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負荊請罪 戰國時期 廉頗、藺相如
指誠懇道歉,也指願受責罰。
完璧歸趙 戰國內時期 藺相如
比喻把東西完好容無損的還給原主。
紙上談兵 戰國時期 趙括
比喻只尚空談,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卧薪嘗膽 戰國時期 勾踐
比喻發奮圖強,勵志努力。
一鳴驚人 戰國時期 楚莊王
比喻平時默默無聞,一下子做出了驚人的事情。
唇亡齒寒 戰國時期 虞公
比喻雙方休戚相關,榮辱與共。
毛遂自薦 戰國時期 毛遂
形容自我推薦。
多行不義必自斃 戰國時期 共叔段
壞事做多了,必定自取滅亡。
B. 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
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C.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且有大概故事
1、烽火戲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愛笑,為了取悅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來報告敵情的,當烽火燃燒後,各地諸侯率兵紛紛趕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頭望著疲憊受騙的將士,拍手大笑.後來敵人真的來進犯,幽王派人點燃烽火,諸侯沒有再來救援,結果西周滅亡,幽王被殺.
2、管鮑之交:鮑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時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時二人經商分利時,管仲曾欺哄鮑叔牙,多分給自己一些,鮑叔牙則因他家貧,不以為言.後來,兩個好友分屬齊國兩個敵對的政治勢力,鮑叔牙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公子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失敗身亡,管仲被囚身問罪.鮑叔牙勸說桓公,立管仲為相.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後以「管鮑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計得失.
3、退避三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春秋時,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國國君設宴款待他,問他將來怎麼樣報答,他說:「若以君之靈,得返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退避三舍.」後來已估晉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三十里為一舍.後以「退避三舍」比喻對人讓步,不與相爭.
4、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載:戰國時,齊威王沉湎於酒色,國政混亂,諸侯並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勸諫.滑稽善辯的淳於髡(kǚn),知道齊威王愛聽隱語,便去對齊威王說:「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知道這是在諷諫自己,便說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以後,齊威王勵精圖治,親自率兵應戰,奪回了失去的國土.後以「一嗚驚人」比喻平時默默無聞,一干就有驚人的成績.
5、一毛不拔:《孟子.盡心上》載:戰國時,墨子主張「兼愛」,而楊朱卻反對「兼愛」,主張「為我」,提倡個人利已主義,孟子批評楊朱說:「楊朱主張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對天下有利,他也不幹.」後以「一毛不拔」形容極端吝嗇自私.
6、一暴十寒:《孟子.告子上》載:戰國時,齊宣王昏庸無能,常被宮中的壞人所利用.孟子幾次游說之,也不起作用.有人埋怨孟子沒有好好地規勸他,孟子打比方辯解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未有能生者也.」暴:曬;寒:凍.後以「一暴十寒」比喻做事無恆心,努力少,懈怠多.
7、卧薪嘗膽:《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載:春秋時,越國被吳王打敗,越王句踐立志報仇.為了激勵鬥志,他把苦膽懸於坐卧處,吃飯睡覺前都要嘗嘗苦膽.經過長期准備,終於打敗了吳國.此處不載卧薪事,「卧薪嘗膽」一詞出自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卧薪:睡在柴草上.後以「卧薪嘗膽」形容刻苦自勵,立志為國報仇雪恥.
8、紙上談兵:《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少年熟讀兵書,善於談兵,連父親趙奢也問不倒他.後來代替廉頗做趙國大將,只按書本,不會變通,在長平之戰中被秦將白起打敗,士兵被坑埋達四十萬人.後以「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解決實際問題.
9、 圍魏救趙:《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戰國時,魏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採用軍師孫臏之計,乘魏國國內部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半路截擊,魏軍大敗,從而解了趙國之圍.後來軍事上把圍攻來犯之敵的後方據點,迫使其撤兵,從而取勝的策略叫做「圍魏救趙」.
10、 老馬識途:《韓非子.說林上》載:春秋時,齊桓公、管仲帶兵討伐孤竹國,歸途迷路.管仲建議說:「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於是選了幾匹老馬頭前引路,兵將隨其後,從而找到了歸途.後以「老馬識途」比喻經驗豐富者能在工作中發揮引導作用.
11、 朝秦暮楚:出處: 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12、 朝三暮四:《莊子.齊物論》載寓言故事:養獼猴的老人在分給獼猴栗子時,說早上給三個,晚上給四個,眾獼猴都生氣發怒;老人改說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眾獼猴都高興起來.後以「朝三暮四」表示以詐術欺人;或表示變化多端,反復無常.
13、 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國.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洞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嚴肅地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匯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麼能說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會打發你來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要根據不同的對象,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賢能的國王那裡去,不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賢能的國王那裡去.我晏嬰是最沒有才能的人,所以當然出使到楚國來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消息,便對手下的人說;「 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將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說:「在他來到的時候,請允許我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這人是干什麼的?』我們就回答說:『是齊國人.』大王又問:『犯了什麼罪?』我們就回答說:『犯了偷竊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賞賜晏子酒.當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官吏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楚王說:「綁著的人是干什麼的?」官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瞟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鄭重地回答說:「我聽說這樣的事,橘子生長在淮南就是橘,生長在淮北就是枳,它們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的果實的味道卻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水土不同.現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竊,來到楚國就偷竊,莫非楚國的水土會使百姓善於偷竊嗎?」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14、 東施效顰:《莊子.天運》載:傳說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因為胸部疼痛而捧心皺眉.她的鄰居中有個醜女見了,覺得那樣很美,也學著捧心皺眉.人家見了都躲到一邊不願意看她.後來有就稱這個醜女為東施,並用「東施效顰」比喻不知人家好在哪能里,自己又沒有條件而盲目模仿.
15、 東食西宿:《藝文類聚》卷四十引《風俗通》載寓言故事: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的兒子貌丑而家富,西家的兒子貌美而家貧.父母不能定奪,便讓女兒自己拿個主意.女兒說:「我想在東家吃,在西家宿.」後以「東食西宿」比喻多方謀取,貪得無厭,貪利求惠.
請採納~~
D.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呆若木雞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斗雞的行家,由於他的名聲太響亮了,於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斗雞。
十天之後,齊王問他:「斗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後齊王又來問他:「這回斗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沉住氣呢。」一個月後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後,紀渻子告訴齊王斗雞訓練好了,那隻斗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斗雞!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准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戰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厘王即位後,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敗。安厘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佔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的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乾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厘王本來就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段乾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安厘王說:"侵略者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土、主權,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者的慾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麼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但是,安厘王不肯聽從蘇代的話,仍然一味屈膝求和,這樣過了沒多少年,魏國終於被秦國滅亡。
毛遂自薦:在戰國的時候,有權有錢的人很喜歡供養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強自己的勢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見的時候,就讓他們策劃謀略,替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人被稱做食客,也叫門下客。
趙國的宰相平原君勢力龐大,家中養了幾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沒有什麼別的貢獻,平原君雖然覺得很奇怪,卻也沒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後來,趙國的國都邯鄲被秦軍包圍,情勢非常危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勸說楚王和趙國合作,共同出兵對抗秦國。平原君回家後,准備從食客中選出二十個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選來選去只有十九人合格,還差一個人。平原君正傷腦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對平原君說:「我是最適合的人選,願意跟從公子前往。」平原君說:「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鋒利的錐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會穿破袋子,顯露鋒芒。而你在我這三年,卻沒有傑出的表現,我看你還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現在才要進入袋子里,不然我這把錐子早就穿破袋子,顯露出它的鋒利,而且連錐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時之間也找不到適合的人選,於是平原君就帶著毛遂等二十人趕往楚國。
見到楚王,平原君說明了局勢和利害得失,費盡口舌,卻都無法說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沒有辦法、想不出好點子。正當大家不知到該怎麼辦才好,毛遂這時候手按寶劍,走到楚王前面說:「大王的性命現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國有幾百萬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戰役中卻被秦國幾萬人的軍隊打敗,奪去了許多城池與土地,連我們趙國都替你們感到羞憤。趙國提議兩國聯合抗秦,是在替你們楚國報仇。」楚王聽了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著寶劍威脅,就同意結盟,訂下和約。並立刻發兵支持趙國,解了邯鄲之圍。
從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當作上賓招持。
E.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70字左右
1 退避復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制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2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3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F.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50字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竊符救趙
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G. 20個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1、拔苗助長
春秋時,有個急性子農夫,他插下秧苗後,好幾天也不見秧苗長高,心裡著急,就把自己田裡的秧苗挨個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盡,回到家裡,得意地對兒子說:「我幹了一天,總算幫助秧苗長高了一些。」兒子連忙跑到田邊去看,只見秧苗全都被太陽曬得枯死了。
2、一鳴驚人
春秋時,楚莊王當國君的前三年,只知享樂,不管國事。申無畏出了個謎語讓他猜:「有隻大鳥,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楚莊王笑著說:「這只鳥,要麼不飛不鳴,要飛就直沖雲霄,一叫就讓人震驚。」從此,他勵精圖治,成為霸主。
3、風吹草動
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殺,他逃到昭關。由於楚軍在關口盤查很嚴,他出不了關。因為著急和憂愁,一夜之間他的須發全都變白了。憑著相貌短時間內的巨大變化,他混出了昭關。逃亡的路上,他經常在蘆葦和草叢里穿行,由於精神高度緊張,稍有風吹草動,他就趕緊躲起來。
4、風雨同舟
春秋時,吳、越兩國相鄰,但彼此之間爭端不斷,戰爭頻繁。有一次,兩國的人同乘一條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風突起,大浪滔天,眼看著就要翻船。在這危急時刻,人們忘記了過去的仇恨,齊心協力,共同排除險情,使渡船安全地到達了岸邊。在船上的兩國人就像一家人一樣。
5、甘拜下風
春秋時,秦、晉兩國之間發生了戰爭,結果晉軍大敗,晉惠公也被秦俘獲。秦穆公對晉國的君臣們說:「盡管晉惠公忘恩負義,但我是不會將你們當俘虜押回秦國的。」晉國的大臣們說:「我們是跪在您的下風頭,希望您在上風頭說的話能算數。
6、天羅地網
春秋時,楚平王聽信大臣費無忌的讒言,要殺害太子的師傅伍奢和他的兒子伍子胥。太子連夜告訴了在樊城做守將的伍子胥。當第二天費無忌的兒子來騙伍子胥回都城時,伍子胥將他痛打一頓,說:「如果不是太子告訴真相,我就被騙入天羅地網了。」
7、守株待兔
春秋時,宋國有個農夫在田裡看見一隻野兔撞在樹樁子上,折斷脖子而亡。他不費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從那以後,他什麼農活兒也不幹了,天天守在樹樁子旁邊,等著撿兔子。可再也沒有野兔來撞這樹樁子,他的行為被人們當作了笑話。
8、無能為力
春秋時,秦國和晉國要組成聯軍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非常焦急。有人告訴他,有個叫燭之武的官員能夠勸說秦國退軍。國君立即召見了燭之武。燭之武對他說:「我年輕的時候就不如別人,現在年紀大了,就更沒有這個能力了。」
9、如釋重負
春秋時,季孫、叔孫和孟孫三個家族掌握了魯國的軍政大權。魯昭公為奪回權利,派兵去攻打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知道後,立刻前來救援。三家聯合起來,把昭公的軍隊打得大敗,昭公只得逃亡齊國。因為他原來已經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覺像放下沉重的負擔。
10、安居樂業
春秋時,哲學家老子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非常不滿,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社會:國土面積小,人口稀少。人們不用坐車乘船到遠方去;沒有戰爭,人們不需要犧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歡的職業,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穩;與相鄰的國家望得見,但不相往來。
11、出類拔萃
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學生的提問時說:「麒麟和一般走獸是同類,鳳凰和普通飛禽是同類,聖人和百姓也是同類;而孔子作為聖人,遠遠超越同類人中的佼佼者,沒有人比他更偉大了。」
12、從容不迫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哲學家莊子,在一次與另一位哲學家惠子辯論時,指著水中的魚說:「它從容不迫地游來游去,多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那條魚,怎麼知道?」莊子說:「魚快不快樂其實並不重要,因為我們自己快樂,所以可以認為水裡的魚同樣非常快樂。」
13、大義滅親
春秋時,衛國有位正直的大臣叫石碏,可他的兒子石厚,卻幫助衛庄公的兒子州吁殺害了衛桓公,篡奪了國君之位。州吁和石厚很暴虐,引起了民憤。石碏對自己的不肖之子也十分憤恨。他設計把州吁和石厚騙到陳國,又與陳桓公商量好,將兩人處決。人們稱贊他的行為是「大義滅親」。
14、趾高氣揚
春秋時,楚武王派大將屈瑕帶兵去攻打羅國。大臣斗伯比為他送行時,看到他走路時把腳抬得高高的,回來就對楚王說:屈瑕太驕傲了,他必敗無疑。楚王趕緊派人去提醒屈瑕不可輕敵,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屈瑕已經兵敗鄢水。由於羞愧,一個人跑到山谷中上吊自殺了。
15、退避三舍
春秋時,晉國內亂。公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待他很好。當問及如何報答時,重耳說:「如我當上國君,要是兩國交兵,我就退兵九十里以謝恩。」後來,重耳成了晉國國君,稱晉文公。不久,楚晉兩國發生了戰爭,重耳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16、卧薪嘗膽
春秋時,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俘虜。勾踐被扣押了三年,他遭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屈辱。被釋放回國後,他發誓要報仇血恨。為激勵鬥志,他睡在柴草上,還在旁邊掛了一個苦膽,每天都要嘗一嘗膽的苦味。經過長期准備,越國終於打敗了吳國。
17、螳螂捕蟬
春秋時,一個侍衛想勸吳王放棄攻打楚國的決定,就拿著一把彈弓在花園里走來走去。吳王問他在干什麼。他說:「一隻蟬在叫,它沒有想到身後有一隻螳螂要捕捉它。而螳螂沒有想到身後有一隻黃雀要啄食它。黃雀呢,更沒想到我用彈弓在瞄準它。它們沒考慮身後的危險啊!」吳王聽後,撤回了決定。
18、葉公好龍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貴族,自稱葉公。他對別人說:「我最喜歡龍。」他把家裡的廳堂、屋樑、房柱、門窗及牆壁上,全都刻畫上龍的形象。天上真龍聽說了,非常高興就從天而降,來到葉公家裡。葉公看見了真龍,嚇得臉色發白,渾身發抖,狼狽逃竄而去。
19、一鼓作氣
春秋時,魯國與齊國發生戰爭。齊軍連續兩次擂響戰鼓發起沖鋒,魯軍都按兵不動。齊軍第三次擊鼓發起進攻,將軍曹劌才下令:「擊鼓,進攻!」結果魯軍大勝。曹劌告訴魯庄公,敵軍擂鼓三遍時士兵已乏力,而我軍一鼓作氣,所以能取勝。
20、邯鄲學步
戰國時,趙國都城邯鄲的人以走路姿勢優美而著稱。有個燕國人來到邯鄲,要學習當地人如何走路。他發現滿街的人走路姿勢各異,但都很優雅,就見一個學一個。結果呢,什麼姿勢都沒學會,連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記了,只好爬著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