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鈸的成語
A. 鈸字組詞
鈸
(鈸)
bó
銅質圓形的打擊樂器,兩個圓銅片,中心鼓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綢條等用以持握,兩片相擊作聲。
筆畫數:10;
部首:釒;
詳細解釋:鈸
鈸
bó
【名】
銅質圓形的樂器,中心鼓起,兩片相擊作聲。古稱「銅鈸」、「銅盤」。初流行西域,南北朝時傳至內地
相關詞語:
水鈸 螺鈸 鐃鈸 門鈸 鈴鈸 出鈸
鈸子 鈸帽 入鈸 銅鈸 鬼打鈸
B. 鼓鈸是什麼意思
鼓鈸是最傳統的打擊類樂器
鼓(gǔ )打擊樂器,圓柱形,中空,兩頭蒙皮:鼓樂(yu?)。鼓角(ji僶 )。大鼓。 形狀、聲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敲擊或拍打使發出聲音:鼓吹。鼓噪。 發動,使振作起來:鼓勵。鼓動。鼓舞。一鼓作氣。 高起,凸出:鼓包。鼓脹。 古代夜間擊鼓以報時,一鼓即一更。 鈸 (鈸) (bó )銅質圓形的打擊樂器,兩個圓銅片,中心鼓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綢條等用以持握,兩片相擊作聲。
鼓和鈸一起發出聲響,形容聲勢巨大。
C. 什麼齊鳴的詞語
什麼齊鳴的詞語 相關的詞語:
百鳥齊鳴
金鼓齊鳴
鼓角齊鳴
鼓樂齊鳴
鼓鈸齊鳴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D. 鈸組詞有哪些詞語
鈸組詞 :
門鈸、
螺鈸、
水鈸、
鈸子、
出鈸、
鈸帽、
入鈸、
鈴鈸、
鬼打鈸
E. 什麼是鈸和鐃
鈸是銅質圓形的樂器,中心鼓起,兩片相擊作聲。鐃又稱鉦,執鍾,是中國古代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
1、鈸
鈸源於西亞,流行於北魏。明清後成為戲曲的重要伴奏樂器。 鈸:古稱「銅鈸」、「銅盤」,民間叫做「鑔」。是常見的打擊樂器。歷史久遠,表現力強。不僅在民族音樂、地方戲劇、吹打樂和鑼鼓樂中使用,還廣泛用於各族的民間歌舞和文娛、宣傳活動中。
2、鐃
鐃,是蒙古、藏、納西、壯、土家、黎、漢等各民族互擊體鳴樂器。流行於全國各地,尤以兩廣、海南、閩浙一帶最為盛行。銅制圓形的樂器,常和鈸配合演奏。如;鐃歌(軍中樂歌;泛指軍歌);鐃挽(鐃歌和輓歌),古代擊樂器。
(5)帶鈸的成語擴展閱讀
演奏方法:
鐃鈸的基本演奏法是用力對擊,但也可以通過微妙的手法奏出不同的音響來。它一般用於音樂高潮處。另一種用法是將一片平吊於架子上,用鼓槌敲擊,可以重擊,獲得響亮的有如颶風般或閃電的效果,也可以輕擊或兩棰滾奏,使人聯想到水聲。是中國獨有的樂器。
演奏時,雙手各執一面互擊,有平擊、側擊、悶擊等手法。用於蘇南吹打等民間器樂合奏,崑曲、粵劇等地方戲曲和舞獅、舞龍等民間歌舞伴奏。
F. 法器的詞語概念
詞目:法器
拼音: fǎ qì
注音: ㄈㄚˇ ㄑㄧˋ 1. 指法度,制度。
唐 陳子昂 《申州司馬王府君墓誌》:「摹其法器無不馴,從其事政無不理。」
2. 佛教指具有學佛、弘法善根的人。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女身垢穢,非是法器。」 五代 齊己 《贈念<法華經>僧》詩:「言公少年真法器,白晝不出夜不睡。」 明 宋濂《送用明上人還四明序》:「 浄覺 大師以碩望宿德為釋子所宗,亦以上人為法器,俾出世於 菩提律寺 。」
3. 僧、道舉行宗教儀式所用的鍾、鼓、鐃、鈸、引磬、木魚等樂器及瓶、缽、杖、麈等器物。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今日二月十五日開啟,眾僧動法器者。」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喇嘛打鬼》:「以長教喇嘛披黃錦衣乘車持缽,諸侍從各執儀仗法器擁護。」 老舍《四世同堂》四九:「和尚們響起法器,棺材被抬起來,和尚們在前面潦草的,敷衍了事的,擊打著法器,小跑著往前走。」
G. 鑼鑔鏗鏘,威嚴毅勇,這二個成語是啥意思,求解答
鑼鑔鏗鏘:
形容樂器聲音響亮節奏分明,也用來形容詩詞文曲聲調響亮,節奏明快。
H. 帶鈸成語
銅鈸 小鈸 中鈸 大鈸 擊鈸 敲鈸 鈸面
I. 形容嗩吶的聲音的詞語
嗩吶與鑼、鼓、鈸等配成一套,它們之間相互配合形成一定的曲調。曲牌的選擇由不同的場景決定。村子裡辦紅白喜事都要叫上樂隊吹打一番。辦紅喜事時用的曲牌聽起來很熱鬧很喜慶,節奏也很明快,從頭到尾都透著一個「樂「字。辦白喜事時用的曲牌聽起來很悲傷,如訴如泣,節奏沉重而緩慢,聽著聽著會使人悲從中來。
J. 關於「磅礴」的成語有哪些
關於磅礴的詞語:氣勢磅礴、浩浩盪盪、聲勢浩大、氣貫長虹、震天撼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