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帶數字的成語故事
一心一意、一分為二、不三不四(三心二意)、四面八方、四通八達、 五光十色(五顏六色)版、六神無權主、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五花八門、半斤八兩、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牛二虎之力
十全十美(十萬火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千軍萬馬(千載難逢)、萬紫千紅(萬水千山)
一目十行 一心一意 一五一十 一刀兩斷 一言為定 一字千金 一朝一夕 一字之師 一葉知秋 一路平安 一路順風 一箭雙雕 三心二意 三長兩短 四面八方 四通八達 五顏六色 五湖四海 五光十色 五花八門
五穀豐登 七上八下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萬眾一心 成千上萬 萬古流芳 萬紫千紅 五馬分屍 萬人空巷 萬馬奔騰 一言九鼎 五十步笑百步
2. 含有數字的成語故事
【成語】:朝三暮四
【故事】: 據說,這是記載在「莊子」裡面的一則寓言故事。宋朝有一個人在他家養了一大批的猴子,大家都叫他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了解他的話,因此,他更加的疼愛這些能通人語的小動物,經常縮減家中的口糧,來滿足猴子的食慾。有一年,村子裡鬧了飢荒,狙公不得不縮減猴子的食糧,但他怕猴子們不高興,就先和猴子們商量,他說:「從明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果子,晚上再給你們四顆,好嗎?」猴子們聽說他們的食糧減少,都咧嘴露牙的站了起來,表現出非常生氣的樣子。狙公看了,馬上就改口說:「這樣好了,我每天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夠吃了吧!」猴子們聽說早上己經從三顆變成了四顆,以為食糧已經增加了,都高興的一起趴在地上,不再鬧了。以後的人就從這則的寓言說,狙公所說的話,加以引申,凡是見到有人反復不定,剛才說過的話不算數;或是做事的時候常變更,剛決定的事情,不一會兒又改變了,我們就說他是「朝三暮四」。
【成語】:三令五申
【故事】: 春秋時,有個著名的軍事家叫孫武,吳王為了試試他的才能,從宮中選出一百八十名宮女,讓孫武訓練。 孫武命令宮女手拿著長戟(古代一種兵器)並且分成兩隊,並且讓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當隊長。孫武對她們說:我說前,你們就看前方,說左就看左邊,說右就看右邊,說後就看後面。他命令人准備了處罰的刑具斧頭,又再三重申剛才的命令。孫武喊:右!宮女們你看我,我看你,覺得好玩,根本就不服從孫武的命令。孫武說:是我解釋得不夠明白,命令得不到執行,是指揮官的責任。就把前面的命令又詳細說了一遍。當他再次發出左的命令時,宮女們還是笑著不動,吳王也覺得好笑。這次孫武不再自責,他說:解釋、交代得不清楚是將官的責任,交代清楚而不服從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於是命令左右把隊長推出去砍頭。吳王嚇得大叫:等等,她們是我的愛妃,將軍用兵的才能,我很明白,請不要殺她們。孫武回答:將在軍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聽從。堅決把吳王的兩名寵妃砍了頭,同時另外任命兩位宮女做隊長。宮女們很害怕,孫武再次發令時,所有的宮女都整齊認真地操練,不敢當作兒戲了。吳王也不得不佩服孫武的才能。
3. 帶數字的成語故事
朝三暮四的成語故事
朝三暮四:源於莊周《莊子·齊物論》,原來比喻內用詐術欺騙人,後容來用以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變化多端,捉摸不定 。
成語故事:宋國(今商丘)有一個養獼猴的老人,他很喜歡獼猴,養的獼猴成群,他能懂得獼猴們的心意,獼猴們懂得那個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減少了他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獼猴們的慾望。但是不久,家裡缺乏食物了,他將要限制獼猴們的食物,但又怕獼猴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獼猴們:「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三顆,晚上四顆,這樣夠嗎?」眾多獼猴一聽很生氣,都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說:「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獼猴們聽後都很開心地趴下,都很高興對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4. 帶有數字的成語故事
五穀不分
"孔廟傳奇"---十四張美景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論語·微子》
相關:孔子 儒家思想 知青
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政治和文化幾千年,孔子在世的時候過得並不好,所以他到處收徒弟,四處講學,宣揚他的思想.從這時候開始,儒家思想廣為傳播,到了秦始皇的時候,來了個「焚書坑儒」,儒家思想真正被封建統治者發現有利用的價值,並且成為之後幾千年封建統治的根基,是從漢武帝時候開始的,提出:「廢除百家,獨遵儒術」.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儒家思想又被大大的清理了一回.
孔子在他的思想中提出「仁」政,「民貴君輕」,反對苛政;主張「禮」,「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其實很多主張到現在還是很對的,例如「民貴君輕」的思想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但是從反面又證明了老百姓的利益是不能忽視的,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三個代表」中的「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那種當兒子的一定什麼事情要聽老子的,當老婆的一定什麼事情要聽丈夫的,這些東西是要不得的.
孔子一生中收了三千個人做弟子,其中有本事的有七十二個人.今天的故事就和他和他的弟子有關.
說,有一年孔子帶著學生們去旅行,去宣傳他的思想.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叫子路,他注意力不集中,掉了隊,找不到孔子,急得上串下跳,看到農田邊有個老頭挑著農具過來了,於是他就過去問:"喂,你看見我的老師孔子了嗎?"老頭一臉不高興,漫不經心地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哪裡稱得上什麼老師!"
原來是說孔子他們有手有腳,不去幹活,連最基本的各種穀物都分辨不清楚,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常識.
所以,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毛主席發動了「知識青年下鄉去」的活動,出發點是好的,可是過頭了.那個時代下鄉的知識青年就有了一個代名詞「知青」,在山東的知青還創造了一種牌的玩法,叫:「勾擊」,現在山東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會打,哈哈.
5. 含數字的成語故事
一五一來十yīwǔyīshí
[釋義源] 五個;十個地計數。指原原本本;清清楚楚;毫無遺漏。
[語出] 清·曹雪芹《紅樓夢》:「便把手絹子打開;把錢倒出來;交給小紅。小紅就替他一五一十的數了收起。」
[近義] 原原本本 一清二楚 滴水不漏 有頭有尾
[反義] 含糊不清 一塌糊塗 有頭無尾 有始無終
[用法] 多用來指代從頭至尾的具體情況;使語言簡潔明了。一般作狀語、補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見「如數家珍」(826頁)。
[例句] 他氣喘吁吁地把發生的事情~地對大家講了一遍。
6. 帶有數字成語故事故事
一字千金 成語故事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 (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 庄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 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 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 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 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 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