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報國的成語故事50字
是歷史故事成語
精忠報國
jīngzhōngbàoguó
[釋義] 精心忠誠;報效祖國。
[語出] 《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正音] 國;不能讀作「ɡuǒ」。
[辨形] 忠;不能寫作「中」。
[近義] 盡忠報國
[反義] 賣國求榮
[用法] 形容非常愛國。又作「盡忠報國」。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② 成語故事精忠報國大全
忠報抄國的故事
【拼音襲】jīng zhōng bào guó
【典故】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北史·顏之儀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宋史·岳飛傳》
【釋義】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非常愛國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盡忠報國
【相反詞】賣國求榮
.【成語故事】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大金國,直接威脅北宋的生存。岳飛的母親在岳飛的背上刻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送19歲的岳飛從軍。岳飛在抗金19年戰斗中,打了許許多多勝仗,讓金兵聞風喪膽。北宋滅亡後,他繼續堅持抗金直到被害
③ 精忠報國30字的故事
精忠報國的故事
【近義詞】盡忠報國
【相反詞】賣國求榮
【押韻詞】一予一奪、永垂竹內帛、容恩威並著、著於竹帛、句斟字酌、移船就泊、衣單食薄、耳鬢斯磨、心軟意活、興致勃勃、......
【歇後語】岳飛背上刻金字
【英語】serveone'scountrywithunreservedloyalty
【成語故事】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大金國,直接威脅北宋的生存。岳飛的母親在岳飛的背上刻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送19歲的岳飛從軍。岳飛在抗金19年戰斗中,打了許許多多勝仗,讓金兵聞風喪膽。北宋滅亡後,他繼續堅持抗金直到被害
【成語示列】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二十二回
【成語例句】
◎ 全國軍民莫不欽敬……以前岳母教岳飛精忠報國,千年後人人稱道,老太太教子三人,英勇殺敵,也足以比美岳母,而被人人所贊美。"
◎當祖國面臨內憂外患,中華兒女該如何精忠報國呢?經濟危機、社會不穩定因素、就業、領土紛爭等等,多事之秋,應是炎黃子孫報效祖國的時候了吧!
◎岳飛選擇精忠報國,死而後已.他一生征戰無數,以至於匈奴兵對他聞風喪膽.他率領的岳家軍打出了我堂堂中國的威風.
④ 成語精忠報國講旳是什麼的故事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程崗村)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1-3],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他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斗,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朝廷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後又追謚武穆、忠武,追封鄂王。
岳飛出仕之前,其母在其背上刺上「精忠報國」四字,以期岳飛日後能夠為國竭盡忠誠。這是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典故之一,常用以教育,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精忠報國是對岳飛的評價。
⑤ 精忠報國成語典故
精忠報國的成語典故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湯陰縣岳家莊的一戶農民家裡,生了一個小男孩。他的父母想:給孩子起個什麼名字好呢?就在這時,一群大雁從天空而過,父母高興地說:"好,就叫岳飛。願吾兒像這群大雁,飛得又高又遠。"這名字就定下來了。
岳飛出生不久,黃河決口,滾滾的黃河水把岳家沖得一貧如洗,生活十分艱難。岳飛雖然從小家境貧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親的嚴教,性格倔強,為人剛直。
一次,岳飛有幾個結拜兄弟,因為沒有飯吃,要去攔路搶劫,他們來約岳飛。岳飛想到母親平時的教導,沒有答應,並且勸他們說:"攔路搶劫,謀財害命的事兒,萬萬不能幹!"眾兄弟再三勸說,岳飛也沒動心。岳母從外面回來,岳飛一五一十地把情況告訴了母親,母親高興地說:"孩子,你做得對,人窮志不窮,咱不能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一天,岳母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岳母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記著這一誓言。岳飛解開上衣,請母親下針。岳母問:"你怕痛嗎?"岳飛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岳母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綉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
後來,岳飛以"精忠報國"為座右銘,奔赴前線,英勇殺敵,立下赫赫戰功,成為一名抗金名將。
⑥ 精忠報國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岳飛的母親姚太夫人,古代四大賢母之一,教子精忠報國 .她作為母教典範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精忠報國,被傳為佳話,世尊賢母.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岳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 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綉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母親的鼓舞激勵著岳飛.岳飛投軍後,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贊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後來成為著名的抗金英雄,為歷代人民所敬仰
岳飛的母親姚太夫人,古代四大賢母之一,教子精忠報國 .她作為母教典範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精忠報國,被傳為佳話,世尊賢母.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岳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 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綉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母親的鼓舞激勵著岳飛.岳飛投軍後,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贊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後來成為著名的抗金英雄,為歷代人民所敬仰
岳飛的母親姚太夫人,古代四大賢母之一,教子精忠報國 .她作為母教典範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精忠報國,被傳為佳話,世尊賢母.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岳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 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綉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母親的鼓舞激勵著岳飛.岳飛投軍後,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贊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後來成為著名的抗金英雄,為歷代人民所敬仰
⑦ 成語精忠報國講旳是什麼的故事
講的是:
20歲的岳飛已經是個飽讀兵書、諳熟武藝、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他盼望有一天能夠投身疆場, 為國家報仇雪恥。當招募」敢戰士」的消息傳來時, 他報名參軍。就在他走上戰場的前夕,,深明大義的母親,,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囑咐他一生一世都要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奮勇殺敵, 決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岳飛決心以身許國,,消滅敵人,,恢復故疆,,以報答父老鄉親。
⑧ 成語故事精忠報國
《精忠報國》 岳飛,字鵬舉,是南宋抗金著名軍事將領、我國著名民族英雄。宋徽宗崇寧二年,即西元1103年農歷2月15日出生在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裏岳家莊(今河南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岳飛出生後,恰逢金兵入主中原,社會動盪不安,岳飛從20歲起三次從軍,先抗遼兵,後抗金兵,在近20年的從戎生涯中,他以其特有的"精忠報國"精神,身經百戰,英勇殺敵,軍功卓著,成為當時著名的抗金將領。正當岳飛收復河山、壯志將酬,預備"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之時,卻被以南宋皇帝趙構為首的投資派害死在杭州風波亭。39歲英年早逝,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痛事和遺憾。 歌頌岳飛的英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傳頌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極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歷史上卻查無依據。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岳母刺字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雲:「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註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至明代中葉,岳飛的故事開始廣為流傳。成化年間創作的《精忠記》,也僅提及岳飛背脊有「赤心救國」字樣。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傳》記有岳飛見湯陰家鄉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嘯山林,為自勉和勉人,乃去錢請工匠在背上深刺「盡忠報國」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創,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內稱:「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如若這樣,「精忠報國」是岳飛成為大將後,命部將張憲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見於清乾隆年間,杭州錢彩評《精忠說岳》,該書第 22回,回目「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內容為,岳飛不受楊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後還有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岳飛,倘若一時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會毀於一旦。於是禱告上蒼神靈和祖宗,在岳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字。該書敘述岳母刺字時,先在飛脊背上,用毛筆書寫,再用綉花針刺就,然後塗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體而詳細。但有些學者認為,紋身刺字是一門特技,有嚴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絕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婦女,不可能具有這種技藝,顯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傳記中有岳飛背上刺字的記敘,加以想像發揮,藝術加工構造的。因此,岳飛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誰之手刺的?尚是個難解之謎。
⑨ 《精忠報國》成語故事精選
精忠報國
jīng zhōng bào guó
【解釋】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
【出處】《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宋史·岳飛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結構】聯合式。
【用法】形容非常愛國。又作「盡忠報國」。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國;不能讀作「ɡuǒ」。
【辨形】忠;不能寫作「中」。
【近義詞】盡忠報國
【反義詞】賣國求榮
【例句】從小就聽媽媽講「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飛~的故事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裡。
⑩ 成語故事大全:精忠報國的故事
精忠報國
[成語故事]
20歲的岳飛已經是個飽讀兵書、諳熟武藝、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他盼望有一天能夠投身疆場, 為國家報仇雪恥.當招募」敢戰士」的消息傳來時, 他報名參軍.就在他走上戰場的前夕, 深明大義的母親, 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囑咐他一生一世都要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奮勇殺敵, 決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岳飛參軍後, 一直堅持戰斗在抗金的最前線, 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英勇殺敵.他率領的」岳家軍」不畏強敵, 獨當一面, 先後六次與金兵交鋒, 均獲全勝, 」岳家軍」聲威大震.而趙構卻重用寵臣主和派代表黃潛善、汪伯彥等人.為了拯救淪陷在敵占區的苦難同胞, 把敵人驅逐出境, 岳飛不顧自己位卑言輕, 上書給皇帝趙構, 堅決反對繼續向南逃跑, 力諫趙構返回汴京, 親率六軍北渡黃河, 這樣將帥一心, 一定可以收復中原.這道奏書進呈後, 觸怒了趙構和黃、汪這些妥協投降派.他們以」小臣越職, 非所宜言」的罪名, 把岳飛的官職革掉了.閑居三個月後, 岳飛難以壓抑心中報效國家的強烈意願, 投奔河北路招撫使張所.岳飛慷慨陳詞, 決心以身許國, 消滅敵人, 恢復故疆, 以報答父老鄉親.從此, 岳飛又轉戰在抗金的戰場上, 而且越戰勇, 」岳家軍」的旗幟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徵.金兵統帥不得不驚呼: 」撼山易, 撼岳家軍難! 」
1140 年, 正當岳飛奮勇前進, 勝利在望的時候, 趙構和宰相秦檜卻害怕」岳家軍」強大起來之後, 成為南宋政權的威脅.因此, 不惜出賣民族利益, 以」孤軍不可久留」為借口, 在一天之內連下12 道金牌, 強令岳飛退兵.岳飛對此極為悲憤, 長嘆道: 」十年之功, 廢於一旦! 」岳飛退兵時, 中原人民攔住軍馬, 哭聲盈野, 岳飛也潸然淚下.
岳飛回到臨安後, 趙構和秦檜為了向金兵求和, 誣陷他唆使部下謀反, 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岳飛送進監獄.1141 年12 月29 日, 岳飛和他兒子岳雲、部將張憲等一同被害, 當時岳飛年僅39 歲.臨刑前, 他奮筆疾書, 寫下」天日昭昭, 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意思是」老天有眼呵, 老天有眼呵! 」岳飛被害後, 南宋與金人訂立了可恥的紹興和議, 向金朝稱臣納貢, 大片國土淪於金人之手.
岳飛雖然慘遭殺害, 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光輝業績, 深深地銘刻在世代中國人民的心中; 而奸臣秦檜等人, 卻被鑄成鐵像, 反剪雙手, 長跪於英雄墓前, 被萬世人民唾罵!
拼音:jīng zhōng bào guó
[釋義] 精心忠誠;報效祖國。
[語出] 《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正音] 國;不能讀作「ɡuǒ」。
[辨形] 忠;不能寫作「中」。
[近義] 盡忠報國
[反義] 賣國求榮
[用法] 形容非常愛國。又作「盡忠報國」。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例句] 從小就聽媽媽講「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飛~的故事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