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上廉下打一成語
1. 四個人背上有禮義廉恥個字,一個人頭反過來的,其他三個人是正過來是什麼成語
義無反顧
yì wú fǎn gù
【解釋】義:道義;反顧:向後看。從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猶豫回顧。
【出處】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
【結構】主謂式。
【用法】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義;不能讀作「yī」。
【辨形】反;不能寫作「返」。
【近義詞】勇往直前、破釜沉舟
【反義詞】畏首畏尾、畏縮不前
【辨析】~與「破釜沉舟」有別:~多形容人的精神、行為;不能與能願動詞配合運用。「破釜沉舟」多指意志;語意較重;可與「能夠」、「應該」、「必須」等能願動詞配合運用。
【例句】愛國青年毅然放下書本;~地奔赴抗日救亡前線。
【英譯】proceedwithoutdesitation
2. 理義廉恥打一成語 是瘋狂成語裡面一個成語
(2)法上廉下打一成語擴展閱讀
成語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
成語繁體:義無反顧
成語簡拼:YWFG
成語注音:一ˋ ㄨˊ ㄈㄢˇ ㄍㄨ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義無反顧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義,不能讀作「yī」。
成語辨形:反,不能寫作「返」。
成語辨析:義無反顧與「破釜沉舟」有別:義無反顧多形容人的精神、行為;不能與能願動詞配合運用。「破釜沉舟」多指意志;語意較重;可與「能夠」、「應該」、「必須」等能願動詞配合運用。
近義詞:勇往直前、破釜沉舟
反義詞:畏首畏尾、畏縮不前
成語例子:朱成功身受大明的厚恩,只有一死圖報,義無反顧。(華而實《漢衣冠》二)
英語翻譯:proceed without desitation
俄語翻譯:без колебáния <решительно>
其他翻譯:<法>l'honneur ne permet pas de retourner sur ses pas
成語謎語:向前看;不堪回首;一切向前看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大臣唐蒙去修治「西南夷道」,唐蒙徵用大量民工,殺了部落酋長,引發騷亂。漢武帝讓司馬相如去平息事端。司馬相如寫《諭巴蜀檄》文告,要求巴蜀民眾要「義不反顧,計不旋踵」,經溝通應酬,化解了矛盾。
3. 最廉潔的人打一成語是什麼
兩袖清風
衣袖內空無一物,只有滿袖清風。比喻官吏清廉,毫無貪贓枉法之事。
兒女英雄專傳.第三回屬:「只是那賠修的官項,計須五千餘金,後任工員催逼得又緊,老爺兩袖清風,一時那裡交得上。」
官話指南.卷二.官商吐屬:「他有甚麼宦囊啊,他現在是兩袖清風。」
4. 禮儀廉恥打一成語
禮儀廉恥打一成語——義無反顧。
義無反顧
yì wú fǎn gù
【解釋】義:道義;反顧:向後看。從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猶豫回顧。
【出處】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
【結構】主謂式。
【用法】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義;不能讀作「yī」。
【辨形】反;不能寫作「返」。
【近義詞】勇往直前、破釜沉舟
【反義詞】畏首畏尾、畏縮不前
【辨析】~與「破釜沉舟」有別:~多形容人的精神、行為;不能與能願動詞配合運用。「破釜沉舟」多指意志;語意較重;可與「能夠」、「應該」、「必須」等能願動詞配合運用。
【例句】愛國青年毅然放下書本,~地奔赴抗日救亡前線。
【英譯】proceedwithoutdesitation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大臣唐蒙去修治「西南夷道」,唐蒙徵用大量民工,殺了部落酋長,引發騷亂。漢武帝讓司馬相如去平息事端。司馬相如寫《諭巴蜀檄》文告,要求巴蜀民眾要「義不反顧,計不旋踵」,經溝通應酬,化解了矛盾。
5. 反腐倡廉事必興是什麼成語
一言興邦
yī yán xīng bāng
【解釋】指一句話可以興國。
【出處】《論語·子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唐·劉禹鍚《唐故相國李公集紀》:「古所謂一言興邦者,信哉!」
【結構】主謂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關鍵人物的言語
【反義詞】一言喪邦
【例句】元禮首議太真、國忠輩,近乎~,宜得此語。 ◎宋·許顗《許彥周詩話》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定公問孔子:「一句話可使國家昌盛嗎?」孔子說:「君主愛護臣子,關心他們,上下一心,國家可以興旺。」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使國家滅亡嗎?」孔子說:「不全對,君主一句話下邊不提反對意見,久而久之就會走向滅亡。」
6. 最廉潔的官是什麼成語
擺袖卻金
比喻為人廉潔,不受賄賂。
出處:唐·韓愈《順宗實錄》:「執誼為翰林學士,受財為人求科第,夏卿不就應乃探囊中金以內夏卿袖,夏卿……擺袖引身而去。」
變貪厲薄
指改變、勸勉貪圖財利、行為輕薄的人使之廉潔忠厚。—— 關於廉潔的成語
出處:《孟子·盡心下》:「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宋·孫奭疏:「此章言伯夷、柳下惠變貪厲薄,千載聞之,猶有感激。」
冰壼秋月
比喻人品德清白廉潔。
出處:宋·蘇軾《贈潘谷》詩:「布衫漆黑手如龜,未害冰壺貯秋月。」 願中如~,瑩徹無瑕,非吾曹所及。★《宋史·李侗傳》
不染一塵
形容清高廉潔。同「一塵不染」。
出處:鄭觀應《盛世危言·日報》:「胸中不染一塵,惟澄觀天下之得失是非,自抒偉論。」
不貪為寶
表示以不貪為可貴、崇高,也表示廉潔奉公。—— 描寫廉潔的成語
出處:《左傳.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
不飲盜泉
比喻為人廉潔。
出處:《屍子》:「(孔子)過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
材茂行潔
才智豐茂,行為廉潔。
出處:《漢書·薛宣傳》:「竊見少府宣,材茂行潔,達於從政。」
材茂行絜
絜,同「潔」,干凈,廉潔。才智豐茂,行為廉潔。—— 關於廉潔的成語
出處:無
公正廉潔
指廉潔奉公,不循私情。
出處:清·昭連《嘯亭雜錄·金元史》:「劾其貪酷諸款,而後又言其公正廉潔、惜名器、重士節諸語。」 他一輩子都要求自己~地做官。
公正廉明
公平正直,廉潔嚴明。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七回:「二則象大帥這樣公正廉明,做屬員的人,只要自己謹慎小心……還愁將來不得差缺嗎?」
寡廉鮮恥
寡、鮮:少。舊指不廉潔,不知恥。現指不知羞恥。—— 描寫廉潔的成語
出處: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 只為自己貪財克剝,~。★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七回
儉可養廉
儉:節儉;廉:廉潔。節儉可以養成廉潔的操守。
出處:《宋史·范純仁傳》:「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儉以養廉
儉:節儉;廉:廉潔。節儉可以培養廉潔的作風。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 ~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潔己從公
保持自身廉潔,一心奉行公事。同「潔己奉公」。—— 關於廉潔的成語
出處:無
潔己奉公
保持自身廉潔,一心奉行公事。
出處:《宋書·林邑傳》:「法命肅齊,文武畢力,潔己奉公,以身率下。」
俊傑廉悍
俊秀出眾,廉潔不貪,精明強悍。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俊傑廉悍,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
冷麵寒鐵
比喻公正廉潔,不怕權貴的官員。—— 描寫廉潔的成語
出處:《明史·周新傳》:「敢言詞多所彈頦,貴戚震懼,目為冷麵寒鐵。」
禮義廉恥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准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封建社會的道德標准和行為規范。
出處:《管子·牧民》:「何謂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古之賢君必厲士氣,當務求難合自重之士,以養成~之風。★宋·蘇軾《乞錄用鄭俠王斿狀》
廉而不劌
廉:廉潔;劌:割傷,刺傷。有棱邊而不至於割傷別人。比喻為人廉正寬厚。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聘義》:「廉而不劌,義也。」
廉潔奉公
廉潔:清白;奉公:奉行公事。廉潔不貪,忠誠履行公職,一心為公。—— 關於廉潔的成語
出處:無 國家公務員應該~。
廉可寄財
能夠以錢財相托。指十分廉潔的人。
出處:《孔叢子·陳士義》:「仁可與託孤,廉可以寄財者。」
廉泉讓水
廉:廉潔;讓:謙讓。原比喻為官廉潔,後也比喻風土習俗淳美。
出處:《南史·胡諧之傳》:「帝言次及廣州貪泉,因問柏年:『卿州復有此水不?』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鄉、廉泉、讓水。』」
兩袖清風
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描寫廉潔的成語
出處: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他自己做了幾十年的官,依然是~。★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十二回
臨財不苟
面對錢財不隨便求取,廉潔自好。
出處:《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清風兩袖
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出處: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明·都穆《都公譚篡》卷上
清廉正直
清白廉潔,為人正直不阿。—— 關於廉潔的成語
出處:《韓非子·奸劫弒臣》:「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猶上高陵之顛,墮峻溪之下以求生,凶不幾矣。」 親自問殺人賊,全不論~,倒不如懵懵遇痴。★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三折
手腳干凈
比喻廉潔奉公。
出處:無
水火無交
沒有財物牽涉。形容為官清正廉潔。
出處:《隋書·循吏傳·趙軌》:「別駕在官,水火不與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壺酒相送。」
素絲羔羊
指正直廉潔的官吏。—— 描寫廉潔的成語
出處:《詩·周南·羔羊》:「羔羊之皮,素絲五陀,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台閣生風
台閣:東漢尚書的辦公室。泛指官府大臣在台閣中嚴肅的風氣。比喻官風清廉。
出處:《晉書·傅玄傳》:「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簡,整簪帶,竦踴不寐,坐而待旦。於是貴游懾伏,台閣生風。」
退食自公
減膳以示節儉。指操守廉潔。
出處:無
頑廉懦立
使貪婪的人能夠廉潔,使怯弱的人能夠自立。舊時形容感化力量之大。—— 關於廉潔的成語
出處:《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逶迤退食
從容謙退,公正廉潔。
出處:《詩·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五月披裘
比喻清高廉潔。
出處:晉·皇甫謐《高士傳》卷上:「五月披裘而負薪,豈取金者哉?」
洗手奉公
比喻忠於職守,廉潔奉公。同「洗手奉職」。—— 描寫廉潔的成語
出處:無
洗手奉職
洗手:使手干凈,比喻廉潔;奉職:擔任職務。比喻忠於職守,廉潔奉公。
出處:唐·韓愈《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監胡良公墓神道碑》:「建中四年,侍郎趙贊為度支使,薦公為監察御史,主饋給渭橋以東軍,洗手奉職,不以一錢假人。」
鮮廉寡恥
無廉潔之操守且不知羞恥。
出處:無
小廉曲謹
細微的廉潔謹慎。指注意小節而不識大體。—— 關於廉潔的成語
出處:宋·朱熹《答或人》:「鄉原是一種小廉曲謹、阿世徇俗之人。」
一介不苟
形容廉潔、守法,不是自己應該得到的一點都不要。同「一介不取」。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我平生於銀錢一道,一介不苟。」
一介不取
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點兒小東西也不拿。形容廉潔、守法,不是自己應該得到的一點都不要。
出處:《孟子·萬章上》:「其非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丈夫心地光明,~。★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一回
一口咬定
一口咬住不放。比喻堅持一個廉潔,再不改口。—— 描寫廉潔的成語
出處: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十回:「先把住持僧慧修,嚴行審訊,問他將李國斌藏在何處,慧修一口咬定不認得李國斌。」 老山東搖搖頭,~:「不用看,我心裡有數!我家的秤老輩用的,十四兩頂新秤一斤,錯不了。」★馮德英《迎春花》第十一章
一廉如水
為官廉潔,如流水一樣清潔。
出處:無
一清如水
清·清澈。像流水一樣清澈。形容為官廉潔,不貪污、不受賄。也形容十分清潔。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統制顯靈救駕》:「你在衙門中一清如水,朝廷知你是個個廉吏,異日定來聘你為官。」 老哥,你別拿人開心。誰不知戴二爺一向是~。(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回)
以紫亂朱
比喻將奸佞小人當作廉潔公正的君子。—— 關於廉潔的成語
出處:《論語·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以紫為朱
比喻將姦邪小人當作廉潔公正的賢者。同「以紫亂朱」。
出處:明·劉基《官箴中》:「俾好作惡,以紫為朱。」
飲馬投錢
比喻為人廉潔,不損公肥私。
出處:唐·徐堅《初學記》卷六引《三輔決錄》:「安陵清者有項仲仙,飲馬渭水,每投三錢。」
源清流清
源頭的水清,下游的水自然就清。比喻因果相連,事物的本原好,其發展和結局也就好;或領導賢明,其下屬也廉潔。源,也作原。亦作「源清流潔」、「源清流凈」。—— 描寫廉潔的成語
出處:無
甑塵釜魚
甑里積了灰塵,鍋里生了蠹魚。形容窮困斷炊已久。也比喻官吏清廉自守。
出處:《後漢書·范冉傳》:「甑中生塵范史雲,釜中生魚范莢蕪。」 若如古時范史雲,曾官萊蕪令,甘自受著~。★明·天然智叟《石頭點·貪婪漢六院賣風流
脂膏不潤
比喻為人廉潔,不貪財物。
出處:《東觀漢記·孔奮》:「直脂膏中,亦不能潤。」
7. 品行低下不知廉恥是什麼成語
品行低下不知廉恥是:寡廉鮮恥。
8. 四個人背後寫著禮儀廉恥四個字打一成語瘋狂看圖說話
義無反顧
yì wú fǎn gù
【解釋】義:道義;反顧:向後看。從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猶豫回顧。
【出處】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
【結構】主謂式。
【用法】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義;不能讀作「yī」。
【辨形】反;不能寫作「返」。
【近義詞】勇往直前、破釜沉舟
【反義詞】畏首畏尾、畏縮不前
【辨析】~與「破釜沉舟」有別:~多形容人的精神、行為;不能與能願動詞配合運用。「破釜沉舟」多指意志;語意較重;可與「能夠」、「應該」、「必須」等能願動詞配合運用。
【例句】愛國青年毅然放下書本;~地奔赴抗日救亡前線。
9. 最廉潔的官是什麼成語
最廉潔的官打一成語
兩袖清風
兩袖清風的詞語解析
[釋義] 原指兩袖迎風而起;飄飄揚揚的姿態。後比喻做官的時候;十分清廉;除衣袖中的清風之外;別無所有。現也指清貧;沒有財產。也作「清風兩袖」。
[語出] 元·魏初《送楊季梅》:「交親零落鬢如絲;兩袖清風一束詩。」
[正音] 風;不能讀作「fènɡ」。
[辨形] 袖;不能寫作「抽」。
[近義] 潔身自好 一貧如洗 廉潔奉公
[反義] 貪得無厭 貪贓枉法
[用法] 含褒義。多用來形容為政清廉或雖辛苦地工作而生活卻很清貧的人。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10. 禮義廉恥圖片猜成語是什麼
瘋狂猜成語禮義廉恥是什麼成語——義無反顧。 義無反顧 yì wú fǎn gù 【解釋】義:道義;反顧:向後看。從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猶豫回顧。 【出處】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 【結構】主謂式。 【用法】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義;不能讀作「yī」。 【辨形】反;不能寫作「返」。 【近義詞】勇往直前、破釜沉舟 【反義詞】畏首畏尾、畏縮不前 【辨析】~與「破釜沉舟」有別:~多形容人的精神、行為;不能與能願動詞配合運用。「破釜沉舟」多指意志;語意較重;可與「能夠」、「應該」、「必須」等能願動詞配合運用。 【例句】愛國青年毅然放下書本;~地奔赴抗日救亡前線。 【英譯】proceed without desitation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大臣唐蒙去修治「西南夷道」,唐蒙徵用大量民工,殺了部落酋長,引發騷亂。漢武帝讓司馬相如去平息事端。司馬相如寫《諭巴蜀檄》文告,要求巴蜀民眾要「義不反顧,計不旋踵」,經溝通應酬,化解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