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總結的成語怎麼說
❶ 形容「善於總結」的成語有什麼
一、溫故知新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二、集思廣益
釋義:集中大家的意見和智慧,可以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譯文:管理國家政權的人,要集合眾人的思想,多多聽取好的意見。
三、一言窮理
釋義:一言:一個字。用一個字就把事物的性狀全表現出來。比喻以精煉的文字概括復雜的情狀。也比喻論證精闢。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皎日嘒星,一言窮理。」
譯文:明亮的太陽和彗星,都可以用精煉的文字概括復雜的情狀。
四、稽古振今
釋義:指考查古事作為借鑒,以振興現代。
出處:清·譚嗣同《報貝元微書》:「稽古振今,士風一奮。」
譯文:查古事作為借鑒,以振興現代,必會使士氣振奮。
五、融會貫通
釋義:把多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的透徹的理解。
出處:《朱子全書·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譯文: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這是學者刻苦用心,窮究事物之理,然後融合多方面的知識道理以得到全面透徹的領悟,才會達到這樣的結果。
❷ 表達總結的成語有哪些
1、綜上所訴
2、要而論之
3、書歸正傳
4、簡而言之
5、歸根結底
❸ 形容上一年工作總結的成語有哪些
同心協力、共渡難關、大展宏圖、穩扎穩打、腳踏實地
1、同心協力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tóng xīn xié lì,釋義:有共同的意願和目標,大家一起出力合作。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三回:「秦穆公臨別,與晉文公相約:『異日若有軍旅之事,秦兵出,晉必助之;晉兵出,秦亦助之。彼此同心協力,不得坐視。』」
翻譯:秦穆公臨別,與晉文公約定:「將來如果有軍隊的事,秦國出兵,我們必須幫助他;晉國出兵,秦國也幫助他。彼此同心協力,不能坐視。』
2、共渡難關意思是團結起來,一起克服困難,渡過難關。
用法: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將風雨同舟,共渡難關!
3、大展宏圖,拼音為dà zhǎn hóng tú,漢語成語,比喻宏偉遠大的謀略與計劃。大規模地實施宏偉遠大的計劃或抱負。
用法:只要找到了符合所學專業的工作,他將會大展宏圖。
4、穩扎穩打是一個成語,讀音是wěn zhā wěn dǎ,意思是有把握地作戰。也比喻有把握、有步驟地工作。
出處:劉坤一《書牘》:「現在鄭軍既已到齊,仍須穩扎穩打,不可輕進求速。」
5、腳踏實地是一個成語,讀音是jiǎo tà shí dì,意思是腳踏在堅實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實,認真。
用法:學習沒有什麼一步登天的秘訣,只要腳踏實地的努力就能成功。
❹ 關於總結的成語有哪些
總而言之、綜上所訴、歸根結底、書歸正傳、話有千言,中心一個、
❺ 表達「總結」 的成語有哪些
表達「總結」 的成語有:歸根結蒂、要而論之、書歸正傳、簡而言之、歸根結底。
1、歸根結蒂[guī gēn jié dì]:歸結到根本上。
[出處] 清·張南庄《何典》:「……引得酒鬼相打;攪出人性命來。歸根結柢;把一場著水人命一盤歸去。」
2、要而論之[yào ér lùn zhī]:猶言要而言之。 概括地說,簡單地說。
[出處]《天討·豕韋之裔〈普告漢人〉》:「要而論之,滿人之人中國也,據其土地山河,竊棋子女玉帛……固古人所謂倒行逆施者矣。」
3、書歸正傳[shū guī zhèng zhuàn]:指不要緊的話不必說了,還是回到正題上來。
[出處]王朝聞《論鳳姐》第16章:「閑話休提,書歸正傳;看來襲人自己,日子也並不太好過。」
4、簡而言之[jiǎn ér yán zhī]:簡括地說,長話短說。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8回:「如常散施棺材葯餌,濟人貧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做及時雨。」
5、歸根結底[guī gēn jié dǐ]:歸結到根本上。 同「歸根結蒂」。
[出處]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如今是人力世界,歸根結底,還是靠做。」
❻ 對一年的事情進行總結用成語怎麼說
回眸過去,展望明年,放眼未來;
綜上所述;成績歸功於黨的領導好,政策執行回的好答;企業計劃制定的好;
成績是偉大的,經驗是寶貴的,教訓是慘痛的;
戰果累累;
形勢大好;
嚴峻考驗;
勝不驕、敗不餒;
打好基礎,以利再戰;
❼ 表達總結的成語
總而言之 - 一言以蔽之 - 歸根結底 - 統而言之
綜上所訴、歸根結底、書歸正傳、話有千言
❽ 形容「善於總結經驗」的成語有什麼
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觸類旁通 、聞一知十、溫故知新
一、舉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二、融會貫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
【解釋】:融會:融合領會;貫通:貫穿前後。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出自】:宋 朱熹《朱子全書·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譯文】:舉一而三次,聽說一而知十,於是學者用功之深,窮理的成熟,然後能融會貫通,才落到這一步。
三、觸類旁通 [ chù lèi páng tōng ]
【解釋】:觸類:接觸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貫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
【出自】:西周 周文王《周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譯文】:再引申其義,觸動類推而增長,天下所能之事皆無所遺了。
四、聞一知十 [ wén yī zhī shí ]
【解釋】: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於類推。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譯文】:我怎麼敢指望回?顏回聽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我聽到一個一可以了解第二個
五、溫故知新 [ wēn gù zhī xīn ]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❾ 形容回顧與總結的成語
溫故知新
辭舊迎新
繼往開來
不知道是否恰當.
❿ 形容一個人說話總結的好,用什麼成語
一針見血、一語道破、言簡意賅、切中要害、鞭辟入裡
一、一針見血 [ yī zhēn jiàn xiě ]
【解釋】:比喻說話直截了當,切中要害。
【出自】:毛澤東《反對黨八股》:「這不是把我們的毛病講得一針見血么?不錯,黨八股中中國有,外國也有,可見是通病。」
二、一語道破 [ yī yǔ dào pò ]
【解釋】:道:說;破:揭穿。一句話就說穿了。
【出自】:清·戲確《與張考夫書》:「自唐虞至戰國二千餘年,聖人相傳心法,一語道破。」
【譯文】:從唐、虞到戰國二千餘年,聖人相互傳授心法,一句話就說穿了。
三、言簡意賅 [ yán jiǎn yì gāi ]
【解釋】:賅:完備。話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說話寫文章簡明扼要。
【出自】: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上:「言簡理盡;遂成王言。」
【譯文】:話不多,但意思都有,就成了至理名言。
四、切中要害 [ qiè zhòng yào hài ]
【解釋】:指批評恰到事物的緊要處。
【出自】:高陽《胡雪岩全傳·煙消雲散》:「彼此默喻,用以試探,月如抓住機會說了一句切中要害的話。」
五、鞭辟入裡 [ biān pì rù lǐ ]
【解釋】:鞭辟:鞭策,激勵;里:最里層。形容作學問切實。也形容分析透徹,切中要害。
【出自】:清末 盛宣懷《上張香帥書》:「侄忝承付託,責無旁貸,必當鞭辟入裡,成一完全商辦大廠,為天下創。」
【譯文】:侄兒秉承託付,我責無旁貸,一定要分析透徹,切中要害,形成一個完全商辦大廠,為全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