欲圖相害。安排已定,出關迎接關公。公見卞喜來迎,便下馬相見。喜曰:「將軍名震天下,誰不敬仰!今歸皇叔,足見忠義!」關公訴說斬孔秀、韓福之事。卞喜曰:「將軍殺之是也。某見丞相,代稟衷曲。」關公甚喜,同上馬過了汜水關,到鎮國寺前下馬。眾僧鳴鍾出迎。原來那鎮國寺乃漢明帝御前香火院,本寺有僧三十餘人。內有一僧,卻是關公同鄉人,法名普凈。當下普凈已知其意,向前與關公問訊,曰:「將軍離蒲東幾年矣?」關公曰:「將及二十年矣。」普凈曰:「還認得貧僧否?」公曰:「離鄉多年,不能相識。」普凈曰:「貧僧家與將軍家只隔一條河。」卞喜見普凈敘出鄉里之情,恐有走泄,乃叱之曰:「吾欲請將軍赴宴,汝僧人何得多言!」關公曰:「不然。鄉人相遇,安得不敘舊情耶?」普凈請關公方丈待茶。關公曰:「二位夫人在車上,可先獻茶。」普凈教取茶先奉夫人,然後請關公入方丈。普凈以手舉所佩戒刀,以目視關公。公會意,命左右持刀緊隨。
卞喜請關公於法堂筵席。關公曰:「卞君請關某,是好意,還是歹意?」卞喜未及回言,關公早望見壁衣中有刀斧手,乃大喝卞喜曰:「吾以汝為好人,安敢如此!」卞喜知事泄,大叫:「左右下手!」左右方欲動手,皆被關公拔劍砍之。卞喜下堂繞廊而走,關公棄劍執大刀來趕。卞喜暗取飛錘擲打關公。關公用刀隔開錘,趕將入去,一刀劈卞喜為兩段。隨即回身來看二嫂,早有軍人圍住,見關公來,四下奔走。關公趕散,謝普凈曰:「若非吾師,已被此賊害矣。」普凈曰:「貧僧此處難容,收拾衣缽,亦往他處雲游也。後會有期,將軍保重。」關公稱謝,護送車仗,往滎陽進發。滎陽太守王植,卻與韓福是兩親家;聞得關公殺了韓福,商議欲暗害關公,乃使人守住關口。待關公到時,王植出關,喜笑相迎。關公訴說尋兄之事。植曰:「將軍於路驅馳,夫人車上勞困,且請入城,館驛中暫歇一宵,來日登途未遲。」關公見王植意甚殷勤,遂請二嫂入城。館驛中皆鋪陳了當。王植請公赴宴,公辭不往;植使人送筵席至館驛。關公因於路辛苦,請二嫂晚膳畢,就正房歇定;令從者各自安歇,飽喂馬匹。關公亦解甲憩息。卻說王植密喚從事胡班聽令曰:「關某背丞相而逃,又於路殺太守並守關將校,死罪不輕!此人武勇難敵。汝今晚點一千軍圍住館驛,一人一個火把,待三更時分,一齊放火;不問是誰,盡皆燒死!吾亦自引軍接應。」胡班領命,便點起軍士,密將乾柴引火之物,搬於館驛門首,約時舉事。
胡班尋思:「我久聞關雲長之名,不識如何模樣,試往窺之。」乃至驛中,問驛吏曰:「關將軍在何處?」答曰:「正廳上觀書者是也。」胡班潛至廳前,見關公左手綽髯,於燈下憑幾看書。班見了,失聲嘆曰:「真天人也!」公問何人,胡班入拜曰:「滎陽太守部下從事胡班。」關公曰:「莫非許都城外胡華之子否?」班曰:「然也。」公喚從者於行李中取書付班。班看畢,嘆曰:「險些誤殺忠良!」遂密告曰:「王植心懷不仁,欲害將軍,暗令人四面圍住館驛,約於三更放火。今某當先去開了城門,將軍急收拾出城。」
關公大驚,忙披掛提刀上馬,請二嫂上車,盡出館驛,果見軍士各執火把聽候。關公急來到城邊,只見城門已開。關公催車仗急急出城。胡班還去放火。關公行不到數里,背後火把照耀,人馬趕來。當先王植大叫:「關某休走!」關公勒馬,大罵:「匹夫!我與你無仇,如何令人放火燒我?」王植拍馬挺槍,徑奔關公,被關公攔腰一刀,砍為兩段。人馬都趕散。關公催車仗速行,於路感胡班不已。
行至滑州界首,有人報與劉延。延引數十騎,出郭而迎。關公馬上欠身而言曰:「太守別來無恙!」延曰:「公今欲何往?」公曰:「辭了丞相,去尋家兄。」延曰:「玄德在袁紹處,紹乃丞相仇人,如何容公去?」公曰:「昔日曾言定來。」延曰:「今黃河渡口關隘,夏侯敦部將秦琪據守,恐不容將軍過渡。」公曰:「太守應付船隻,若何?」延曰:「船隻雖有,不敢應付。」公曰:「我前者誅顏良、文丑,亦曾與足下解厄。今日求一渡船而不與,何也?」延曰:「只恐夏侯敦知之,必然罪我。」關公知劉延無用之人,遂自催車仗前進。到黃河渡口,秦琪引軍出問:「來者何人?」關公曰:「漢壽亭侯關某也。」琪曰:「今欲何往?」關公曰:「欲投河北去尋兄長劉玄德,敬來借渡。」琪曰:「丞相公文何在?」公曰:「吾不受丞相節制,有甚公文!」琪曰:「吾奉夏侯將軍將令,守把關隘,你便插翅,也飛不過去!」關公大怒曰:「你知我於路斬戮攔截者乎?」琪曰:「你只殺得無名下將,敢殺我么?」關公怒曰:「汝比顏良、文丑若何?」秦琪大怒,縱馬提刀,直取關公。二馬相交,只一合,關公刀起,秦琪頭落。關公曰:「當吾者已死,餘人不必驚走。速備船隻,送我渡河。」軍士急撐舟傍岸。關公請二嫂上船渡河。渡過黃河,便是袁紹地方。關公所歷關隘五處,斬將六員。後人有詩嘆曰:「掛印封金辭漢相,尋兄遙望遠途還。馬騎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龍出五關。忠義慨然沖宇宙,英雄從此震江山。獨行斬將應無敵,今古留題翰墨間。」
過五關斬六將的原文
(1)斬孔秀——
前至一關,名東嶺關。把關將姓孔,名秀,引五百軍兵在嶺上把守。當日關公押車仗上嶺,軍士報知孔秀,秀出關來迎。關公下馬,與孔秀施禮。秀曰:「將軍何往?」公曰:「某辭丞相,特往河北尋兄。」秀曰:「河北袁紹,正是丞相對頭。將軍此去,必有丞相文憑?」公曰:「因行期慌迫,不曾討得。」秀曰:「既無文憑,待我差人稟過丞相,方可放行。」關公曰:「待去稟時,須誤了我行程。」秀曰:「法度所拘,不得不如此。」關公曰:「汝不容我過關乎?」秀曰:「汝要過去,留下老小為質。」關公大怒,舉刀就殺孔秀。秀退入關去,鳴鼓聚軍,披掛上馬,殺下關來,大喝曰:「汝敢過去么!」關公約退車仗,縱馬提刀,竟不打話,直取孔秀。秀挺槍來迎。兩馬相交,只一合,鋼刀起處,孔秀屍橫馬下。眾軍便走。關公曰:「軍士休走。吾殺孔秀,不得已也,與汝等無干。借汝眾軍之口,傳語曹丞相,言孔秀欲害我,我故殺之。」眾軍俱拜於馬前。
(2)(3)斬韓福和牙將孟坦——
關公即請二夫人車仗出關,望洛陽進發。早有軍士報知洛陽太守韓福。韓福急聚眾將商議。牙將孟坦曰:「既無丞相文憑,即系私行;若不阻擋,必有罪責。」韓福曰:「關公勇猛,顏良、文丑俱為所殺。今不可力敵,只須設計擒之。」孟坦曰:「吾有一計:先將鹿角攔定關口,待他到時,小將引兵和他交鋒,佯敗誘他來追,公可用暗箭射之。若關某墜馬,即擒解許都,必得重賞。」商議停當,人報關公車仗已到。韓福彎弓插箭,引一千人馬,排列關口,問:「來者何人?」關公馬上欠身言曰:「吾漢壽亭侯關某,敢借過路。」韓福曰:「有曹丞相文憑否?」關公曰:「事冗不曾討得。」韓福曰:「吾奉承相鈞命,鎮守此地,專一盤詰往來奸細。若無文憑,即系逃竄。」關公怒曰:「東嶺孔秀,已被吾殺。汝亦欲尋死耶?」韓福曰:「誰人與我擒之?」孟坦出馬,輪雙刀來取關公。關公約退車仗,拍馬來迎。孟坦戰不三合,撥回馬便走。關公趕來。孟坦只指望引誘關公,不想關公馬快,早已趕上,只一刀,砍為兩段。關公勒馬回來,韓福閃在門首,盡力放了一箭,正射中關公左臂。公用口拔出箭,血流不住,飛馬徑奔韓福,沖散眾軍,韓福急走不迭,關公手起刀落,帶頭連肩,斬於馬下;殺散眾軍,保護車仗。
(4)斬卞喜——
關公割帛束住箭傷,於路恐人暗算,不敢久住,連夜投汜水關來。把關將乃並州人氏,姓卞,名喜,善使流星錘;原是黃巾余黨,後投曹操,撥來守關。當下聞知關公將到,尋思一計:就關前鎮國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餘人,誘關公至寺,約擊盞為號,欲圖相害。安排已定,出關迎接關公。公見卞喜來迎,便下馬相見。喜曰:「將軍名震天下,誰不敬仰!今歸皇叔,足見忠義!」關公訴說斬孔秀、韓福之事。卞喜曰:「將軍殺之是也。某見丞相,代稟衷曲。」關公甚喜,同上馬過了汜水關,到鎮國寺前下馬。眾僧鳴鍾出迎。原來那鎮國寺乃漢明帝御前香火院,本寺有僧三十餘人。內有一僧,卻是關公同鄉人,法名普凈。當下普凈已知其意,向前與關公問訊,曰:「將軍離蒲東幾年矣?」關公曰:「將及二十年矣。」普凈曰:「還認得貧僧否?」公曰:「離鄉多年,不能相識。」普凈曰:「貧僧家與將軍家只隔一條河。」卞喜見普凈敘出鄉里之情,恐有走泄,乃叱之曰:「吾欲請將軍赴宴,汝僧人何得多言!」關公曰:「不然。鄉人相遇,安得不敘舊情耶?」普凈請關公方丈待茶。關公曰:「二位夫人在車上,可先獻茶。」普凈教取茶先奉夫人,然後請關公入方丈。普凈以手舉所佩戒刀,以目視關公。公會意,命左右持刀緊隨。
卞喜請關公於法堂筵席。關公曰:「卞君請關某,是好意,還是歹意?」卞喜未及回言,關公早望見壁衣中有刀斧手,乃大喝卞喜曰:「吾以汝為好人,安敢如此!」卞喜知事泄,大叫:「左右下手!」左右方欲動手,皆被關公拔劍砍之。卞喜下堂繞廊而走,關公棄劍執大刀來趕。卞喜暗取飛錘擲打關公。關公用刀隔開錘,趕將入去,一刀劈卞喜為兩段。
(5)斬王植——
滎陽太守王植,卻與韓福是兩親家;聞得關公殺了韓福,商議欲暗害關公,乃使人守住關口。待關公到時,王植出關,喜笑相迎。關公訴說尋兄之事。植曰:「將軍於路驅馳,夫人車上勞困,且請入城,館驛中暫歇一宵,來日登途未遲。」關公見王植意甚殷勤,遂請二嫂入城。館驛中皆鋪陳了當。王植請公赴宴,公辭不往;植使人送筵席至館驛。關公因於路辛苦,請二嫂晚膳畢,就正房歇定;令從者各自安歇,飽喂馬匹。關公亦解甲憩息。卻說王植密喚從事胡班聽令曰:「關某背丞相而逃,又於路殺太守並守關將校,死罪不輕!此人武勇難敵。汝今晚點一千軍圍住館驛,一人一個火把,待三更時分,一齊放火;不問是誰,盡皆燒死!吾亦自引軍接應。」胡班領命,便點起軍士,密將乾柴引火之物,搬於館驛門首,約時舉事。
胡班尋思:「我久聞關雲長之名,不識如何模樣,試往窺之。」乃至驛中,問驛吏曰:「關將軍在何處?」答曰:「正廳上觀書者是也。」胡班潛至廳前,見關公左手綽髯,於燈下憑幾看書。班見了,失聲嘆曰:「真天人也!」公問何人,胡班入拜曰:「滎陽太守部下從事胡班。」關公曰:「莫非許都城外胡華之子否?」班曰:「然也。」公喚從者於行李中取書付班。班看畢,嘆曰:「險些誤殺忠良!」遂密告曰:「王植心懷不仁,欲害將軍,暗令人四面圍住館驛,約於三更放火。今某當先去開了城門,將軍急收拾出城。」
關公大驚,忙披掛提刀上馬,請二嫂上車,盡出館驛,果見軍士各執火把聽候。關公急來到城邊,只見城門已開。關公催車仗急急出城。胡班還去放火。關公行不到數里,背後火把照耀,人馬趕來。當先王植大叫:「關某休走!」關公勒馬,大罵:「匹夫!我與你無仇,如何令人放火燒我?」王植拍馬挺槍,徑奔關公,被關公攔腰一刀,砍為兩段。人馬都趕散。關公催車仗速行,於路感胡班不已。
(6)斬秦琪——
行至滑州界首,有人報與劉延。延引數十騎,出郭而迎。關公馬上欠身而言曰:「太守別來無恙!」延曰:「公今欲何往?」公曰:「辭了丞相,去尋家兄。」延曰:「玄德在袁紹處,紹乃丞相仇人,如何容公去?」公曰:「昔日曾言定來。」延曰:「今黃河渡口關隘,夏侯敦部將秦琪據守,恐不容將軍過渡。」公曰:「太守應付船隻,若何?」延曰:「船隻雖有,不敢應付。」公曰:「我前者誅顏良、文丑,亦曾與足下解厄。今日求一渡船而不與,何也?」延曰:「只恐夏侯敦知之,必然罪我。」關公知劉延無用之人,遂自催車仗前進。到黃河渡口,秦琪引軍出問:「來者何人?」關公曰:「漢壽亭侯關某也。」琪曰:「今欲何往?」關公曰:「欲投河北去尋兄長劉玄德,敬來借渡。」琪曰:「丞相公文何在?」公曰:「吾不受丞相節制,有甚公文!」琪曰:「吾奉夏侯將軍將令,守把關隘,你便插翅,也飛不過去!」關公大怒曰:「你知我於路斬戮攔截者乎?」琪曰:「你只殺得無名下將,敢殺我么?」關公怒曰:「汝比顏良、文丑若何?」秦琪大怒,縱馬提刀,直取關公。二馬相交,只一合,關公刀起,秦琪頭落。關公曰:「當吾者已死,餘人不必驚走。速備船隻,送我渡河。」軍士急撐舟傍岸。關公請二嫂上船渡河。渡過黃河,便是袁紹地方。關公所歷關隘五處,斬將六員。後人有詩嘆曰:「掛印封金辭漢相,尋兄遙望遠途還。馬騎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龍出五關。忠義慨然沖宇宙,英雄從此震江山。獨行斬將應無敵,今古留題翰墨間。」

5. 《三國演義》過五關斬六將的四字成語,主要內容

過東嶺關時殺孔秀;過洛陽城時殺韓福、孟坦;過汜水關時殺卞喜;過滎陽時殺太守王植;過黃河渡口時殺秦琪,「過五關斬六將」因此得名。
背景
劉備軍被曹操擊敗,劉、關、張失散。其中關羽被曹操軍包圍。曹操非常欣賞關羽才華英武(虎牢關戰役,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關羽給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希望招降關羽,遂派張遼,張文遠游說關羽,關羽出於對兄長劉備的結拜誓言,以及保護兄嫂不被侵犯和與張遼的情誼,同意暫時歸降曹操,但提出了幾點要求:一是降漢不降曹;二是要確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劉備消息要立即離去,曹操不能阻攔。
曹操愛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關羽真心歸降。在關羽「歸降」曹操的日子裡,關羽受到了極高的待遇,被封為漢壽亭侯,上馬金,下馬銀,賜予「赤兔馬」。關羽也非毫無報答,斬顏良侏文丑,立下大功。
現代文;
就當事情這樣順理成章的進行時,突然,關羽得到了劉備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請辭,但曹操避而不見,最後,關羽只能不辭而別。由於沒有得到曹操的手諭,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層層攔阻,但關羽憑借一己之力,過了五個曹操所轄關隘,立斬曹操六員大將。
當時,劉備軍被曹操擊敗,劉、關、張失散。其中關羽被困在城外小山丘上,被曹操軍包圍。
曹操非常欣賞關羽才華英武(虎牢關戰役,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關羽給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希望招降關羽,遂派張遼,張文遠游說關羽,關羽出於對兄長劉備的結拜誓言,以及保護兄嫂不被侵犯和與張遼的情誼,同意暫時歸降曹操,但提出了幾點要求:一是降漢不降曹;二是要確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劉備消息要立即離去,曹操不能阻攔。
曹操愛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關羽真心歸降。在關羽「歸降」曹操的日子裡,關羽受到了極高的待遇,上馬金,下馬銀,賜予「赤兔馬」。關羽也非毫無報答,斬顏良誅文丑,立下大功。
就當事情這樣順理成章的進行時,突然,關羽得到了劉備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請辭,但曹操避而不見,最後,關羽只能不辭而別。由於,沒有得到曹操的手諭,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層層攔阻,但關羽憑借一己之力,過了五個曹操所轄關(城市),立斬曹操六員大將,「過五關斬六將」因此得名
來源:
卻說曹操部下諸將中,自張遼而外,只有徐晃與雲長交厚,其餘亦皆敬服;獨蔡陽不服關公,故今日聞其去,欲往追之。操曰:「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當效之。」遂叱退蔡陽,不令去趕。程昱曰:「丞相待關某甚厚,今彼不辭而去,亂言片楮,冒瀆鈞威,其罪大矣。若縱之使歸袁紹,是與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殺了,以絕後患。」操曰:「吾昔已許之,豈可失信!彼各為其主,勿追也。」因謂張遼曰:「雲長封金掛印,財賄不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遠,我一發結識他做個人情。汝可先去請住他,待我與他送行,更以路費征袍贈之,使為後日記念。」張遼領命,單騎先往。曹操引數十騎隨後而來。
卻說雲長所騎赤兔馬,日行千里,本是趕不上;因欲護送車仗,不敢縱馬,按轡徐行。忽聽背後有人大叫:「雲長且慢行!」回頭視之,見張遼拍馬而至。關公教車仗從人,只管望大路緊行;自己勒住赤兔馬,按定青龍刀,問曰:「文遠莫非欲追我回乎?」遼曰:「非也。丞相知兄遠行,欲來相送,特先使我請住台駕,別無他意。」關公曰:「便是丞相鐵騎來,吾願決一死戰!」遂立馬於橋上望之。見曹操引數十騎,飛奔前來,背後乃是許褚、徐晃、於禁、李典之輩。操見關公橫刀立馬於橋上,令諸將勒住馬匹,左右排開。關公見眾人手中皆無軍器,方始放心。操曰:「雲長行何太速?」關公於馬上欠身答曰:「關某前曾稟過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累次造府,不得參見,故拜書告辭,封金掛印,納還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操曰:「吾欲取信於天下,安肯有負前言。恐將軍途中乏用,特具路資相送。」一將便從馬上托過黃金一盤。關公曰:「累蒙恩賜,尚有餘資。留此黃金以賞將士。」操曰:「特以少酬大功於萬一,何必推辭?」關公曰:「區區微勞,何足掛齒。」操笑曰:「雲長天下義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錦袍一領,略表寸心。」令一將下馬,雙手捧袍過來。雲長恐有他變,不敢下馬,用青龍刀尖挑錦袍披於身上,勒馬回頭稱謝曰:「蒙丞相賜袍,異日更得相會。」遂下橋望北而去。許褚曰:「此人無禮太甚,何不擒之?」操曰: 「彼一人一騎,吾數十餘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曹操自引眾將回城,於路嘆想雲長不已。
不說曹操自回。且說關公來趕車仗。約行三十里,卻只不見。雲長心慌,縱馬四下尋之。忽見山頭一人,高叫:「關將軍且住!」雲長舉目視之,只見一少年,黃巾錦衣,持槍跨馬,馬項下懸著首級一顆,引百餘步卒,飛奔前來。公問曰:「汝何人也?」少年棄槍下馬,拜伏於地。雲長恐是詐,勒馬持刀問曰:「壯士,願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陽人,姓廖,名化,字元儉。因世亂流落江湖,聚眾五百餘人,劫掠為生。恰纔同伴杜遠下山巡哨,誤將兩夫人劫掠上山。吾問從者,知是大漢劉皇叔夫人,且聞將軍護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來。杜遠出言不遜,被某殺之。今獻頭與將軍請罪。」關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現在山中。」關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時,百餘人簇擁車仗前來。關公下馬停刀,叉手於車前問候曰:「二嫂受驚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將軍保全,已被杜遠所辱。」關公問左右曰: 「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遠劫上山去,就要與廖化各分一人為妻。廖化問起根由,好生拜敬,杜遠不從,已被廖化殺了。」關公聽言,乃拜謝廖化。廖化欲以部下人送關公。關公尋思此人終是黃巾余黨,未可作伴,乃謝卻之。廖化又拜送金帛,關公亦不受。廖化拜別,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雲長將曹操贈袍事,告知二嫂,催促車仗前行。至天晚,投一村莊安歇。莊主出迎,須發皆白,問曰:「將軍姓甚名誰?」關公施禮曰:「吾乃劉玄德之弟關某也。」老人曰:「莫非斬顏良、文丑的關公否?」公曰:「便是。」老人大喜,便請入庄。關公曰:「車上還有二位夫人。」老人便喚妻女出迎。二夫人至草堂上,關公叉手立於二夫人之側。老人請公坐,公曰「尊嫂在上,安敢就坐!」老人乃令妻女請二夫人入內室款待,自於草堂款待關公。關公問老人姓名。老人曰:「吾姓胡,名華。桓帝時曾為議郎,致仕歸鄉。今有小兒胡班,在滎陽太守王植部下為從事。將軍若從此處經過,某有一書寄與小兒。」關公允諾。次日早膳畢,請二嫂上車,取了胡華書信,相別而行,取路投洛陽來。前至一關,名東嶺關。把關將姓孔,名秀,引五百軍兵在嶺上把守。當日關公押車仗上嶺,軍士報知孔秀,秀出關來迎。關公下馬,與孔秀施禮。秀曰:「將軍何往?」公曰:「某辭丞相,特往河北尋兄。」秀曰:「河北袁紹,正是丞相對頭。將軍此去,必有丞相文憑?」公曰:「因行期慌迫,不曾討得。」秀曰:「既無文憑,待我差人稟過丞相,方可放行。」關公曰:「待去稟時,須誤了我行程。」秀曰:「法度所拘,不得不如此。」關公曰:「汝不容我過關乎?」秀曰:「汝要過去,留下老小為質。」關公大怒,舉刀就殺孔秀。秀退入關去,鳴鼓聚軍,披掛上馬,殺下關來,大喝曰:「汝敢過去么!」關公約退車仗,縱馬提刀,竟不打話,直取孔秀。秀挺槍來迎。兩馬相交,只一合,鋼刀起處,孔秀屍橫馬下。眾軍便走。關公曰:「軍士休走。吾殺孔秀,不得已也,與汝等無干。借汝眾軍之口,傳語曹丞相,言孔秀欲害我,我故殺之。」眾軍俱拜於馬前。
關公即請二夫人車仗出關,望洛陽進發。早有軍士報知洛陽太守韓福。韓福急聚眾將商議。牙將孟坦曰:「既無丞相文憑,即系私行;若不阻擋,必有罪責。」韓福曰:「關公勇猛,顏良、文丑俱為所殺。今不可力敵,只須設計擒之。」孟坦曰:「吾有一計:先將鹿角攔定關口,待他到時,小將引兵和他交鋒,佯敗誘他來追,公可用暗箭射之。若關某墜馬,即擒解許都,必得重賞。」商議停當,人報關公車仗已到。韓福彎弓插箭,引一千人馬,排列關口,問:「來者何人?」關公馬上欠身言曰:「吾漢壽亭侯關某,敢借過路。」韓福曰:「有曹丞相文憑否?」關公曰:「事冗不曾討得。」韓福曰:「吾奉承相鈞命,鎮守此地,專一盤詰往來奸細。若無文憑,即系逃竄。」關公怒曰:「東嶺孔秀,已被吾殺。汝亦欲尋死耶?」韓福曰:「誰人與我擒之?」孟坦出馬,輪雙刀來取關公。關公約退車仗,拍馬來迎。孟坦戰不三合,撥回馬便走。關公趕來。孟坦只指望引誘關公,不想關公馬快,早已趕上,只一刀,砍為兩段。關公勒馬回來,韓福閃在門首,盡力放了一箭,正射中關公左臂。公用口拔出箭,血流不住,飛馬徑奔韓福,沖散眾軍,韓福急走不迭,關公手起刀落,帶頭連肩,斬於馬下;殺散眾軍,保護車仗。
關公割帛束住箭傷,於路恐人暗算,不敢久住,連夜投汜水關來。把關將乃並州人氏,姓卞,名喜,善使流星錘;原是黃巾余黨,後投曹操,撥來守關。當下聞知關公將到,尋思一計:就關前鎮國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餘人,誘關公至寺,約擊盞為號,欲圖相害。安排已定,出關迎接關公。公見卞喜來迎,便下馬相見。喜曰:「將軍名震天下,誰不敬仰!今歸皇叔,足見忠義!」關公訴說斬孔秀、韓福之事。卞喜曰:「將軍殺之是也。某見丞相,代稟衷曲。」關公甚喜,同上馬過了汜水關,到鎮國寺前下馬。眾僧鳴鍾出迎。原來那鎮國寺乃漢明帝御前香火院,本寺有僧三十餘人。內有一僧,卻是關公同鄉人,法名普凈。當下普凈已知其意,向前與關公問訊,曰:「將軍離蒲東幾年矣?」關公曰:「將及二十年矣。」普凈曰:「還認得貧僧否?」公曰:「離鄉多年,不能相識。」普凈曰:「貧僧家與將軍家只隔一條河。」卞喜見普凈敘出鄉里之情,恐有走泄,乃叱之曰:「吾欲請將軍赴宴,汝僧人何得多言!」關公曰:「不然。鄉人相遇,安得不敘舊情耶?」普凈請關公方丈待茶。關公曰:「二位夫人在車上,可先獻茶。」普凈教取茶先奉夫人,然後請關公入方丈。普凈以手舉所佩戒刀,以目視關公。公會意,命左右持刀緊隨。
卞喜請關公於法堂筵席。關公曰:「卞君請關某,是好意,還是歹意?」卞喜未及回言,關公早望見壁衣中有刀斧手,乃大喝卞喜曰:「吾以汝為好人,安敢如此!」卞喜知事泄,大叫:「左右下手!」左右方欲動手,皆被關公拔劍砍之。卞喜下堂繞廊而走,關公棄劍執大刀來趕。卞喜暗取飛錘擲打關公。關公用刀隔開錘,趕將入去,一刀劈卞喜為兩段。隨即回身來看二嫂,早有軍人圍住,見關公來,四下奔走。關公趕散,謝普凈曰:「若非吾師,已被此賊害矣。」普凈曰:「貧僧此處難容,收拾衣缽,亦往他處雲游也。後會有期,將軍保重。」關公稱謝,護送車仗,往滎陽進發。滎陽太守王植,卻與韓福是兩親家;聞得關公殺了韓福,商議欲暗害關公,乃使人守住關口。待關公到時,王植出關,喜笑相迎。關公訴說尋兄之事。植曰:「將軍於路驅馳,夫人車上勞困,且請入城,館驛中暫歇一宵,來日登途未遲。」關公見王植意甚殷勤,遂請二嫂入城。館驛中皆鋪陳了當。王植請公赴宴,公辭不往;植使人送筵席至館驛。關公因於路辛苦,請二嫂晚膳畢,就正房歇定;令從者各自安歇,飽喂馬匹。關公亦解甲憩息。卻說王植密喚從事胡班聽令曰:「關某背丞相而逃,又於路殺太守並守關將校,死罪不輕!此人武勇難敵。汝今晚點一千軍圍住館驛,一人一個火把,待三更時分,一齊放火;不問是誰,盡皆燒死!吾亦自引軍接應。」胡班領命,便點起軍士,密將乾柴引火之物,搬於館驛門首,約時舉事。
胡班尋思:「我久聞關雲長之名,不識如何模樣,試往窺之。」乃至驛中,問驛吏曰:「關將軍在何處?」答曰:「正廳上觀書者是也。」胡班潛至廳前,見關公左手綽髯,於燈下憑幾看書。班見了,失聲嘆曰:「真天人也!」公問何人,胡班入拜曰:「滎陽太守部下從事胡班。」關公曰:「莫非許都城外胡華之子否?」班曰:「然也。」公喚從者於行李中取書付班。班看畢,嘆曰:「險些誤殺忠良!」遂密告曰:「王植心懷不仁,欲害將軍,暗令人四面圍住館驛,約於三更放火。今某當先去開了城門,將軍急收拾出城。」
關公大驚,忙披掛提刀上馬,請二嫂上車,盡出館驛,果見軍士各執火把聽候。關公急來到城邊,只見城門已開。關公催車仗急急出城。胡班還去放火。關公行不到數里,背後火把照耀,人馬趕來。當先王植大叫:「關某休走!」關公勒馬,大罵:「匹夫!我與你無仇,如何令人放火燒我?」王植拍馬挺槍,徑奔關公,被關公攔腰一刀,砍為兩段。人馬都趕散。關公催車仗速行,於路感胡班不已。
行至滑州界首,有人報與劉延。延引數十騎,出郭而迎。關公馬上欠身而言曰:「太守別來無恙!」延曰:「公今欲何往?」公曰:「辭了丞相,去尋家兄。」延曰:「玄德在袁紹處,紹乃丞相仇人,如何容公去?」公曰:「昔日曾言定來。」延曰:「今黃河渡口關隘,夏侯敦部將秦琪據守,恐不容將軍過渡。」公曰:「太守應付船隻,若何?」延曰:「船隻雖有,不敢應付。」公曰:「我前者誅顏良、文丑,亦曾與足下解厄。今日求一渡船而不與,何也?」延曰:「只恐夏侯敦知之,必然罪我。」關公知劉延無用之人,遂自催車仗前進。到黃河渡口,秦琪引軍出問:「來者何人?」關公曰:「漢壽亭侯關某也。」琪曰:「今欲何往?」關公曰:「欲投河北去尋兄長劉玄德,敬來借渡。」琪曰:「丞相公文何在?」公曰:「吾不受丞相節制,有甚公文!」琪曰:「吾奉夏侯將軍將令,守把關隘,你便插翅,也飛不過去!」關公大怒曰:「你知我於路斬戮攔截者乎?」琪曰:「你只殺得無名下將,敢殺我么?」關公怒曰:「汝比顏良、文丑若何?」秦琪大怒,縱馬提刀,直取關公。二馬相交,只一合,關公刀起,秦琪頭落。關公曰:「當吾者已死,餘人不必驚走。速備船隻,送我渡河。」軍士急撐舟傍岸。關公請二嫂上船渡河。渡過黃河,便是袁紹地方。關公所歷關隘五處,斬將六員。後人有詩嘆曰:「掛印封金辭漢相,尋兄遙望遠途還。馬騎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龍出五關。忠義慨然沖宇宙,英雄從此震江山。獨行斬將應無敵,今古留題翰墨間。」
過五關斬六將的原文
(1)斬孔秀——
前至一關,名東嶺關。把關將姓孔,名秀,引五百軍兵在嶺上把守。當日關公押車仗上嶺,軍士報知孔秀,秀出關來迎。關公下馬,與孔秀施禮。秀曰:「將軍何往?」公曰:「某辭丞相,特往河北尋兄。」秀曰:「河北袁紹,正是丞相對頭。將軍此去,必有丞相文憑?」公曰:「因行期慌迫,不曾討得。」秀曰:「既無文憑,待我差人稟過丞相,方可放行。」關公曰:「待去稟時,須誤了我行程。」秀曰:「法度所拘,不得不如此。」關公曰:「汝不容我過關乎?」秀曰:「汝要過去,留下老小為質。」關公大怒,舉刀就殺孔秀。秀退入關去,鳴鼓聚軍,披掛上馬,殺下關來,大喝曰:「汝敢過去么!」關公約退車仗,縱馬提刀,竟不打話,直取孔秀。秀挺槍來迎。兩馬相交,只一合,鋼刀起處,孔秀屍橫馬下。眾軍便走。關公曰:「軍士休走。吾殺孔秀,不得已也,與汝等無干。借汝眾軍之口,傳語曹丞相,言孔秀欲害我,我故殺之。」眾軍俱拜於馬前。
(2)(3)斬韓福和牙將孟坦——
關公即請二夫人車仗出關,望洛陽進發。早有軍士報知洛陽太守韓福。韓福急聚眾將商議。牙將孟坦曰:「既無丞相文憑,即系私行;若不阻擋,必有罪責。」韓福曰:「關公勇猛,顏良、文丑俱為所殺。今不可力敵,只須設計擒之。」孟坦曰:「吾有一計:先將鹿角攔定關口,待他到時,小將引兵和他交鋒,佯敗誘他來追,公可用暗箭射之。若關某墜馬,即擒解許都,必得重賞。」商議停當,人報關公車仗已到。韓福彎弓插箭,引一千人馬,排列關口,問:「來者何人?」關公馬上欠身言曰:「吾漢壽亭侯關某,敢借過路。」韓福曰:「有曹丞相文憑否?」關公曰:「事冗不曾討得。」韓福曰:「吾奉承相鈞命,鎮守此地,專一盤詰往來奸細。若無文憑,即系逃竄。」關公怒曰:「東嶺孔秀,已被吾殺。汝亦欲尋死耶?」韓福曰:「誰人與我擒之?」孟坦出馬,輪雙刀來取關公。關公約退車仗,拍馬來迎。孟坦戰不三合,撥回馬便走。關公趕來。孟坦只指望引誘關公,不想關公馬快,早已趕上,只一刀,砍為兩段。關公勒馬回來,韓福閃在門首,盡力放了一箭,正射中關公左臂。公用口拔出箭,血流不住,飛馬徑奔韓福,沖散眾軍,韓福急走不迭,關公手起刀落,帶頭連肩,斬於馬下;殺散眾軍,保護車仗。
(4)斬卞喜——
關公割帛束住箭傷,於路恐人暗算,不敢久住,連夜投汜水關來。把關將乃並州人氏,姓卞,名喜,善使流星錘;原是黃巾余黨,後投曹操,撥來守關。當下聞知關公將到,尋思一計:就關前鎮國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餘人,誘關公至寺,約擊盞為號,欲圖相害。安排已定,出關迎接關公。公見卞喜來迎,便下馬相見。喜曰:「將軍名震天下,誰不敬仰!今歸皇叔,足見忠義!」關公訴說斬孔秀、韓福之事。卞喜曰:「將軍殺之是也。某見丞相,代稟衷曲。」關公甚喜,同上馬過了汜水關,到鎮國寺前下馬。眾僧鳴鍾出迎。原來那鎮國寺乃漢明帝御前香火院,本寺有僧三十餘人。內有一僧,卻是關公同鄉人,法名普凈。當下普凈已知其意,向前與關公問訊,曰:「將軍離蒲東幾年矣?」關公曰:「將及二十年矣。」普凈曰:「還認得貧僧否?」公曰:「離鄉多年,不能相識。」普凈曰:「貧僧家與將軍家只隔一條河。」卞喜見普凈敘出鄉里之情,恐有走泄,乃叱之曰:「吾欲請將軍赴宴,汝僧人何得多言!」關公曰:「不然。鄉人相遇,安得不敘舊情耶?」普凈請關公方丈待茶。關公曰:「二位夫人在車上,可先獻茶。」普凈教取茶先奉夫人,然後請關公入方丈。普凈以手舉所佩戒刀,以目視關公。公會意,命左右持刀緊隨。
卞喜請關公於法堂筵席。關公曰:「卞君請關某,是好意,還是歹意?」卞喜未及回言,關公早望見壁衣中有刀斧手,乃大喝卞喜曰:「吾以汝為好人,安敢如此!」卞喜知事泄,大叫:「左右下手!」左右方欲動手,皆被關公拔劍砍之。卞喜下堂繞廊而走,關公棄劍執大刀來趕。卞喜暗取飛錘擲打關公。關公用刀隔開錘,趕將入去,一刀劈卞喜為兩段。
(5)斬王植——
滎陽太守王植,卻與韓福是兩親家;聞得關公殺了韓福,商議欲暗害關公,乃使人守住關口。待關公到時,王植出關,喜笑相迎。關公訴說尋兄之事。植曰:「將軍於路驅馳,夫人車上勞困,且請入城,館驛中暫歇一宵,來日登途未遲。」關公見王植意甚殷勤,遂請二嫂入城。館驛中皆鋪陳了當。王植請公赴宴,公辭不往;植使人送筵席至館驛。關公因於路辛苦,請二嫂晚膳畢,就正房歇定;令從者各自安歇,飽喂馬匹。關公亦解甲憩息。卻說王植密喚從事胡班聽令曰:「關某背丞相而逃,又於路殺太守並守關將校,死罪不輕!此人武勇難敵。汝今晚點一千軍圍住館驛,一人一個火把,待三更時分,一齊放火;不問是誰,盡皆燒死!吾亦自引軍接應。」胡班領命,便點起軍士,密將乾柴引火之物,搬於館驛門首,約時舉事。
胡班尋思:「我久聞關雲長之名,不識如何模樣,試往窺之。」乃至驛中,問驛吏曰:「關將軍在何處?」答曰:「正廳上觀書者是也。」胡班潛至廳前,見關公左手綽髯,於燈下憑幾看書。班見了,失聲嘆曰:「真天人也!」公問何人,胡班入拜曰:「滎陽太守部下從事胡班。」關公曰:「莫非許都城外胡華之子否?」班曰:「然也。」公喚從者於行李中取書付班。班看畢,嘆曰:「險些誤殺忠良!」遂密告曰:「王植心懷不仁,欲害將軍,暗令人四面圍住館驛,約於三更放火。今某當先去開了城門,將軍急收拾出城。」
關公大驚,忙披掛提刀上馬,請二嫂上車,盡出館驛,果見軍士各執火把聽候。關公急來到城邊,只見城門已開。關公催車仗急急出城。胡班還去放火。關公行不到數里,背後火把照耀,人馬趕來。當先王植大叫:「關某休走!」關公勒馬,大罵:「匹夫!我與你無仇,如何令人放火燒我?」王植拍馬挺槍,徑奔關公,被關公攔腰一刀,砍為兩段。人馬都趕散。關公催車仗速行,於路感胡班不已。
(6)斬秦琪——
行至滑州界首,有人報與劉延。延引數十騎,出郭而迎。關公馬上欠身而言曰:「太守別來無恙!」延曰:「公今欲何往?」公曰:「辭了丞相,去尋家兄。」延曰:「玄德在袁紹處,紹乃丞相仇人,如何容公去?」公曰:「昔日曾言定來。」延曰:「今黃河渡口關隘,夏侯敦部將秦琪據守,恐不容將軍過渡。」公曰:「太守應付船隻,若何?」延曰:「船隻雖有,不敢應付。」公曰:「我前者誅顏良、文丑,亦曾與足下解厄。今日求一渡船而不與,何也?」延曰:「只恐夏侯敦知之,必然罪我。」關公知劉延無用之人,遂自催車仗前進。到黃河渡口,秦琪引軍出問:「來者何人?」關公曰:「漢壽亭侯關某也。」琪曰:「今欲何往?」關公曰:「欲投河北去尋兄長劉玄德,敬來借渡。」琪曰:「丞相公文何在?」公曰:「吾不受丞相節制,有甚公文!」琪曰:「吾奉夏侯將軍將令,守把關隘,你便插翅,也飛不過去!」關公大怒曰:「你知我於路斬戮攔截者乎?」琪曰:「你只殺得無名下將,敢殺我么?」關公怒曰:「汝比顏良、文丑若何?」秦琪大怒,縱馬提刀,直取關公。二馬相交,只一合,關公刀起,秦琪頭落。關公曰:「當吾者已死,餘人不必驚走。速備船隻,送我渡河。」軍士急撐舟傍岸。關公請二嫂上船渡河。渡過黃河,便是袁紹地方。關公所歷關隘五處,斬將六員。後人有詩嘆曰:「掛印封金辭漢相,尋兄遙望遠途還。馬騎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龍出五關。忠義慨然沖宇宙,英雄從此震江山。獨行斬將應無敵,今古留題翰墨間。」

6. 有關長城的成語,俗語,故事

《孟姜女傳說》
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一戶姓孟的人家,種了一棵瓜,瓜秧順著牆爬到姜家結了瓜。瓜熟了,一瓜跨兩院得分啊!打開一看,裡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於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成人,方圓十里、八里的老鄉親,誰都知道她是個人好、活好、聰明伶俐,又能彈琴、作詩、寫文章的好閨女。老兩口更是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這時候,秦始皇開始到處抓夫修長城。有一個叫范喜良的公子,是個書生,嚇得從家裡跑了出來。他跑得口乾舌燥,剛想歇腳,找點水喝,忽聽見一陣人喊馬叫和咚咚的亂跑聲。原來這里也正在抓人哩!他來不及跑了,就跳過了旁邊一堵垣牆。原來這垣牆里是孟家的後花園。這功夫,恰巧趕上孟姜女跟著丫環出來逛花園。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見絲瓜架下藏著一個人,她和丫環剛喊,范喜良就趕忙鑽了出來,上前打躬施禮哀告說:「小姐,小姐,別喊,別喊,我是逃難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范喜良是個白面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回去報告員外去了。老員外在後花園盤問范喜良的家鄉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牆入院。范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禮、就答應把他暫時藏在家中。范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兩口見他一表人材,舉止大方,就商量著招他為婿。跟女兒一商量,女兒也同意。給范喜良一提,范公子也樂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 那年月,兵荒馬亂,三天兩頭抓民要夫,定了的親事,誰家也不總撂著。老兩口一商量,擇了個吉日良辰,請來了親戚朋友。擺了兩桌酒席,歡歡喜喜地鬧了一天,倆人就拜堂成親了。常言說:「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小倆口成親還不到三天,突然闖來了一夥衙役,沒容分說,就生拉硬扯地把范公子給抓走了! 這一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沒有盼到,信兒也沒有盼來。盂姜女實實地放心不下,就一連幾夜為丈夫趕做寒衣,要親自去長城尋找丈夫。她爹媽看她那執拗的樣子,攔也攔不住,就答應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過一道道的山、越過一道道的水。 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尋失的行程。餓了,啃口涼餑餑;渴了,喝口涼水;累了,坐在路邊歇歇腳兒。有一天,她問一位打柴的白發老伯伯:「這兒離長城還有多遠?」老伯伯說:「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是幽州,長城還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長城遠在天邊,我也要走到天邊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刮著風也走,下著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廟去了。破廟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齜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個年輕女子,怕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顧不上這些了,找了個旮旯就睡了。夜裡她夢見了正在桌前跟著丈夫學書,忽聽一陣砸門聲,闖進來一幫抓人的衙役。她一下驚醒了,原來是鳳吹得破廟的門窗在響。她嘆了口氣,看看天色將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精疲力盡,又覺得渾身發冷。她剛想歇歇腳兒,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蘇醒過來,才發覺自己是躺在老鄉家的熱炕頭上。房東大娘給她擀湯下面,沏紅糖姜水,她千恩萬謝,感激不盡。她出了點汗,覺得身子輕了一點,就掙扎著起來繼續趕路。房東大娘含著淚花拉著她說:「您大嫂,我知道您找丈夫心切,可您身上熱得象火炭一樣,我能忍心讓您走嗎!您大嫂,您再看看您那腳,都成了血疙瘩了,哪還是腳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腳,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兩天,病沒好利索就又動身了。老大娘一邊掉淚,一邊嘴裡念道:「這是多好的媳婦呀!老天爺呀,你行行好,讓天下的夫妻團聚吧!」孟姜女終於到了修長城的地方。她打問修長城的民工:您知道範喜良在哪裡嗎?打聽一個,人家說不知道。再打聽一個,人家搖搖頭,她不知打聽了多少人;才打聽到了鄰村修長城的民工。鄰村的民工熱情地領著她找和范喜良一塊修長城的民工。 孟姜女問:「各位大哥,你們是和范喜良一塊修長城的嗎?」 大夥說:「是!」 「范喜良呢」大夥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著淚花誰也不吭聲。盂姜女一見這情景,嗡的一聲,頭發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問:「俺丈夫范喜良呢?」大夥見瞞不過,吞吞吐吐地說:「范喜良上個月就——就——累累-累餓而死了!」 「屍首呢?」 「大夥說:「死的人太多,埋不過來,監工的都叫填到長城裡頭了!」 大夥話音未落,孟姜女手拍著長城,就失聲痛哭起來。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萬的民工,個個低頭掉淚,只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風悲號,海水揚波。正哭,忽然「嘩啦啦」一聲巨響,長城象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頭。那麼多的自骨,哪一個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記起了小時聽母親講過的故事:親人的骨頭能滲進親人的鮮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認屍。她又仔細辨認破爛的衣扣,認出了丈夫的屍骨。盂姜女守著丈關的屍骨,哭得死去活來。 正哭著,秦始皇帶著大隊人馬,巡察邊牆,從這里路過。 秦始皇聽說孟姜女哭倒了城牆,立刻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率領三軍來到角山之下,要親自處置孟姜女。可是他一見孟姜女年輕漂亮,眉清目秀,如花似玉,就要霸佔孟姜女。孟姜女哪裡肯依呢!秦始皇派了幾個老婆婆去勸說,又派中書令趙高帶著鳳冠霞帔去勸說,蓋姜女死也不從。最後,秦始皇親自出面。孟姜女一見秦始皇,恨不得一頭撞死在這個無道的暴君面。但她轉念一想,丈夫的怨仇未報,黎民的怨仇沒伸,怎能白白地死去呢!她強忍著憤怒聽秦始皇胡言亂語。秦始皇見她不吭聲,以為她是願意了,就更加眉飛色舞地說上勁了:「你開口吧!只要依從了我,你要什麼我給你什麼,金山銀山都行!」 孟姜女說:「金山銀山我不要,要我依從,只要你答應三件事!」 秦始皇說:「莫說三件,就是三十件也依你。你說,這頭一件!」 孟姜女說:「頭一件,得給我丈夫立碑、修墳,用檀木棺槨裝殮。」 秦始皇一聽說:「好說,好說,應你這一件。快說第二件!」 「這第二件,要你給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跟在靈車後面,率領著文武百官哭著送葬。」 秦始皇一聽,這怎麼能行!我堂堂一個皇帝,豈能給一個小民送葬呀!「這件不行,你說第三件吧!」 盂姜女說:「第二件不行,就沒有第三件!」 秦始皇一看這架式,不答應吧,眼看著到嘴的肥肉摸不著吃;答應吧,豈不讓天下的人恥笑。又一想:管它恥笑不恥笑,再說誰敢恥笑我,就宰了他。想到這兒他說:「好!我答應你第二件。快說第三件吧!」 孟姜女說:「第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 秦始皇說:「這個容易!好,這三件都依你!」 秦始皇立刻派人給范喜良立碑、修墳,采購棺槨,准備孝服和招魄的白幡。出殯那天,范喜良的靈車在前,秦始皇緊跟在後,披著麻,戴著孝,真當了孝子了。趕到發喪完了,孟姜女跟秦始皇說:「咱們游海去吧,游完好成親。」秦始皇可真樂壞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忽聽「撲通」一聲,孟姜女縱身跳海了! 秦始皇一見急了:「快,快,趕快給我下海打撈。」 打撈的人剛一下海,大海就嘩——嘩——地掀起了滔天大浪。打撈的人見勢不妙,急忙上船。這大浪怎麼來得這么巧呢?,原來,龍王爺和龍女都同情孟姜女,一見她跳海,就趕緊把她接到龍宮。隨後,命令蝦兵蟹將,掀起了狂風巨浪。秦始皇幸虧逃得快,要不就被卷到大海里去了。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其夫范喜良(衛輝人)被魏王徵召修築長城(今衛輝與輝縣交界的戰國長城)勞累而死,埋於長城之下。孟姜女尋夫哭至衛輝池山段長城,感動天地,哭塌長城,露出丈夫屍骨。至今在衛輝池山鄉歪腦村一帶還流傳其故事,山上能見到孟姜女哭塌長城的淚滴石。新鄉市區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橋等名稱。
編輯本段民間傳說
相傳,在秦始皇坐江山的時候,山東一村莊中有孟姓、姜姓,兩家隔牆鄰居,相處很好。大比之年,兩家公子同時得第,同朝奉君。這孟、姜二位大臣為官清正,為國為民忠心耿耿。常常勸秦始皇要愛護百姓甭做壞事。秦始皇是一個獨斷專行的暴君,把孟、姜二位大臣的勸說全當成耳旁風。孟姜二位大臣覺得為官不能為民辦事,解民疾苦,便上書辭官回到家鄉去了。 常言說:無官一身輕。孟、姜二人辭官後在家過著清閑的日子。這一年,孟家堂屋裡住下一對巧燕。在那時候,據說燕子住在誰家,誰家就會吉祥如意。因此,孟家對巧燕十分愛憐。在巧燕住的第三個年頭上,已經到了陽春三月,別人家住的燕子都飛回來了,就是不見自家住的燕子回來,一家人都很掛念。就在孟家人焦急的時候,忽然有一隻巧燕撲楞楞直向堂屋飛來,落在屋正中的方桌上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孟大人甭提多高興了,走到近前一看,瞧見燕子的右腿纏著一道紅布,心中一驚,他想,哎呀,是不是被誰家的孩子逮住把腿弄傷了?他慌忙上前捉住小燕子,小心地把紅布解開。一看,紅布里邊裹著一個小紙包,上面寫著「種上」二字。孟大人很奇怪,慢慢打開紙包,一看,原來里邊包著一粒飽盈盈的葫蘆籽兒,他二話沒說,就把種子種在了朝陽的牆根,每天都要看上一遍,過幾天,長出一棵又青又壯的葫蘆苗,姓孟的全家很高興。施肥澆水,精心養護。 葫蘆秧越長越旺,越長越長,很快地就爬上牆頭又拖到了姜家院里長。姜家也是精心照料。說來也巧,就在秧子中間,牆頭頂上結了一個葫蘆,孟姜兩家都怪喜歡。商量著待葫蘆成熟後一鋸兩半,一家一半做個瓢用。 到秋後,葫蘆長熟了。兩家正准備摘下來鋸瓢的時候,只聽「嘣」地一聲,葫蘆崩開了,從葫蘆里蹦出個小女孩。這女孩長得十分俊美,很招人喜愛,孟姜二人歡喜不盡,商量著給小女孩起個名字。說來兩家對此女都有功勞,又是長在兩家中間,算是兩傢伙著一個閨女,就按兩家姓氏取名叫孟姜女。 孟姜女慢慢長大了,心靈手巧,尊大讓小很懂事。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模樣更是如花似玉。長到二九十八歲,提親的踏破門檻。有的是王孫公子,有的是富家子弟,孟姜兩家商量來商量去無有一家中意。兩家的老人為孟姜女的婚事也都非常著急。 有一天,一個賣詩討飯的書生來到孟家門口,孟大人一看寫的那字遠看是花,近看是字。再看那人雖是衣服破爛,但仍然不減瀟灑風度。不禁頓起愛慕之心。讓家人把他叫到屋裡,好茶好飯給他吃,慢慢拉起家常來。 原來這書生是孟姜倆人的當朝好友范世安之子范喜良。因秦始皇聽信奸臣饞言將其父殺害,母親氣絕身亡,剩下范喜良無依無靠才落到這步田地。 孟姜二位大人對范喜良的不幸遭遇深為同情,當即收留了他,又把孟姜女許配給范喜良,了卻了二位大人的一樁心事。 天有不測風雲,就在范喜良和孟姜女成婚的第三天,秦始皇下令在全國抓派壯年勞力去北方修築長城。范喜良在地里幹活時被抓去了。孟姜女聽說後哭得死去活來。 一轉眼就到了冬天,這年冬天又特別冷。不斷有人從北方捎信來,說皇上只顧早日修好長城,不顧民工死活,凍餓而死的不計其數。孟姜女聽說這些信兒更是坐卧不安。連夜趕做了幾件棉衣辭別兩家父母上路了。 孟姜女一路上,飢了吃帶的饃,渴了喝口涼水,日夜趕路。這一天,終於來到長城跟前,四處打聽丈夫的下落。問來問去問到山東民工,說是范喜良凍餓死後埋在長城裡面了。孟姜女一聽,心裡很悲痛,放聲大哭起來。一連哭了七七四十九天,感動了上帝。這一天,孟姜女正失聲痛哭,只聽「撲嗵」一聲,長城倒塌了,露出一具屍體。孟姜女上前一看,正是自己的丈夫范喜良,她上前抱住丈夫,更是淚流不止。 長城被哭倒一事,很快就傳到秦始皇那裡。秦始皇得知後,便親自坐車來到長城腳下查看。見一女子抱著個屍體痛哭不止,便上前去看。秦始皇一看,這女子長得俊秀無比,真有沉魚落雁之容,就動了邪念。想把孟姜女封為宮中娘娘。孟姜女不肯依從。可秦始皇逼著不放。最後說:「要不從,就是違抗聖命,違抗聖命就要來殺九族,你看著辦吧!」孟姜女為了丈夫和全家只好假意應允了,說:「皇上將我封宮是民女的造化。不過丈夫屍骨還沒有收斂就隨你進宮,恐怕天下人恥笑我貪圖富貴,沒有人情,還恐怕有人說皇上為了一個宮妃失去禮儀,要我進宮得答應我三件事。」秦始皇一聽:有門。忙說:「你說的在理,別說三件,十件八件件件應承。」孟姜女說:「頭一件,埋葬范喜良時要滿朝文武披麻戴孝。」秦始皇說:「中,第二件?」孟姜女說:「第二件把范喜良金鼎玉葬。」秦始皇說:「行。那第三件?」孟姜女說:「請皇上放我回家告知我家二老,也好有個交待。」秦始皇說:「中,件件照辦。」隨後,按照孟姜女說的下了聖旨。前兩件辦完後,秦始皇就派了兩名御林軍套一車輦把孟姜女送到家中,以後再接回來。 「少心」、「沒肺」兩個御林軍趕著車子拉著孟姜女上路了。這一天,走到大山之中,那山道是又窄又彎,車子行到一山崖拐彎處,「少心」在後邊喝水沒跟上來,只有「沒肺」一人坐在車子前邊。孟姜女一看前後無人,手掀車簾,乘「沒肺」不防備使勁一推,就把「沒肺」推到山澗里去了。只聽「哎呀」一聲,肉跟石頭就見面了,三碰五碰到了溝底人也就斷氣了。等到「少心」趕上來看,「沒肺」掉到溝里死了,便哈哈大笑:「死得好,死得好,這回沒人礙我的事啦。」又往前走了一段,「少心」這傢伙頓生歹意,要糟塌孟姜女。孟姜女想:我要和他打,一個弱女子是打不過他,我要自殺,讓他活著回去怪便宜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說:「好」,說著就走下車來。孟姜女看到路邊的溝有一丈多深,走到溝邊手一松,就把手巾掉到溝里啦。忙喊「哎呀!我的手巾掉啦!」「少心」忙問:「掉哪啦?」「那不,掉到溝里啦。」「咱不要啦,等到城裡我給你買一塊。」「不!不!買的沒有我的好。」「那咋辦?」「你給我拾上來。」「一個小手巾不值得費恁大勁。」「你要不拾,我就不答應你!」「好,好,我去拾。」說罷,就跳下溝去拾手巾。孟姜女一看,時機已到,搬起石頭就往下砸,一砸、兩砸、三砸,「少心」頭上開花去找「沒肺」去了。 孟姜女獨自趕車往前走,邊走邊想:當今皇上昏庸無道,害死我夫,又來害我,丈夫屍骨未寒,皇上就要封宮,如若不從,違抗聖命,還要家滅九族,思來想去,還不如隨丈夫一同前去。這時,車子正走到一江邊,孟姜女下車後高喊一聲:「范郎,為妻隨你去了!」便跳江自殺。 後人唱道: 葫蘆結籽生孟姜,喜結良緣遇范郎。 遇上昏君秦始皇,拆散一對好鴛鴦。 范郎修築長城死,孟姜哭倒長城牆。 貞烈女子性情剛,為保全節跳了江。

7. 成語什麼見財了

只有見財起意好像,還有個見錢眼開

見財起意
jiàncáiqǐyì
[釋義] 見了財物;頓生歹意。
[正音] 見;不能讀作「xiàn」。
[辨形] 財;不能寫作「才」。
[近義] 見錢眼開
[反義] 路不拾遺 拾金不昧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
[結構] 連動式。
[例句] 無賴婁阿鼠~;盜走15貫錢;殺死油葫蘆;造成了一起冤案。

見錢眼開
jiànqiányǎnkāi
[釋義] 見到錢財就眉開眼笑。
[語出]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現在這位中丞;面子上雖然清廉;骨底子也是個見錢眼開的人。」
[正音] 見;不能讀作「xiàn」。
[辨形] 見;不能寫作「現」。
[近義] 財迷心竅 見錢如命
[反義] 不為金錢所動
[用法] 比喻貪婪愛財。又作「見錢眼紅。」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連動式。
[例句] 他不但~;而且是個有名的吝嗇鬼。

8. 成語什麼見財什麼(求解答,謝謝!)

只有見財起意好像,還copy有個見錢眼開

見財起意
jiàncáiqǐyì
[釋義] 見了財物;頓生歹意。
[正音] 見;不能讀作「xiàn」。
[辨形] 財;不能寫作「才」。
[近義] 見錢眼開
[反義] 路不拾遺 拾金不昧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
[結構] 連動式。
[例句] 無賴婁阿鼠~;盜走15貫錢;殺死油葫蘆;造成了一起冤案。

見錢眼開
jiànqiányǎnkāi
[釋義] 見到錢財就眉開眼笑。
[語出]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現在這位中丞;面子上雖然清廉;骨底子也是個見錢眼開的人。」
[正音] 見;不能讀作「xiàn」。
[辨形] 見;不能寫作「現」。
[近義] 財迷心竅 見錢如命
[反義] 不為金錢所動
[用法] 比喻貪婪愛財。又作「見錢眼紅。」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連動式。
[例句] 他不但~;而且是個有名的吝嗇鬼。

9. 求「跳進黃河洗不清」這個成語的故事!!急啊!!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這句子的本意是說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進黃河這樣的大河也洗回不清了答。其實,不論是誰,跳進黃河就別想洗清。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黃河的泥沙。黃河以泥沙多而聞名於世。我國古人常以"黃水一石,含泥六斗"、"黃河斗水,泥居其七"等來描述黃河的多沙狀況。黃河的平均含沙量為35公斤每立方米。其沙量之多在世界江河中是絕無僅有的。同時,黃河的泥沙顆粒很細,有時河水甚至成泥漿狀態,沾在身體上確實不易洗凈,真的是"跳進黃河洗不清了"。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