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成
成語:韋編三絕
孔子為讀《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成語:鑿壁借光
西漢時有一位著名的經學家名叫匡衡,關於他鑿壁偷光讀書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傳為佳話。
史書記載,匡衡自小家境貧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換點糧食度日;晚上,他想讀書,可是沒有錢買油燈。他看到鄰居家燈火明亮,就在牆上動手鑿個洞,引一點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這點兒亮光如飢似渴、專心致志地讀起來……後來,為了能讀到更多的書,他甚至願意給一位家中藏書豐富的人做奴僕而不計報酬,目的只有一個--希望讀到更多的書。
成語:囊螢映雪
《晉書·車胤傳》:「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釋譯:晉朝車胤恭謹勤苦,學習不知疲倦。學問淵博,通曉許多門知識。由於家裡窮,不能經常弄到油點燈,夏天他就用白絹袋裝幾十隻螢火蟲來照亮讀書,一直讀到天亮。
清張英《淵鑒類涵》卷二0二:「孫康家貧,無油,嘗映雪讀書」。《尚友錄》卷四:「孫康,晉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無油,於冬月嘗映雪讀書。」是說:晉朝人孫康家裡窮,無油點燈,曾經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著讀書。
後用以比喻刻苦勤學。《初學記》卷二引《害耿憤際蒞宦縫為俯力宋齊語》也載此事。
成語: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成語:手不釋卷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子明。年青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
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幹。」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託說:」軍隊里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再讀些《左傳)、《史記》等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停了停,孫權又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裡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你們年輕人更應該勉勵自己多讀點書。」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
成語:隨月讀書
南齊有一讀書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時間讀書,但家貧買不起燈,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讀書。他每當讀到月光西斜時,就搬一張梯子擱在牆腳下,站在梯上讀,月光逐漸下墜,他也一級一級升高,一直爬到屋頂。有時讀累了,一不小心從梯上掉下來,他連忙爬起來,連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繼續讀下去。
成語:牛角掛書
隋朝時的李密非常專心向學,分秒不願浪費,有一次他要去綏山,怕途中耽擱太多時間,出發之前他用蒲草編織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閱讀的書掛在牛角上,一邊騎牛一邊讀書,十分專注。連當時大臣楊素經過,絲毫不覺。勤學專注之功令人敬佩。
B. 跟讀書有關的成語故事
《十年窗下》篇一
形容長期閉門苦讀的典故。語出金元間劉祁《歸潛志》:「南渡後疆土狹隘,止河南、陝西,故仕進調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余載,號重復累,往往歸耕或教小學養生。故當時有雲:『古人謂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年窗下無人問也。』」後人便以「年窗下」、「寒窗載」、「寒窗之下」、「載寒窗」、「燈窗載」等詞語來形容長期清貧自守,閉門苦讀。
《學富五車》篇二
形容書多或學識豐富的典故。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第三三》:「惠施多方(方術),其書五車,其道舛駁(他的學說多差錯而雜亂),其言也不中(正當)。」後人便以「五車」、「五車書」、「書五車」、「五車竹簡」、「惠施車」等來表示書多;用「學五車」、「學富五車」等來表示讀書多或學問大。
《三十乘書》篇三
形容藏書豐富或學識淵博的典故。語出《晉書·張華傳》:「(張華)雅愛書籍,身死之日,家無余財,惟有文史溢於機篋。嘗徙居,載書三乘。秘書監摯虞撰定官書,皆資華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響,後人論書之豐富,也每以「三」為數,不一定必是「乘」或「車」。如果形容書少,則用「無乘書」。
《枕中秘寶》篇四
形容不願示人的珍貴圖書。典出《漢書·楚元王傳》所附「劉向」條:「上(漢宣帝)復興神仙方術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鴻寶》、《苑秘書》,書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見。」後人於是以「鴻寶」、「秘寶」、「秘枕書」、「枕函書」、「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書」等來指道術書或珍貴而不願示人的圖書。
《開卷有益》篇五
勉勵人讀書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文儒》:「太宗日閱《御覽》(指《太平御覽》,該書原名《太平編類》,因宋太宗曾經通讀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闕,睱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陶淵明也有「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與子儼等疏》)的句子。後人也有寫成「展卷有益」的。
《讀書種子》篇六
比喻世世代代的讀書人象種子一樣播撒開去,衍生不息。語出周密《齊東野語·書種文種》:「裴度常訓其子雲:『凡吾輩但可令文種無絕,然期間有成功能致身萬乘之相,則天也。』山谷(黃庭堅,號山穀道人)雲:『四民皆坐世業,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有才氣者出,便當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語,特(只不過)易文種為書種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書種」、「讀書種」。
C. 名人讀書的成語(含故事)
古人讀書給予我們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卻可以用四個字的成語概括。簡單的四個字中卻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博大和魅力。因這簡簡單單的四個,蘊含著說不盡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這里不一樣的故事。
3、隨月讀書: 時代:南齊 人物:江泌 道具:月光
故事情節:南齊,江泌,白天出工,晚上利用月光讀書。不是簡單的利用,而是月光走到那裡,他讀到哪裡。牆根,門口,屋頂,有月光的地方就有他。古人讀書很難,難在既沒有書讀,也沒有地方讀,還沒有錢讀。請珍惜自己讀書的機會
D. 古人刻苦讀書的成語故事(簡介)
囊螢映雪——囊螢:晉代車胤少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形容家境貧窮,勤學苦讀。
懸梁刺股——懸梁:
孫敬到洛陽太學求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廢寢忘食。時間久了,也會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房樑上,一頭束在頭發上,當他讀書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扯住頭發,弄疼頭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繼續讀書學習。從此,每天晚上讀書時,他都用這種辦法,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刺骨:蘇秦,字季子,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是東周洛陽乘軒里(洛陽李樓鄉太平庄)人,少時便有大志,隨鬼穀子學習多年。為求取功名,他變賣家產,置辦華麗行裝,去秦游說秦惠王,欲以連橫之術逐步統一中國,未被採納。
由於在秦時日太久,以致盤纏將盡,只好衣衫襤褸地返回家中。親人見他如此落泊,都對他十分冷淡。蘇秦羞愧難當,下決心用功學習,便拿出師傅送給他的《陰符》一書,晝夜苦讀起來。讀書時他准備了一把錐子,一打瞌睡,便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強迫自己清醒過來,專心讀書。如此這般堅持了一年,他再次周遊列國。這次終於說服齊、楚、燕、韓、趙、魏「合縱」抗秦,並手握六國相印。蘇秦締約六國,聯合抗秦,投縱約書予秦,使秦王不敢窺函谷關達15年之久。
E. 關於古代刻苦讀書的成語故事
1、鑿壁偷光
西漢匡衡,借用壁縫里透過來的鄰居的燈光讀書。
2、囊螢映雪
晉代車胤,沒錢買燈油,便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
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3、懸梁刺股
東漢孫敬,用繩子把頭發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
戰國蘇秦,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F. 關於讀書的成語及它的成語故事
案牘勞形
唐·劉禹錫《陋室銘》:「無案牘之勞形。」
暗室求物
《朱子語類輯略·總論為學之方》:「要緊只是看大底道理分明,遍處自尋得。如暗室求物,把為來便照見;若只管去摸索,……」
百讀不厭
宋·蘇軾《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詩:「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G.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
王冕去有錢人家放牛,把主人給他的早飯錢攢下來,忍著餓,攢了幾個月,到書鋪買幾本舊書,一邊放牛一邊讀書。
後來他因畫荷花技術高超,賣畫掙了一些錢,買好東西帶給母親,但他還不忘讀書。
H. 有關讀書的成語故事『』
1.牛角掛書
《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jiān)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於道,按轡躡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韉騎牛,在牛角上掛一卷《漢書》,一邊走一邊看書。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後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麼,他回答說:「《項羽傳》。」楊素於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回家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你們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傾心結交李密。後人遂以「書橫牛角」、「角掛經」、「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或以「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2.負薪讀書
事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餘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此典一般以「負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I. 有哪些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
1、韋編三絕
孔子為讀《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2、鑿壁借光
史書記載,匡衡自小家境貧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換點糧食度日;晚上,他想讀書,可是沒有錢買油燈。他看到鄰居家燈火明亮,就在牆上動手鑿個洞,引一點微弱的亮光。
每天晚上,他就靠這點兒亮光如飢似渴、專心致志地讀起來。後來,為了能讀到更多的書,他甚至願意給一位家中藏書豐富的人做奴僕而不計報酬,目的只有一個--希望讀到更多的書。
3、囊螢映雪
晉朝車胤恭謹勤苦,學習不知疲倦。學問淵博,通曉許多門知識。由於家裡窮,不能經常弄到油點燈,夏天他就用白絹袋裝幾十隻螢火蟲來照亮讀書,一直讀到天亮。
4、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5、手不釋卷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子明。年青時,家 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 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 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幹。」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託說:」軍隊里的事情又多 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停了停,孫權又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 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裡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你們 年輕人更應該勉勵自己多讀點書。」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
J.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的名稱
懸梁刺股 鑿壁借光 挑燈夜讀 囊螢照讀 然荻讀書 映雪讀書 (yìng xuě dú shū)
囊螢照讀 (náng yíng zhào shū)
用口袋裝螢火蟲,照著讀書。形容家境貧寒,勤苦讀書。
然荻讀書 (rán dí dú shū)
然:「燃」的本字,燃燒;荻:蘆葦一類的植物。燃荻為燈,發奮讀書。形容勤學苦讀。
映雪讀書 (yìng xuě dú shū)
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形容讀書刻苦。
據鞍讀書 (jù ān dú shū)
在馬背或驢背上讀書。後多形容學習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