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雞成語的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成語故事
Ⅰ 呆若木雞的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什麼
呆若木雞的意思是:用來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呆:傻,發愣的樣子。呆得象木頭專做的雞屬一樣。
成語出自:《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呆若木雞的成語故事:
有一位紀先生替齊王養雞,這些雞不是普通的老母雞,而是要訓練好去參加比賽的斗雞。紀先生才養了10天,齊王就不耐煩地問:養好了沒有?紀先生答道:還沒好,現在這些雞還很驕傲,自大得不得了。
再過10天,齊王又來問,紀先生回答說:還不行,它們聽到聲音,看到人影晃動,就會驚動起來。
又過了10天,齊王又來了,看他的斗雞。紀先生說: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10天後,齊王又來看他的斗雞,但是已經對這些斗雞不抱希望了。沒料到這一次紀先生卻說:差不多可以了!雞雖然有時候會啼叫,可是不會驚慌了,看上卻好像木頭做的雞,精神上完全准備好了,其他雞都不敢來挑戰,只有落荒而逃。
後來人們又把「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引申,用來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為害怕或驚奇發呆的樣子。
Ⅱ 成語故事和意思
1、自相矛盾
有個人賣矛和盾。他說盾最牢固,又說矛最銳利。有個人問他用矛來戳盾會如何?他答不出來,古人稱其為自相矛盾。
2、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創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乾的大臣死後,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呼,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劉禪侍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十分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3、 卧薪嘗膽
話說吳國與越國打仗,吳王夫差戰敗,其後他每天睡在乾柴上,每天吃苦膽,最終以弱勝強,打敗了越王勾踐,這就是有名的卧薪嘗膽
4、畫餅充飢
曹操在征討張綉時軍隊飢渴難耐,這時曹操登上高山觀望聲稱前邊有梅林,渡過軍隊嘩變的危機,後人稱這次事情為畫餅充飢
5、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以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祥,我偏不這樣想,我們乾脆之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怎麼?」劉琨欣然贊同。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中斷。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完成了他報效國度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足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6、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圍住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計劃領導20名門客前往完成這項任務,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
平原君到了楚國立刻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無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咱們今日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盡管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求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刻允許發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
7、舌戰群儒
東漢末年,劉表過世,劉琮投降曹操,情勢對劉備與孫權極為不利。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一起前去東吳去說服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在孫權的殿前先後把張昭,虞翻、步陟、陸績的投降主義駁得體無完膚,孫權終於贊同聯劉抗曹
8、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明,讓光明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許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以為很奇怪,問他為啥這樣,他說:「我但願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9、刻舟求劍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也可稱為途經江的人),把佩戴的劍掉進了江里。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本來的地方。
10、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十分喜好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綉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好龍,就來到葉公家訪問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觀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匆忙躲起來。本來,葉公喜好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綉的、刻的假龍。
11、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急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呀?」他答復說:「我寧肯信任尺碼,也不信任自己的腳!」
12、自相抵觸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歌頌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牢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歌頌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銳利,關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大概同時存在的。
13、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突然看見一隻兔子箭平常地飛馳過來,撞在棵大樹上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回家了,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啥也沒等到。他卻不甘願,從此,每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14、懸梁刺骨
孫敬字文寶,十分喜愛學,早晚多不休息,等到傍晚困了的時,就用繩索把頭發系在樑上。後來成為當世大儒。
15、程門立雪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簡單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簡單找到了。」因此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奉養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身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日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一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16、拔山舉鼎
項羽在少年時代不喜好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賭氣,項羽說:「學寫字只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於是教他兵書,他很高興,但也只求略知粗心,不肯認真鑽研。 聽說,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健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17、杯弓蛇影
秦王苻堅兵敗後逃跑,在逃跑過程中覺得一草一木多是追兵,疑神疑鬼,最終中箭而逃。
18、按圖索驥
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善於相馬。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簡單,就拿著這本書四處找好馬。但是他只會照書本去找,最終一無所獲。
19、柳營試馬
西漢時期,由於諸侯權勢強大,中央政權不能有用把持諸侯,晁錯的削藩政策正式引發「七王之亂」,漢景帝命周亞夫發兵救梁。周亞夫柳營試馬,切斷叛軍後路,斷絕其糧草提供,使叛軍不戰自潰,周亞夫發兵乘勝追擊
20、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襟坦盪、具有遠大理想的人。可他小時倒是個不愛讀書的調皮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缺少,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度,於是就奮發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奮發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盛的知識,學問大有上進。他曾多少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幫助帝王管理國度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曾有人薦舉他去做官司,他沒有允許,仍舊不懈地努力讀書。
希望能幫你
此地無銀三百兩:
民間故事:有人把銀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人王二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東施效顰:
西施心口痛,皺著眉頭從街上走過。同村的一個丑婦人看見西施這個樣子,覺得很美,回去時也捂著胸口,皺眉蹙額,從街上走過。村裡富人見到她這副模樣,都緊閉大門不願出來;窮人見了,帶著妻子兒女,遠遠避開。
這個丑婦看到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明白她皺眉的樣子為什麼美。
殺雞取卵:
從前有個人家裡養了只老母雞,這只雞特別的能下蛋,可有一段時間這只雞老是不下蛋,而且還病歪歪的。那個人想這雞不下蛋留著也沒什麼用了,就殺了這只雞,破開雞肚子後發現這只雞生病的原因原來是生了膽結石。大大小小的膽結石就像雞蛋一樣。殺雞的時侯正巧鄰家的快嘴婆祥林嫂過來串門。看到了以後就四處亂說,說這人殺雞取卵,鼠目寸光,把好好的一隻能下蛋的老母雞給殺了。
狗尾續貂:
武帝司馬炎死後,兒子司馬衷繼位,他對朝政一竅不通,大權落到賈後手裡,賈後生性兇狠狡詐,趙王司馬倫以此為借口帶兵沖入宮廷,殺死了賈後,自封為相國。
司馬倫為了籠絡朝臣,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於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緒後,又廢掉晉惠帝,自稱皇帝。當時規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裝飾的帽子,由於司馬倫大肆封官晉爵,所以一時貂尾都不夠用,所以只好用狗尾來代替,人們就據此編了兩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用來諷刺朝廷。
Ⅲ 成語」月懷一雞」是什麼意思來自什麼典故
月懷一雞
今有人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
君子之道
。」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古文學好,
方曉
矣~
Ⅳ 有關雞的成語故事簡短
雞鳴狗盜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准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
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Ⅳ 聞雞起舞是什麼意思還知道的成語故事有什麼
晉代的祖逖和好友劉琨都有著建功立業,復興晉國的遠大理想,從頭為了成為國家的棟梁,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經過長期的刻苦練習,他們都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最後實現了報效國家的願望!
懸梁刺骨
鑿壁偷光
囊螢映雪
焚膏繼晷
圓木警枕
Ⅵ 誰知道下列成語的意思是什麼 相關的故事呢
誇父追日的故事-中國神話故事
這個故事告訴大家地球有著自己存在的客觀規律,要想改變是不可能的。
據說「誇父」本是一個巨人族的名稱,從世繫上看,誇父族人原本是大神後土傳下的子孫,住在遙遠北方一座名叫「成都載天」的大山上。他們個個都是身材高大、力大無比的巨人,耳朵上掛著兩條黃蛇,手中握著兩條黃蛇。看樣子很可怕,其實他們性情溫順善良,都為創造美好的生活而勤奮努力。
北方天氣寒冷,冬季漫長,夏季雖暖但卻很短,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山頭的積雪還沒有溶化,又匆匆從西邊落下去了。誇父族的人想,要是能把太陽追回來,讓它永久高懸在成都載天的上空,不斷地給大地光和熱,那該多好啊!於是他們從本族中推選出一名英雄,去追趕太陽,他的名字就叫「誇父」。
誇父被推選出來,心中十分高興,他決心不辜負全族父老的希望,跟太陽賽跑,把它追回來,讓寒冷的北方和江南一樣溫暖。於是他跨出大步,風馳電掣般朝西方追去,轉眼就是幾千幾萬里。他一直追到禺谷,也就是太陽落山的地方,那一輪又紅又大的火球就展現在誇父的眼前,他是多麼地激動、多麼地興奮,他想立刻伸出自己的一雙巨臂,把太陽捉住帶回去。可是他已經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陽曬得他口渴難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黃河、渭河裡的水。兩條河的水頃刻間就喝乾了,還是沒有解渴,他就又向北方跑去,去喝北方大澤里的水,但他還沒到達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雖然誇父失敗了,但他的這種精神、這種毅力一直被人們傳為佳話,並且激勵著許多有志之士不斷進取。
誇父追日的目的真的能夠達到嗎?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在於他違背了客觀規律。大家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本身是不能發光的,必須藉助於太陽的光和熱來哺育其上的生命。地球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就是白天,背離太陽的一面就是黑夜,加上地球自西向東自轉,這就使白天和黑夜不斷更替,因此也就會看到太陽總是從東方升起,西邊落下。誇父看到的太陽西行,實際上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另外,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在繞太陽公轉,並且地軸和公轉軌道之間存在著66.5°的夾角。且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不變,這樣就使太陽直射點只能在南、北緯23.5°之間移動,結果使地球表面的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出現差別。所以在地球表面,緯度越高,氣溫越低,也就是說北方要比江南寒冷。因此,即使誇父跑得再快,再力大無比,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經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起愚公的故事,堅信只要像愚公一樣堅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60年轉瞬即逝。今天,我國經濟形勢和發展任務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的時代還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嗎?
按照現在的眼光來看待愚公,也許有人會這樣想:
他為什麼不「搬家」呢?一家幾口背上行李,翻過大山,走不多遠,就可以到達洛陽、鄭州、西安這些大城市。如果嫌城市喧鬧,還可以定居在華北平原土地肥沃的村莊;
他為什麼不找領導解決呢?兩座大山,擋的肯定不只他一家的出路。所以,他可以找鄉長匯報,還可以找縣長匯報。如能爭取到國家立項撥款,還可包下一段工程……
也有人說,這樣一來,愚公就不是「愚公」了,更不是受人尊敬、值得學習的榜樣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貴,就在於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難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當代仍值得我們學習。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主動挖山」的精神。在我們的面前,還有很多的「山」。比如落後的西部地區、基層單位和工作較艱苦的行業,都需要有人去「挖」。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主動做當代「愚公」:他們也知道大城市裡經濟待遇高,生活條件好,但還是義無反顧地奔向基層,奔向西部,奔向艱苦的地方。因為他們明白,「搬家」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卻改變不了艱苦地區的落後面貌。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許可以把挖山的重任交給領導,推給集體,留給後人。誰也不會要求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愚公沒有這樣做,他說:「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並在統一了家人思想之後,馬上付諸行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不斷挖山」的精神。一個人搬掉一塊石頭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搬石頭,子子孫孫永遠搬石頭。在挖山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吃飯問題、穿衣問題、工具問題、傷病問題、有人說閑話的問題、做了驚天動地的好事卻沒有得到獎勵的問題等等。可是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愚公都沒有動搖,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實干。信仰正確、信念堅定、信心充足,才會為偉大的事業奮斗終身。事業的成功與實干密不可分。我們今天學習《愚公移山》,就應該像愚公一樣直面困難,求真務實,埋頭苦幹。有了這樣一股勁頭,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幹不成的事業。
精衛填海的故事來自山海經。
射陽東邊緊靠黃海,這塊神奇的土地每天都在向大海拓展,如同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一年下來就能長出幾千畝甚至上萬畝。那麼。這塊土地為什麼會長呢?傳說這是精衛填海的結果。
精衛是一種小鳥,長著花腦袋、白嘴殼、紅足爪,形狀有點像烏鴉,住在北方的發鳩山上。發鳩山是一座很高很大的山,山上有很多的石子和樹枝。精衛鳥經常從發鳩山上銜起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截小樹枝,展翅高飛到東海,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飛翔,將石子或樹枝從高空投下來,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獰笑著嘲諷精衛:「哼,你這小小的鳥兒,就算忙上千年萬年萬萬年,也別想把我填平!」
精衛則在高空堅定地答復大海:「我就是干到世界末日,也要把你填平!」
「你為什麼這樣恨我呢?」
「因為你奪去我年輕的生命,將來還會有許多年輕的生命被你無故奪去。」
這是怎麼回事?精衛的生命是怎樣被大海奪去的呢?
原來,精衛的前身叫做女娃,是太陽神炎帝的女兒。有一天,女娃駕著一隻小船,到東海雲遊玩。不幸的是,海上起了惡浪,惡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被淹死了。
女娃死後,她的靈魂就變成了一隻小鳥,這只小鳥就叫精衛。為了不讓大海再奪去其他無辜的生命,精衛就發誓把大海填平。但是一隻小鳥的力量畢竟有限,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精衛就和海燕結成配偶,繁衍後代,讓自己的精神世世代代流傳下去,以繼續填海的事業,直到把大海填平為止。精衛和海燕生下的孩子,雌的就像精衛,雄的就像海燕。
精衛填海的事驚動了天神。水神共工很佩服精衛的精神,於是就降下洪水,把高原上的泥沙沖進大海,把海水都攪黃了。於是,人們把東海北部發黃的海域叫做「黃海」。
共工降下洪水,也為天下帶來災難。這就發生了鯀和禹治水的故事。這是後話。
當大海發覺自己真有被填平的危險時,趕緊採取措施,把那些泥沙用潮汐推向岸邊,泥沙在岸邊沉澱下來,就形成了海塗。海塗厚了、大了,人們就把它匡圍起來,改造成良田。
人們忘不了這片土地是精衛填海而來的,就教育自己的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要愛鳥、護鳥,學習精衛精神,矢志不渝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去奮力拚搏。
炎帝作歌曰:
精衛鳴兮,天地動容!
山木翠兮,人為魚蟲!
嬌女不能言兮,父至悲痛!
海何以不平兮,波濤洶涌!
願子孫後代兮,勿入海中!
願吾民族兮,永以大陸為榮!
「卧薪嘗膽」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卧都要嘗嘗,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但是,卧薪嘗膽的典故始於何時?據有關吳越史料的書籍,戰國時期的《左傳》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踐和昊王夫差的詳細記載,而沒有勾踐卧薪嘗膽之記錄。另一戰國時的著作《國語》中,也無勾踐卧薪嘗膽之說。
至東漢期間,《越絕書》和《吳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踐歸國外傳」中,有勾踐「懸膽於戶,出人嘗之,不絕於口」之句,而無「卧薪」之說。
「卧薪嘗膽」作為成語,最早見於北宋大文豪蘇軾所著的《擬孫權答曹操書》游戲性的書信體裁文中,設想孫權在三國鼎立之時,曾經「卧薪嘗膽」,但這與勾踐毫無關系。到了南宋,呂祖謙在《左氏傳記》書中,曾有吳王夫差「坐薪嘗膽」,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踐」。到了明代,張博在《春秋列國論》書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嘗膽」,雖有「卧薪嘗膽」,但亦是指夫差。後來,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黃震的《古今記要》、《黃氏日抄》兩書中,才開始有勾踐「卧薪嘗膽」之說。明末,梁辰魚所著《浣沙記》劇本中,將勾踐「卧薪嘗膽」作為傳奇,加以渲染。馮夢龍也在《東周列國志》中多次講到勾踐「卧薪嘗膽」之事。清初,吳乘權編的《綱鑒易知錄》,亦有「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卧薪嘗膽」之句。從此,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之故事,就愈傳愈廣,成為我國的成語典故了。
蘇秦,字季子,東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陽軒里人。他出身農民,少有大志,曾隨鬼穀子學游說術多年。後辭別老師,下山求取功名。 蘇秦先回到洛陽家中,變賣家產,然後周遊列國,向各國國君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但無一個國君欣賞他,蘇秦只好垂頭喪氣,穿著舊衣破鞋回到洛陽。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出 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說,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韓信以前臨大敵,後無退路的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拚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
示 例 我軍下定了~的決心,終於殺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背水一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背靠江河作戰,沒有退路。比喻決一死戰。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解 釋 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出 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觸柱折頸而死。」
用 法 連動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妾聞治家以勤儉為本,~,豈是良圖?」
近義詞 刻舟求劍、墨守成規
反義詞 通達權變
燈 謎 柳
典 故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裡翻土。突然,他看見有一隻野兔從旁邊的草叢里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隻、第三隻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麼多便宜事啊。農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
[提示]
這是一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樹墩子上,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象。宋國那個農夫卻把它誤認為是經常發生的必然現象,最後落得個田園荒蕪,一無所獲。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刻舟求劍 ( kè zhōu qiú jiàn )
解 釋 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出 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團結前進》:「來考察我們過去用慣了的文藝理論,而不能~。」
近義詞 守株待兔、墨守成規
反義詞 看風使舵、見機行事
=======================================================
刻舟求劍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塗嗎?
注釋: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這里是對事物感到糊塗不理解的意思。
FS:
《呂氏春秋》是一部古書的名稱,是秦國的宰相呂不韋的賓客們合編的。全書的內容較雜,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學說,共分八覽、六論、十二紀。
寓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Ⅶ 雞同鴨講-------是成語嗎是又是什麼意思
雞同鴨講
廣州 楊維
廣州有一句方言:雞同鴨講。意為語言不通,外地人和廣州人專走到一起,常常會鬧出一屬些這樣的笑話來。
我剛來廣州的時候,問一個酒店員工每月拿多少錢?他告訴我:「兩千度啦(兩千左右)。」我很吃驚:「你做什麼工作拿這么多錢?」他說:「灑灑水啦(不多)。」我更吃驚了:「灑灑水?」他說:「咳啦,掃掃地(是的,很少)。」我那時高興得不得了:在廣州掙錢真容易啊,灑灑水掃掃地就能拿兩千多。
有一回,我去五金商店買導線,問賣貨的老頭:多少錢一米?老頭說:「兩個億啦(兩塊二)。」我聽著像「兩角一」,問他:「兩角一?」他說:「咳啦咳啦(是的是的),兩個億。」我怕弄錯,再問:「兩毛一?」老頭還是「咳啦咳啦,兩文一。」結果還是弄錯了。普通話里的一到了廣州就成了二,他說個(元)你怎麼聽像是角,他說文(元)你怎麼聽像是毛,不弄錯才怪。
最有趣的是我們辦公室的王工學知了叫,學得可像了:「嘰嘰為嘰嘰,唔嘰為唔嘰,咳為嘰———呀……」我說你怎麼學知了叫?王工瞪我一眼:「什麼知了叫,這是孔夫子的話!」原來他說的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
Ⅷ 鶴立雞群的故事 鶴立雞群成語是什麼意思
鶴立雞群
拼 音: hè lì jī qún
解 釋: 象鶴站在雞群中一樣。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里顯得很突出。
Ⅸ 雞飛蛋打在成語故事裡是如何解釋的
雞飛蛋打
雞飛蛋打
(
jī
fēi
dàn
dǎ
)
解
釋
雞飛走了,蛋打破了。比喻兩頭落空,一無所得。亦作「卵覆鳥飛」。
出
處
周驥良《吉鴻昌》:「只要他一進關抄了咱們的後路,那就雞飛蛋打,不可收拾了。」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比喻兩頭落空,一無所得
示
例
郭澄清《大刀記》第17章:「狼羔子又將人、槍丟了個凈,落了個~,他隻身跑回柴胡店去了。」
近義詞
人財兩空、兩敗俱傷
反義詞
一箭雙雕、一舉兩得
歇後語
秤砣掉進雞窩
雞飛蛋打
jīfēi-dàndǎ
〖;comeoutemptyhanded〗比喻什麼也沒得到,落個兩頭都落空。賠了夫人又折兵。多指做事考慮不周,造成壞的結果
Ⅹ 聞雞起舞這個成語故事是什麼意思
祖逖聞雞起舞
祖逖,字士稚,范陽遒(今河北省定興縣)人。父親祖武,任過上谷(今河北懷來縣)太守。父親去世時,祖逖還小,他的生活由幾個兄長照料。祖逖的性格活潑、開朗。他好動不愛靜,十四五歲了,沒讀進多少書。幾個哥哥為此都很憂慮。但他為人豁落,講義氣,好打不平,深得鄰里好評。他常常以他兄長的名義,把家裡的穀米、布匹捐給受災的貧苦農民,可實際上他的哥哥們並沒有這個意思。
十八九歲時,祖逖像是突然開了竅,開始勵志讀書,四五年內,便已博通今古。他常到京城洛陽去,向有學問的人求教。凡是見到過他的人,都不由贊嘆說:「這個人將來定是個人才!」
祖逖24歲時,擔任了司州(治洛陽)主簿。主簿是主管文書簿籍的小官。他有一個同事,叫劉琨。劉琨是漢朝宗室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也是一個有志氣的青年。兩個人因為意氣相投,成了好朋友。他們經常談論時事,談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一談就是大半夜,於是同床抵足而卧。有一天,他們也是談得很晚,剛剛著枕,劉琨已是鼾聲如雷了。祖逖正蒙矓入睡,突然聽到了荒雞(古人把三更以前鳴叫的雞叫荒鳴。荒雞的叫聲被看作邪惡之聲,是兵起之象。)的叫聲。他猛然驚醒,用腳朝劉琨猛一登,叫醒劉琨說:「你聽,你聽,這不是荒雞的叫聲嗎?恐怕天下要大亂了,我們還能安穩地睡覺嗎?」於是取過雙劍,就在庭院中舞起來。劉琨揉了揉眼,想了想,說:「對!應該居安思危!」也去取了雙劍,和祖逖對舞起來。
不久,果然爆發了八王之亂。
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漢國劉聰派大將王彌、劉曜攻陷洛陽,縱兵搶掠珍寶,焚燒宮室、廟宇,挖掘陵墓,殺晉太子銓及官吏、百姓3萬多人,晉懷帝被俘。京師一片混亂。
這時,祖逖帶領親族、鄰里幾百家人向南方逃難,幾經輾轉,來到淮泗(今安徽省境內)。一路上,他讓老人和病人坐在自家的馬車上,他自己則步行。所有的糧食、衣服、葯物都作為公用。遇到散兵游勇搔擾,都是他帶人去和他們糾纏,遇到土匪槍劫,是他帶人去把他們打退。因此,他自然地成了這支逃難隊伍的「總領隊」,無論老少,都聽他指揮。
公元317年3月,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晉王,第二年稱帝,這就是東晉王朝。司馬睿聞知祖逖流亡到泗口(今江蘇銅山縣),便派人任命他為徐州刺史。不久,又任命他為軍諮祭酒,調他駐守丹徒之京口(今江蘇丹徒縣內)。晉元帝司馬睿是個平庸的人。當時北方中原地區大部已為漢國佔領,司馬睿只想偏安一隅,圖取眼前安樂,不思北伐。祖逖向晉元帝進諫,說:「中原大亂,兩京顛覆,都是因為藩王爭權奪利,自相殘殺,遂使戎狄有機可乘。現在中原百姓遭受異族擄掠,心懷激憤。大王如果能委派戰將北上,一定能得到中原百姓的響應,那時不僅失土可復,國恥可雪,大晉朝也能轉危為安了。請大王考慮。」
司馬睿採納了祖逖的建議,任命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支給他1000人的糧食,3000匹布,卻不發給他鎧甲,要他自己去招募兵士。祖逖只帶了跟隨他逃難而來的一百來個人家,租了幾只大船,橫渡長江北上。船劃到中流,祖逖站在船頭,望著滔滔江水,不禁感慨萬千。他已年過50,回想起青年時代與劉琨聞雞起舞的情景,恍如昨日。沒有想到荒雞的惡聲竟然應驗,中原地區先是藩王混戰,後受匈奴鐵騎的蹂躪,山河一片破碎。現在雖受命去收拾舊山河,但豫州刺史是一紙空文,3000兵士是一個空諾,所有的就是眼前這三四十個青壯,一百來老少。但是,頭可斷,志不可滅。只要有當年的志氣在,定能開辟一個新天地。祖逖拔出佩劍,敲著船槳,發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廓清中原,決不返渡!」言辭壯烈,同行者都深受感動。
渡江後,祖逖帶人停留在淮陰。他在這里鑄造兵器,招募壯士。很快,招募到2000人。祖逖然後帶領這支2000多人的隊伍北進,首先佔領了譙城(今安徽毫縣)。當時北方主要的軍事勢力是石勒。石勒是羯族人,先依附漢劉曜。公元319年,他自稱趙王,建都襄國(今河北邢台縣)。祖逖連續攻破了石勒軍支持的堡、塢等割據勢力,擊敗了石勒的援軍,派部將韓潛進駐封丘(今河南封丘),自己則進駐雍丘(今河南杞縣)。這一來,整個黃河以南土地概都收復,重歸晉朝管轄。
祖逖行兵打仗,除了善於謀略,還嚴於律己。任何人,哪怕只有微功,立即獎賞,不等明天。他的生活非常節儉。在駐防地區,不僅督促、幫助百姓搞好農業生產,還督促自己的子弟參加生產勞動,自己打柴燒。中原久經戰亂,到處有無主屍骨。祖逖派人收葬,還進行祭奠。所有這些,都使百姓深受感動。有一次舉辦酒會,請當地父老參加。有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流著眼淚說:「我已經老了。我以為再也見不到國家安寧,百姓安居。現在見到了為民父母的祖將軍,我死了還有什麼遺憾呢!」
可是,正當祖逖積谷練兵,准備進軍河北的時候,朝廷新任命戴若思為豫州都督。戴若思是南方人,力主偏安,不圖進取。朝廷派這樣的人來當都督,不是拿恢復當作玩笑?而且,祖逖又聽說朝廷中大將軍王敦與鎮北將軍劉隗矛盾很深,誓不兩立,如果內亂又起,那北伐豈不成了泡影?現有的成功也就功虧一簣了。祖逖憂心如焚,積勞成疾,終於病倒了。
祖逖在病中,矢志恢復中原的壯心仍不泯滅。他考慮到河南沒有堅固營壘,便派侄兒汝南太守祖濟等組織人夫加固修繕虎牢城(今河南汜水縣西北)。這座城北臨黃河,西接成皋,進可攻,退可守,可據為北伐基地。可是虎牢城還沒有築好,祖逖卻溘然長逝了。其時是晉元帝太興四年(公元321年)9月,享年56歲。
大將軍王敦聽說祖逖已死,認為天下已無人可敵,於第二年正月發動了叛亂
參考資料:http://ftp.haie.e.cn